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镇江水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利用

镇江水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利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7-06      阅读数:
镇江水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利用
霍强

        一、前言
        水文化遗产是人类用水、治水过程中形成的重要遗存,是水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是水文化遗产建设的基础、保护的前提。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镇江成为沟通运河南北的商埠重地及重要水运交通的枢纽,素有“五口入江”“九省通衢”的美称,在历史的长河里遗留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2017 年4 月根据《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文物局关于联合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苏水河(2015)4 号)文件精神。镇江博物馆承担对本市三区三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的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即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程建筑类, 包括工程类建筑、管理类建筑、祭祀类建筑、纪事类建筑和纪念类建筑)。
        二、主要收获
        经过4 个月的野外调查工作,共对镇江全区域内400 余处水文化遗产点进行了走访调查、登录。
        此次调查的工程类水文化遗产点中,井的数量最多,有211 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 :镇江宋代紫金泉、古泮泉,丹阳六朝沸井、宋代惠泉、明代玉乳泉,句容清代丹井等。类型有 :圆形、圆柱形、圆鼓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覆斗形。质地有 :青石、白石、麻石、火山岩石、大理石,有的井圈上刻有铭文。
        河道10 处,分别为镇江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大京口)、镇江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小京口)、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丹徒口),句容秦淮河源头遗址、上容渎遗址、破冈渎遗址、句容河,丹阳九曲河、丹金溧河、香草河。
        湖1 处,句容赤山湖。
        池4 处,丹阳白龙池、泮池,丹徒槐荫村七仙池,句容茅山龙池。
        泉6 处,镇江南山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莲花泉、金山中泠泉,句容茅山喜客泉。
        闸站7 处,分别为镇江京口闸遗址、丹徒闸,丹阳河头闸坝、练湖闸,扬中李家港闸、栏杆桥闸,句容赤山闸。
        水关2 处,南水关、北水关。
        堤防1 处,为镇江北固山江防工事。坝1 处,为句容磨盘山新四军水坝。
        渡口2 处,为镇江西津渡遗址,丹阳张官渡遗址。水文站1 处,为江苏省镇江潮水位站。
        桥75 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 :镇江虎踞桥,丹阳锁翠桥、开泰桥、通泰桥、环青桥,句容白兔茅庄桥等。其型式大致可分为石拱桥和石板桥两种,石拱桥又分单拱和三拱。
        码头4 处,分别为镇江8 号码头、小码头遗址、蒜山大码头遗址、丹阳古宝庆桥码头。灌区1 处,为丹阳珥陵电力灌溉站。
工程类建筑4 处,分别为镇江自来水厂旧址、京杭大运河—新河街一条街、老气象台旧址、转般仓遗址。
        衙署官邸1 处,为镇江清军水师标统署旧址。驿站1 处,为镇江京口驿遗址。
        管理类建筑1 处,为镇江西津渡救生会旧址。
        碑碣1 处,为镇江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石刻。水文刻石1 处,为丹阳大运河义渡碑。
        三、重点遗产点介绍
        2.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
        镇江素有“南北通衢”之称。京杭运河镇江段,全长42.6 公里, 也是江南运河的起始。运河由北向东南,流经镇江市区,京口区谏壁镇,丹徒新丰镇,以及丹阳市区、陵口镇、吕城镇。主要支流有九曲河、香草河、简渎河、丹金溧漕河等。其中,流经镇江市区古运河,全长16.69 公里。
        3. 江河交汇处
        镇江古有“五口入江”,自西向东分别是 :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及至民国期间,大京口、甘露口因填河造路而被埋没,今仅存其余三口。
        小京口位于镇江市区平政桥南侧,北通长江,南接现今京口闸,东临新河街。丹徒口位于丹徒镇,北通长江,西南接丹徒闸。谏壁闸位于镇江市谏壁镇西南,是现今京杭大运河的主入江口。
        4. 秦淮河源头
        秦淮河有两个源头,东源句容河出自句容县城北30 公里的宝华山,汇集赤山湖水后,进入江宁湖熟镇,到龙都西北村与南源汇合。南源溧水河来自溧水县东南10 公里的东庐山,经溧水县城和江宁铜山、禄口、秣陵、龙都,流到西北村附近。两源在西北村汇合后,再绕方山的西南两面,转西北,流经殷巷、东山、岔路、上坊等乡镇,向北流入南京秦淮河,再流入长江。
        5. 闸
        京口闸,位于今中华路鱼巷口东侧约18 ~35 米,北距长江路约220 米 ;2013 年,在江河汇小区开发项目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唐至明清时期的京口闸遗址,闸体呈南北走向,北通长江, 南接运河 ;通长54 米,通高6.25 米。志载京口澳闸系统主要由五闸、两澳构成,五闸自北向南依次有 :京口闸、腰闸、下闸、中闸、上闸 ;两澳为积水澳和归水澳。闸澳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丘陵地貌水道畅通的限制,使得水道更加安全、快捷,并且带动了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南北贸易物资的相互交流。
        6. 水关
        北水关 :明代府城北垣跨越原先的穿城运河(今太平寺巷50 号1 幢之下),设置水门,称之为北水关。为明清镇江城北重要的水上门户。长约11、宽约6、高约5 米。
        南水关 :明代府城北垣跨越原先的穿城运河(今南水桥排污管理站内),设置水门,称之为南水关。为明清镇江城南重要的水上门户。长约11、宽约6、高约5 米。
        7. 水坝
        新四军水坝 :位于句容磨盘山区陈庄村西,1938 年6、7 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隙在现在的天王镇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水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
        8. 转般仓
        南宋伊始,宋金对峙于两淮,镇江成为军事后勤基地,并设立总领所,统领前线的钱、粮及军备供应。绍兴七年(1137),北宋朝廷将设在泗州、真州的国家粮仓迁到镇江,称转般仓。自淳熙五年(1178)创立,至开禧初(1205)增为54 廒,约储米60 余万石。嘉定八年(1215)又奉旨增盖廒宇20 座,将粮仓增至74 廒,可储米百万石,极大地增强了储存和转运能力。
        9. 码头
        玉山大码头 :位于城西超岸寺西侧,为缓坡石砌长堤式,采用条石错缝砌筑,西端呈扇形展开,宽度约10 米,总长度约60 余米。据志载明正统间(1436-1449),巡抚、侍郎周忱所筑。
        10. 清军水师标统署
        位于小营盘15 号,清光绪年间建,为清军水师标统署。中西结合式、两幢两层楼,西有券拱大门,上额书有“树德滋培”石刻。进入大门有石阶11 级。距大门30 米南侧,曾设券门、牌坊, 后毁。
        11. 京口驿
        位于今古运河畔的黄花亭一带。这座驿站源于宋代,是古代镇江的贵宾接待处和官方信息流、人流、物流的中转中心。此驿原来设在京口闸附近,明代万历七年(1579)知府钟庚阳迁建于此。
        12. 桥
        南宋孩儿桥 :又名东鸿鹤桥,位于京口区南门外岗子下(原大觉寺东南)。南宋宝庆三年(1277)建。单孔,花岗岩拱桥,跨长8 米、高5 米,现水深1.2 米。桥额阴刻“新红鹤桥”、“宝庆三年(1227)□月吉辰”。为出城通向南方的要津及城南泄洪渠道。
        明代通泰桥 :又名永泰桥,俗名麻巷门桥,位于丹阳麻巷门外,护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1919 年重建,全长16 米,桥两头各有20 级石阶。中置长条石二道。桥拱底宽12.36 米,拱高8 米。
        清代万年桥 :位于扬中油坊长沙村,清末所建石板桥。石板桥以九块麻石分三节拼制,每节三块作为桥面。中平,两面略低,呈30 度坡,全长15 米,宽2 米。在一、三石间设桥墩两排,各有四块麻石承载。桥墩刻有对联两幅:南墩是“千载合流双壁合,万年常见一龙眠”;北墩是“桥跨东西成砥柱,潮迎南北庆安澜”。
        13. 历代古井
        南朝九里沸井:南朝齐高祖建元元年(479),位于丹阳九里庙(现季子庙)外,沸井共六口,三清三浊,三口圆井,三口等边八角形井,青石质地,井栏完好。
        北宋古泮井 :位于京口区中山东路东门坡路边,双井栏。北井,呈等边八角形,白石质地。内径46 厘米、高34 厘米;南井,呈等边八角形,青石质地。内径55 厘米、高44 厘米,井深7.4 米。据《嘉定镇江志》记载 :泮泉,在学之西,守臣待制林希所筑。后因浚得石刻“泮泉”二字,教官杨迈为创井亭,膀以篆额。
        明代“永济泉”井 :位于丹阳市西门大街(今西门小学内)。呈等边六角形,青石质地,对边52 厘米、对角63 厘米、外高51 厘米,井深6.77 米,井柱外侧镌刻楷书“永济泉”三字,其左面镌刻楷书“嘉舍信士张大年同妻殷妙聪长男张学忠次男张学孝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建”。
        民国“张庆善堂”井 :位于石头巷138 号楼前。呈等边六角形,青石质地,对边44 厘米、对角52 厘米、内径39 厘米、高35 厘米,井深2.64 米,井栏阴刻楷书“张庆善堂”和“癸丑年”七字。
        14. 泉
        中泠泉:即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西半里许的人工湖半岛上。泉原在大江之中,历史悠久。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煮茶之水为七等,中泠泉品为第一,遂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泉四周围有石栏,呈正方形,边长9.7 米,水深1.18 米。泉池南石壁上镶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大字,高62 厘米、宽215 厘米。光绪十九年(1893)镇江知府王仁堪书,泉北有二层楼中泠阁一座,西侧墙上嵌碑,阴刻隶书“中泠泉”三大字,同治八年(1869)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其右镶同治十一年八月灵宝薛书常识,归安陈兆熊所书《中泠泉辨》碑。
        15. 池
        砚池 :位于丹阳新民西路西段(今省丹中校园内西侧),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规模宏大。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凿渠引练湖之水入城,环绕文庙。庙前筑半月形池,名砚池。
        16. 湖
        赤山湖 :位于句容西南三十里,主要用于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又名赤山塘、绛岩湖。赤山湖三面皆岗地,西北一面地势平坦,两侧山崖对峙,名赤山。相传孙吴赤乌二年(239) 在这里筑堤,蓄山溪水成湖,下流通秦淮河。南齐明帝时(494 -498)沈禹于湖西兴工增修柏岗埭,控制下入秦淮河水量,以便灌溉通航,后废。唐麟德(664 -665) 时,按故堤修复,不久又废。大历十二年(777) 再度兴工修成。当时湖周长约120 里,有二斗门控制水量,号称灌田万顷。南唐及宋更注重管理。湖心原有磐石,用以观测水位,宋庆历二年(1024)在其上立石柱水则。元以后湖周滩地逐渐围垦。明赤山湖周长缩至60 -70 里。清代赤山湖已大半围垦成田,虽屡禁垦,终不能制止。至民国年间,仅剩水面约15 平方公里。
        17. 民国水文站
        位于北固山五圣岩下,观音洞北侧。1936 年8 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建。岛式自记水位地台设在江中,离岸15 米,有栈桥相通。水位地台呈方盒形,有四柱框承载,均为钢混结构,有专人值班,及时电告汛情。
        18. 气象台
        位于北固山中峰,原北固山房真武殿址。1934 年7 月。江苏省会测候所筹建。自来水公司拟在此建造调节蓄水池,经商洽共建,上为气象台,下为蓄水池。由省建设厅朱俊候工程师设计,镇江倪玉记营造厂承造,仅用70 天完工。四层框架式青砖砌筑,外粉水泥石子面,后填砌砖墙,内为糙灰泥,石灰粉面,屋顶置铁架,安装风向、风速仪等。
        19. 自来水厂
        原在龙窝口江岸,1924 年6 月建,初名镇江第一救火会自来水厂。江苏省会迁镇后,于1934 年4 月,另在洋浮桥小江边街(后改为苏北路28 号)临江处重建镇江自来水厂,占地11.36 亩,建有平流沉淀池、清水池、进水间和加矾间等,开始从专供消防用水转向居民和各行业供水。1937 年镇江沦陷,水厂为日军抢占,主要供驻镇日军及其家属使用,部分供市民和茶水炉、旅馆、浴室业用水,全城给水比战前下降一半,日军还掠走水厂设备和物质,致使水厂濒临关闭。
        20. 新河街
        位于镇江京口闸东,南北向,长约250 米,旁临古运河,紧依长江,此街因河而建,以河为名。得江河而兴,是大江南北的物质集散中转之地,是商货交易的中心枢纽,曾为清代长江下游最大的米市和油市,昔时市井繁荣,商肆林立,商贾川流不息。两边临街建筑大多为晚清房屋,目前尚存的建筑有同善堂(慈善机构)、米业公所、安仁堂、泾太公所、陈公馆、黄公馆、徐公馆、静瑞堂等。沿街建筑保留传统风格,是大运河沿岸保存较完好的一条历史街区,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21. 刻石
        “天下第一江山”刻石 :位于北固山甘露寺长廊北端墙壁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刻,长4 米、高1 米。相传三国属主刘备和南朝梁武帝肖衍登北固山,均称此处雄峙江滨,险秀雄伟,真乃天下无匹“天下第一江山”,原为肖衍所书,此为南宋书法家吴琚书,由清代镇江通判程康庄重镌。
        义渡碑:位于丹阳陵口镇上栅栏口,高1.05 米、宽0.70 米。该碑全名为《捐造义渡碑记》, 据碑文记载,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位于陵口栅口的码头和渡船破旧无法摆渡,周边群众踊跃捐款,重修码头和渡船,并用修缮后多余的钱购置田地,以田租来赡养艄公,实现渡口免费摆渡的故事,碑文上还写有义捐的村民姓名。该石碑作为目前栅口古渡的最重要的见证文物。
        四、价值分析
        通过对水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梳理,镇江的水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具有多元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水利科技、生态等方面。
        [3] 历史文化价值
        水文化遗产代表了某一定时期内水利事业有关的重大发展或变革,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的代表了某一时期的水利技术与传承。可以体现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和治水理念等,如西津渡遗址、京口闸遗址、宋元仓储遗址、“天下第一江山”刻石、义渡碑等,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艺术价值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水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凝聚着人类的艺术成果,如古桥、古井的造型 ;泉、池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及其碑上的铭文刻字 ;沿河建筑与水的空间布局等均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水利科技价值
        水文化遗产的水利设施具有重要的水利功能,如湖、河道、渡口、闸、坝、桥等承担着通航、引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6] 生态价值
        水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代表了某一时期内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如句容河,丹阳九曲河、丹金溧河、香草河、赤山湖等,长期维护了沿途周边的水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五、保护和利用
        (一)保护建议
        1. 深化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
        镇江城市因水而成、因水而兴,丰富的水资源奠定了镇江城市的格局,影响了镇江的发展变迁,从而孕育出镇江文化的特质,并留下了种类齐全的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及派生出其它重要遗产。为了更充分地挖掘、保护水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如发现有水文化遗产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掌握第一手科学资料,为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
        2. 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城乡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不少水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妥善保护,处于荒废或毁灭的状态,需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水文化遗产大多属于超大型、系统性、综合性、组群性的文物,它是凸显水利工程和技术价值的文化线路,它是人类和自然的大型联合工程,从而形成独特的线性文化景观。工程的本质是人、环境和技术三大要素系统集成过程的产物。因此,必须综合多方面力量,组织考古、文献、文保、水利、环境、旅游、院校等多学科专家,全面系统地对全市水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查、科学分类和解析研究,进而形成多元、科学的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案。
        3. 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
        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遗产点的类型、重要性、保存状况等因素,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并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对策进行保护 ;对于尚未成为各级文保单位的水文化遗产点,可考虑选出一批重要的遗产点申报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较高的可考虑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二)利用建议
        1. 搭建水文化遗产展示平台
        结合江、河、湖等水利工程建设,将相关的水文化遗产纳入其中,新旧合璧,相互融合,建设成集防洪、灌溉、文化、运输、生态、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水利风景亮点工程,展示水利文化,凸显水利特色。
        在规划城市建设中,首先要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民情、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名人轶事、传说故事、风光名胜、考古遗址、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2. 开发镇江特色的水文化旅游线路
        镇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及水文化遗产,开发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文化产品,如打造古运河风光带时,增添沿线的闸、水关、桥和两岸的码头、驿站、城门、道路、寺庙等文化景观,使古运河风光带成为高品质的旅游景点。
        3. 兴建镇江水文化博物馆
        以江河交汇的水文化贯穿整个展馆,用翔实的水文化资料、文物、文献、图片等布置陈列, 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镇江水城共生,由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游人感受到镇江是因水兴城,是水编写着镇江千年历史。

(作者为镇江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