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镇江市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镇江市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12-15      阅读数:
镇江市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王书敏 霍 强

  水文化遗产是人类用水、治水过程中形成的重要遗存,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水利科技价值等多元价值。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是水文化遗产建设的基础、保护的前提,2017年4月由江苏省水利厅和省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联合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苏水河(2015)4号),决定对全省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以摸清水文化遗产家底,镇江博物馆承担我市水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程建筑类,包括工程类建筑、管理类建筑、祭祀类建筑、纪事类建筑和纪念类建筑)调查完成以后,由分管考古工作的副馆长亲自带领调查小组,于7月至11月间,对照在三普材料中已有的水文化遗产点进行野外现场复查、增补信息、GPS定位等工作。目前为止,野外调查工作已经结束,重点工作由野外转为对大型水利遗址航拍影像资料的收集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
  一、主要收获
  (一)基本情况。经过五个月的野外调查工作,共对镇江全区域内近500处水文化遗产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实际登录水文化遗产点316处,其中包括三普登记点163处,新补充登录153处,其余遭受破坏无存。
  在此次调查登录的316处水资源遗产点中,井为多数,有211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
  京口区紫金泉、古泮泉,丹阳玉乳泉、惠泉、沸井、句容葛洪炼丹井等,型式大致可分为圆形、方形、八边形、六边形、覆斗形等,有的井圈上刻有铭文。
  河道4处,分别为秦淮河源头遗址、上容渎遗址、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破冈渎遗址;
闸站6处,分别为京口闸、河头闸坝、李家港闸、赤山闸、练湖闸、栏杆桥闸;
  堤防1处,为北固山江防工事;
  坝1处,为新四军水坝;
  渡口2处,为张官渡遗址、玉山大码头遗址;
  水文站1处,为江苏省镇江潮水位站;
  桥75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通泰桥、新河桥、环青桥、荆村桥、虎踞桥、锁翠桥、开泰桥等,其型式大致可分为石拱桥和石板桥两种,石拱桥又分单拱和三拱;
  码头4处,分别为古宝庆桥码头、镇江8号码头、铁匠港码头遗址、小码头遗址;
  灌区1处,为珥陵电力灌溉站;
  工程类建筑4处,分别为分别为镇江自来水厂旧址、京杭大运河—新河街一条街、老气象台旧址、宋元粮仓遗址;
  衙署官邸1处,为太平天国新城与清军水师标统署旧址;
  管理类建筑1处,为救生会旧址;
  碑碣1处,为“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水文刻石1处,为大运河义渡碑。
  (二)重点遗产点
  主要有:
  1.京杭大运河镇江段
  镇江素有“南北通衢”之称。京杭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也是江南运河的起始。运河由北向东南,流经镇江市区、京口区谏壁镇、丹徒新丰镇以及丹阳市区、陵口镇、吕城镇。主要支流有九曲河、香草河、简渎河、丹金溧漕河等。其中,流经镇江市区古运河,全长16.69公里。
  2.江河交汇处
  镇江古有“五口入江”,自西向东分别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寺、丹徒口、月河口(谏壁口)及至民国期间,大京口、甘露口因填河造路而被埋没,今仅存其余三口。
本次登录了小京口和丹徒口。小京口位于镇江市区平政桥北侧,北通长江,南接京口闸,东临新河街;丹徒口位于丹徒镇,北通长江,西南接丹徒闸。
  3.秦淮河源头
  秦淮河有两个源头,东源句容河出自句容县城北30公里的宝华山,汇集赤山湖水后,进入江宁湖熟镇,到龙都西北村与南源汇合。南源溧水河来自溧水县东南10公里的东庐山,经溧水县城和江宁铜山、禄口、秣陵、龙都,流到西北村附近。两源在西北村汇合后,再绕方山的西南两面,转西北,流经殷巷、东山、岔路、上坊等乡镇,向北流入南京秦淮河,再流入长江。本次登录的秦淮河源头为位于句容宝华山的东源。
  4.闸
  京口闸,位于今中华路鱼巷口东侧约18~35米,北距长江路约220米。2013年,在江河汇小区开发项目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唐至明清时期的京口闸遗址,闸体平面大致呈“〔”形,南北走向,北通长江,南接运河,通长54米,通高6.25米。志载京口澳闸系统主要由五闸、两澳构成,五闸自北向南依次有:京口闸、腰闸、下闸、中闸、上闸,两澳为积水澳和归水澳。闸澳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丘陵地貌水道畅通的限制,使得水道更加安全、快捷,并且带动了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南北贸易物资的相互交流。
  5.水坝
  新四军水坝:位于句容磨盘山区陈庄村西,1938年6、7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歇在现在的天王镇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水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
  6.码头
  玉山大码头:位于城西超岸寺西侧,为缓坡石砌长堤式,分为二期。二期,采用条石错缝砌筑,西端呈扇形展开,宽度约10米。面石以下为夯筑土,出土遗物下限清代乾隆年间,推测码头总长度约60余米。一期,码头被包裹在清代二期码头之内。两侧设有木桩,桩里贴附木板,两侧木板之间填满块石。其表面加筑夯土其上原铺有石面,出土遗物下限清代康熙年间。
  7.清水师衙门:位于小营盘15号,清光绪年间建,为清军水师标统署。中西结合式、两幢两层楼,西有券拱大门,上额书有“树德滋培”石刻。进入大门有石阶十一级。距大门30米南侧,曾设券门、牌坊,后毁。
  8.桥
  南宋孩儿桥:又名东鸿鹤桥,位于京口区南门外岗子下(原大觉寺东南)。南宋宝庆三年(1277年)建。单孔,花岗岩拱桥,跨长8米、高5米,现水深1.2米。桥额阴刻“新红鹤桥”、“宝庆三年(1227年)口月吉日”。为出城通向南方的要津及城南泄洪渠道。
  9.历代古井
  南朝九里沸井:据元《至顺镇江志》载:“唐上柱国高绍记:按顾野王《舆地志》,庙前有沸井四所,庙后旧有沸井二所,不详何时所开,齐高祖建元元年,并北忽闻金石之声,掘深二尺,得沸泉,其后复有声铮铮,又掘得泉,沸涌若浪。泉中得木简,长一尺,广二寸,隐起文曰:[庐山道士再拜谒]。木坚、白,字色黄。延陵县令戴景度以闻,于是并凿为井。今见有四井,腾涌驚沸,二清二浊,觱沸之声,书夜不绝。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世祖即位后,频发诏拜陵,不果行。遣嶷拜陵,还,过延陵季子庙,观沸井。]梁延陵县令王僧恕记:[四井地穴,百沸天涌]”。现今位于丹阳九里庙(现季子庙)外,沸井共六口,三清三浊,三口圆井,三口等边八角形井,青石质地,井栏完好。
  10.泉
  中泠泉:即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西半里许的人工湖半岛上。泉原在大江之中,历史悠久。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煮茶之水为七等,中泠泉品为第一,遂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泉四周围有石栏,呈正方形,边长9.7米,水深1.18米。泉池南石壁上镶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大字,高62厘米、宽215厘米,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江知府王仁堪书。泉北有二层楼中泠阁一座,西侧墙上嵌碑,阴刻隶书“中泠泉”三大字,同治八年(1869年)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其右镶同治十一年八月灵宝薛书常识,归安陈兆熊所书《中泠泉辨》碑。
  11.池
  砚池:位于丹阳新民西路西段(今省丹中校园内西侧),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规模宏大,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凿渠引练湖之水入城,环绕文庙,庙前筑半月形池,名“砚池”。
  12.湖
  赤山湖:位于句容西南三十里,主要用于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又名赤山塘、绛岩湖。赤山湖三皆岗地,西北一面地势平坦,两侧山崖对峙,名赤山。相传孙吴赤乌二年(239)在这里筑堤,蓄山溪水成湖,下流通秦淮河。南齐明帝时(494-498)沈禹于湖西兴工增修柏岗埭,控制下入秦淮河水量,以便灌溉通航,后废。唐麟德(664-665)时,按故堤修复,不久又废。大历十二年(777)再度兴工修成。当时湖周长约120里,有二斗门控制水量,号称灌田万顷。南唐及宋更注重管理。湖心原有磐石,用以观测水位,宋庆历二年(1024)在其上立石柱水则。元以后湖周滩地逐渐围垦。明赤山湖周长缩至60-70里。清代赤山湖已大半围垦成田,虽屡禁垦,终不能制止,至民国年间,仅剩水面约15平方公里。
  13.民国水文站
  位于北固山五圣岩下,观音洞北侧。1936年8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建。岛式自记水位地台设在江中,离岸15米,有栈桥相通。水位地台呈方盒形,有四柱框承载,均为钢混结构,有专人值班,及时电告汛情。
  14.气象台
位于北固山中峰,原北固山房真武殿址。1934年7月江苏省会测候所筹建。自来水公司拟在此建造调节蓄水池,经商洽共建,上为气象台,下为蓄水池,由省建设厅朱俊候工程师设计,镇江倪玉记营造厂承造,仅用70天完工。四层框架式青砖砌筑,外粉水泥石子面,后填砌砖墙,内为糙灰泥,石灰粉面,屋顶置铁架,安装风向、风速仪等。
  15.自来水厂
  位于长江路28号,原在龙窝口江岸,1924年6月建,初名镇江第一救火会自来水厂。设备简陋,设于江边的取水口,仅搭设一间芦席工棚,内置小马达,用木质板凳垫高使用 。江苏省会迁镇后,于1934年4月,另在洋浮桥小江边街(后改为苏北路28号)临江处重建镇江自来水厂,占地11.36亩,建有平流沉淀池、清水池、进水间和加矾间等,开始从专供消防用水转向居民和各行业供水。1937年镇江沦陷,水厂为日军抢占,主要供驻镇日军及其家属使用,部分供市民和茶水炉、旅馆、浴室业用水,全城给水比战前下降一半,日军还掠走水厂设备和物质,致使水厂濒临关闭。
  16.新河街
  位于镇江京口闸东,南北向,长约250米,旁临古运河,紧依长江,此街因河而建,以河为名。得江河而兴,是大江南北的物质集散中转之地,是商货交易的中心枢纽,曾为清代长江下游最大的米市和油市,昔时市井繁荣,商肆林立,商贾川流不息。两边临街建筑大多为晚清房屋,目前尚存的建筑有同善堂(慈善机构)、米业公所、安仁堂、泾太公所、陈公馆、黄公馆、徐公馆、静瑞堂等。沿街建筑保留传统风格,是大运河沿岸保存较完好的一条历史街区,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17.管理类建筑
  清代京口救生会遗址:由镇江地方人士蒋元鼎等发起,成立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专事江上救生慈善活动。其办公处所设在云台山下原晏公庙旧址,并且还专门设有江上码头(俗称小码头)和救生红船,曾打捞沉船及溺水者以数百计。该会成立后持续活动长达200年之久,这在我国水上救难史以及古代民间慈善事业中均堪称奇迹。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 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同时加快了数量较多的水文化遗产消失,从2006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到现在十年时间,原登记发现的水文化遗产点213处,现已消失51处,约占三普登记水文化遗产点的四分之一。消失的水文化遗产点有:
  句容3处,均为桥:村西桥、西庄桥、太平桥;
  扬中3处,其中码头1处:头墩子码头;桥2座:南太平桥、万人桥。
  丹阳39处,其中桥3座:老西门桥、大成桥、永安桥;井36处:夥巷丁氏古井、沈家桥北河沿9号古井、新桥西吕家井、小桥街25号古井等。
  丹徒区3处,其中井2口:禹王古井、华山村古井;桥1座:丁卯桥遗址。
  润州区3处,为井2口:千尺井、西津渡古井;桥1座:华家桥。
  2. 大量的水资源遗产点处于荒废状态,有的甚至已经丧失使用功能,处于无人管理自然消亡的状态 。如:丹阳导墅东河檀树棵桥、句容黄梅同道桥、京口区鸿鹤桥;大港老街、丹徒老街及润州区宝塔路横街上的古井等。
  (二)对策建议
  1. 深化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
  镇江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名城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体现本地独特风貌和优美环境的重要载体。水遗产保护应充分挖掘人们对水的治理、保护、开发、利用、认知、观赏等的各种文化内涵;并在保护水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并以加以合理利用。根据遗产点的类型、重要性、保存状况等因素,整理出科学、规范、详实、客观的报告,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对策进行保护。
  2. 加强水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保护及发展机制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水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但目前为止由于文物认定标准等原因,很多水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列入保护范围,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少水文化遗产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需继续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在水利建设中,建设部门可组织水利、文博、规划、环境、旅游、设计等方面专家学者广泛收集核实有关文字资料,形成水文化遗产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形成水文化遗产保护方案。通过加强对水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可更好地将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形成既以工程为轴心,又能反映本地区本流域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乐水家园,展现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
  构建“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积极与诸方面有研究专长的学者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并邀请热爱水文化遗产的社会人士加入到本区水文化遗产调查和研究工作中。群策群力,协同推进,形成高效运转、办事快捷、齐心协力的工作机制,在广泛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编制《水文化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先行、有序保护”。同时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区境内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属性和价值,根据水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措施。倾力打造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及区域水文化。
  3. 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
  聘请专家研究、论证,对各个水文化遗产进行基本评估和筛选,完善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参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方式,对三普中遗漏未登录的水资源遗产点由政府公布名录;对于尚未成为各级文保单位、三普时未曾登录的水文化遗产点,可考虑遴选出一批重要的遗产点,按照国家文物标准进行定级和设置保护点,并同时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履行涉及文物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的审批。

(作者王书敏为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霍强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