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省保单位赵子禠墓相关争议之辨析

省保单位赵子禠墓相关争议之辨析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省保单位赵子禠墓相关争议之辨析   

赵顺凌

(一)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太祖六世孙赵子禠随宋室南迁后定居大港,成为大港赵氏始祖。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加授朝散大夫,赐田百顷,逝世后葬于大港镇南荞麦山(古称仙墓山)北坡。赵子禠墓于2011年12月19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规划于2013年获省文物局审核通过。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赵子禠墓名气不算很大,但有关争议却不算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赵子禠还是赵子褫?    
  这是最初的争议。在申报省级文保单位之前,大港赵氏始祖的名讳见诸于众多资料中的几乎皆为赵子褫,如1993年版《丹徒县志》、1994年版《大港镇志》、2002年版《丹徒诸氏述略》、2003年版《大港风情》以及不少报刊杂志。就连竖在墓前不远处的市级文保标志碑背后的介绍文字中也出现了“褫”字。更早的还可在一百多年前(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大港赵氏族人赵龙生纂修的《油麻村赵氏宗谱》中找到相同字样。    
   对“褫”字较早提出异议的是大港中学高级教师卞祖玉先生。他查过《辞海》,发现“褫”字为剥夺之意,如“褫夺公民权”,而“禠”字即福之意,如“祈禠禳灾”。根据这样的解释,用“褫”字就大错特错了,这简直可以说一不小心闹出了对老祖宗大不敬的笑话。关于赵子禠,《宋史上》有明确记载,用的就是“禠”字,更何况赵子禠墓碑上明明白白刻有“大宋朝散大夫讳子禠字志南赵公之墓”字样。
  “褫”和“禠”的争议很快得到解决,尘埃落定,现在再也没有人坚持用“褫”字了。为什么当年会出现这样似乎很低级的错误呢?笔者以为,文革后百废待兴,像《辞海》《辞源》这样的工具书奇缺,而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禠”这样的冷字,何况“禠”和“褫”字形相同,只差一点,且读音近似,于是依葫芦画瓢,以吪传吪,终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六世孙还是七世孙?  
  《赵氏分谱》中一篇铭文表述:“公讳子禠字志南,乃宋太祖七世孙也”;《丹徒县志》(卷二十八 社会)记述:“宋太祖七世孙……扈从南渡居京口”;卞祖玉老师在质疑了“褫”字后,认为称七世孙为宜;丹徒籍外地学者五年前回大港实地考察后,在网上发表文章,也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几年前在自己的拙文中亦采用了“七世孙”的说法。然而,“六世孙”作为统一表述,现在已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究竟哪种表述是正确的呢?经过认真推敲,应该说,“六世孙”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代、世和世孙的区别所致。代和世是同一个概念,而世孙则不然。从宋太祖赵匡胤算起,赵子禠无疑是第七代,也可称为七世,然而作为太祖的世孙,这里的世孙,意指后代,该从德昭算起,到子禠,共六世,故称太祖(的)六世孙。以此类推,子禠为燕王德昭五世孙,都是正确的表述。   
  三、赵氏隹城还是赵氏佳城?    
  赵子禠墓坐南朝北,从北面的墓道拾级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两侧望柱后,竖有一座三门黄麻石牌坊(墓道坊)。牌坊中门上面的横匾刻有楷书“赵氏隹城”四字。横匾下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云纹花饰。穿过牌坊,转身看到牌坊背后中门横匾亦刻有四字楷书,不过略有不同,为“赵氏佳城”。横匾下方雕有鱼跃龙门和云纹花饰。
  关于赵子褫墓三大争议,前面两点现在可以说已有结论,但在牌坊正面和背后横匾上的两处四字楷书上,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称赵子褫墓为“赵氏佳城”还是“赵氏隹城”,哪一种说法更为正确呢?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为“赵氏佳城”说;二为“赵氏隹城”说;三为“两者皆可”说。多数人持第一种观点。然而笔者在投“赵氏隹城”一票的同时,则另持“主次有别”说。理由如下:   
  1. 现已查明,佳城和隹城在古汉语中皆特指墓地。佳城,典出《西京杂记》卷四。“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人遂以“佳城”喻指墓地。据《辞海》“隹”条,通崔。《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畏隹”即“嵬隹”,高峻貌。“隹城”即有石头的土山上的墓地。国内家族墓地冠以“隹城”名称的并不少见,如“骆氏隹城”“钟氏隹城”“翁氏隹城”“凌氏隹城”等。
  2. 赵子褫墓墓道坊横匾正面为“赵氏隹城”,背面为“赵氏佳城”,这本身就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主次关系。用佳城替代隹城,是否有主次颠倒、“废长立幼”之嫌?   
  3. 书写在牌坊背后横匾上的“赵氏佳城”可看作具有重复说明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4. 另外,“赵氏佳城”直面墓主人,还有何种内涵呢?能否作这样大胆的推测,即赵氏后人在建墓时,根据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一横匾,以满足逝者的临终心愿。试想:赵子禠作为皇室宗亲,亲身经历了失国丧邦之痛,临终前最挂念的是什么?是故国家园,是故乡的亲人,是不能随同南迁的埋在故土的列祖列宗!因此,志南公家族一反墓莹坐北朝南之风俗,选择仙墓山阴,安排大港赵氏墓葬群坐南朝北,以便北顾中原,以便让墓主人时时看到故土的亲人,看到千里之外的赵氏佳城!按照这一思路,再看看直面墓中人牌坊上的横匾,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了。家国情怀,尽在其中!一块墓道坊背后的横匾,似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大港赵氏家族的精神辐射扩至半个中国!还有一处细节,亦有助于说明这一思路。面对墓主人的牌坊上雕有鱼跃龙门图案,不正是说明要满足墓中先祖“望”子成龙的心愿吗?     
  综上所述,赵子褫墓应以“赵氏隹城”为其主称,但也不能忽视牌坊背后的四个大字及其所含的深意。     
  另附:赵子褫墓道口西侧今年新建了一座“思源亭”,亭中竖有一块大碑,上书“光前裕后”四个隶字。然而,“裕”字衣旁少了一点,又引起了一番争议。此事不复杂,查一查古籍善本中的碑帖印谱,即可发现古人在匾额碑记中写“裕”时,常少一点,这是中国书法使然。两种写法都对,少一点可能从书法的角度更好看些。再仔细推敲碑中少一点的隶体“裕”字,原来截字于贺知章撰写的“唐戴令言墓志铭”碑帖,有根有据,毋庸置疑。赵氏宗亲为什么选“示”字旁而弃用“衣”字旁,这也可能表明是对始祖名讳中的“禠”字的亲近以及曾错用“褫”字的歉意。


(二)  

  在“赵氏佳城”还是“赵氏隹城”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佳”字就是“隹”字。笔者经过再次查阅资料,向专家讨教以及认真思考,仍然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书法的书写规则    
  向诸多书法专家讨教,这两个字能否互为异体?回答是一致的,不能。“隹”和“佳”是两个不同的字,怎能把甲随意写成乙而指鹿为马呢?以名人笔下“隹”写成“佳”为例来说明可以把“隹”写成“佳”,这似乎很有说服力,但经不起推敲。请仔细看一下,名人笔下“霍”和“歡”字里的“隹”,只是这两个字里的一个部分,不影响对整个字的认定,不能把偏旁部首当作一个字,以偏概全。“隹”作为偏旁部首其中一点书写时可以连笔,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字,就不允许了。经查书法字典,没有发现“隹”“佳”通用的说法。经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泰公先生编、启功题签的《碑别字新编》,发现“隹”字没有别写,就是说不能写成其他任何一个字;“佳”字则有四种别写,但其中没有“隹”式别写。因此,根据书法的基本规则,只能认定赵子褫墓墓道坊背后横匾上书写的是“赵氏佳城”而不是“赵氏隹城”。   
  二、牌坊设计的规则     
  牌坊(包括墓道坊)设计一般有单面雕刻和双面雕刻两种。如是双面雕刻,正面匾额上的文字为名称表述,背面则可以不要求一致,往往另作褒扬性的补述。图案设计一般采用隐喻的手法,有图必有意。赵子褫墓道坊是双面雕刻,正面匾额下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云纹花饰,表明了墓主人宗室身份,而背面则设计为鱼跃龙门的图案。背面图案设计的变化除了证明它所籿托的匾额上的文字与正面有所区别外,还有寓意。这似乎启迪人们作这样的联想:1. 墓主人逝世后,太祖一脉终于承继大统,实现了“鱼化龙”(见后注);2. 望子成龙,体现大港赵氏始祖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尤其是希望在南渡后逐步平民化的大港赵氏子孙要奋发图强。    
  三、对“佳”字的理解    
  依照牌坊设计的规则,充分发挥牌坊背面特有的功能,当年的墓道坊设计师参照正面的“隹”字,在背面巧妙地写成“佳”字,仔细品析,其味无穷!1. 佳城乃为平原墓地,可联想到千里之外安葬列祖列宗的赵氏佳城;2. 充分理解志南公临终前的心愿,就像陆游诗中所说“死时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因而在墓道坊背后横匾把“隹”写成“佳”,连笔直下,这刚劲有力的一竖,贯穿二土,一统天下,以实现还我河山之夙愿,这是何等的“佳”事壮举!3. 由“隹”写成“佳”,还有一层含义,即“佳”是个褒义字,中国的汉字由像形字而来,圭为玉,人怀玉,乃执圭者,指有爵位的贵族,须知大港赵氏始祖乃宗室簪缨啊。“佳”还有“一人执圭”意指皇帝之说。编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大港赵氏宗谱序》如此评述大港赵氏:“宋艺祖以迨朝散大夫子禠公或帝或王为侯为伯世有显达代有簪缨”。对此,大港赵氏深以为荣。用“佳”隐寓“执圭者”,不仅贴切,亦暗含对风光不再的往日之思念。     
  四、墓道坊的建造年代
  墓道坊是文字的承载物,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对理解文字大有帮助。根据明代万历年间著名贤相李廷机于1594年亲自撰写的《宋朝散大夫赵公子禠配戴氏仲氏合葬墓誌铭》记载,元代至元年间,大港赵氏受文天祥案牵连,族人“将燕王院宇家庙木主封植碑记灭其迹”。数百年后,志南公十八世孙赵纯父为光宗耀祖,专程赴京托其学友、一代名人、进士榜眼及第的李廷机为始祖撰写墓誌铭。由此可以推断,大港始祖墓复建工程应动工于李廷机撰文期间,从墓地古柏的树龄亦可佐证。此时已华夏一统,事过境迁,早已平民化的大港赵氏族人完全可能在重修祖墓时籍此发抒家国情怀,从墓道坊背后的设计上寄托自己的深厚情思。    
  由此可见,当年墓道坊设计师奇思妙想,寓意深刻,在背后横匾图案和一个“佳”字上寄寓着多少情愫!文化底蕴,值得发掘,仔细咀嚼,耐人寻味,莫辜负了大港赵氏先人一片匠心!当然,笔者只是作些探究、分析、推理和设想,试图与大港赵氏宗亲以及关心我们大港赵氏文化的朋友共享对先祖的追思,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底蕴的发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仅供参考,欢迎参加探讨,批评指正。     
  注:南宋皇帝除高宗外,皆复为太祖裔孙,其中燕王一脉有四帝。

(作者为原镇江市园林局局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