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镇江这座名城的历史 还是应当从“宜”算起

镇江这座名城的历史 还是应当从“宜”算起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镇江这座名城的历史
还是应当从“宜”算起

钱永波

  民国《江苏省会辑要·总说·居民》中就写到“镇江有三千年之历史”(贾子彝编著,镇江江南印书馆1936年9月初版),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港烟墩山西周墓地青铜器铭文恰好印证了此说,并为后来编写的镇江地方志所采用。近年来,在镇江建城史的学术讨论中,有一种观点是从“朱方”算起,理由是 “宜”至今没有发现城池,丹阳葛城遗址虽是西周时建的,但还没有认定为宜城。其实,朱方城在哪里?也没有定论。正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城建部·历代城池》中所说,宜邑、朱方邑的城池都没有定论。但是,我们相信,宜和朱方都有城。我看过《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黄志宏、李菁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其中讲到“西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各诸侯国都把立国与建城看做一件大事,城市便成为方国的象征。……都城大小以国君之级别定之: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以现在的主城区而言,历史上最早的就是被称为三国东吴第一城的“京城”,到2016年已有1822年。
  我1989年9月到镇江工作时,看到的第一本介绍镇江历史的书,是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这年4月出版的《镇江要览》,在“建置”栏目中写有“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年以前”。后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镇江市志》,在“总述”中明确写道:“镇江,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大事记·西周”栏目下,更具体写明:“公元前10世纪周康王改封虞侯夨为宜侯。据考证,宜即今丹徒、镇江一带。”直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镇江市志(1983—2005)》,在“史事纪略”栏“远古至汉代”中同样写道:“西周,镇江一带是周康王所封宜侯的领地。1954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内的铭文,是迄今关于镇江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距今3000多年。”我们知道,《镇江市志》有规定的编审、批准、验收程序,是经过专家论证、市委市政府批准和省地方志办公室验收的,是比较严谨的。我注意到,市委市政府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一书,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夏锦文同志作序,“第一章城市溯源”首先写的就是“宜侯封地”,把“宜”作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开端。以上所述,我完全认同。
  先从铭文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和古迹来看。1954年4月,大港烟墩山西周墓地出土的这件青铜器内底部有铭文126字,可以辨认的118字,经郭沫若、唐兰等大家考证,认定铭文内容是周康王封宜侯,地望就在丹徒一带。周康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到2016年是3036—3012年。根据铭文中有周王省察了周武王、成王的“伐商图”这一内容,可以判断具体时间当在康王接位之初。而且“宜侯夨簋”不是孤立存在的,烟墩山一、二号墓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共有12件,“宜侯夨簋”只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件;1982年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的青铜器有23件,其中伯簋内底部铭文为 “白(伯)乍宝尊彝”;1984年大港北山顶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吴王余昧矛;1987年在谏壁青龙山磨子顶考古中发现春秋大墓及其附近的陪葬墓;2007年夏至2008年春,在丹阳葛城考古中发现西周中期到春秋末年的吴国古城遣址;最近,在丹阳埤城孙家村考古中,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冶炼遗址;加之丹阳延陵的季子碑等等,应该说郭、唐两位大家一致认定宜的地望在丹徒一带是有根据的。在著名学者李学勤、李伯谦分别撰写序言的《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杨正宏、肖梦龙主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一书中,大港及其周边地区已考古挖掘的西周墓有4座,出土青铜器41件(套);春秋墓也有4座,出土青铜器54件(套),这表明西周到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吴国政治军事中心之一。李学勤教授在序言中明确写道:“1956年,唐兰先生在《考古学报》写了《宜侯夨簋考释》,指出 这一周初器物属于吴国。这一精辟见解,经过多年讨论,现今为多数学者接受了。”
  再从江苏编著的史书来看,关于吴国的“宜”邑,省社科院组织编著的《江苏史纲·古代卷》也有记载(该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在叙述“‘东国’的兴起”时,专列“吴、宜、干”(干,即邗)三个侯国,其中关于 “宜”的部分写道:“宜是周章之弟虞仲后裔虞侯夨改封句吴境内宜邑的姬姓侯国。夨字令,其父为虞公丁,可能是虞侯仲之子。……此宜邑当在今丹徒县境,宜侯夨死后也葬在这里。丹徒大港母子墩、磨盘墩等处,都发现有西周时的墓葬,出土许多铜器。这些墓葬,当是宜侯夨后裔之墓。这个宜国与吴同为姬姓国,在吴强盛以后逐渐改属于吴。……春秋时演变为吴国的‘朱方’之邑。”
  再看中国社科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1996年6月河北第三次印刷),在“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上,今镇江市区东面就标有“宜”的地名;在春秋时期“楚吴越”图上,今镇江市区东面则标有“朱方县”的地名(附两图)。从图上标明的位置看,宜的位置与今大港相当,朱方县位置稍有西移,在今镇江主城区与大港之间,这也符合镇江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由东而西的特点。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史料,镇江这座城市的历史从宜算起是有根据的,而宜国、宜邑必有城池,何况在大港已经发现有王陵,在丹阳已经发现有建于西周时期的葛城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当然,说从有史籍记载的朱方算起是2560年也不错,但是,讲了几十年从宜算起的3000多年,现在却改说从朱方算起的2500多年,又没有什么新的重大发现,所说理由我大都看到过,这次又拿出来 “炒冷饭”,真使人不好理解。说朱方有史籍记载,宜也有考古发现的国宝级文物上的铭文记载,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并无轻重之分。《左传》关于“朱方”和“朱方之役”的记载三处共78字,宜侯夨簋的铭文可辨认的有118字。有人说周边城市都是2500年左右,唯独镇江3000多年,不好解释。据我所知,《扬州市志》就载:“西周初今扬州市区建干(邗)国,标志扬州有行政建置的开始”,照此算来,至今也有3000多年。再说,吴王余祭将朱方授予庆封作采邑的时间是公元前545年,至今已有2561年,这个时间也早于周边城市:苏州阖庐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扬州邗城建于公元前486年,南京越城建于公元前472年。这是一个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不能相互攀比,谁也说不定今后会有什么新发现。何况,三千多年也好,二千五百多年也好,都不能作为骄傲的资本。喜马拉雅山很年轻,才二百多万年,却是世界上最高的。
总之,镇江这座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还是按照市志认定的为好,有重大发现后再修改。至于学术讨论,完全可以各抒己见,尊重史实,服从真理。1998年,我们编写出版的《镇江在江河交汇处升起》一书,对宜侯夨簋这件文物,在介绍主流学术观点的同时,也讲到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有利于读者了解、比较和思考。

(作者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