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论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党内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启示

论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党内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启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论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党内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启示


孙志军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特有的文化精髓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剧烈变革以及老一辈革命先驱者广泛进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蕴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精神。其中,新四军抗战时期形成的铁军精神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与救亡运动进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在抗战时期长期坚持敌后抗战的艰苦斗争与伟大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就能从中寻找到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历史原因,归纳总结出有益于当前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一、借鉴新四军敌后抗战中所形成的“铁军”精神,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党内形成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的价值观氛围,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
  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组建为新四军后,虽然部队番号变了、帽徽服装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部队为人民军队的性质没变、信仰没变、宗旨没变,坚持红心向党、跟党走的步伐没乱,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忠实执行延安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深入敌后开展卓有成效的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历史已经证明,一支队伍、一级组织,是否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完成历史所托付重任的关键基石和力量源泉。
  1937年11月3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到达延安请示新四军组建工作。叶挺军长一职,虽由国民党任命,但其声明:“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叶挺军长不仅是“铁军”精神的创造者,也是出色的践行者,更是党外人士为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打造优秀政治生态的杰出代表。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叶挺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未能突围,叶挺军长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下山与国民党谈判被非法扣留,先后被囚于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被囚期间,叶挺从未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狱中多次教育被关押的同志要坚守气节,保守秘密,永不屈服。前后被囚的五年期间,经受了曾经的同事、朋友、同僚多次狱中劝降,仍巍然不动,坚贞不屈,捍卫了共产党的尊严及党所领导的新四军这支队伍的声誉,充分体现了一个职业革命军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他在狱中所作《囚歌》,在当时新四军队伍中流传甚广,为把这支队伍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铁军”注入了灵魂,为分散在大江南北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队伍形成坚定的革命信念、优良的政治生态树立了一块精神的丰碑。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5日,出狱的第二天叶挺就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毛泽东主席亲拟了中共中央批准叶挺的入党申请的电文。
  抗战初期,为了有利于新四军这支队伍能够在以后的敌后抗战中长期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特别是这支部队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磨砺出来的迎难而上、百折不饶、自我牺牲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得以继续保持、发展、发扬,副军长项英把整个部队建制分为四个支队八个团,每个团就以“保持发扬优良传统”这八个字来命名。而且每到一个团巡视必然强调“艰苦奋斗坚持到底”、“自我牺牲英勇奋斗”,与士兵同吃同睡同待遇,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使新四军从上到下、从指挥员到战斗员始终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对党的忠诚老实、对基层同志们的光明坦荡,始终以信仰的力量、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战斗历练中磨砺自己队伍每一位成员,使之成为习惯、成为文化、成为信仰,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甚至诱惑下始终保持模范的“铁军”形象。
  党内先进的政治文化的形成,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来源于强大的信仰、来源于坚定的信念、来源于坚强的革命意志;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来说,来源于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对事物发展极具活力思想的新鲜论述,最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借鉴新四军与敌斗争中所形成的“铁军”精神,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党的组织规范意识、制度建设,在思想上牢固确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新四军组建后不久,纷纷开赴敌后战场,以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群众纪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站稳脚跟建立起多块抗日根据地,在有条件的根据地又先后建立起基层党的组织和半政权性质的抗日民主政府,逐渐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锤炼队伍的触角伸向了各块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新四军队伍得到了发展和扩充、战场补给得到了保障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如果说这些成果的取得归结于革命队伍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强大的信仰,那么新四军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规范可操作的体制与机制就是战斗取得胜利、群众取得满意、队伍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新四军组建后不久,就出台了《新四军十条军规》:
  一、官兵平等友爱团结;
  二、坚持政治工作制度;
  三、军队与民众打成一片;
  四、艰苦奋斗坚持到底;
  五、自我牺牲英勇奋斗;
  六、自觉地遵守纪律;
  七、绝对废除肉刑和打骂制度;
  八、不断学习军事政治;
  九、培养和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
  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
  该《军规》的广泛实行为长期坚持在敌后抗战一线的新四军指战员规范了战斗纪律和政治生活,同时还矫正了新四军组建初期来自坚持南方八省各游击区队伍自身所立“规矩”及众多不良习气,为新四军确立了价值标准,在道德上、思想上、行为上树立了规范和规矩。纪律是新四军的“铁军”之魂,胜利之本。继《军规》之后,又公布了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十项注意》。1943年12月,新四军政治部又制定了关于拥政爱民的指示,并公布实施了《新四军拥政爱民十大公约》。
  要想在队伍里形成先进的政治文化和生态,还需要建立起执行简洁、施行高效、可操作的各领域、各环节的执行细则和法律规范,这对在党内形成优良的政治文化和生态、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掀起了一波反共高潮,各根据地的发展条件、生存状态、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坚持敌后游击战略变得异常艰苦。新四军领导机关及各支队、各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纷纷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法律制度,确保军地一心、军民一心。1941年2月,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颁布了华中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建立便民之司法制度,保障人民检举告发任何工作人员罪行之自由。至此以后,淮北、鄂豫边区、苏中、苏南、皖江等地纷纷颁布施政纲领,作出了相似规定,从而使各根据地廉政建设逐步走上以法治政的轨道。浙东抗日根据地成立时间最晚,但其施政纲领中廉政建设的规定更完备,增加了共产党员犯罪加重处罚的内容,同时实行俸以养廉原则,保障一切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必需之物质生活。
  1942年12月30日,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西第二税检局门口贴的一张《关于招待客饭的规定》训令:
  查近来各分局、所客饭颇多,有许多人无故上集,亦在饭馆里吃一餐,在此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公款,违反上级节约之原则,今特规定招待客饭如下:
  一、总局派人至各分局、所工作时,须有局长或主任之介绍信;
  二、分局派人,须有分局主任或会计之介绍信;
  三、分所到分局报销,只留一餐,解款时,距十五里以下者不留客饭,十五里以上者,可留一餐;
  四、干部之家属、朋友,除在敌、友区者,一概不招待。
  其他因特殊原因者,须经分局主任批准后,方可招待;反对招待赶集之亲友。如有违背以上各点擅自招待者,概不准报销,仰各知照。
局长  王铁云
  1945年1月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颁布的经济制度:
  一、统一收支,实行预算决算;
  二、建立各级审查工作;
  三、严格执行经济制度、规定及手续;
  四、一切经济归公,反对隐瞒不报;
  五、爱护公物,反对贪污腐化及浪费,执行私人财产登记,按期检查制;
  六、建立各伙食单位的经济委员会工作,改善部队给养,实行经济监督工作;
  七、无特殊情形,不招待饭菜,就是外客不得超过四个菜一个汤;
  八、各级首长对经费应负保管与支配及监督检查责任,如发生有拐款、潜逃及遗失款事,应由该首长负责;
  九、保证战时给养,不间断供给,打仗不饿肚子;
  十、经济纪律严格建立,不贪污浪费公家一文,贪污浪费不爱惜公物者,应受处罚,情节严重者处死。
  从上述两地出台的细则规定,可以窥见当时新四军各部在规范组织内部建设的一些实际情况。对于今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新四军各级党组织出台规范性条例、文件、法律、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各根据地获得了民众的拍手叫好,赢得了民心,同时在队伍里、在党的思想上巩固并确立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深得一线战斗人员的拥护,净化并严肃了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规范了党内的政治生活。
  三、借鉴新四军战术策略中形成的“铁军”精神,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上形成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彰显党员干部的敏锐性以及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大局意识。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分散于南方八省的红军队伍陆续汇集,其后军部又经江西南昌移至安徽云岭。新四军组建后的抗战方针、战略部署、战术安排等都需要中共中央及新四军军部根据自身队伍实际战力作出科学决策。1937年8月,党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我党在抗战进程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党对敌后战场的主导权。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战争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他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立足中国社会的特点, 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937年底,毛泽东致电项英等人,明确要求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坚持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新四军一、二支队坚持中共中央毛泽东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凭借着全体指战员执行模范的群众纪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进入苏南后不断取得胜利的战斗,逐步走出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失败以来社会民众针对抗战失利而形成的低迷情绪,恢复了全民抗战的信心。新四军一、二支队在江南大地上站住了脚跟后,坚持“杀一批、稳一批、帮一批”策略,积极鼓励工、农、商恢复生产,公平交易;严厉打击和惩处地方上欺男霸女、地痞流氓、汉奸走狗恶势力,匡扶正义,在根据地内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道的社会氛围;对一些地方实力派、民族资本家从抗战大局出发,积极引导其支持抗战、关注社会、多担责任,支持其“开大门、走正道”,在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激发其民族大义。新四军维护社会公道、公义,强化了“铁的军队”在社会民众心目中正义形象,凝聚了人心,激发了社会民众抗战信心,得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众真心支持和拥护,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争取了极大空间。
  新四军一、二支队以及党的组织在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实践,既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展现了新四军坚持民族救亡的政治高度和大局意识,在党内锻炼了一大批善于发动群众、公道正派、组织群众、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为自身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队伍中形成了一批民众口碑优良、抗日实绩突出新四军核心骨干。1939年2月,周恩来抵达皖南军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目前形势和新四军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三条原则:“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创造新的活动地区;哪个地方只有日军、伪军,而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三原则”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各地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对大量敌后抗战的实情开展调查研究后提出的,目标清晰,方向明确。说白了也就是要各支队伍根据各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要做到精;二要做到细。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和分析更须讲究策略的精到,以我为主,避实击虚,掌握主动,累积战果;在党的建设和地方民主政权建设上,积极主动,注重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及政权建设作用,工作细致,公道正派地团结地方民众,发挥地方民主人士、头面人物、实力派的作用,保障抗战,服务地方。
  历史证明,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强党兴党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以史为镜,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展现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是今天中国共产党打造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历史依据。在党的组织内部继承和发扬新四军抗战时期形成的“铁军”精神,是丰富党内政治生活,构建党内优良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好了,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备注:该文所用史实事例、文件资料等内容均来源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基本陈列展》《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

(作者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