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200余年前的逆行者 ,记清代镇江名医王之政-- 彭 义

200余年前的逆行者 ,记清代镇江名医王之政-- 彭 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7-08      阅读数:

200余年前的逆行者

——记清代镇江名医王之政

彭 义

 

我们中国人对于疾病、瘟疫的记忆既古老又丰富,其中记录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苦难、伤痛,也寄托着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勇于自救的悲壮。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将自己亿万次面对各种疾病,反复尝试通过服食草药治病的记忆作了高度浓缩。《周礼·天官冢宰》中记录有一种官职叫“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人们已经注意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疾医要以“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可见中国人对于疫病、对于死亡、对于医理,在很早以前就不陌生,他们尤其注重对各种疾病症状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即便这种探索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同对瘟疫、死亡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方相、巫傩、瘟神爷这些神怪巫术的迷信并存于世,但这种努力从未改变。

镇江历史上有很多人对各种传染病甚至大面积感染的疫病进行过研究和防治。东晋时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可以用艾灸的办法“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并对天花(天行斑疮)、结核(尸注、鬼注)、沙虱病、疟疾等病症和它们的治疗方剂作了记录,其中关于绞青蒿取汁之说甚至直接启迪了青蒿素的发明。南北朝时有一个徐氏医学世家,八世行医,受到刘宋、南齐、北齐各朝帝王的礼遇,其中徐嗣伯曾治好过一名患者多年不愈、症状为“滞冷”的尸注病。南宋以后有一个江南何世医学世家,自镇江迁播于各地,繁衍极多,前后历800余年,至今不绝,其中明代何渊等人对于伤寒等传染性疾病作过研究,并留下了《伤寒海底眼》等多部专著。清代有一位盐商包祥麟,曾到湖北一带购买了大量的牛痘苗,活人无算,为消除道光年间江南一带流行甚广的痘症起到重要作用。清嘉庆年间,镇江有一位名医王之政,对于传染病的诊治也有独到之处,他还被认为是镇江、常州一带著名的“孟河医派”之始祖。

王之政(1753—约1820年),字献廷,号九峰。祖籍开沙,居于月湖。他自幼聪明,好读书,对于医学书籍“独得精蕴”。医术极高,“生死吉凶,一诊立辨”。曾行医于扬州,当时名臣如费淳、铁保、陶澍等纷纷与之结交,邀请和拜访的人往来不绝,名噪海内。他与铁保交情最契,铁保任两江总督时,他常去江宁探访。嘉庆十四年(1809年)铁保被贬乌里雅苏台,王之政背着行李走了一天一夜,赶至清江送别,又将铁保的家眷一直送到山东省界才回来。《清稗类钞》将此事列于“义侠类”。

但医术精湛给王之政带来的并不都是好运气。他曾为一位将军的女儿诊病,不知道她尚未出嫁,仅在隔帘伸出的一只手腕上号过脉,就诊断说她已怀孕,而且是男孩。将军勃然大怒,将王之政请到别室,然后将女儿剖腹验看,确认无误后,拿出重金向王之政表示酬谢。此事同电视剧《大宅门》中白萌堂父子为詹王府大格格诊病的情节相似,但这位将军的残暴则远非艺术家所能想象,王之政身与其事,更是惊恐异常,导致听力受损,从此自称“王聋子”。后来当嘉庆帝想要召他为太医,王之政由于耳力不佳,只好辞谢。《清稗类钞》则说他是由于在30多岁时死了儿子,伤心过度,庸医误用凉剂才导致耳聋,因此不能求仕进,才改学的医术。

王之政为人“磊落慷慨,有丈夫气”,给人看病不计较诊金,随病人自己愿意给多少就行,因此每天向他求医的人极多。有人以每天五十两银子的高价请他治病,他确定其病情无碍后,表示自己“家中门诊每日百余号”“舟舆车马之费甚为浩繁”,当即返程回家,继续坐堂看病。他无暇著述,就在诊病时让弟子们坐在旁边,每看完一个病人,就让弟子把方子记下来。他门下弟子极多,其中如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朱致五等,都是清代名医。他们将自己所记老师诊病的情况汇集成内容不尽相同的册子,书名通常叫《王九峰医案》,也有的叫《王九峰临证医案》《王九峰心法》等,至今仍有多种传世。

《王九峰医案》中的病机分析能够深入浅出,“善用脏腑五行生克制化之机、阴阳交感相错互根互用之理”,注重“扶正补肾、培运中土”。他在诊病时不仅要用到各种煎剂和现成丹丸剂,还用自制的丸、散、膏、胶等达120多种,用以治疗42种病症。他会根据不同病人的症状进行适当调整,随机应变。有人将他称为“诊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之高手”,医案中有大量内容涉及时邪、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记录。

王之政认为肺部是人体“最娇之脏,不耐邪侵,毫毛必咳”“肺主气,为水之上源,受邪入络,必顺归肾,为痿、为咳、为哑。凡如此者人不知,总之曰痨症”,由于肺部受损而导致的咳嗽、喑哑和身体虚弱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肺部感“六淫之邪”而导致的。这种见解,同呼吸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情况是吻合的。

他治过霍乱,并对其病理作出了自己的推断:此病“吐必伤胃,胃伤则口渴引饮;泻必伤脾,脾伤则肌肉顿消。土衰木必乘之,肝属木而主筋,此转筋之所由来也。”他提出的治疗办法是:“先于两腿湾委中穴刺出恶血,再进来复丹钱半,转其阴阳,不使清浊混淆,然后议服煎方,寒热并用,补中和中。”并指出如果病人“脉虚症险”,要“慎防汗脱亡阳”,必须“尽人力以挽回”。服煎方具有补水的效果,防止汗脱显然也同现代医学治疗霍乱的思路一致。

他指出《黄帝内经》所说的“肠癖”、《伤寒杂病论》《金匮方》所说的“滞下”,就是通常所说的“下痢”,即痢疾。他根据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阳邪”和“阴邪”两种:“其伤于天时者,感暑湿热之气,多属阳邪;其伤于人事者,过食生冷,多属阴邪”,指出其治疗方法大有分别。并且对于病人“抱恙月余”“不思饮食”等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是“肾气久亏”“脾土失容纳之职”,“肝气怫郁,木乘土位,犯胃克脾”,不能当作“热毒蕴结”的情况加以治疗。

王之政在治疗疟疾时,开具的有香青蒿或青蒿珠等药物,我们可以想见这种治疗应该是有效的。据说他还用“生大黄四两,用水煎两沸,绞汁服之”的猛药,为一位有“龙阳之好”的富翁治愈过“妒精疮”,即淫肠综合征,也有人认为是梅毒或艾滋病,都属于传染性疾病。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且身有残疾的人,王之政未能习举业或是进宫做御医,这也许是他个人的不幸。但作为医者,他掌握了精妙的医术,治愈过并曾努力治愈许多身患沉疴的病人,在那个科技水平和社会意识普遍不足的时代,同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进行抗争,与死神搏斗,其功德应当不止于“胜造七级浮屠”而已。在这一点上,王之政或是其他的传统医家,同今天那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下自愿逆行的医护人员是一样的。

 

 

 

 

 

 

 

 

 

 

 

 

 

 

 

 

 

 

 

 

 

 

 

 清光绪《丹徒县志》关于王之政的记录                     清代抄本《王九峰医案》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