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年俗文化摭谈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镇江年俗文化摭谈
罗戎平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古称“元旦”,又称“元日、元朔”,是一年岁月新的更始。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元旦指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王朝后,我国纪年改阴历为阳历,阳历第一天为元旦,阴历元旦叫做“春节”。
那老百姓为何将春节称之为“过年”呢。因为“年”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年冬尽春来时就会出来吃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逐渐掌握了它的一些活动规律,发现其出没时间都在天黑以后,至鸡鸣破晓。并且怪兽一是怕火光,二是怕红色,三是怕响声。为驱赶它们,人们就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傍晚特地将肉放在自家门口,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将木柴堆积起来燃烧,并将砍来的竹子投入火中,让它发出“噼噼啪啪”的尖响,前来叼肉的“年”看到通红的火光和炸响声,立刻会被吓得四散逃命。至天明时,人们会为此互道平安,彼此祝贺。
镇江人过春节,坊间常在此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家家户户清洁盛装、拜谒尊长,欢声笑语,气象万新。汉族地区的春节活动从除夕开始直至农历正月十五。
除夕·守岁
除夕,镇江民间俗称“三十晚上”,为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去旧更新的意思。在镇江风俗中,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有三道菜肴不能少。第一道菜为红烧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人往高处走。经岁月荏苒,现在人们则根据饮食需求,改换成扁鱼、黄鱼或带鱼。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餐桌旁,喝酒吃菜但不吃鱼,其说法为年年有余,代代有余;第二道菜为糖醋安豆头(即豌豆苗),那种酸甜的感觉,及其它的谐音则是祝福全家人在新年里生活甜甜蜜蜜,安安稳稳,说话做事头头是道,吉祥平安;第三道菜是水芹菜,又称“路路通”。其意为生活道路绵延幸福,锦绣前程通畅无阻,万事就像水芹菜般地顺心顺意。这三道菜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成为了镇江年夜饭中的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
镇江过去在吃年夜饭时,还需饮屠苏酒,这是一种古老的防病习俗。相传这酒由汉末名医华佗配制,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此流传天下。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载:屠苏酒“至元日取出,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并且又说:“饮屠苏,自年小者起。”这就是要求年长者退后饮酒,让年少者先饮,以祝贺家中少年正在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现在酒水虽然已改换成黄酒、葡萄酒和白酒等,但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每年都会让人触景生情,感慨无限,难怪宋代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感叹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话至通夜守岁,这一晚确实有不少人整夜不眠,有的一家老小边吃边乐。吃长生果,寓意长生不老;吃柿饼,寓意事事如意;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玩乐的有电视、电脑、麻将、扑克、织中国结、打相思结等。镇江过去还高燃守岁烛,家人汇聚在一起,促膝畅叙笑谈,坐以待旦。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称:“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到子夜午时的钟声敲响时,正在守岁的家家户户便会点燃“爆竹”,用震耳的冲天声响,送旧年,迎新春,其爆竹发出的声响有“驱邪鬼、求平安、图吉利”之意。现今的镇江在“禁放区”内,也常常在门前悬挂仿制的“烟花爆竹”,或以录音机来播放爆竹的声响,或击破众多的彩色气球,以不断传来的炸响声作为爆竹替代品以求幸福吉祥。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说:“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景象甚为壮观。
春节·祈愿
时至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的到来,家家户户都十分注重本地的传统年俗习惯,在镇江有先吃红枣茶之风俗,茶中要放入红糖再吃,有红红火火、甜蜜吉祥之意。倘若是生意人,即有早(枣)日发财、生意兴隆之意;如是新婚妇女,有早(枣)生贵子之意;如还是个孩子,有早(枣)日长大之意;如是年轻的小伙,就有早(枣)入仕途之意。红枣茶成为了镇江人的一种朴素的心理祈愿,这种地域的民俗底蕴,可谓根深蒂固,流传至今。
吃红枣茶也应了镇江的另一句俗话,叫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即早起床可尽早地将屋内、屋前、屋外都清洁卫生干净;晚起床不免会手慌、脚慌,心也慌。它借此告诉人们“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的普通道理,即做事要爽刮,干净利落,不要养成拖拉之习惯。
红枣茶喝过后,开始吃糯米圆子,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圆圆满满”的意思,用我们南方特产的糯米粉做成的圆子香糯粘滑,健脾暖胃。同时圆子也有“岁元”之意,大家在新年的第一天团聚在一起,既表达了人们追求“精诚团结”的愿望,也有“团结就是力量”等寓意。圆子的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肉馅等多种,深受人们喜爱。
镇江人春节在家中扫地还有一定的说法,那就是扫帚一般要由外向内扫,灰尘等垃圾更不能倒掉,财气不能外露。要看护好家中的财气,一点点地归拢在屋内,以示聚财。
正月初一的午饭,不再新做,而是吃除夕夜的菜肴,这叫“隔年陈”,这有“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寓意着生活的丰裕,一年到头有余粮,也表现了家给户足、年年有余的美好景象。
此外,还有家家有贴春联、挂年画的习俗。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佳节来临,大街小巷会有很多鲜红的春贴,和驱邪纳福的吉祥年画,显示了一派别有趣味的盎然春色。大红纸书写的春联,红彤彤的颜色既欢乐喜气,也是为了将“年”这个怪兽吓跑。挂年画则是人们在新年装饰门户、表达心愿、祈求福运的一种民间地方风俗和信仰。
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成为了人们辞旧迎新、驱邪接福、迎接新年、拥抱春天的一项自发的特色活动。
拜年·风情
春节互相拜年祝福,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大年初一一大早,首先要在家或出门拜高堂尊长,尊卑长幼依次相拜,对辈分高的要行礼,对孩童要给压岁钱。即使平时不太往来的亲戚,春节期间也要上门拜年,以示没有忘怀。如果没有拜年,即应对了“不来拜年,不认往来”之说。
大年初二,开始拜会朋友,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走门串户,笑声朗朗,大家互致问候。男女老幼尽情欢娱,到处充满着万象回春、欢乐融融的气氛。
春节时,镇江有请春酒之俗,民间称“请春卮”,直至元宵节。“卮”,是酒杯的意思。春卮大多以咸鱼、咸鸭、咸肉等腊制品为主,镇江有“六碗八碟”之说。旧时,请春酒一般均发请帖,其酒意是想利用年头空闲,与朋友互通往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联络感情。唐代镇江诗人许浑有“且卖湖田酿春酒,与君书剑是生涯”的诗句。据记载“请春卮”也有延迟到正月尾的,现在我市的请春酒之风气仍然存在。
镇江过春节时,各个乡镇会涌现出不少唱麒麟、舞龙灯、耍狮子的民间绝活,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在镇江西区,旧有的“骑驴上金山”之风俗则家喻户晓。从西津古渡处登上建于宋元时期的五十三坡出发,骑着儒雅的毛驴,一晃一悠地穿过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昭关过街石塔,沿小码头长街,经金山河,就至建于东晋的金山寺。在狭长的长街上,沿途人流自然是熙攘不息,但骑着毛驴游逛其心境却也非常快活。第二,镇江有“上金山,挖金子”之说,金山有“金”可挖,你说谁还不带着一家老小而趋之若鹜呢。此情此景,实为镇江节俗一景。
而更有特点的是正月初五“财神日”,这是财神菩萨的生日,俗称“五路财神日”。民间传说有“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玄坛。”这天要放鞭炮,说喜话,讨喜钱,祝福主家财运亨通。镇江的习俗就是商家的老板会请雇员、工人吃财神酒。如果老板把打工者请到首座,那就意味着这是这位打工者最后的晚餐了,过了年就要自寻出路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因此,“财神酒”也成为老板对你一年来的一个工作总结。镇江商界因此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到财神酒,心里直发抖,若是请上座,卷起铺盖走。”你看看是不是很幽默呢。
元霄·闹灯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镇江有“元宵灯节”之习俗,又叫“上元灯火”。所谓上元,即元宵是岁首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所以称为“上元”。
元宵上灯的民俗最早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由于提倡佛法,明令上元时寺院必须张灯祭祀,皇帝要亲往寺院燃灯以示虔诚。大街小巷,士族庶民,一律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由此蔚然成风,形成民间习俗。
镇江在正月初八以后,就有灯彩在大街上出售,有老虎灯、龙蛇灯、免儿灯、西瓜灯、荷花灯、水漫金山灯、唐僧取经灯、鲤鱼灯、金鱼灯、绣球灯、花篮灯、走马灯等,应有尽有,争奇斗艳。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载:“上元张灯,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以剪纸为之,以门女工之织巧。”上灯之日,镇江到处华灯竞放,耀眼夺目,灯火好似游龙,彻夜不灭,人们载歌载舞,焰火喷发,万众围观,喧闹达旦,形成了“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阗到天明”的灯节景象。
此外,镇江的城乡中还有送灯的习俗。所谓送灯,就是姑娘新婚第一年,娘家要送灯给女儿,一般送的是状元灯、鱼灯、荷花灯等。状元灯寓意姑娘家的孩子长大后能有状元般的好成绩;鱼灯,取意年年有余;荷花灯象征了家庭充满着向上的生机和活力。一切图的都是镇江人所说的“顺序”。
镇江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一日或十三日为上灯日,正月十八日或二十日为落灯日。上灯日食俗吃圆子,落灯日食俗吃面条,因而镇江又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南宋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圆子。
圆子即元宵,又称汤圆,它像一轮明月漂在碗里,天上月圆,家人团圆,象征着合家团圆,称心如意;面条象征着前程远大,健康长寿,好运长久不断。
最初的圆子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就称之为“元宵”。民国初年,袁世凯篡政,“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的谐音之嫌。为避讳政府即在1913年禁止称“元宵”,改叫“汤圆”。袁世凯倒台后,又恢复为“元宵”。
镇江在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猜灯谜十分流行时已至明清。元宵灯谜,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气象万千,它富于讥谏、规戒、诙谐、笑谑,是一种文艺游戏,其隐头藏语之形式,没有一定文化修养和灵性的人,难易猜射,因而它往往博得众人引颈驻足,其中具有的奥妙煞是神奇。
镇江春节的年俗历史源远流长,以上仅叙一二,以后可再作介绍。
(作者系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副高职称)
罗戎平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古称“元旦”,又称“元日、元朔”,是一年岁月新的更始。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元旦指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王朝后,我国纪年改阴历为阳历,阳历第一天为元旦,阴历元旦叫做“春节”。
那老百姓为何将春节称之为“过年”呢。因为“年”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年冬尽春来时就会出来吃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逐渐掌握了它的一些活动规律,发现其出没时间都在天黑以后,至鸡鸣破晓。并且怪兽一是怕火光,二是怕红色,三是怕响声。为驱赶它们,人们就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傍晚特地将肉放在自家门口,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将木柴堆积起来燃烧,并将砍来的竹子投入火中,让它发出“噼噼啪啪”的尖响,前来叼肉的“年”看到通红的火光和炸响声,立刻会被吓得四散逃命。至天明时,人们会为此互道平安,彼此祝贺。
镇江人过春节,坊间常在此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家家户户清洁盛装、拜谒尊长,欢声笑语,气象万新。汉族地区的春节活动从除夕开始直至农历正月十五。
除夕·守岁
除夕,镇江民间俗称“三十晚上”,为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去旧更新的意思。在镇江风俗中,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有三道菜肴不能少。第一道菜为红烧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人往高处走。经岁月荏苒,现在人们则根据饮食需求,改换成扁鱼、黄鱼或带鱼。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餐桌旁,喝酒吃菜但不吃鱼,其说法为年年有余,代代有余;第二道菜为糖醋安豆头(即豌豆苗),那种酸甜的感觉,及其它的谐音则是祝福全家人在新年里生活甜甜蜜蜜,安安稳稳,说话做事头头是道,吉祥平安;第三道菜是水芹菜,又称“路路通”。其意为生活道路绵延幸福,锦绣前程通畅无阻,万事就像水芹菜般地顺心顺意。这三道菜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成为了镇江年夜饭中的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
镇江过去在吃年夜饭时,还需饮屠苏酒,这是一种古老的防病习俗。相传这酒由汉末名医华佗配制,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此流传天下。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载:屠苏酒“至元日取出,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并且又说:“饮屠苏,自年小者起。”这就是要求年长者退后饮酒,让年少者先饮,以祝贺家中少年正在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现在酒水虽然已改换成黄酒、葡萄酒和白酒等,但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每年都会让人触景生情,感慨无限,难怪宋代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感叹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话至通夜守岁,这一晚确实有不少人整夜不眠,有的一家老小边吃边乐。吃长生果,寓意长生不老;吃柿饼,寓意事事如意;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玩乐的有电视、电脑、麻将、扑克、织中国结、打相思结等。镇江过去还高燃守岁烛,家人汇聚在一起,促膝畅叙笑谈,坐以待旦。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称:“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到子夜午时的钟声敲响时,正在守岁的家家户户便会点燃“爆竹”,用震耳的冲天声响,送旧年,迎新春,其爆竹发出的声响有“驱邪鬼、求平安、图吉利”之意。现今的镇江在“禁放区”内,也常常在门前悬挂仿制的“烟花爆竹”,或以录音机来播放爆竹的声响,或击破众多的彩色气球,以不断传来的炸响声作为爆竹替代品以求幸福吉祥。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说:“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景象甚为壮观。
春节·祈愿
时至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的到来,家家户户都十分注重本地的传统年俗习惯,在镇江有先吃红枣茶之风俗,茶中要放入红糖再吃,有红红火火、甜蜜吉祥之意。倘若是生意人,即有早(枣)日发财、生意兴隆之意;如是新婚妇女,有早(枣)生贵子之意;如还是个孩子,有早(枣)日长大之意;如是年轻的小伙,就有早(枣)入仕途之意。红枣茶成为了镇江人的一种朴素的心理祈愿,这种地域的民俗底蕴,可谓根深蒂固,流传至今。
吃红枣茶也应了镇江的另一句俗话,叫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即早起床可尽早地将屋内、屋前、屋外都清洁卫生干净;晚起床不免会手慌、脚慌,心也慌。它借此告诉人们“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的普通道理,即做事要爽刮,干净利落,不要养成拖拉之习惯。
红枣茶喝过后,开始吃糯米圆子,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圆圆满满”的意思,用我们南方特产的糯米粉做成的圆子香糯粘滑,健脾暖胃。同时圆子也有“岁元”之意,大家在新年的第一天团聚在一起,既表达了人们追求“精诚团结”的愿望,也有“团结就是力量”等寓意。圆子的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肉馅等多种,深受人们喜爱。
镇江人春节在家中扫地还有一定的说法,那就是扫帚一般要由外向内扫,灰尘等垃圾更不能倒掉,财气不能外露。要看护好家中的财气,一点点地归拢在屋内,以示聚财。
正月初一的午饭,不再新做,而是吃除夕夜的菜肴,这叫“隔年陈”,这有“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寓意着生活的丰裕,一年到头有余粮,也表现了家给户足、年年有余的美好景象。
此外,还有家家有贴春联、挂年画的习俗。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佳节来临,大街小巷会有很多鲜红的春贴,和驱邪纳福的吉祥年画,显示了一派别有趣味的盎然春色。大红纸书写的春联,红彤彤的颜色既欢乐喜气,也是为了将“年”这个怪兽吓跑。挂年画则是人们在新年装饰门户、表达心愿、祈求福运的一种民间地方风俗和信仰。
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成为了人们辞旧迎新、驱邪接福、迎接新年、拥抱春天的一项自发的特色活动。
拜年·风情
春节互相拜年祝福,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大年初一一大早,首先要在家或出门拜高堂尊长,尊卑长幼依次相拜,对辈分高的要行礼,对孩童要给压岁钱。即使平时不太往来的亲戚,春节期间也要上门拜年,以示没有忘怀。如果没有拜年,即应对了“不来拜年,不认往来”之说。
大年初二,开始拜会朋友,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走门串户,笑声朗朗,大家互致问候。男女老幼尽情欢娱,到处充满着万象回春、欢乐融融的气氛。
春节时,镇江有请春酒之俗,民间称“请春卮”,直至元宵节。“卮”,是酒杯的意思。春卮大多以咸鱼、咸鸭、咸肉等腊制品为主,镇江有“六碗八碟”之说。旧时,请春酒一般均发请帖,其酒意是想利用年头空闲,与朋友互通往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联络感情。唐代镇江诗人许浑有“且卖湖田酿春酒,与君书剑是生涯”的诗句。据记载“请春卮”也有延迟到正月尾的,现在我市的请春酒之风气仍然存在。
镇江过春节时,各个乡镇会涌现出不少唱麒麟、舞龙灯、耍狮子的民间绝活,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在镇江西区,旧有的“骑驴上金山”之风俗则家喻户晓。从西津古渡处登上建于宋元时期的五十三坡出发,骑着儒雅的毛驴,一晃一悠地穿过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昭关过街石塔,沿小码头长街,经金山河,就至建于东晋的金山寺。在狭长的长街上,沿途人流自然是熙攘不息,但骑着毛驴游逛其心境却也非常快活。第二,镇江有“上金山,挖金子”之说,金山有“金”可挖,你说谁还不带着一家老小而趋之若鹜呢。此情此景,实为镇江节俗一景。
而更有特点的是正月初五“财神日”,这是财神菩萨的生日,俗称“五路财神日”。民间传说有“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玄坛。”这天要放鞭炮,说喜话,讨喜钱,祝福主家财运亨通。镇江的习俗就是商家的老板会请雇员、工人吃财神酒。如果老板把打工者请到首座,那就意味着这是这位打工者最后的晚餐了,过了年就要自寻出路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因此,“财神酒”也成为老板对你一年来的一个工作总结。镇江商界因此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到财神酒,心里直发抖,若是请上座,卷起铺盖走。”你看看是不是很幽默呢。
元霄·闹灯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镇江有“元宵灯节”之习俗,又叫“上元灯火”。所谓上元,即元宵是岁首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所以称为“上元”。
元宵上灯的民俗最早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由于提倡佛法,明令上元时寺院必须张灯祭祀,皇帝要亲往寺院燃灯以示虔诚。大街小巷,士族庶民,一律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由此蔚然成风,形成民间习俗。
镇江在正月初八以后,就有灯彩在大街上出售,有老虎灯、龙蛇灯、免儿灯、西瓜灯、荷花灯、水漫金山灯、唐僧取经灯、鲤鱼灯、金鱼灯、绣球灯、花篮灯、走马灯等,应有尽有,争奇斗艳。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载:“上元张灯,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以剪纸为之,以门女工之织巧。”上灯之日,镇江到处华灯竞放,耀眼夺目,灯火好似游龙,彻夜不灭,人们载歌载舞,焰火喷发,万众围观,喧闹达旦,形成了“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阗到天明”的灯节景象。
此外,镇江的城乡中还有送灯的习俗。所谓送灯,就是姑娘新婚第一年,娘家要送灯给女儿,一般送的是状元灯、鱼灯、荷花灯等。状元灯寓意姑娘家的孩子长大后能有状元般的好成绩;鱼灯,取意年年有余;荷花灯象征了家庭充满着向上的生机和活力。一切图的都是镇江人所说的“顺序”。
镇江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一日或十三日为上灯日,正月十八日或二十日为落灯日。上灯日食俗吃圆子,落灯日食俗吃面条,因而镇江又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南宋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圆子。
圆子即元宵,又称汤圆,它像一轮明月漂在碗里,天上月圆,家人团圆,象征着合家团圆,称心如意;面条象征着前程远大,健康长寿,好运长久不断。
最初的圆子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就称之为“元宵”。民国初年,袁世凯篡政,“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的谐音之嫌。为避讳政府即在1913年禁止称“元宵”,改叫“汤圆”。袁世凯倒台后,又恢复为“元宵”。
镇江在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猜灯谜十分流行时已至明清。元宵灯谜,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气象万千,它富于讥谏、规戒、诙谐、笑谑,是一种文艺游戏,其隐头藏语之形式,没有一定文化修养和灵性的人,难易猜射,因而它往往博得众人引颈驻足,其中具有的奥妙煞是神奇。
镇江春节的年俗历史源远流长,以上仅叙一二,以后可再作介绍。
(作者系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