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历代镇江御医

历代镇江御医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历代镇江御医
范然
      御医是封建时代的宫廷医生,最早见于《晋书》,也称太医,但二者亦有区别。御医是指专为皇族诊治病患的大夫,属皇室私人医师,一般不给他人诊治。当然,对那些有贡献的特殊人物,皇帝有时也会派御医为其治病。可见,御医是医术最为精湛,也是最高阶医师的称谓。太医,则是对太医院所有医生的统称。从金朝开始,中央太医机构称太医院,设提点、使、副使、判官,掌诸医药,总领院事,统诸太医,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医疗机构。同时,又设立专为皇帝医疗保健服务的御药院,设提点、直长、都监、同监等属官,掌进御汤药。太医院使和太医院判等医官,多从御医中选任。镇江自宋至清,曾有御医19 名,宋代有何公务、何朝柱、何光启、张庆安 ; 元代有张元珪、张翼、朱绂 ;明代有蒋用文、何彦澄、蒋主善、何俊、何仪、何应载、周文炳、团一凤、团一魁、钱宗嗣、钱文美 ;清代有王之政,流传着不少御医的传奇故事。
何公务鄙视秦桧,隐医京口
      何公务,字子忠,号贞白。南宋汴梁( 今河南省开封市) 人。根据《康熙镇江府志》和《京江何氏家乘》记载,何氏一世祖名何公务,原为宋臣,绍兴中累官至康州防御使。因为素精医学,宋高宗患疾,召他入内诊治获愈。高宗疾愈后,授任德寿宫太医院使。时秦桧柄政,不欲为伍,遂谢官隐居京口,定宅城内石哒桥十字街( 今镇江市正东路南范公桥遗址附近) 市药。卒后赐葬京口城南凤凰山。兵部侍郎胡铨志其墓。何公务之子何朝柱承其业,亦为名医,袭任太医院使。何朝柱长子何光启为御医。何光启之子何彦猷绍兴中( 约1141 年前后) 官大理寺丞。秦桧诬岳飞下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万俟禼具劾去”。何彦猷因与弟何柟言岳飞无罪,杵秦桧,其时监察御史、右正言万俟禼主治岳飞之狱,劾其挠法,将二人罢黜。何彦猷与弟何柟二人弃官后,从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 迁居于镇江十字街市药, 以医传世。何公务与何氏世医为什么都选中镇江为隐医之地呢?后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何氏始祖何无忌曾追随刘裕密谋讨伐桓玄,于京口兴举义兵,复兴晋室,因讨伐卢循之乱,战死殉国,功勋卓著,留芳千古,值得后世继承发扬。二是范仲淹曾于北宋景祐、宝元年间知润州,为民造福,办了不少好事。范仲淹“不为名相,即为名医”的名言,已被士大夫奉为人生信条。故何氏隐医镇江时定居于范公桥畔。三是镇江为抗金名将韩世忠驻防之地。韩世忠与何氏都是耻与秦桧为伍的抗金派,何氏希望在镇江可以得到抗金派的庇护。四是镇江有“城市山林”之誉,这里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市药为生计的绝佳之地。
张元珪愈疾东宫,名高御院
      镇江张氏世医,在宋元之世,即有太医院使和御医。张氏迁居镇江三世祖张元珪,字廷玉, 号敬斋。元天历年间(1328 -1330) 任太医院院判,奉诏书宣,命医太子疳疾。元文宗图帖睦尔的皇太子久患疳疾,诸医久治不愈。张元珪奉旨诊治,断为“虾蟆疳”,一药而愈,妙起沉疴。元文宗大喜,特敕赐张元珪以金虾蟆及金帛酒果,敕书云 :“元珪业由世授,术贯天人,神功圣巧,悉皆备焉,可宜旌嘉,用彰不朽。太子久患疳疾,诸医不瘥,未究其源。卿不雷同,预识标本,一药而愈,安不移时,朕甚异之,对以虾蟆疳也。其赐金虾蟆及金帛酒果,以赍不次之功。”不久, 元文宗又敕命提升张元珪的官职和俸禄。奉旨同修世医获得效方,加升承德郎同知太医院事, 掌御医监卿兼昭文馆大学士,进少师,封清河郡公,谥忠敏。并晋赠其祖父及父官阶。据嘉庆《镇江府志》载,张元珪愈疾东宫,名高御院,誉震华夏。600 年后,张氏后嗣世以医著名。至嘉庆年间,张氏业幼科者仍悬金虾蟆于门前,世人尊称为“金虾蟆张”。
蒋用文博学精医,总裁大典
      明代御医蒋用文(1351-1424) ,初名武生,以字行。江苏武进仪真人,祖籍魏( 今山西),洪武初年迁居句容县( 今句容市)。他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承家学,医术高超。父亲去世后, 他便立志业医救人,“决死生,定缓急,治效无一弗中”。他是丹溪翁朱震亨的私淑弟子,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治辄有效。曾行医至南京,因“宫廷圣医”戴原礼的推荐入太医院为御医。永乐八年(1410 年) 升任太医院院判,专侍文华殿,极蒙宠异。他醇厚恭谨,知当世要务,每侍仁宗朱高炽,随事献规,益亟请仁宗寡欲清心以强圣治。仁宗与他论及养身之道,他说 :养身“在养正气”,正气完满,则邪气无从而入。又问他的医效何以不速,他说 :“善治者必固本,急之恐伤其本,是以戒欲速也。”仁宗赞同蒋用文的话,认为此言足以稗世道。仁宗在东宫20 年,太医惟院判蒋用文最见亲厚,药非用文制而不进。仁宗尤眷待之。
      仁宗称赞蒋用文为人仗义,还留心朝政。朝廷一日讨论处决囚徒数百人,蒋用文从容为言可矜状,仁宗同意免除了罪犯的死刑。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称赞 :蒋用文“其所以受知于上者,能随事献规,不专以医也”。
      蒋用文博学多才,还奉命担任《永乐大典》的总裁官。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欲修纂类书,但未成。明成祖即位后,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召集147 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 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 年) 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 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并兼医经方副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历经四年重修,永乐五年(1407 年),书成定稿,进呈明成祖。朱棣阅罢,十分满意,亲撰序言以记其事,命名其书曰《永乐大典》。永乐十二年(1414 年),蒋用文谢病归里,诏赠“恭靖”。明代以太医院院判身份而得谥的仅蒋用文、袁宝二人。卒后赠太医院史。著有《治效方论》,已佚。蒋用文长子蒋主善,洪熙元年(1425 年) 任太医院院判。其弟蒋主孝、蒋主忠亦传父业,以医名。
何彦澄三朝殊遇 ,利济一世
      明代御医何彦澄 (1372-1432) 名渊,字彦澄,号征斋,以字行。明初镇江府丹徒县人。世医何水之孙。何水至顺元年(1330 年) 进土,授河南洛阳知县,兼精医学,以廉惠著称。何水在任时,灾疫盛行,他施药救治,全活者数万。至元间(1335-1340),何水担忧天下将多故,便致仕归镇江市药,累征不出。他对儿子何禄元说 :“吾家世习医学,一遵古方。今丹溪弟子戴元礼最得丹溪心法,盍往从之。”何禄元奉命即往,数年,尽得师传。凡遇奇症,投剂立效,故时人都称赞他为“小神仙”。何禄元长子何彦澄,性颖异,博通六经、诸子。传承父学,尤精于医道,医不专名一科,自伤寒诸证,以至小儿、带下、诸疡等科,洞理彻微,皆有造诣,名重于时。永乐五年(1407 年),以鸿博征至京师,隶太医院为御医。何彦澄常说 :“医者圣贤之学也,必其心仁厚,然后能施德及人。”因为他学精行饬,庄敬诚笃,学问渊邃,恒蒙信任,明成祖朱棣要授以官职,但何彦澄固辞,便赐以太常寺卿禄。仁宗朱高炽为东宫太子时,何彦澄以名医侍左右,朱高炽知其博学伟识,于方书医学,悉有奇解,超妙绝伦,施无不效,礼遇极隆,总称其字彦澄而不呼其名,礼之若宾臣家人。间有疾,诸医无效,彦澄投剂辄愈。永乐十八年(1420 年),随仁宗赴召北京,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仁宗御极称帝,眷顾益隆。仁宗需药,不待面论,多用亲札或直授成方,或详书体候,也间识以图书,悉著日月,前后所得御旨积31 纸。何彦澄自庆得千载之遇,装璜成册,并请“三杨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内阁重臣识跋之,珍藏于家。仁宗要授以官,仍不受。便赐仆御车马、酒醴彩币、高丽轮藏药斗等。迄宣宗朝,仍恩礼不断。何彦澄以布衣近皇上,邀宸翰,食大官禄,屡蒙显赐,古所罕有。时礼部尚书王直为题额曰“三朝殊遇”。何彦澄诊病不择病人地位高下,供职太医院20 余载,上自公卿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遇难症常有人登门延请,都为其诊视,不因寒暑风雨而稍缓。病家以财物谢之,分毫不取。逝世之日,家无余资,为医中术高而望重者。名公卿“三杨学士”等,都作记赋诗,并志其“利济一世”之志,名其堂曰“皆春”,四海内外,咸仰其名,救疗奇疾,不可胜数。认为何彦澄虽未做大官,而仁惠之施和清介之行,足以不朽。何彦澄宣德七年卒。朝廷自亲王公卿,都赠诗挽之,凡数百章。赐归葬于镇江城南风凰山。何彦澄生前著有《内外证治大全》四十八卷,已佚。另著《伤寒海底眼》二卷,今存刊本。子何俊、何仪皆传承家学受封赠,袭太医院使。
钱宗嗣擅精医术,名震京师
      钱宗嗣,佚其名,字宗嗣,以字行,号煦庵。明代丹徒人。世医钱文美子。钱济民孙。传承家学,擅精医术。以医名江南,名震京师。为郡太守所荐,选隶太医院籍。他礼于公卿,下及里巷, 争为延接。成化十三年(1477 年) 八月,明宪宗李见深下旨将其由太医院医士擢升为御医,后官至太医院使。历经成化、弘冶、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内阁首辅的杨一清与钱宗嗣交谊深厚,深知其名重二京,深得皇上信任,特请时为内阁大学士、文坛领袖李东阳书《赠太医钱宗嗣序》, 认为钱宗嗣为医,不惟精熟医学经典,“而能推以意形色证候之大,起居饮食之细,参究互用,摘抉攻伐,巧发奇中者往往有之”。但钱宗嗣并不满足于此,而能“南历江湖,北登川陆,贫谙藜糗之味,而贵识膏梁之性,见愈多则试愈习”。精心总结,达到了事一而功百的效果。钱宗嗣去世后,以“神童”被荐入朝,官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的程敏政曾写《太医院使钱君宗嗣挽歌》六首云 :“生死交情二十年,舣舟京口倍凄然。青山细雨人何在?怅望城南白兔阡。”“青囊家世数谁精,钱乙当时重两京。先子已随龙驭远,空留人道国医名。”“几年供奉殿东头,最得先皇宠数优。遣奠尚留天语在,虹光千古照林丘。”“忆曾阻雪到江干,野寺相逢岁正阑。今日我来君己去,人间离合最无端。”“浮荣无赖似浮云,多少人随草木群。百世定知君有托,谢家兄弟总能文。”“投劾归来感圣恩,旧游零落不堪论。山中我未忧多病,尚有君传药禁存。”钱宗嗣墓在镇江东郊的白免山。
王九峰诊病聋耳,匪窟脱身
      王九峰(1753 -1815),名之政,一名明泾,字献延,号九峰。原籍清镇江府丹徒县开沙白沙村人,后定居丹徒县谏壁月湖。乾嘉时御医,声名扬溢海内,为国人崇奉。
      王九峰少年时喜爱方术,敬慕神医扁鹊的为人。他好学,性颖善悟,曾居玉皇阁藏书楼中, 博览典籍百家之言,历五载未曾一下楼阁,于岐黄独得精蕴。学成,遂游医于江淮之间,平脉疗病,其效如神,所活不可胜计。扬州时有江宁将军某,因女病延请王九峰诊视。九峰不知其女尚未出嫁,入绣房,垂帐诊脉,此女仅出素手。王九峰断为有身孕,并且告知将军有大喜,其女当生男婴。将军闻言暴怒,入室剖女腹后执血胎并黄金而出。王九峰见状大骇,当即耳便暴聋,而医名益振。以至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藩,世无不知镇江名医“王聋子”者。
      据王九峰先生年表和王硕如《九峰医案• 王九峰传》,王九峰曾被召为清代两朝御医 : 乾隆年间诏为御医,入大内为乾隆帝诊病,授太医院院监,钦加三品衔,分省江西补用道。嘉庆十四年(1809 年),又诏进京,为嘉庆帝诊病,赐封登仕郎。但王九峰淡于为官,以耳朵重听为由,力辞未仕。当朝名宦如费淳、铁保、陶澍诸公都乐与交聘,并时有翰墨往来。
      王九峰医名日著,但也常遇不测之事。有一天,王家来了两位延请诊病的“客人”,说奉主人之命,特请先生出诊。问在何处? 答在无锡、常州交界之地,已备好船只,并致丰厚的酬金,请王氏速上船治病救人。王九峰仁医仁心,觉得延请者远道而来,又有行船,便跟随上了船。行行复行行,直到抵达太湖后,来者才露出凶相,告知王九峰 :“我等本太湖水上好汉,大王罹疾,慕先生仁术,特遣迎迓,望先生起之!惟吾语汝,如病若不愈,你将不能生还!”王九峰在威逼之下,给盗首治病。凭他的医技,不数日,盗首沉疴霍然而起,绝症便愈。盗匪始将王九峰送归。王氏一生在行医历程中,经历了无数坎坷曲直和艰险惊恐,尝遍了人生百味。其晚年不无自嘲地慨叹:“医生来时,冷板凳难坐,医生走时,热轿裆难跨。”
      王九峰的奇遇,一时名噪朝野,从其学者甚众。清代镇江名医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朱致五辈卓然一时,皆出其门下。他日常诊务繁忙,便于中堂设座,旁坐四位弟子,每诊一病,口讲指画,由弟子书方,应接不暇。王氏生前因忙于诊务,无暇著作,门人将抄录的《九峰脉案》, 奉为圭臬,不绝于今。至1936 年,王氏裔孙、江苏省国医馆馆长王硕如重新编纂出版了《九峰医案》。新中国成立后,王九峰医案曾多次出版。
      王九峰医术高超,《清代名医医案大全》载 :“大江南北莫不知有王先生者,先生尝至孟河愈奇疾,惊其士大夫……”。今常州武进在挖掘孟河医家的医案中,经考证不少是王九峰之笔,可见一斑。有学者认为,王九峰是孟河医派始祖,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都曾受益于王九峰医学。
      资料来源 :
      御医何公务:《宋史• 岳飞传》《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康熙镇江府志》;光绪《丹徒县志》《京江何氏家乘》《何氏八百年医学》)。
      御医张元珪 :《康熙镇江府志》《丹徒县志• 方技》《京江张氏家乘》。
      御医蒋用文 :《李濂医史• 蒋用文传》、上海中医学院附属中医文献研究馆《中国历代医史》、《镇江人物词典》、《中国医籍考》、《句容县志》。
      御医何彦澄 :《康熙镇江府志》、《京江何氏家乘》、《何氏八百年医学》、《医学入门》、《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引杨士奇《东里文集• 故太医士何彦澄墓志铭》。《东里续集• 何子玉合葬墓表》、乾隆《江南通志》、光绪《丹徒县志• 明文》载杨荣《仁宗宸翰后题辞》、光绪《丹徒县志• 方技》。《镇江人物词典》。
      御医钱宗嗣 :光绪《丹徒县志• 陵墓》、《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引靳贵《煦庵先生钱君墓志铭》、《丹徒县志• 明文》载李东阳《赠太医钱宗嗣序》。
御医王之政 :光绪《丹徒县志》、《中国历代医史》、《北大图书馆藏李氏书目》、徐珂《清稗类抄》、上海中医学院附属中医文献研究馆《中国历代医史》、王硕如《九峰医案》。
(作者为镇江市政协原教卫文体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