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忠恕”可敬 “良心”可鉴 ——陆小波《复记者书平生感想》人文精神探微

“忠恕”可敬 “良心”可鉴 ——陆小波《复记者书平生感想》人文精神探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忠恕”可敬 “良心”可鉴 ——陆小波《复记者书平生感想》人文精神探微
李金坤
 

  摘 要:镇江陆小波先生是我省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的挚诚朋友。他爱党爱国,爱乡爱民,济贫救困,乐善好施,注重教育,发展经济,崇奉忠恕,讲究良心,一生为国家和人民竭诚尽智,鞠躬尽瘁,贡献甚大。《复记者书平生感想》,是陆先生存世不多的珍贵文献之一。结合其主要经历论析之,大致可见陆先生可贵人文精神六端,即:一、终生躬行的忠恕美德;二、利人益世的务实作风;三、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四、乐于助人的慈善仁怀;五、严以律己的谦逊态度;六、宠辱皆忘的淡泊品格。在纪念他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其业绩与精神,别具启发与教育意义。
  关键词  陆小波  《复记者书平生感想》  忠恕   良心
 
  陆小波先生是我省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的挚诚朋友。他爱党爱国,爱乡爱民,济贫救困,乐善好施,注重教育,发展经济,崇奉忠恕,讲究良心,一生为国家和人民竭诚尽智,鞠躬尽瘁,贡献甚大。在《纪念陆小波先生》文集的题词中,我们便可深深感受到陆先生道德事业两相辉的恒久魅力。诸如:“陆小波先生爱国爱乡,是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孙起孟),“饱经沧桑爱祖国,风雨同舟跟党走”(陈邃衡),“泽惠桑梓”(张敬礼),“陆小波先生过去对革命事业作过不少的帮助,是一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管文蔚),等等。这是社会各界对陆先生人品业绩最充分的肯定、最精当的评价。许涤生先生《痛悼陆老》说得好:“相见恨晚识荆迟,哲人其萎倍哀思。有口皆碑传典范,无私奉献励来兹。”余生也晚,未及亲受陆先生之雅言懿德,亲历陆先生之出处行事,未免生憾。然而有幸的事,我们却能从各种回忆陆先生的文章与他本人为数甚少的文字中,较为全面地感受到陆先生点点滴滴、林林总总的动人事迹与高尚美德,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与教育意义。
  最近有幸读到了陆先生《复记者书平生感想》一文[1]。此文虽仅五百余言,然却是陆先生一生为人处世准则最真诚、最全面、最精当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先生道德高尚、事业卓著,其成功之秘诀,其《复记者书平生感想》中昭昭在目、随处可感。笔者品读再三,感受颇深。为便于论述,兹将全文恭录于下:
 
  余无可记述,事过辄忘,不复记忆。惟幼时习读迄今仍服膺者,为孔子忠恕之道,心向往之。盖以人各有心,心之所当尽者,惟忠与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此人所秉受于天者,谓之良心。良心之外,不必有他心,所谓心外无心也。余本无心,却不喜有二心。以愚昧之资,抱憨直之心,故与世多不合处。而其硁硁自守者,每以忠恕二字为圭臬。言其心之所欲吐,行其心之所能安,其不由衷之言每讷讷不能出诸口;而心之所欲吐者,又若必吐而后安。凡行一事,出一言,只求于事有济,于人有益。事之成败得失,惟凭天理去做,不加毫发己意于其间。而自身之利害损益,均非所计。故事过辄忘,不复记忆者以此。更不以誉我为荣,毁我为辱,但对应尽职务,如鸡伏卵,辛勤顾复,唯恐或失。所谓一凭良心者,数十年未尝或渝。此则差可自信,而亦深为当代所共谅。然在人或不以为非,而余则深滋内疚。回思服务商界卅余年中毫无建树,对于工业之推进,尤多失败。此皆诚不足以感人,力不足以集事,用人失当,咎无可辞。清夜扪心,不寒而栗。欲图补救于方来,又为环境所不许,初衷所抱,终无由达;事于心违,良用悒悒。镇丹金溧扬五县旅沪同乡会成立有年,在过去历史上,联络扶助,爱护经营,卓有成绩。先哲先达之苦心,裨益于桑梓者实非浅鲜,海上同乡称邦彦而负时望者甚多,以后关于五县政治之兴革,文献之发扬以及工商业之进展,其敬慕桑梓之处,必更有加无已,则联合月刊之编印发行,精神互助,情绪宣达,益觉跃然纸上矣。余于景仰之余,倍惭衰朽。爰循记者之请,略书生平旨趣以归之,亦就有道而正焉之云尔。

  由上文归纳言之,陆先生之人文精神约有六端,即:一、终生躬行的忠恕美德;二、利人益世的务实作风;三、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四、乐于助人的慈善仁怀;五、严以律己的谦逊态度;六、宠辱皆忘的淡泊品格。本文拟结合其一生主要的出处行事,就该文之人文精神逐一简要阐析之。
一、终生躬行的忠恕美德
 

  “忠恕之道”,是中国古代正人君子必备的优良美德,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尤为重视。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这个问题。《论语·里仁》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段师生及门生间的对话,体现了孔子将“忠恕”二子作为贯穿他为人处世及学术思想始终的重要观点。所谓“忠”,就是说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要尽心竭力,忠诚不二。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里仁》)“忠焉能勿悔乎?”(《论语·宪问》)“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所谓“恕”,《论语·卫灵公》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用一个字来作为终身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回答说,这一个字就是“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说的话或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也就是孔子自己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从我做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之类。如此,这就具有“恕”德矣。陆先生一生深深服膺孔子的“忠恕之道”。其文章开篇就明确表示了他无比喜好的态度。他说:“余无可记述,事过辄忘,不复记忆。惟幼时习读迄今仍服膺者,为孔子忠恕之道,心向往之。盖以人各有心,心之所当尽者,惟忠与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此人所秉受于天者,谓之良心。良心之外,不必有他心,所谓心外无心也。”文中“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二句,这是他采用了朱熹《四书集注》对“忠恕”二字的解释。意谓全力尽到自己的心就是“忠”,再将自己的心推及到别人就是“恕”,也即推己及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字为人处世之原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具有普世的思想价值与不朽意义。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它就被载入法国宪法《人权和公民宣言》中。伏尔泰《论孔子》高度评价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并且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更是令人自豪与骄傲的是,这八个大字,还被十分醒目地镌刻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被誉为处理各国关系之行为指南与“黄金法则”。陆先生终生“硁硁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良心”美德,并以此为为人处世的“圭臬”,实在是值得钦敬的智慧表现。他总是恭敬地秉承“忠厚传家,和平获福”的祖训,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坚持做到“和为贵,厚待人”。他一贯以慈爱与宽容之胸怀待人处事,化解了许多矛盾与纠纷。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说他是“不讲原则的滥好人”,处世“圆滑”,故有“面糊刷子”之绰号。其实,陆先生为人尽心竭力,善心待人,正是他恪守“忠恕”原则的具体表现。面对少数人的错觉与误解,陆先生是这样认识自己的,即所谓“以以愚昧之资,抱憨直之心,故与世多不合处,抱憨直之心,故与世多不合处”。“愚昧之资”,这是陆先生的自谦之辞;“抱憨直之心”,实质是他怀抱一颗纯厚真朴自然之“良心”。正因为此,所以他要“硁硁自守者,每以忠恕二字为圭臬。”义无反顾,终生如此。难能可贵,值得敬佩。
二、利人益世的务实作风
  陆先生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且大多数时间在旧社会,长期从事工商业工作。解放前,历任慎康钱庄经理、中央银行镇江支行经理、镇江水电公司总经理、茅麓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同面粉厂董事长、京江中学董事长、镇江商会会长、江苏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等职。解放后,又历任镇江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委、市民建主委、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副主委、省民建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常委等。无论在何时任何职,陆先生始终坚持做到:“凡行一事,出一言,只求于事有济,于人有益。事之成败得失,惟凭天理去做,不加毫发己意于其间。”强调有济于事、有益于民,诚信务实,不开空头支票。
  镇江地处江河交汇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埠。在这样的历史地理位置与经济环境中,陆先生创办实业以救国民的信心十足。他先后开设慎康、元益钱庄,并在泰、扬、淮、盐、连云港等地联手经营钱庄,形成融通资金的网络,搞活地方经济。为了振兴桑梓,造福家乡,他亲手创办了仁章绸厂、慈幼布厂、茅麓农场、与蚕种厂、自来水厂、汽车、轮船等交通运输事业。陆先生还将商业经济活动扩大到其他地区,联手办企业。例如30年代,他与陈祝三等人合资创办清江大丰面粉厂、南京大同面粉厂,还襄助严惠宇等人创办扬州麦粉厂等。几十年中,陆先生创办、协办、投资的工商业企业门类之多、数量之众、地域之广、投资之巨,在近代镇江工商业史上实属罕见,无与伦比。这无疑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一部分留存下来的企业,至今生命不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如陆先生独资创办的南京、龙潭益美酱醋厂、泰州一美酱醋厂,迄今仍然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先生非常重视支持和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尊重教育,尊敬知识,尊敬教师,这是陆先生的一贯态度。他常讲:“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很辛苦,应当尊敬。”民国初年,他与胡健春倡导兴学,集资创办润商学校,开启了本埠工商界办学的风气。之后,各行业先后创办了航业、敏成、江汉、达仁、培初、安仁、武肃、南华、广肇等小学,本埠办学之势,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抗战胜利后,陆先生看到包家湾附近的小孩无学校读书,就个人出资办了一所京岘山小学,全部减免学杂费,并对贫困的子弟还发放助学金。60年代,已届耄耋之年的陆先生,还积极响应周总理动员工商界人士办学的号召,在市政协支持下,带头集资并募捐4万多元创办团结中学。陆先生这种人才为本、教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与务实作风,持之以恒,可敬可慕!他不愧为是发展镇江教育事业的难得功臣。
三、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陆先生一生任职甚多,但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做到“雁过留声,人走留名”,可谓是“行行业绩显,处处口碑佳。”他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但他能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他坚持“听、跟、走”,在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代表工商界合法权益,推动省、市工商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协助党中央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从一个普通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爱国实业家,进而成为拥护共产党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一切,与他的“忠恕”美德、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陆先生对工作的态度是:“应尽职务,如鸡伏卵,辛勤顾复,唯恐或失。所谓一凭良心者,数十年未尝或渝。”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陆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像母鸡孵蛋那样“辛勤顾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这里仅举一事说明之。八·一三事变后,苏、沪一带大批难民与前线伤病员都涌至镇江,这些人都急需转送苏北安置,压力极大。时任镇江民众组织委员会委员兼经济组长的陆先生,亲自督率工商各业骨干及商团团员、团丁,日夜维持秩序。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将伤兵、难民及时、迅速运送过江。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有序的工作,共安全转运伤兵、难民四、五十万之多。而其时陆先生已年近花甲,却依然亲临第一线不分昼夜指挥工作。敬业如此,感人至深。所以,先生也因此而“差可自信,而亦深为当代所共谅。”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有口皆碑。
四、乐于助人的慈善仁怀
 
  在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始终流淌着“爱”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精神支柱的儒、道、佛,它们共同的精神核心之一就是倡导对人类的“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将仁慈之心置于三宝之首,突出爱心之重要性。佛家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如此大爱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与中华脊梁。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我国第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圣杜甫;从东林党人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著名楹联,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近代文学革命风气之先的龚自珍,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仁爱大德的典范,炎黄子孙的骄傲。陆先生也不愧为承传中华仁爱传统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中不管是做基层的一般经理,还是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等高级职务,“虽贵端,慈而宽”(《弟子规》),总是以一颗慈善仁爱之心去实实在在地关心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单位或个人。所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是也。
   陆先生在文中说:“良心之外,不必有他心,所谓心外无心也。余本无心,却不喜有二心。”所谓“良心”,古谓本然之善心、仁义之心。《孟子·告子上》云:“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即《三字经》开篇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之意。今谓存在于内心的是非、善恶之认识。陆先生本着这种素朴本真的“良心”,所做济贫扶困、急人之难的慈善之事,不胜枚举,难以悉数。此举几例论之。如陆先生在负责镇江红万字会期间,将自己60寿辰及其母80寿辰的全部礼金,用来翻建几十间楼房,只是为了有利于治病救人。日常聘请中西医为贫民施诊、用药;夏、秋季于街头施茶,冬季施放米票与寒衣等。此外,在1948年燮源昌桐油栈火灾烧伤人员的救治处理上,陆先生表现出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宽厚的慈爱仁怀。当时他以事故善后委员会负责人的名义,吁请社会积极援助。他首先带头捐款3000万元,各界人士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后,总共收到各界募款38亿元。使伤员救治工作进展顺利,得取了较为理想的救治效果。
  陆先生府上素有“忠厚传家”的仁爱传统。他的父亲,在兴化一家当铺做职员时,每当看到来当棉衣的可怜穷人,就故意说你的衣服不值钱,然后到后台在棉衣中悄悄夹一点钱,再把棉衣退回去。真诚助人,默默无闻,慈悲为怀,天理良心。陆先生经常以此来教育家人及孩子们。正是这样的一种仁怀良心,才使得陆府“厚德门第福无数,积善人家庆有余”。早年陆府中堂曾悬挂一副对联云:“小雨苍苔润,波平碧水流”,这不正是陆先生慈善仁怀、乐于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五、严以律己的谦逊态度

  陆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奉行“忠恕”,讲究“良心”,恪尽职守,醉心事业,造福社会,奉献甚巨。无论是金融事业、交通事业、能源事业、蚕桑事业、纺织事业、面粉事业、酱醋事业,还是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慈善事业、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他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就是这样一位镇江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工商界著名人士,他却感到“深滋内疚。回思服务商界卅余年中毫无建树,对于工业之推进,尤多失败。此皆诚不足以感人,力不足以集事,有人失当,咎无可辞。清夜扪心,不寒而栗。欲图补救于方来,又为环境所不许,初衷所抱,终无由达;事于心违,良用悒悒。”严以律己、恭谨谦逊如此,委实令人佩慕之至。而他,对别人的成绩则深为赞扬,片善不隐。如他对旅沪同乡会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与赞美,便是典型之例。他说:“镇丹金溧扬五县旅沪同乡会成立有年,在过去历史上,联络扶助,爱护经营,卓有成绩。先哲先达之苦心,裨益于桑梓者实非浅鲜,海上同乡称邦彦而负时望者甚多,以后关于五县政治之兴革,文献之发扬以及工商业之进展,其敬慕桑梓之处,必更有加无已,则联合月刊之编印发行,精神互助,情绪宣达,益觉跃然纸上矣。余于景仰之余,倍惭衰朽。”扬人愧己,虚怀若谷,正是我们今日应当大力弘扬的中华文化之传统美德。
六、宠辱皆忘的淡泊品格
 
  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说得是一个人应具有的那种不计得失、豁达大度的宏阔襟怀。以此来形容陆先生的阔大胸襟与淡泊品格,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他说过:“故事过辄忘,不复记忆者以此。更不以誉我为荣,毁我为辱。”这里“过辄忘”的“故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他有恩于人的许许多多善事,全然不顾记忆,体现了他的“真善”之美;一是指别人有辱于他的诸事,则从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更不以谁赞誉我,我就感到多么荣耀;谁败坏我,我就感到多么羞辱。的确如此。以前,他曾冠有“面粉刷子”与“陆大炮”两个绰号。前者是说他处理人际关系太圆滑,无原则;后者是说他讲话太直露,容易得罪人。其实,都是别人的理解出了偏差。对于前者,陆先生并非不讲原则,而是讲究在原则前提下的“和为贵”传统;对于后者,他自己有一个极好的说明,即:“言其心之所欲吐,行其心之所能安,其不由衷之言每讷讷不能出诸口;而心之所欲吐者,又若必吐吐而后安。”他所发表的意见,皆是出于公心,而绝无一己私利。所谓“事之成败得失,惟凭天理去做,不加毫发己意于其间。而自身之利害损益,均非所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就“故事过辄忘,不复记忆者以此。”陆先生胸宽如海,海不扬波;心静似水,水无波澜。静水深流,修养至高,非凡夫俗子之辈,惟能望其项背而已。再就是“文革”中,陆先生受到了极不公正的遭遇。但当在他落实政策补发工资后,却立即用其中相当的款项去无偿帮助那些贫困的旧雨故人,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与慈爱美德。陆先生从旧社会走来,风雨兼程,悲欣交集。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忧愁。然而,他却能直面人生,处之泰然。因为在他看来,“事之成败得失,惟凭天理去做”,“良心”自在,“公道”自存,俯仰天地,问心无愧。陆先生这种宠辱皆忘的淡泊品格,在当下红尘卷地、钱浪拍天的社会思潮中,更具有现实价值与启迪意义。
  行文至此,由陆小波先生高尚之美德与卓异之业绩,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同乡先贤刘鹗。刘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以一部惊世骇俗的列于四大谴责小说之首的《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的。其实,刘鹗是一位具有浓厚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实业家。他精通自然科学,酷爱社会科学。他奔走东西,实业救国。他办纱厂,建船厂,办矿业,搞铁路,治黄河,重水利,喜收藏,恋古董,研甲骨,精文字。直至流放新疆期间,他还不忘钻研医学,为百姓义务治病。委实是一位胸怀大志、勤政为民的爱国实业家。在陆先生身上,我们不也正可窥见同乡先贤刘鹗的影子吗?此所谓:镇江自古贤达多,诚朴务实亦风流。刘陆异代皆爱国,一脉相传燃薪火。作为镇江人,我们深为有刘鹗、陆小波先生这样品正行端、立志报国的爱国实业家而倍感自豪和骄傲。我们今天学习、纪念家乡贤达,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爱国精神溶化在我们各自的工作中,并使之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本文为陆小波先生诞生130周年纪念而作,不当乃至错误之处,谨请方家同仁鉴而教之。          
                                            
 参考文献:
  [1]陆小波.复记者书平生感想[M].∥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纪念陆小波先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