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镇江方志所录萨都剌诗及其史料价值

镇江方志所录萨都剌诗及其史料价值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23      阅读数:

镇江方志所录萨都剌诗及其史料价值

 

杨贵环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1]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善绘画,精书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其祖曰思兰不花,父曰阿鲁赤,以世勋镇云代,居於雁门。故世称雁门萨都剌,实蒙古人也。”学界一向认为萨都剌籍贯是雁门,但也有学者考证萨都剌籍贯为燕山,即大都。[2]关于萨都剌的生平事迹记载很少,柯绍忞著《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小传,其好友干文传所撰的《〈雁门集〉序》,俞希鲁《送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刺序》,“生平见《西湖竹枝集》《录鬼簿》卷上、《元诗选》初集《雁门集》《元诗纪事》卷十五”。[3](p106)但也有学者考证干文传所作序为伪作。[4]关于萨都剌的生卒年向来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萨氏生年定为公元1282年左右”[5],其卒年,“应定在至正七年(1347)之后,至正八年(1348)七月之前较为妥当。”[6]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萨都剌裔孙萨龙光所辑十四卷本《雁门集》由江西巡抚采进《四库全书》,据萨龙光考订,萨都剌生于1272年,卒年未能确指。有学者认为萨都剌诗成就之高,“当与小李杜相伯仲”。[7]柯绍忞著《新元史》文苑下载:“诗才清丽,名冠一时,虞集雅重之。”[8]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三十四):“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最长於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可见,萨都剌作为西域诗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诗文成就不容忽视。萨都剌一生创作颇丰,杨镰《全元诗》收录他794首诗[3]106-306。萨都剌或早期经商途经镇江,或任职镇江,或赴任途经镇江,他游览驻足,往来酬唱,给镇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镇江地方志也辑录了他的部分诗作。结合萨都剌在镇江的经历与交游情况,探讨其有关诗作的意蕴及其深厚的江南文化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和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资源,并有助于我们探讨方志中艺文志之重要的校勘、辨伪甚至辑佚等史料价值。

一、镇江方志辑录萨都剌诗作概况

(一)康熙《镇江府志》、乾隆《镇江府志》所录萨都剌诗概况

宋卢宪撰《嘉定镇江志》和元俞希鲁编纂《至顺镇江志》曾为清代阮元珍藏的写本,皆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稽考尤详。清阮元《至顺镇江志》二十卷提要曰:“镇江自东晋以来,屹为重地。志乘之书,在宋乾道间有熊克所撰者十卷,见于《宋史·艺文志》;嘉定间卢宪所撰者三十卷,见于《书录解题》。今《乾道志》久已失传,《嘉定志》尚有传钞之本,已出后人掇拾。此书体例大致取法于《嘉定志》,而纪载详备,较为过之。大约宋志主于徵文,此则重于考献。宋志旁稽典籍,务核异同;此则备录故事,多详兴废。”[10](《研经室外集·四库未收书提要》)但二者皆未设艺文。

康熙《镇江府志》和乾隆《镇江府志》被称为志书“双璧”,皆为镇江比较有影响的古方志。清高得贵修,张九徵、何洯、程世英等纂的康熙《镇江府志》,54卷首1卷,现存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又二十四年刻本,是比较有影响的地方志。由于康熙《镇江府志》“梨枣亦磨灭多不可识”,溧阳于雍正八年划归镇属,在冯夔飏重修的基础上,由高得贵修、张九徵等纂、镇江知府朱霖等增纂而成乾隆《镇江府志》,共55卷首1卷,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此志书前54卷全依康熙旧志;增加了乾隆十五年(1750)前的事情,增补了第55卷:河工疏稿,坍田疏稿,桐村艺文等内容;增补溧阳的资料,它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方志。其卷44至卷53为艺文,共十卷。乾隆《镇江府志》艺文一:“志以征实也,然实非文无由以显,故文献莫征自昔所叹文显不重矣哉。江苏山川奇丽甲于江左诸名胜,诗文最足相副,至于赠答、寄送,凡有系世教、关风雅者统辑为艺文一则,斐然奕然,光照千古,大要出自名卿巨公者固多,然亦有布衣穷居之士奋为文词炳烺传世者,不可得而泯也。志艺文。”[11]由此可见,诗文在志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录诗文的标准,诗文作者大多是名卿巨公,但也有布衣穷居之士;而这些诗文赖以志而流传。故曰:“集文之志所以存一方之文献也,或以人传,或人以文重,要必修辞树义,有当于古人立言之旨者,乃足以信今而传后。”艺文部分辑录多种文体,如:记、序文、书、启、题跋书后、辨、考、说、颂、赞、募疏、碑、墓碑、墓志铭,并传书小传后,诗(包括溧阳诗文)、诗余等。所录诗部分,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辑诗。卷五十(艺文七)辑录萨都剌诗12首:五言古诗《焦山方丈》《寄朱舜咨王伯循了即休用舜咨雨过江色净五字》二首,七言古诗《清明偕曹克明登北固楼》《題江鄉秋晚圖》二首;卷五十一(艺文八)五言律诗《登北固山》《用韵寄龙江》《春日游北固》《春日游鹤林寺》《病中寄了上人》五首,七言律诗《登多景樓怀古》《京口夜坐》《过练湖》三首。康熙乾隆《镇江府志》共收录萨都剌诗12首。与光绪《丹徒县志》辑录相同的诗作共6首,其中诗题不同的有3首。如诗作《焦山方丈》,在光绪《丹徒县志》中题为《题焦山方丈》,《春日游北固》在光绪《丹徒县志》题为《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春日游鹤林寺》在光绪《丹徒县志》题为《夏日游鹤林寺》。

(二)光绪《丹徒县志》所录萨都剌诗概况

《至顺镇江志》记载:“泰定四年登进士第,将仕郎,天历元年(1328年)七月至。”[10]至顺元年(1330年)萨都剌结束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的任职。萨都剌作于至元三年(1337年)的《溪行中秋玩月》序曰:“余乃萨氏子,家无田,囊无储。始以进士入官,为京口录事长,南行台辟为掾,继而御史台奏为燕南架阁官。岁余,迁闽海廉访知事。又岁余,诏进河北廉访经历。皆奉其母而行,以禄养也。”[12](p273)其《溪行中秋翫月》诗曰:“有子在官名在儒,奉母禄养南北区,荆楚燕赵闽粤吴。”[12](p274)萨都剌生长在西域,以儒自居,喜游历山水,踏遍南北。登临题咏,描绘自然风光,凭吊历史陈迹,咏史抒怀感慨。

光绪《丹徒县志》[13]共60卷,卷46至卷56为艺文十一卷,卷46为书目,卷47为赋,卷48至卷56为诗文,卷五十(艺文五)共收录萨都剌诗21首,这些诗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一是萨都剌早期经商途经客游镇江。收录其诗二首:《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成宗大德六年(1302))、《清明游鹤林寺》(1302)。二是文宗天历元年(1328)至至顺元年(1330)萨都剌任职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期间。收录其诗作十三首:《还京口》(致和元年(1328年))、《夏日游鹤林寺》(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病中寄了上人》(1329)、《送鹤林长老胡桃一裹茶三角》(1329)、《用韵寄龙江》(1329)、《题焦山方丈》(1329)、《题焦山方丈壁和僧韵》(1329)、《京口夜坐》(1329)、《春日登多景楼奉即休长老》二首(文宗至顺元年(1330))、《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1330)、《招隐山分韵得生字》(1330)、《题竹院壁》(1330)。三是至顺三年(1332)至元统二年(1334)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椽史,1334年自上京返金陵、自金陵赴临川,途经客游镇江。收录其诗作五首:《游竹林寺》(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寄鹤林主人了即休》(1334)、《寄石民瞻》(1334)、《同朱舜咨、王伯循登金山妙高台》(1334)与《游金山》(1334)。四是至正六年(1346)秋赴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至正七年(1347)年春,萨都剌由镇江往苏州,秋至常州,复回苏州,至正八年(1348)自苏还金陵,途经客游镇江。收录其诗一首《镇江寄王本中台掾》(顺帝至正七年(1347))。光绪《丹徒县志》所收录的萨都剌的21首诗,见于《雁门集》[12]的卷一、卷二、卷三、卷七、卷八与卷十三。

此外,《续丹徒县志》[14](20卷)卷十八是艺文志(书目)、卷十九杂文。卷十八艺文一:“史志艺文,权舆班汉、隋经籍志,名异实同,所以辨学术、稽文献至重要也。方志为史家支流,艺文之志,诚不可阙。顾宋以来诸志,往往杂采诗文,累牍连篇,失其本旨,沿袭既久,视为故常。光绪志于书目后类次诗文,亦有由也。兹仍前例订之。”书目按经、史、子、集类,经类自晋始至清代。卷十八(艺文二),杂文自唐始至清代,辑录了自唐至清代的碑、书、序、祭文、墓志铭、传、记、议、表、赞、跋等。卷十八(艺文三)诗补辑了清代冷士嵋、鲍皋等人的诗文,未收录萨都剌诗作。

二、镇江方志所收录萨都剌诗及其诗作的校勘

将镇江不同方志所辑录的同一首诗而用字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再结合萨都剌的《雁门集》、杨镰的《全元诗》和清顾嗣立编的《元诗选》等对之进行校勘。如:乾隆《镇江府志》所收录的《焦山方丈》:“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山僧尔何奇,呼童扫行路。到处觅秋声,肩舆下山去。”光绪《丹徒县志》题为《题焦山方丈》:“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山僧亦好奇,呼童扫行路。何处觅秋声,肩舆入山去。”再如:乾隆《镇江府志》所收录的《用韵寄龙江》:“之子金山去,梅天雾气沉。海风吹浪急,江雨入楼深。火尽无茶味,更长过烛心。明朝有晴色,应是寄新吟。”光绪《丹徒县志》录此诗诗题同,曰:“之子金山去,梅天雾气沈。海风吹浪急,江雨入楼深。火尽无茶味,更长过烛心。明朝好晴色,应是寄新吟。”诗句中的个别的字还是有所不同。再如:乾隆《镇江府志》所收录的《登多景楼怀古》:“笑拍闌干起白鸥,长江不尽古今愁。六朝人物空流水,三国江山独倚楼。秃鬓凉风吹木叶,高城落日下帘钩。海门不管兴亡事,只送春潮打石头。”“东风吹树散晴岚,独上层楼酒半酣。拍岸潮声来海外,满江山色过淮南。当时霸主三分国,此日吴禅老一龛。唯有楼前旧时柳,年年三月色如蓝。”杨镰《全元诗》中所录《登多景樓怀古》:“醉拍闌干起白鸥,登临不忍古今愁。六朝文物随流水,三国江山独倚楼。秃鬓凉风吹木叶,孤城落日下帘钩。海门不管前朝事,犹送寒潮打石头。”[3](p205)诗后注:诗题,《雁门集》(明钞本)作《春日登北固多景楼录奉即休长老》,同题两首,此为其一。忍,作“尽”。文物随:《雁门集》(成化刻本)作“人物空”。前朝:《雁门集》作“兴亡”。寒:作“春”。[3](p205)

三、镇江方志所录萨都剌诗及其诗作的辨伪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光绪丹徒县志所辑录的《还京口》诗,亦见于《全唐诗》(卷四九二),题下署殷尧藩。“萨都剌诗集元刻本早已不存,明清人编刊的别集,存诗有较多与其他的元人别集,以至其他朝代的诗集重出互见者。”[3](p106)有学者也称萨都剌“存在着大量的作者互见诗。”[15]陶敏《〈全唐诗·殷尧藩集〉考辨》提要言:“《全唐诗·殷尧藩集》虽录存了殷氏诗十余首,但也收入大量唐以后他人的作品,其中有元人虞集,明人史谨、吴伯宗诗二十首,但另有出处不明但可断为伪作之诗,其与唐人诗重出互现者三首亦非殷作。《全唐诗》此集本于胡震亨《唐音丁签》,胡氏云此集乃一‘宋刻本’‘庶几全璧’‘庶属无稽’,该集为明人伪造。”[16]胡震亨《唐音丁签·殷尧藩集叙录》(卷一一三):“其集久亡,吾友屠君懋昭,以乡之先贤,不忍遗佚,讲求数年,始得宋刻本,为诗八十七篇,庶几全璧云。”可见,胡氏是由于该集标榜“宋刻”而将其误收入《唐音统签》。光绪《丹徒县志》所录此诗诗题下注“李本无”。[12](p37)殷孟伦、朱广祁整理的《雁门集》前言曰:“今据以标点排印的底本,是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所辑本,萨龙光是萨都剌裔孙,编辑较为认真,搜罗广泛。这个本子是萨龙光以清中叶时所能得到的版本互相参校,收录了许多以前误入他人集中的作品,比其他版本为完备。”[12](p6-7)上海图书馆所藏嘉庆十二年(1807)薩龙光编注本《雁门集》(十四卷)及其书后所附存旧本(六卷)目录皆有《还京口》,分别在卷二、卷五;加之,萨都剌致和元年(1328)“是冬自京回镇江”[17]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还京口》诗应该是萨都剌所作。有待进一步考证。

再如:光绪《丹徒县志》所辑录的《游竹林寺》《寄鹤林主人了即休》二首应该是诗人在金陵所作。如《游竹林寺》云:“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江近玉龙埋碧草,月明黄鹤下青田。树衔宿雨啼山鹧,花落春风老杜鹃。何日来分云半榻,故人不用买山钱。”《雁门集》题下注:“《明一统志》:竹林寺在江宁府城南三十里牛首山。”诗后案:“此诗《畿辅通志》采之,其字句从李举本,‘竹枝’作‘竹林’,‘江近’作‘江左’,‘啼山鹧’作‘藏山鹧’,然诗中既有‘江左’之语,则是江宁之竹林寺也,《通志》为误采矣。”[12](p182)可见,此诗应是诗人游金陵竹林寺之情与景,而非在镇江所作。再如光绪《丹徒县志》所辑录的《寄鹤林主人了即休》:“白头不出城南寺,枯坐蒲团笑客忙。过暑葛衣浑破碎,逢秋竹院愈荒凉。空山云湿龙归鉢,古屋松低鹤在床。遥忆题诗旧游处,夜深东壁月苍苍。”萨龙光编注本作《寄京口鹤林主人了即休》,“鹤林主人”下注:“李作‘鹤林寺长老’,毛同。”诗后案:“此篇公为南台掾时在金陵作,故诗目加‘京口’二字。末云‘遥忆题诗旧游处’,忆前官京口录事司时旧题之处也。”[12](p186)诗中写了多年不出城南寺、内心恬静、生活在远离纷扰尘世寺院中的即休长老,他冷眼笑对匆忙的世人。诗人遥忆过往题诗旧游处,苍茫月夜,寄托他对即休长老的思念。诗人向往山林的清幽、宁静,追求恬淡从容与世无争的处事心态和审美趋向,正是禅宗境界的体现。

四、镇江方志所录萨都剌诗及其交游情况

(一)萨都剌在镇江与友人的交游酬唱

萨都剌在镇江登高临水,寻幽访胜,萨都剌常与友人一起登临山水,兴至抒怀,交游酬唱。镇江方志中辑录的一些诗人交游唱和的诗作,诗人与当时任职淮海书院山长曹克明、朱舜咨、王伯循与石民瞻等人皆有交游往来。如《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诗:“三月二日风日暖,千家万家桃李开。白日少年骑马去,红雨满城拂面来。共君且须饮一斗,处世不必歌七哀。孙刘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苍苔。”青春年少,诗人与友人曹克明同游北固山,感慨孙、刘事业,狠石生苍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共君同饮,互勉共进。再如:《同朱舜咨、王伯循登金山妙高台》诗:“几年无此客,同上妙高台。落日地中去,长江天际来。英雄成往事,岁月付衔杯。无限登临意,舟人莫重催。”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是岁春夏之交,萨都剌自上京返金陵。不久,又自金陵赴临川。还,秋赴京,冬除燕南廉访司照磨。”[5]此诗是此年八月,萨都剌江南行台掾任期已满,要赴燕南河北道廉访司任职,途经客游镇江时所作。诗中写出了诗人与好友把酒共饮,吟诗畅谈的情景。《寄石民瞻》诗:“京口石彭泽,诗怀似鹤形。苍天容老健,白发照江清。夜鼎薰鸡舌,秋袍织凤翎。醉扶绿玉杖,应望石头城。”萨龙光编注本题下注:“陆友《杞菊轩稿》:石民瞻作县彭泽,集贤赵子昂画马赠别。”诗后案:“至顺庚午,公在京口有《送石民瞻过吴江访友》诗。此诗云‘京口石彭泽’,是已自吴江回京口矣。末一句知公在金陵之作。”[12](p187)萨都剌的《送石民瞻过吴江访友》题下注:“《诗史会要》:石岩字民瞻,京口人,官至县尹。”诗后案:“张伯雨《句曲外史集》载:延祐改元三月,民瞻石宰相遇京师。则民瞻之为宰已久,至是想是休老于乡,公官京口,故送其行也。”[12]p84-85诗中有“老友吴江去,吴江水尚高”“西窗故人夜,应是动挥毫”等。由此可见他们交情之深。

(二)萨都剌与镇江僧侣的交游酬唱

镇江有金山寺、鹤林寺等佛教胜地,萨都剌在闲暇之时,常访僧问道,与禅机道心相融,往来酬唱。萨都剌与镇江的鹤林长老了即休、焦山方丈与金山长老龙江等多有交游,并友情甚笃。如《夏日游鹤林寺》诗:“病余乘野兴,来扣了公房。竹笋迸出地,花枝垂过墙。雨声鸣客枕,云气暗僧堂。归路马蹏滑,风吹酒面凉。”此诗作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萨都剌病余乘兴来扣了即休的房门,周围的景色是竹笋、花枝、雨声、云气等,环境雅丽清俗。诗人访僧问道,饮酒畅谈之后,末句归途中的描绘是其淡定从容内心的写照。再如其《题焦山方丈》:“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山僧亦好奇,呼童扫行路。何处觅秋声,肩舆入山去。”《雁门集》题下注:“李有‘壁’字,毛同。”[12](p60)此诗作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如一幅游焦山秋色图,江风、霜林、寒叶、疏雨、不可数的落叶,呼童扫行路,感悟人生,与山僧一起乘舆入山寻找秋声。再如《用韵寄龙江》诗:“之子金山去,梅天雾气沈。海风吹浪急,江雨入楼深。火尽无茶味,更长过烛心。明朝好晴色,应是寄新吟。”此诗作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龙江,即金山长老。萨都剌《寄金山长老》诗后案:“金山长老当是于立,字彦成,即下所柬龙江上人是也。盖长老能驱疟者,故末有云:‘渴想杨柳旧甘露,何时一到病人家’,与下所柬云:‘欲师更洒杨柳枝,疟鬼床头敢为恶’(《复次前韵柬龙江上人》)等语。公与龙江诗凡四首,末一首寄龙江云:‘之子金山去’,可知长老即龙江也。”[12](p44)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元子游戏竹木》也有云:“野人病卧在京口,见君此画心神融。”[12](p48)

综上所述,地方志中艺文志所辑录的诗文,虽不免有不精或遗漏之憾,但通过将不同方志辑录诗人作家诗文的情况、与其诗文集、选集等进行对照,它们具有校勘、辨伪甚至辑佚等史料价值,通过诗人这些往来酬唱之作可以对其交游情况进行探讨,从而补充和丰富地方文学和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垣. 元西域人华化考[M]. 北京:中华书局,2016:72.

[2]  段海蓉. 萨都剌籍贯新考[J]. 新疆大学学报,2011(5).

[3]  杨镰主编. 全元诗[M]. 中华书局,2013.

[4]  桂栖鹏. 萨都刺卒年考兼论干文传《雁门集序》为伪作[J]. 文学遗产,1993(5).

[5]  周双利. 萨都剌年谱[J].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2)、(3).

[6]  刘真伦. 陈垣先生《萨都剌疑年》补证[J]. 民族文学研究,2008(3).

[7]  曾凡礼. 元代大诗人萨都剌和他的诗[J]. 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7).

[8]  柯绍忞. 新元史[M]. 中国书店影印,1988:919.

[9]  [清]顾嗣立编. 元诗选(四库文学总集选刊)[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68-748-749.

[10]  [元]俞希鲁纂. 至顺镇江志[M]. 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刻本.

[11]  [清]高得贵 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 乾隆镇江府志[M]. 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

[12]  殷孟伦、朱广祁整理. [元]萨都剌. 雁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  [清]何绍章 冯寿镜修 吕耀斗等纂. 光绪丹徒县志[M]. 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

[14]  张玉藻、翁有成修,高觐昌等纂. 续丹徒县志[M]. 民国十九年刻本.

[15]  段海蓉. 萨都剌诗歌辨伪管窥[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

[16]  陶敏. 《全唐诗·殷尧藩集》考辨[J]. 湘潭师范师院学报,1990(5). 

[17]  [清]萨龙光编注 [元]萨都剌. 雁门集[M]. 嘉庆十二年(1807年)刻本.

 

(作者系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