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运河之母”五议

“运河之母”五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运河之母”五议  

王玉国
    

    镇江人对古运河有深厚的感情,我相信运河的建设、管理者同样如此。长江、运河在市区交汇,这是镇江的地理坐标。从公元6世纪到20世纪初,大运河曾经给润州(宋代起称镇江)带来过历史上1500年的繁华(间有若干次衰落)。如今,市区古运河尽管已不再通航,却仍然是镇江这座山水花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与城市山林、滚滚长江相互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有人把镇江城市的特色概括为“南山、北水、中运河”;更令人自豪的是,镇江谏壁至丹阳与常州交界处的42公里多的运河仍然全年通航,2011年通过谏壁船闸的船舶吨位已超过一亿。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感,促使我对位于镇江丁卯桥地域运河旁的“运河之母”雕塑作进一步的思考。
    “运河之母”雕塑面世以来,先在镇江市内,继而在省内外引起了热议,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种热议是镇江名城建设中的大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同志认为,应客观、全面地看待此事,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赞同这一观点,针对广大市民的反映,试作如下五议。

艺术之议
   

    任何一组雕塑都有其突出的艺术内涵,“运河之母”虽然目前没有像兰州的“黄河母亲”、曲阜的“孟母教子”和镇江西津渡的“京江秋女”、新区的“大港之恋”、南郊的“戴颙扶琴”、金山的“白娘青娘”那样得到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但“运河之母”也有独特的艺术内涵。雕塑设计者认为:总体造型是一名女性的面部特写,似佛似人,头微微低下,俯视着运河,水波状的长发向两侧大幅延展。其艺术内涵表现了“城以水生、水为城用”水畅城荣的密切关系,体现了镇江人民对古运河的情怀、把镇江古运河形象化、人格化,使之成为镇江人民对古运河情感的象征与写照。应该说,就雕塑本身而言(暂不涉及雕塑与空间的关系),以上文字除了“慈母情怀”有争议外,对这一雕塑的其他艺术内涵,应该说还是可以认同的。
 

决策之议
   

    “运河之母”在一些人的褒扬声中伴随着更多的贬低声,受到不少人的批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决策之前没有充分听取专家和市民的意见。特别是上海设计单位提交大运河工程方案后,古运河管理单位又委托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制定更加切合镇江古运河实际的方案。为此,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专门成立课题组,专家们冒雨全线踏看5公里,水上看,陆上看,然后用了两三个月时间,于2010年7月15日送交了《镇江古运河中段(一期)保护与开发建设策划方案》,没有采用“运河之母”大型浮雕等不切实际的内容。但是当事单位并没有听取不同意见,仍决定按原方案实施。根据2007年我市出台的《镇江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城市雕塑的建设,应当体现城市特色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对重大题材或者设置于城市重要地段的城市雕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大运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申遗的对象,按照文物法规的规定,在古运河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新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要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如果没有经过规划、文物部门同意或批准,就是违章建筑,退一步说,不谈违章,如果经过以上两个部门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论证一下,总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事先注重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有可能会少一些贬低之音。
 

名称之议
   

    该雕塑命名“运河之母”,有人认为概念不很明确,更多的人认为很不确切,不像杭州的“运河魂”那么贴体。
首先,从“母亲河”的含义上来看。雕塑的设计者认为“古运河是镇江城市的母亲河”。一般来说,“母亲河”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自然形成的河流,二是历史久远,三是孕育了人类和文明,如黄河、长江就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3000多年,如果按“莲花洞人”计算,有10万到30万年。而古运河是人工建设的河流,按照大运河史学专家田余庆先生推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在开凿邗沟的同时,开凿了丹徒水道,至今是2498年。而有史料依据的是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敕凿丹徒水道,至今是2222年。至于隋炀帝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十二月,敕穿江南运河,使之全线贯通,至今是1402年。中国大运河史,是以吴王夫差开邗沟作为大运河的前身算起的。长江是人类尚未形成前的自然河道,把长江称为镇江的母亲河,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把运河称为镇江的母亲河必然会有分歧。网友江一帆认为:“镇江的母亲河是长江,运河是镇江繁荣之河。镇江运河是人工河,先有宜、朱方、谷阳(镇江古地名),后有运河,怎么会开河的人倒成了自己开挖的河的儿女呢?”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有论据支撑的。由于历史上就没有古运河是镇江的母亲河的定论,对“运河之母”雕塑持贬低看法的人增多,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艺术不是史学,可以夸张,可以浪漫,但是正如《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中所说:“艺术美的第一个审美标准就应该是真实。背离生活真实,没有或缺乏真实性的作品,是不应该得到肯定性审美判断的。浪漫主义作品侧重于理想的追求,表面看失真,总体上依然蕴藏着真。”。在艺术创作中决不能受商业利益的干扰。
    其次,从雕塑的形态来看。雕塑的设计者表述雕塑“总体造型是一名女性的面部特写”,这话讲得不能算错。但是,她不像兰州的“黄河母亲”和曲阜的“孟母教子”雕塑中有女性、有小孩,让人一看就知道雕塑中的女性是母亲。没有孩子的女性,人们很难断定她是母亲。
    综上所述,有人建议,将这座雕塑更名为“运河之恋”(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就叫“古运河之恋”),或“运河神女”, 我看倒是比较确切的,因为雕塑设计者在介绍中也讲到雕塑“似佛似人”,“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神像雕塑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装饰雕塑手法设计完成的”,“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亦可请广大市民为之取名。
 

质材之议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造型艺术,也称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因此,在构图时必须考虑艺术品本身的尺度,与所在空间的比例关系,以至色彩的合理使用。镇江古运河风光带的特色是“夹岗揽胜”,在这样狭窄的河道上,利用河岸的一边,建造一幅浮雕,必须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而这幅特大型浮雕,高9.9米,宽53米,相当于三层楼高,半个足球场大小,又是以铜为材,金光显赫,实在很不匹配。难怪建成之初,夜晚之时,有些居民看了有“恐怖感”,甚至有小孩被吓哭了的事情发生。而且,临水湿度大,连设计者自己也承认,铜雕3—5年会生锈,会斑驳,尽管可能会像设计者所说的那样,能够显现历史的“沧桑感”,却也肯定会影响审美效果,增加维修的麻烦和成本。在这样一个大平面上出现斑斑点点,尤其是面部的污点,还会让人感到有美丽感吗?!其实,选择石质材料就可以了,如汉白玉或大理石都是可以的。石材不仅更能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且造价便宜得多,经费控制在100万元人民币之内就行了。而现在采用铜材,不仅让人感到雕塑表情很严肃沉重,没有了慈爱之感,而且耗资太大,据说用了40吨铜、花了700万元人民币。在镇江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之际,却花如此多的费用造了一座没有得到大多数市民认可的雕塑,让许多人说三道四、困惑不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在地势高大、地面宽阔的地方采用铜材,其视觉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如无锡的灵山大佛和茅山的老子像都能得到多数人的肯定。
 

去留之议
   

    由于对该雕塑的看法褒贬不一,因此有的同志也提出了将其移走的建议。笔者认为对原地保留还是移去它地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原地保留。该雕塑从设计、铸造到安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刚安装不久就移去不太合适,雕塑的设计者也有“许多雕塑是在争议中成名的”之意,不妨摆几年再说。另外,据说雕塑的设计者说:“目前仅仅是完成的“运河之母”浮雕主体,背景植物、塑石假山和水景爆布等都尚未完工,与周边环境尚未融为一体,为深化、完善雕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现按原设计对浮雕的周边环境进行深入改造与完善。拟在浮雕两侧布置假山壁石,软化、过度边界,使浮雕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植物配置设计方面,力求凸显古运河景观的主题,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形成乔灌草搭配合理、三季有花、四季观景的园林景观效果。最后,对雕塑周边水景和灯光布置也会做相应的调整。”既然有后续配套工程,等完工后再看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对雕塑周边景观的建设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目前雕塑背景比较杂乱,而绿化尚未成型,未能对后面建筑起到有效遮挡作用;
    二是绿化背景林冠线不够明显,缺乏层次感,建议可选用树形高的植物和下垂姿态植物如垂柳搭配;
    三是雕塑两侧的墙体比较单调,建议增加前景:绿化或结合叠石,衬托雕塑主体;
    四是在主体雕塑两侧墙体前方水体适当种植水生植物,软化墙体的生硬;
    五是能否在雕塑对面岸边种植垂柳加以遮挡,使行人和司机在公路上经过此地时看不到雕塑。
    第二步,在补充雕塑周边景观后观察几年后,如果多数人认可,或在“争议中成为著名雕塑”,就永久性原地保留下去,如不行,再移去它处也不迟。原大东造纸厂附近十字路口的 “三女腾飞” 雕塑,开始也是褒贬不一,北京人称它为“六奶雕塑”,在保留几年后多数人认为放在原处不太雅观,后移到滨江路旁一个小型花园之中。笔者认为“三女腾飞” 雕塑很好,刻划出了年轻女性美丽、向上的内涵,但放在男女老少每天都要经过的、处于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之地,很不合适,而放在休闲性公园之中就比较恰当。
    镇江人具有包容和谅解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怀着包容和谅解之胸怀,去修正、完善“运河之母”雕塑及其周边环境,使她逐步成为大家能够接受和喜爱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