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运河的申遗与品质保护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运河的申遗与品质保护
朱 珠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还被世界公认为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齐名的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还在利用的工程。198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成为当时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但遗憾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反而在今天,在国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不能和万里长城相比,而且现在已到了缺水“断奶”、污染与破坏加剧,再不保护就有可能消逝的危机关头。2005年底,三位著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城市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58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议案,使大运河再次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已将遗存运河和文化路线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种类,而京杭大运河也已于2006年5月25日正式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1. 不论大运河申遗是否成功, 它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86年,至1293年通航,前后持续1779年,历经我国春秋战国至元代。这是一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历时最长、里程也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一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南北水上航运大动脉,是一条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大运河是一本历史教科书,需要我们去认真阅读和研究,从中寻找到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动力;大运河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出它蕴藏的丰富内涵,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服务。大运河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大运河历史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的认定,同时也可以更加有力地促进运河沿岸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是一项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对中国、对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纪工程,对于运河沿线的各省市,更是一件跨越时空的、再度牵手合作的伟大事业。无论申遗是否成功, 我们都应当将大运河当作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不是为了做秀,而是为了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
即使申遗成功, 也不是终身制的, 仍要合理保护。如果保护不到位,这顶桂冠还会被摘下来。众所周知,张家界在申遗成功后就因环境不断恶化而曾受到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严重警告。事实上, 许多世界遗产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因此,大运河申遗如果成功, 那也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 不能杀鸡取卵, 过度开发。
2.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提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需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要像保护长城一样保护京杭大运河。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对运河应当享受的地位的一次正名。因为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京杭大运河显然不像长城那样有着雄伟险峻的清晰形象。改善老百姓对于大运河的印象,应该是当务之急。要赋予京杭大运河这个时代新的形象和使命,京杭大运河需要获得新的生命的力量。只有自上而下,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统一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统一编制保护总体规划、统一制定具体申遗方案、统一出台保护条例,才能推动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
二、品质保护是对历史的真实性保护
近年来真实性的概念慢慢地开始应用于自然遗产领域,“真实性”标准正日益成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标准与保护原则,遗产“非物质真实性”、“遗产环境真实性”、“遗产的社会真实性”进一步得到关注。发达国家重视真实性与旅游体验的问题研究,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在发展中国家,遗产实体破坏问题更严重,这一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率领北大学生对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考察后,忧心忡忡地说道:“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就从镇江运河市区段来看,真实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乎丧失殆尽。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运河两岸有的建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搞起房地产,有的造了一些假古董。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遗产也在消失。
镇江在运河申遗和保护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历史真实性的保护,将会使运河镇江段成为一段没有故事的河流,一段缺少灵魂的河流。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保护大运河
1.遗产廊道保护模式
遗产廊道是许多西方国家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色通道概念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 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 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 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它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目标的保护规划方法。
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一经产生便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采纳, 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是 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指定的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 随后在 1986 年、1988 年、1994 年、1996 年, 美国国会又陆续指定了 9 个新的区域, 包括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特拉华和莱通航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等。同时, 美国还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法律, 例如 《1984 年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更重要的是, 在遗产廊道获得指定并正式列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后, 将有专门的机构继续负责对遗产廊道建设的监督和管理。遗产廊道保护模式经过数年的检验, 被证明是一种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 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肯定。
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目前, 京杭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采取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既可以确保沿岸群众在城镇化进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中切实提高生活水平, 也可以使大运河保持深厚的历史底蕴, 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样就将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产权开发保护模式
许多学者对欧洲小镇羡慕有加——古老的建筑与城堡历久弥新, 散发出人文光彩。值得一提的是, 欧洲大多数古建筑都是私人财产, 文化遗产保护有私人利益的驱动,而国家出台古建筑保护法更使居住者擅自改动变得不可能。意大利政府把所有老房子都保护起来, 出钱维修, 然后为修复后的房子找一个主人(相当于领养人), 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人, 让他们使用并出资保护。其实这种利用产权开发引入民间资本对文化遗产进行长效保护的模式在我国也有个别案例。如苏州市政府将数幢古建筑卖给有实力的画家或文化爱好者, 经过修旧如旧的补缮, 老宅重新焕发了活力, 并在使用中不断增值。但是, 目前这种产权开发的模式在京杭大运河乃至全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推广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 政府要厘清产权关系;其次, 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防止私人拥有后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开发, 并对使用范围和方式进行详细界定; 最后, 国家对于私人拥有文化遗产应当出台鼓励措施, 例如为业主提供技术支持, 并从税收和贷款上给予优惠, 从而使其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得到收益。
四、运河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上世纪80年代初,无锡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古运河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在无锡段古运河的黄埠墩到清名桥试航成功,形成一条水上旅游线,打入国际市场以后,深受日本、欧美市场欢迎, 仅一年半时间就吸引了5.6万名境外游客,被西欧和美国旅游者誉为“活的化石”和“神奇的旅游”。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江南水乡游”列入中国14条黄金旅游线,正式向国际市场推出。近几年来,沿线各市更加重视古运河旅游的发展,扬州、淮安、苏州等市已相继开通了水上旅游线路,并投入商业运营,淮安的运河游(清江浦——河下古镇)和苏州的环城水上游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新品。2005年7月3日新开的无锡-苏州古运河旅游航线让30名英国游客一路赞叹不已。2006年4月18日,扬州市举办旅游节,正式开通了古运河水上旅游线,盛况空前。
反观镇江,早在1995年,我市就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颁布了《镇江市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市政府也曾在《关于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审定会议纪要》中强调指出:“在古运河从北至南整治好的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好两头景点。古运河京口闸段是景点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河街片区要规划好,将之建设成《清明上河图》和商埠城市的缩影”。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除了看到运河河道拓浚了,两岸浆砌块石挡土墙建好了,却没有感受到多少新鲜的内容,更没有看到任何吸引人眼球的运河游项目。
我们不妨可以将目光投射到我们的邻城——扬州。镇江、扬州旅游景观都有数量多、体量小、蜂窝状不足之缺憾,但润扬大桥的建成可使两市开发古运河风光带列入运作日程。可以说,两市的古运河风光带自身就是一条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长廊。而运河两旁散落着的诸多景观,以其个性鲜明、内蕴丰富而极具开发价值。从扬州东关古渡开始,沿途是东圈门、东关街、盐阜路、个园历史街区,普哈丁伊斯兰文化游览区,何园小盘谷园林区,三汊河高旻寺佛教文化游览区,瓜洲古渡古镇滨江风情区,世业洲江中汀屿生态旅游区,镇江三山风景区,宝塔山景区,中日梅樱园景区,临河农贸商业区,迎江桥中山桥城市风光区,沿河花鸟鱼虫林荫区,虎踞桥、南城墙历史风光区,南水桥三叉河口滨河区。镇江、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游览线是将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典故传说、风俗民情、桥塔寺园连缀在一起,又使两市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大桥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使原本的“珠落玉盘”景点连缀成一串精美的项链。如果乘豪华游轮沿河观览,难以在一两日内游览完诸景观。恰当的多种组合,可满足不同旅游者休闲、观光、学术、商务等需求。如果镇江、扬州古运河水上游览两线继续延伸,不仅可以带动扬州的宝应、高邮、江都,而且可以带动丹徒、丹阳,并可带动常州、无锡、苏州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增长。苏州园林的精致、无锡太湖的浩淼、宜兴洞天竹海的情趣、常州淹城梅阁的古朴、镇江金焦古刹的优美、扬州烟花湖柳的妖娆,给人以“百里春光收不尽”的愉悦感。几个市的联合开发,必将盘活运河的旅游资源,使传统优势变成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潜在优势开发为效益优势,这是符合当今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的规模化、合作化方向的。
参考文献:
1.金建明、吴勇《千年运河悠悠情─—省政协委员考察我省大运河侧记》 新华日报 2006.5.30 第四版
2.刘枫《运河是流动的文化——纵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文化交流 2007.3
3.李迪华《构建大运河遗产廊道——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的感想和希望》 中国文化遗产 2006.1
4.《专家纵说纷纭:杭州运河的申遗与品质保护》杭州科技 2007.2
5.张磊《大运河“申遗”卡在哪里》 观察 2006.8
6.束有春《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 东南文化 2006.6
7.潘宝明《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
朱 珠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还被世界公认为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齐名的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还在利用的工程。198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成为当时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但遗憾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反而在今天,在国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不能和万里长城相比,而且现在已到了缺水“断奶”、污染与破坏加剧,再不保护就有可能消逝的危机关头。2005年底,三位著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城市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58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议案,使大运河再次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在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省市中,江苏省是运河流经城市最多、河道路线最长、文化底蕴最深厚以及涉及水系最繁杂的省份。而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自中唐始,镇江便为漕运咽喉;宋元以后,更成南北要冲。镇江历来与徐州、淮安、扬州、苏州同为运河重镇,是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走进新世纪的镇江,在2002—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四区两带”的旅游格局,“运河文化旅游带” 与“长江风光旅游带”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镇江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工作中,我们该有哪些认识,采取什么行动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已将遗存运河和文化路线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种类,而京杭大运河也已于2006年5月25日正式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1. 不论大运河申遗是否成功, 它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86年,至1293年通航,前后持续1779年,历经我国春秋战国至元代。这是一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历时最长、里程也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一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南北水上航运大动脉,是一条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大运河是一本历史教科书,需要我们去认真阅读和研究,从中寻找到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动力;大运河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出它蕴藏的丰富内涵,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服务。大运河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大运河历史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的认定,同时也可以更加有力地促进运河沿岸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是一项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对中国、对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纪工程,对于运河沿线的各省市,更是一件跨越时空的、再度牵手合作的伟大事业。无论申遗是否成功, 我们都应当将大运河当作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不是为了做秀,而是为了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
即使申遗成功, 也不是终身制的, 仍要合理保护。如果保护不到位,这顶桂冠还会被摘下来。众所周知,张家界在申遗成功后就因环境不断恶化而曾受到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严重警告。事实上, 许多世界遗产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因此,大运河申遗如果成功, 那也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 不能杀鸡取卵, 过度开发。
2.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提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需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要像保护长城一样保护京杭大运河。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对运河应当享受的地位的一次正名。因为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京杭大运河显然不像长城那样有着雄伟险峻的清晰形象。改善老百姓对于大运河的印象,应该是当务之急。要赋予京杭大运河这个时代新的形象和使命,京杭大运河需要获得新的生命的力量。只有自上而下,唤醒全民的“运河身份”意识,统一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统一编制保护总体规划、统一制定具体申遗方案、统一出台保护条例,才能推动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
二、品质保护是对历史的真实性保护
近年来真实性的概念慢慢地开始应用于自然遗产领域,“真实性”标准正日益成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标准与保护原则,遗产“非物质真实性”、“遗产环境真实性”、“遗产的社会真实性”进一步得到关注。发达国家重视真实性与旅游体验的问题研究,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在发展中国家,遗产实体破坏问题更严重,这一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率领北大学生对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考察后,忧心忡忡地说道:“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就从镇江运河市区段来看,真实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乎丧失殆尽。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运河两岸有的建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搞起房地产,有的造了一些假古董。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遗产也在消失。
镇江在运河申遗和保护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历史真实性的保护,将会使运河镇江段成为一段没有故事的河流,一段缺少灵魂的河流。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保护大运河
1.遗产廊道保护模式
遗产廊道是许多西方国家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色通道概念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 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 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 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它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目标的保护规划方法。
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一经产生便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采纳, 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是 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指定的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 随后在 1986 年、1988 年、1994 年、1996 年, 美国国会又陆续指定了 9 个新的区域, 包括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特拉华和莱通航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等。同时, 美国还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法律, 例如 《1984 年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更重要的是, 在遗产廊道获得指定并正式列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后, 将有专门的机构继续负责对遗产廊道建设的监督和管理。遗产廊道保护模式经过数年的检验, 被证明是一种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 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肯定。
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目前, 京杭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采取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既可以确保沿岸群众在城镇化进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中切实提高生活水平, 也可以使大运河保持深厚的历史底蕴, 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样就将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产权开发保护模式
许多学者对欧洲小镇羡慕有加——古老的建筑与城堡历久弥新, 散发出人文光彩。值得一提的是, 欧洲大多数古建筑都是私人财产, 文化遗产保护有私人利益的驱动,而国家出台古建筑保护法更使居住者擅自改动变得不可能。意大利政府把所有老房子都保护起来, 出钱维修, 然后为修复后的房子找一个主人(相当于领养人), 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人, 让他们使用并出资保护。其实这种利用产权开发引入民间资本对文化遗产进行长效保护的模式在我国也有个别案例。如苏州市政府将数幢古建筑卖给有实力的画家或文化爱好者, 经过修旧如旧的补缮, 老宅重新焕发了活力, 并在使用中不断增值。但是, 目前这种产权开发的模式在京杭大运河乃至全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推广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 政府要厘清产权关系;其次, 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防止私人拥有后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开发, 并对使用范围和方式进行详细界定; 最后, 国家对于私人拥有文化遗产应当出台鼓励措施, 例如为业主提供技术支持, 并从税收和贷款上给予优惠, 从而使其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得到收益。
四、运河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上世纪80年代初,无锡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古运河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在无锡段古运河的黄埠墩到清名桥试航成功,形成一条水上旅游线,打入国际市场以后,深受日本、欧美市场欢迎, 仅一年半时间就吸引了5.6万名境外游客,被西欧和美国旅游者誉为“活的化石”和“神奇的旅游”。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江南水乡游”列入中国14条黄金旅游线,正式向国际市场推出。近几年来,沿线各市更加重视古运河旅游的发展,扬州、淮安、苏州等市已相继开通了水上旅游线路,并投入商业运营,淮安的运河游(清江浦——河下古镇)和苏州的环城水上游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新品。2005年7月3日新开的无锡-苏州古运河旅游航线让30名英国游客一路赞叹不已。2006年4月18日,扬州市举办旅游节,正式开通了古运河水上旅游线,盛况空前。
反观镇江,早在1995年,我市就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颁布了《镇江市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市政府也曾在《关于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审定会议纪要》中强调指出:“在古运河从北至南整治好的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好两头景点。古运河京口闸段是景点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河街片区要规划好,将之建设成《清明上河图》和商埠城市的缩影”。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除了看到运河河道拓浚了,两岸浆砌块石挡土墙建好了,却没有感受到多少新鲜的内容,更没有看到任何吸引人眼球的运河游项目。
我们不妨可以将目光投射到我们的邻城——扬州。镇江、扬州旅游景观都有数量多、体量小、蜂窝状不足之缺憾,但润扬大桥的建成可使两市开发古运河风光带列入运作日程。可以说,两市的古运河风光带自身就是一条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长廊。而运河两旁散落着的诸多景观,以其个性鲜明、内蕴丰富而极具开发价值。从扬州东关古渡开始,沿途是东圈门、东关街、盐阜路、个园历史街区,普哈丁伊斯兰文化游览区,何园小盘谷园林区,三汊河高旻寺佛教文化游览区,瓜洲古渡古镇滨江风情区,世业洲江中汀屿生态旅游区,镇江三山风景区,宝塔山景区,中日梅樱园景区,临河农贸商业区,迎江桥中山桥城市风光区,沿河花鸟鱼虫林荫区,虎踞桥、南城墙历史风光区,南水桥三叉河口滨河区。镇江、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游览线是将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典故传说、风俗民情、桥塔寺园连缀在一起,又使两市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大桥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使原本的“珠落玉盘”景点连缀成一串精美的项链。如果乘豪华游轮沿河观览,难以在一两日内游览完诸景观。恰当的多种组合,可满足不同旅游者休闲、观光、学术、商务等需求。如果镇江、扬州古运河水上游览两线继续延伸,不仅可以带动扬州的宝应、高邮、江都,而且可以带动丹徒、丹阳,并可带动常州、无锡、苏州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增长。苏州园林的精致、无锡太湖的浩淼、宜兴洞天竹海的情趣、常州淹城梅阁的古朴、镇江金焦古刹的优美、扬州烟花湖柳的妖娆,给人以“百里春光收不尽”的愉悦感。几个市的联合开发,必将盘活运河的旅游资源,使传统优势变成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潜在优势开发为效益优势,这是符合当今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的规模化、合作化方向的。
参考文献:
1.金建明、吴勇《千年运河悠悠情─—省政协委员考察我省大运河侧记》 新华日报 2006.5.30 第四版
2.刘枫《运河是流动的文化——纵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文化交流 2007.3
3.李迪华《构建大运河遗产廊道——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的感想和希望》 中国文化遗产 2006.1
4.《专家纵说纷纭:杭州运河的申遗与品质保护》杭州科技 2007.2
5.张磊《大运河“申遗”卡在哪里》 观察 2006.8
6.束有春《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 东南文化 2006.6
7.潘宝明《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
- 上一篇:京口驿?古运河
- 下一篇:西津渡:离世界文化遗产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