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李 佩 生 平-- 钱永波
李 佩 生 平
钱永波
(2020年3月4日)
[说明]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将编号212796、212797的两颗小行星,分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李佩星” 。郭永怀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为研制“两弹一星”献身的伟大烈士;李佩是郭永怀的夫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著名英语教授,也是著名语言学家,有“应用语言学之母”的美誉。真是“一双伉俪,两种传奇”,夫妇双星,人间天上,世间少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看到的介绍李佩的文章中,都写明她是“江苏镇江人”,这说明李佩在填写履历时是确认自己是镇江人的。尤其是李佩一生近百岁,经历神奇,事迹感人,尽管数次遭遇悲痛和挫折,却总是无比坚强,淡定应对,一心幸献,直至终老,死而后已。有鉴于此,我将初步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文,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总述
李佩(1917年12月20日-2017日1月12日),女,江苏镇江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二人冲破重重障碍从美国回到祖国参加四化建设。李佩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也是著名语言学家,被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兼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科学院编译职务评定委员会评委,全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审兼首届文理组成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并担任副会长。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有“年轻的老年人”之称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给博士生上课。81岁时创办中关村大讲坛,93岁时还在组织小规模的专家教授研讨会。
二、江苏镇江人
1917年12月20日,是李佩的生日。所看材料,说李佩是江苏镇江人是一致的,这当然是李佩本人填写履历时确认的。但是,出生地却有两说:360百科条目写的是江苏镇江,而《中科院最美玫瑰》一文写的是北京。根据可靠资料分析,我以为李佩的父籍镇江,而李佩的出生地是北京。
李佩的父亲李保龄是镇江人,出身在镇江一个小有所成的商人家庭,1910年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铁路专科毕业,1911年由清政府官费派送到英国伯明辂大学矿业专业学习,1915年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技术学院、北洋大学任教,之后到河南六河沟煤矿、唐山开滦煤矿、天津开滦煤矿矿务煤总局工作。开始家住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后来日军进犯华北,北平危急,随即搬到天津英租界内居住。1922年,李保龄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在北京创立“中国地质学会”。1927年2月9日,李保龄和胡适、丁文江、李四光、吴蕴齐等地矿名人在北京兵马司9号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成立了“中华矿冶工程学会”。1928年1月,李保龄在《民国矿冶》上发表了《今后整理中国矿业之商榷》。这些都说明,李保龄是我国地矿业的开创者之一。解放前,经儿子李佩璋介绍,李保龄与天津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在天津的住处成为地下党的联系点;天津解放,他协助军管会接管开滦煤矿,曾任总务处长;抗美援朝时,他主动要求降薪筹款买飞机。1954年退休。李保龄妻子是王慧,有五个子女,大女儿李佩珍,二女儿李佩珠,三女儿李佩珊,四女儿李佩环,小儿子李佩璋。李佩珊,中国科学史学者,思曾在中宣部与于光远同事,后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李佩的祖父是镇江小有所成的商人,但思想很传统,不想让李家的后代去经商,还希望儿子李保龄求学以走仕途。李保龄用功读书,获得了上南洋公学和官派留学的机会,走上了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之路。
三、人生履历
1、求学时期
李佩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4至1930年,李佩就读于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读中学时,父亲送她到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开始受到一些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的熏陶。李佩中学毕业,成绩优秀,但是父母并不准备让她上大学。
李佩坚持男女平权,要求报考大学,而且把原名中的“珍”字去掉,以表决心。父母终于让步,父意是上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就是上女校。然而李佩据理抗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男女同校的北京大学。1936年9月,不满20岁的李佩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可是, 由于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北京危急,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大南迁后,李佩在天津家里焦急地等待时机。同学聚会时,她演过《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最后,娜拉坚决地出走了!巧合的是,李佩这次也是下决心走,她知道父母不可能同意她离家远行,就私自拿了家里一笔钱,买好船票,与两位女同学一起南下到昆明西南联大读书,临行前给父母留下一张纸条,放在同学家里。李佩在西南联大期间,曾当选学生会副会长,参加“左派”学生组织,还利用周末时间,为青年女工们组织文化学习班,教她们认字,组织她们唱歌跳舞演戏,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1939年7月,世界基督教青年大会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李佩作为西南联大的唯一代表,随龚普生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赴会。
2、西南联大毕业后的工作时期
1941年,李佩大学毕业,李佩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从事劳工福利与国际联络,参与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等诸多进步活动,负责工会经费的管理。在重庆,她结识了龚普生的妹妹、新华社记者龚澎(她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以及她的丈夫乔冠华。在龚澎和乔冠华等的影响下,李佩将美国劳工协会的一部分捐款,送给了延安解放区工会。
1945年,李佩随朱学范(中国工会领导人)、邓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会联合大会;这一年,在巴黎还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李佩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当选为大会执行理事。这次会议,李佩遇见了多位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著名画家潘玉良等。
1946年8月,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被国民党政府组织的“市总工会”强行接管,武装军警拘捕工作人员三十多人。李佩被迫离开重庆,来到上海,寻找新的出路。
3、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和教学时期
1947年2月,在美国工会教育项目主管的推荐下,李佩从上海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
1948年2月,李佩与西南联大学长、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的教授郭永怀结婚。此后,孛佩又结识了郭永怀的同窗好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并与他们成为终身好友。1949年6月,中国留学生组织在匹兹堡大学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郭永怀欣然参加了协会在康奈尔大学分会的活动,还经常将朋友们邀请到家里,讨论他的祖国中国的命运和未来。李佩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
康奈尔大学近十年的时光,是李佩和郭永怀生命中的黄金岁月,郭永怀在此做出了最优秀的学术成果,成为世界驰名的力学专家;而能说标准汉语和流利英文的李佩,成为学生们甚至美国外交官们的中文老师,开启了自己的外语教学生涯。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院长威廉姆·西尔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李佩:“大学里有一位超凡脱俗、极富魅力的卓越女性——李佩,她在东方学系教中文。她的英文水平正如她的中文水平,近乎完美”。
4、回国投身现代化建设时期
李佩和丈夫郭永怀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活很优裕,而且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做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饱受苦难的祖国。1956年9月,受到钱学森先生的热情相邀,郭永怀教授带着妻子李佩和5岁的女儿郭芹,告别了在纽约州小城绮色佳的家,慨然放弃了自己的三层小洋楼,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为他们送行的人,在洛杉矶港口登上了美国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国的归程。在海上航行3个星期后,他们经过香港从九龙乘火车到广州,在深圳的罗湖边防站踏上久别了的黄土地。
回国后,郭永怀在中科院工作,担任力学所副所长,立即忘我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我国力学学科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永怀整日忙于科研,经常出差,李佩只知道他是在做重要工作,但并不明白他具体做什么,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李佩才知道丈夫工作的重要意义。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曾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任副主任,负责粮店、菜市场、餐馆、医院和中小学校的后勤建设工作,这为后来的中关村科学城打下了基础。中关村道路两侧白杨树就是她组织科技人员栽种的。
1961年2月,李佩调入1958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李佩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知名院士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为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佩先生创办了“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出了开拓性工作;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他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便在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不幸坠毁。当时飞机上共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这位幸存者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后来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这年李佩51岁,失去爱人的李佩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熬煎和磨难。当她听到丈夫的噩耗后,并没有失声痛哭,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躺在床上,一夜未合眼,屋内偶尔传出几声叹息。郭永怀去世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李佩先生几乎从不对别人提起爱人的死,经常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1970年2月,李佩随中国科技大学南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当时中科大仍处于文革之中,1970年到1973年底,李佩被诬陷,受到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人贴她的大字报。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
1978年4月,李佩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教育部和科学院分别部署大规模招收研究生的计划。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研究生聚集到了研究生院。李佩带领刚分配到研究生院的3位北京大学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开始了外语教学部的筹建工作。缺少教员,没有教材,李佩开始寻找“千里马”。她用3种办法找老师:一是请大学的教师兼职,请退休教师;二是到科学院信访办公室看有无求职的人;三是办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自己培养师资。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
1979年10月,外教Mary小姐向李佩提出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大家去争取美国的奖学金。这是因为1978我国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用于出国培训,出国留学难上加难。美国大学对研究生有大量资助,但当时的中国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外教Mary小姐提出这项建议,但又担心学生因此会受处分。深知国情的李佩也知道其“法”可行,其“罪”难当,于是向当时任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彭平请示,几天后,彭平对Mary和李佩说:“我已经老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怕的,你们就这么办吧。”在院方的默许下,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从此启动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
这一年,为给中国培养物理人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提议举办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CUSPEA)的项目,该项目实施10年,950多位中国优秀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留学。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1980年12月,李佩先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李佩回国后的50年代后期,她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考验,这一志愿终于得以实现。
1984年,李佩将自己著书所得的200元稿费,全部交作党费。
1986年,李佩主持创办科技翻译协会,带着力学所的一群科研骨干,学习翻译外国的经典学术论文。
5、离休后继续作出奉献时期
1987年,李佩离休。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可她却离而不休,抱着“让老年人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安排晚年生活”的宗旨,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诊、上门配眼镜等服务。她还把专家请到社区来,办一个社区版“百家讲坛”。除了每周给中关村的老人们上两个半天的英文课以外,每周五的下午两点,是她组织的讲坛固定“开坛”的时间。凭借她的威望,黄祖洽、何祚庥、杨乐、厉以宁等专家学者被她邀来开讲座。她经常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1993年10月起,李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灾难却再次降临,她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年龄才45岁。年近八旬的李佩却没有因此缺一堂课,依然提着录音机走上讲台,给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人更清瘦了,声音有些沙哑。在家里,李佩默默地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
1998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中关村大讲堂关闭后,她还坚持在力学所内开设钱学森科技思想探讨会,并一直参与发言。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李佩在人民大会堂,代理丈夫接受这个荣誉。这枚勋章直径8厘米,用纯度达99.8%黄金铸造,重515克。然而,李佩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怀念,这金子是难以相比的。
2003年7月,“非典”疫情之后,李佩主持了“中关村人SARS后的思考”讨论会,与会者讨论了公众的知情权、社区环境建设和垃圾分类问题。
这一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周年校庆之际,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荣获的“两弹一星”元勋金质奖章,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永久保存。
2008年,李佩先生将毕生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2012年,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夫人李佩为题材的中国科大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首演,此后在全国各地连续演出数十场。
6、晚年时期
2016年5月23日,李佩先生因肺部感染在中关村医院住院治疗,6月29日转入中日友好医院。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李佩享受副部级住院医疗待遇。因病住院期间,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邓勇,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领导,曾经多次到医院看望。
2016年10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划,由中科院院士郑哲敏主编、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的《佩瑜怀瑾 纨质蕙心——李佩先生的世纪生涯》正式发行,该书收集了李佩先生人生历程中的珍贵照片,真实还原了李佩先生的传奇一生。(注:“佩瑜怀瑾”,后来在合葬时写成:“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瑾”,美玉,亦喻美德。“瑾瑜”,比喻美德贤才。《说文》:“瑾瑜,美玉也。” 《楚辞•愍命》:“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瑾握瑜”。《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暇。”
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李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99周岁。1月17日,李佩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社会各界800余人自发前来为李佩先生送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分别送来花圈表示哀悼;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等出席送别仪式。
2018年7月1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了命名公告,将太空的两颗小行星分别定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编号分别为212796和212797。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由中科大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提议:将2007年10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两颗小行星,以郭永怀、李佩伉俪的姓名命名,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的。
四、荣誉称号
荣誉名称 | 授予时间 |
中科院“三八”红旗手 | 1982年 1987年 |
中科院先进工作者 | 1985年 |
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 1986年 |
荣誉名称 | 授予时间 |
中科院老有所为精英奖 | 1988年 |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 1992年 |
人事部早期回国定居专家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活动标兵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突出贡献荣誉奖 | 2006年 |
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 | 2007年 |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 2009年 |
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 | 2013年 |
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 公告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永久 命名为“李佩星” | 2018年 |
五、人物评价
李佩先生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研究生院1978级的学生朱学渊在文章中描述:“李先生承庭家训,学兼中西,是科学院里很难得的一个美国通,她日日奔波于中关村和林学院间;应接国外知名学者,安抚外籍英文教师,有尊严而无傲气;对同学们亦从无疾言厉色,那清逸的身影中有着一颗慈母般的心,是院里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谈庆明研究员评:李佩的眼光非常尖锐,观点极高,极其认真,她的年纪大了,但她始终走在前面、“李先生之所以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岗位上,做出那些不平凡的事,跟她的处事态度、她的人格魅力有关”、“只要是先生认定的,她绝不妥协”、“不会再有第二个李佩”。
1989年声学家汪德昭院士在郭永怀先生诞辰80周岁的纪念会上评价:我们尊重并怀念郭永怀先生,但郭先生的夫人李佩女士也是一位十分受人尊重的人,她非常优秀,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评:“有人说,李先生是‘中科院的玫瑰’,这不确切,玫瑰是会展示自己的,李先生不会。如果说郭永怀先生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振兴,那么,李佩先生则默默地在讲台上站了一生,倾其所有,换得桃李满园。”
国际小行星中心评:李佩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在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六、李佩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