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大港赵氏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大港赵氏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12-15      阅读数:
大港赵氏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赵金柏

  【关键词】 道义  文化  大港赵氏

  一、大港赵氏源流
  大港赵氏始祖赵子禠, 字志南,“乃(宋)太祖六世孙,燕王德昭五世孙也”。“靖康丁未(1127年)公扈从(高宗)南渡居镇江,建炎己酉(1129年)迁于郡东四十里之大港镇因家焉,是为大港赵氏始祖。”①在南渡的宗室中,志南公的谱系地位最高,最有资格代表太祖系长房大宗。②
  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因志南公“有扈从之功……封尔子禠为朝散大夫赐田百顷”。大港赵氏到第四代,长房之裔赵希澄居洪溪,次房之裔依序东迁,赵希濆迁居大港河西为西赵分祖、赵希氵辨迁居大港河东为东赵分祖。明初1400年大港赵氏修赵宋宗室之《赵氏族谱》,明代中后期,大港繁荣昌盛,③大港赵氏始修《赵氏分谱》,自第七世分为十八大分。④随着人口的增加,各大分再分出小分。1756年有大港《赵氏宗祠》上记载有八十三分,即八十三支分派。明末清初《广阳杂记》记载大港赵氏曰:“宋艺祖之后,南渡后一人居此,后成巨族,今已二万余丁矣。”上世纪中叶,大港赵氏人口约一万人,分支之谱有一百出头。
  大港赵氏迁往外地的主要有元代孟荣公迁居无锡梅巷,明代有三支迁居云南金齿,清代迁居外地的较多。江苏各地都有迁居的大港赵氏,镇江各赵氏宗支全部为志南公后裔,大港赵氏是江苏最大的赵宋宗室后裔族群。
  二、南宋大港赵氏的文化传统
  宋代在太祖、太宗皇帝的倡导下政治开明、文化兴盛。“国朝之制,不属宗室以吏事……为选儒学士切磋讲习,广之道义而已”。⑤对于社会风尚具有引领作用的宗室子孙们遵从太祖“修厥德”“晓诗书”的遗训,⑥形成了崇尚道义,追求文化的优良传统。
  王安石改革,神宗削减宗室待遇,象征性的虚名、虚官不再授予五服以下的“袒免”宗子。志南公作为太祖支派的“袒免”宗子在徽宗朝远离政治中心居于南京(商丘)的敦宗院,在敦宗院志南公受到严格的约束,除了享有读书学习、困难补助外并无其他特权。⑦
  靖康之难,三十八岁的志南公只身扈从赵构南渡。南渡后他暂住镇江,徘徊于抗金前线的金陵与镇江,没有与南外居宗室一起迁往大后方泉州,两年后卜居于镇江大港。
  镇江是东吴及南朝的龙兴之地,是刘裕北伐根基所在。北宋汪藻说镇江是“气势之雄,形势之险,实足以控制大江南北”的战略要地。南宋抗金,镇江大港是韩世忠大军的重要基地,今天大港沿江一带的地名:三江营、韩阙(山道)、圌山关、下令、寨上、韩桥、东烟墩山、营里、教场、豁子口(港口)、车碾口(山门)、西烟墩山、黄港、海船山、粮山隐然传递着抗金的鼓声硝烟与忧患警示。
  志南公到大港落脚的地方叫洪溪,洪溪本是豁子口与车碾口之间的一条河流,豁子口外是一江横陈的抗金前线,车碾口里是四面环山的后勤基地。大港赵氏谱牒中常将“洪溪”写作“鸿溪”,用这个鸿雁、鸿鹄的“鸿”字反映了志南公寄居大港的情志。志南公寄居镇江大港,希望能跟随王师北伐有所作为、收复中原,但壮志未酬,临终嘱咐亲友将其葬在车碾口面向北方的山坡上。志南公面北而葬实际把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精神给子孙后代永远地标树起来,陵墓于2011年列入了江苏省文保单位。
  南宋中,志南公之玄孙,右武大夫赵与?之子赵孟瑩、赵孟璧“重建(大港)东岳庙上、中殿”,⑧在享殿为岳飞、韩世忠塑像;⑨南宋末,大港赵氏在“镇之西北二隅既立汉寿亭侯祠以倡义勇”,⑩今天关公祠庙前两棵七百多年的银杏下依然香火不绝。南宋大港赵氏由宗室走向平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心忧社稷的士大夫精神。
  三、元明清激荡磨砺
  有元一代,大港赵氏是蒙元重点监控与打击的对象,在元军追查文天祥镇江脱险的过程中,大港赵氏的“燕王院宇家庙、木主封植碑记尽灭其踪,仅存宋代先贤名公题赠谱序”。查《赵氏族谱》世系年表录可见:元初大港赵氏有三个青壮年男丁亡卒无传。元末出现了许多打着“反元复宋”大旗的汉人起义,元末明初,大港赵氏第七世二十八房有十房无传;所剩十八房的后裔又有五大分宗族群整体消失。最诡异的是代表“太祖后府君”、始祖嫡长系的大宗族群的变故,大宗第九世的三十房中有十一房断线无传,三房迁至云南,十五房隐藏在东赵分祖的名下。 《赵氏族谱》修于明初,印于禁止刊载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清代。大港赵氏在元明之际的重大变故是否与朱元璋迫害异己有关?大港赵氏有没有参加反元复宋的斗争?这些问题谱牒不好记载,但谱牒中留下了明初的大港赵氏文化精神。
  《赵氏族谱》收录着《希真子传》与《希真楼记》,希真是大港赵氏始祖的七世孙赵顺齐。赵顺齐字思贤,号希真,是历经元末明初重大变故而隐于远支东赵分祖名下的大宗代表人物。传记记载希真公“早从诸名师,游群经子史”,“永乐初,诏求贤才,有司以为荐,固辞不就”。他“以诗书礼乐相承……力本务农,不事浮末,思贤为人富而好礼且倜儻,有大志,慷慨尚义气,延师儒训乡之子弟,割廪帑,济人之困”。大港赵氏把希真的传记铭刻在族谱之上,既是对谱牒创始人的纪念,更是总结、倡导和传承一种崇尚道义、人格独立、诗书传家的宗族文化。
  清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文字狱、闭门锁国、种族压迫等消极黑暗的东西达到了极致,大港赵氏韬光养晦以“克承先志,绍厥贻谋”。 清末,大港“天香阁”主人、满腹经纶的赵镜芙无意功名,蛰居大港设义塾教书育人。他教导弟子自强不息、行天下大道、做大丈夫,带着弟子登上圌山,从抗清领袖张煌言的《师次圌山》诗词到韩世忠在圌山抗金的史篇,从圌山的抗英炮台到圌山军民抗倭的表忠亭,从张世杰在圌山抗元的壮烈气概到宋末三杰的气节,镜芙先生以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灾难、历史危机与爱国气节,激发弟子发愤图强,救世行道,确立 “当仁不让”“临难不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大丈夫”的人生价值观。
  四、历史价值
  时代的要求因时而异,人的能力各有大小,唯文化关乎人的价值取向。清末,大港赵氏在推翻封建、创建共和的伟大历史斗争中,涌现出一批爱国救亡的仁人志士,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是典型代表。
  赵声(1881.3—1911.4),字伯先,大港赵氏第十七大分之“文翕”分之裔。赵声出生并就读于大港天香阁。他十七岁中秀才,对道贺亲友说:“大丈夫当为国效力,区区一秀才何足道哉 ! ”
1901年,赵声在江南陆师学堂对同学说:“我辈今日痛瘁求学岂为官禄富贵耶?预备他日手拯神州,出之茫茫巨浸中,使复见青天白日耳!”。 1903年他在三江师范学堂任教时密作民主革命的战斗檄文《歌保国》,《歌保国》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推翻封建建立共和的主张:“我今奋兴发大愿,先行革命后立宪,”“修明宪法参英美,”“议员公举开明堂”。 
  赵声才华卓著、知行合一,同学章士钊称赞他“文章风义冠绝于堂”,  南社文人柳亚子赞叹其 “小诗尤饶奇气,舒卷云霓,吞吐海岳”。 他在南京训练新军,被苏曼殊“叹为将才”;  九镇统制徐绍桢说:“方今能扎硬寨,打死仗者,唯伯先一人耳。”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群志士发誓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去推翻清王朝的时候。赵声已经完成了由知识分子到革命家、军事家的转变。在革命党、同盟会进行无效的暗杀、会党起义的时候,赵声已经成功探索并实践改造新军进行武装革命这一行之有效的革命路线。
  江南与两广新军的革命党,大半多为赵声所培植。1910年4月,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说:新军“驻广州者为伯先旧部,今正闻广州之事,已跃跃欲试。……至三江之陆军,其将校半多同志,今岁闻伯先兄在粤举事,皆有握拳透爪之势。” 1910年6月,孙中山特别指出:自赵声领导运动广州新军以来,成效卓越,“广东军事计划,一听赵先生主持”。面对社会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革命队伍的成份复杂、纪律松散、变革的目标不尽明确,同盟会领导人的意志难以统一等诸多问题,赵声深知推动革命必先以牺牲为代价。1910年赵声发动的“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后,同盟会士气低落,为紧锣密鼓推进已经起步的新军革命,赵声不避险途,深明大义,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主再次发动起义。槟榔屿会议上,“大家都摇头叹息,表示悲观,主张起义不妨暂缓。独有赵氏昂然起立,力排众议,主张再接再厉,不可稍有间断。”  有力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他推动黄花岗起义致信孙中山说“凡为伟人者,须不令天下人缺望。若迟迟不发,亦何赖乎伟?……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 
  黄花岗起义失败,“伯先痛甚,扶病赴顺德,谋再举,不就”。四月十七日赵声因“盲肠炎”手术,拒施麻药,至死激励同志说:“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起义失败,同盟会党人呈现出四分五裂、士气低落、互相埋怨的严重问题。作为起义的发动者,作为起义的组织者和总指挥,他用生命为革命党疗伤止血,最大限度地化消极为积极。“迨身死,中外之士识与不识,闻之皆为流涕,尤足以振荡天下之人心。继此接踵而兴,以发扬神州之光荣者,何莫非君之英声义气有以扇被之耶。”    赵声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新军革命党的领袖、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他为辛亥革命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赵声担当道义、知行合一,作为大港赵氏群英的杰出代表,他推动辛亥革命,体现了大港赵氏文化的历史价值。
  五、现实意义              
  大港赵氏文化以道为本,道德、义理、文化三位一体,异面同质。文化是人的道化,是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道化,这种文化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义源自天道,关乎人伦,在大港天香阁诗书道义并无分别,诗书文化是道义的具体存在。比如书法既是大道之文化形式,也是大道之义理意象。书法学习的目的不是成为书法家,而是由法入道,由道化人。镜芙先生教书法,一笔一划都关乎悟性、道行、审美、智慧、学问、人格、胸襟、气息。先生通过书法相反相成、无往不复、对立和谐的法理,上溯中国文化的天道精神、旁通国学之学理、下及强健体魄之功法;在书法凝神运气、澄怀味道、感应共谐的审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整体协调、气韵节律、取象比类的观悟中培养悟性直觉能力。书法就是书道,是道义的一种文化形式,道义统摄着人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能力素质,贯通于文化的各种门类。在天香阁,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关乎道德义理,知识之间,义理贯通,教学重在理解不作死记硬背。天香阁弟子、北伐军中将赵启騄说:“镜芙先生不搞灌输、不用戒尺,在‘天香阁’很快乐”。1901年弟子赵声与赵绍甫从天香阁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在全国700多个考生中,分别以第一名与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怎样将学习做到既快乐又取得好成绩?天香阁的宗亲弟子赵绍甫教爱孙赵无极书法或能说明问题。
  赵无极在《回忆录》中说:“祖父,对书法美的要求,从不马虎,尽管对这个学书法的学徒要求十分严格,但在他的监护之下,并不真的苛求,反而成为快乐的泉源。”“祖父不停地在一些物体上写上标明这些物体名称的正楷字……四面八方画了许多棕色和绿色的弯弯曲曲的线条……逗引我创造出一种有意义的东西来。”原来书法意象联系着抽象之道、联系着生动的形象。抽象理性的知识、道理不离感性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使弟子增强学习兴趣,使知识的理解更有厚度,使弟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书法意象关系着想象力与直觉的领悟、创造能力,书法品格联系着道德修养。天香阁弟子、“讨袁七将军”、民国陆军预备学校校长解朝东,晚年在沦陷区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隐居大港鬻书为生,他的书品与人格是一致的。
  清华学者赵醉侯将镜芙先生与乡耆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联题赞曰:“龙头咄咄马相伯,麟角峥峥赵镜芙”。值得重视的是,与出自西学的马相伯不同,大港赵氏的文化之道完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同于八股式的知识灌输,又不同于西式分别德、知、体、美的学科教育。天香阁的文化传承是以道为本,知识之间道义贯之,人才培育全面发展。清末革命,天香阁满门忠烈,知书达理的儿女们全部投入了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创建共和,镜芙先生的孙辈走出二十多位教授导师;在天香阁受基础教育的500多名子弟,大多成为多种行业的栋梁之才。可见,天香阁的文化教学直接关乎人的素质、能力、觉悟、心性,而不仅仅是知识。
  大港赵氏立足道德本体的文化之道个性鲜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在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赵氏族谱》《赵氏源流》洪武庚辰(建文二年)
  ②⑦美·贾志扬《宋代宗室史—天潢贵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③■明·李廷机《朝散大夫赵公子禠配戴氏仲氏合葬墓志铭》万历甲午
  ④《赵氏族谱》《南渡赵氏始迁大港五世系图》《十八大分分支世系图》
  ⑤《乐全集》卷38《赵允良墓志铭》
  ⑥《赵氏族谱》《太祖遗训》
  ⑧■《赵氏族谱》卷六《历世支行年表录》
  ⑨赵家连:《我所见到的大港东岳庙及其庙会》《丹徒文史资料第三辑》
  ⑩《重修东岳庙碑记》1583年
  ■赵紫瑜:《族谱跋语》
  ■《大港赵氏宗谱》卷四《文德流芳》
  ■ ■ ■ 柳诒徵:《赵伯先传》《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赵声:《保国歌》现存无锡博物馆
  ■ ■章士钊:《赵伯先事略》《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柳亚子:《丹徒赵君传》《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苏曼殊:《燕子龛随笔》《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赵启騄:《赵声革命事迹》《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丘权政:《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杜英穆:《革命先烈先贤别传》《革命先烈赵声》台北名望出版社1985年2月版  
  ■赵声:《致孙中山信1910年12月3日)《丹徒文史资料第六辑》
  ■赵砚斋:《赵启騄先生生平及大港崇曾小学简史》《丹徒文史资料第四辑》

 (作者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镇江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