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评析李德裕在润州的三首诗

评析李德裕在润州的三首诗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评析李德裕在润州的三首诗
                          孙润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李德裕的三篇诗歌,揭示了他在第一次润州刺史任上的多种心态。他既为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感到抑郁苦闷,更能以前任刺史们的工作业绩和施政风格勉励自己。他的这种虚心态度,不仅使他出色做好润州刺史,而且有助他日后成为一代名相。
关键词语:宛马、寒枥、吴钩、锦弢、时雨、君子风

    李德裕从穆宗长庆二年(822)到文宗太和三年(829),第一次担任润州刺史和浙西观察使,在这期间,写下不少诗篇,其中有的反映了润州的地理形势和历史概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现将有关这方面的三首作品作一简要析评。
    一、《述梦诗四十韵》
    这首诗有序文,说明他的写作经过,现译述如下:去年(长庆四年(824))七月,闷热潮湿的暑气消失,黑夜降临。这天晚上,五更天还没有完,凉风吹来,让人感到凄清,开始觉得枕头竹席微微发冷。不久,和衣打盹,逐渐睡熟。忽然在梦中赋诗,怀念往日在宫廷时游览的景况和友人,总共有四十多联。觉刚睡醒时还记得一半,长时间后全都遗忘。今年(宝历元年(825))年底,没有什么公事。自己离开京师,滞留外地,心中感触很多。于是补足遗忘的诗句,使篇章连贯起来,写成为《述梦诗》,寄给一、二位同僚旧友。
    从序文可知,本诗为诗人来到润州第4个年头写成,全篇共40韵。前28韵主要回忆他在穆宗时担任翰林学士时的情景,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生动材料。后12韵写自己在润州时的感受,本文仅对这一部分略加评述。原诗如下:
    地接三茅岭,川迎伍子涛(自注:代称海涛是伍子愤气所作)。花迷瓜步暗,石因蒜山牢(自注:此两句又是梦中所作)。兰野凝香管,梅洲动翠篙。泉鱼惊彩妓,溪鸟避干旄。感旧心犹绝,思归首更搔。无聊燃蜜炬,谁复劝金舠(自注:余自到此,绝无夜宴。酒器中大者呼为舠,宾僚顾形迹,未曾以此相劝)。岚气朝生栋,城阴夜入濠。望烟归海峤,送雁渡江皋。宛马嘶寒枥,吴钩在锦弢。未能追狡兔,空觉长黄蒿。水国逾千里,风帆过万艘。阅川终古恨,唯见暮滔滔。
    4句写润州山川形势:西接道教圣地茅山,东通波涛汹涌的大海。江北岸的瓜步被繁花遮掩,隐约不明;江南岸的蒜山崖石坚实牢固。作者自注说明这两句诗是梦中所作,可见这两处给他印象之深。
    次4句写人们白天出游的热闹场景:或者在长满兰草的原野上聆听各种美妙管乐器的演奏;或者撑着绿色的竹篙乘船去往江中小洲欣赏梅花。歌妓的华美服装引得泉水中的鱼儿惊奇羡爱,溪流上的鸟见到官员仪仗中的旌旗赶紧远走高飞。
    次4句写晚上独处时的心境。感念故人往事,内心仿佛与周围环境隔绝;想回归京师不得,情绪烦躁,一再用手搔头。毫地情趣兴致地点燃蜡烛,没有人来相劝饮酒,这固然表现了他平时一贯严肃俭朴的生活作风,但这时却又突显出氛围的寂寞和内心的孤独。
    次4句写润州景象。清晨山间雾气弥漫进城内的房舍,傍晚城内的天色先昏暗下来再扩展到周边的护城河。远望烟云飘向海边山岭,目送大雁飞过江岸高地。
    次4句运用比喻揭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像有名的大宛骏马只在无人过问的马槽前嘶鸣,像吴地锻造的锋利武器被装在锦制的袋套中。不能像追逐狡兔的良犬那样成为君王的有用谋臣,只觉得自己的年岁像无用的黄蒿那样白白增长。
   最后4句借大江景色抒发感慨。晋陆机在《汉逝赋》中写到:“川阅水在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他是在感叹人生有如流水,总要匆匆老去。李德裕巧妙地加以化用,借眼前所见润州大江景色,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大江水域逾越千里,万艘帆船乘风来往。年华流逝,功业无成,自古以来都是人生憾事,我正怀着这种心情目送傍晚时的江水滔滔流过。
   这部分诗中,第1、2、4节写景,第3、5节抒怀,第6节更将写景与抒怀融成一片。它既反映了润州的山川地势,社会风貌,更表现了诗人内心抑郁苦闷、愤慨不平的诸多情绪。
二、《题奇石(自注:石在浙右公署。)》
    这是一首短诗:“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诗的大意是:奇石蕴藏着美玉,深深包含着玉的清亮光辉。但不为人知,只是每天凄清寂寞地被放置在空闲的庭院中。它仿佛木然无知地安身在天地之间,哦,它原本就属于孤独存在的事物。
    这首诗表现出李德裕卓然不群,孤独高傲的心境,这座奇石正可视作李德裕自我形象的写照,诗的情绪与上首有相通之处。
要切实把握上面诗作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李德裕的生平和诗的创作背景。
    李德裕在宪宗元和元年(806)20岁时,曾随父亲吉甫前往京师任校书郎。次年吉甫再次拜相,他即避嫌辞职,出为方镇幕府从事。李吉甫元和9年去世,他在元和14年入朝任监察御史。穆宗长庆元年(821)任翰林学士,这职务自德宗以后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在皇帝居住视政的内庭值班住宿,承命撰拟有关任命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因而有“内相”之称。当时元稹、李绅也任此职,相互友善,人称“三俊”。长庆二年二月,迁中书舍人,仍任翰林学士,同月,罢学士,出为御史中丞。“时德裕与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旧唐书•李绅传》)即这时他与牛僧孺都有希望成为宰相,而他更受皇帝青睐。
    但李逢吉先在长庆二年六月重新担任宰相。此人在宪宗元和年间,不欲对藩镇用兵,与李吉甫、裴度意见不合,而被罢相外出。这时“既得权位,锐意报复……逢吉欲引僧孺,惧绅与德裕禁中沮之,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寻引僧孺同平章事。”(《旧唐书•李德裕传》)可见李德裕是在极有可能出任宰相的情况下,遭受排挤而到润州上任的。这时他才36岁,正年富力强,逢遇如此人生挫折,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在润州诗作中流露出的郁闷、愤慨和孤傲也就可以理解。
三、《晚上北固山,喜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
   现存世的李德裕文集和《全唐诗》都未见此诗,幸好刘禹锡的和诗完整地保存下来。刘诗的题目是:“《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帐然怀古,偶题临江亭〉。并浙东元相公所和。依本韵》。”从刘题中可知李诗的原题,还可知元稹已先有和诗。特别还知道刘诗的韵脚就是李诗原来的韵脚。
    现在元稹的和诗也已佚失,仅《嘉定镇江志》卷14保存两句:“自公镇南徐,三换营门柳。”表明李诗写在李德裕来到润州的第四年,即敬宗宝历元年(825)。
    近人陈尚君则根据刘诗韵脚将李德裕现存残句辑收排列如下:
   (首缺6句)。自有此山川,于今几太守?忆昔蔡与谢,兹写屡回首。(次缺10句)。近世二千石,毕公宣化厚。丞相量纳川,平阳气冲斗。三贤若时雨,所至跻仁寿。凛凛君子风,余将千载友。(注:丞相谓陆兖公,尚书谓毕隆择,平阳谓齐詹事澣,三贤皆历此郡。)(再次缺9句)。多景悬窗牗。(末缺2句)。
    此外还有“班剑出妓堂”属单句,不能确定排列位置。(以上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1099页)
    诗中“蔡与谢”,为东晋的蔡谟与谢安。“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此为名。蔡谟、谢安作镇,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兹写屡回首”即表示他们对这军事要地非常重视。“多景悬窗牗”一句即为后来多景楼命名之所本,兹不赘述。现在着重分析中间部分。
    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后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李诗中“近世二千石”即指唐代以来的润州刺史。
    毕构字隆择,河南偃师人。少举进士,年轻时就考上进士。中宗神龙初年,经过几次升迁,担任中书舍人。当时敬晖等人上奏,请求贬抑削落武氏诸王。毕构按顺序应当朗读表文,他在读时既声韵宏亮流畅,加上还分析其中文句,两旁听的人都清楚明白,因此武三思很憎恶他,让他出任润州刺史。后来几次授任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他任职的州府政绩名声都很显著。在蜀中更是革除旧弊,施政发令清正严明。睿宗特地下诏书慰问他。文中指出当时贪婪横暴的人不断出现,保持自身清白的人非常稀少,你能超然独立,行为高洁,有古人的风范。朝廷派出的许多使臣当中,你的表现最好。如果大家都能像你这样尽力保持操守,许多郡城何须忧愁不能治理,许多百姓何须顾虑不得安宁。你应当更加坚定,不要有后顾之忧。朕赞赏你正道直行。现在赏赐袍带并衣服一副。
    玄宗即位,他升任户部尚书,开元四年卒。李德裕称他“宣化厚”,即赞美他传布君命,教化百姓,用力深厚。
    陆象先,苏州吴县人。睿宗景云二年(711)冬为宰相。当时太平公主专政,其他宰相都投靠她,只有象先保持独立,从不前往拜见。玄宗先天二年(713),他因保护有功封兖国公。当时穷究太平公主余党,连累不少人,象先暗中替他们说明情况,救助成全的人很多,但他从不提起这些,当时也都没有人知道。
    他为人清心寡欲,不把琐细事务放在心上。言论高超深远,很受当时贤人佩服。任官为政尽量宽厚仁爱,他的下属官员司马韦抱真进言说:“希望明公略微施行杖罚,以便建立威名。不然的话,恐怕下面的人懒散堕落,什么都不怕了。”象先说:“主持政事的人达到治理得当就可以了,何必施用严刑树立威名,损伤别人使自己受益,恐怕不是仁爱宽恕的道理。”最终不听从抱真的建议。他先后担任多地刺史,处理故事态度始终如一,百姓和下属官吏都怀念他。开元二十四年(737)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李德裕称他“量纳川”,即赞美他心胸宽广,施政以仁爱宽恕为怀。
    现存史书中没有陆象先任润州刺史的记载,宋代卢宪根据李德裕本诗判定为史书记载缺失(见《嘉定镇江志》卷14)。
    齐澣,定州义丰人。睿宗景云二年(711)任监察御史,开元中升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五年(738)为润州刺史,润州北面隔着大江,到瓜步北面沙滩的边缘,要迂廻60里,船绕瓜步航行,许多船会被风浪损坏甚至漂沉。齐澣就改变路线,从京口塘下水一直渡江20里,又在瓜步开凿伊娄河25里,船只可直达扬子县。从此船只免除了漂沉损坏的灾害,每年节省运费数十万钱。又设置伊娄埭,官家在这里收税,一直对渡江有利。
    齐澣开凿伊娄河的业绩受到大诗人李白的赞扬:“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在官场复杂的关系网中,齐澣的工作得到高力士的帮助,却受到李林甫的厌恶和排斥。先是停职回乡,天宝初年又安排闲职员外少詹师,留守东都洛阳。在这里齐澣同另一位睿宗时旧臣严挺之饮酒作乐,交谈终日。这又引起李林甫的猜忌。为了隔离他们,天宝五年(746)起用齐澣为平阳太守,不久在任上去世。肃宗即位,被李林甫陷害的人都得到了昭雪,齐澣也受到褒扬追赠。李德裕称他“气冲斗”,即赞美他气魄宏大,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实干家。
    接着李德裕总括赞美他们三位,比喻为有利万物生长的及时雨。他们任职的地方都能将那里的百姓提升到仁德而长寿的境地。诗人进而联系自己:他们庄重严肃的君子风范感动着我,我将终生与他们抱有相同的志趣。
    可以感到,李德裕的情绪在《述梦诗》中是感慨低沉的,而在本诗中就比较振奋昂扬。他在赞美这几位前任的同时,也是在勉励自己。这就使得他在润州刺史任上,虽有个人得失萦怀,但仍忠于职守,作出许多受人称赞的出色业绩。
    开成五年(840)文宗去世,武宗登基,李德裕54岁终于入朝为相,充分施展政治才华,成为晚唐最有名的宰相。后人将他与中唐裴度、盛唐姚崇、初唐房玄龄并列(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2)。他一生的功绩自然超过他在润州的几位前辈,而这又是和他以先贤为友的虚心态度分不开的。
                        (作者为镇江高专原中文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