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殷契琼笈 遗文龟玉

殷契琼笈 遗文龟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殷契琼笈 遗文龟玉

             ——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典籍《铁云藏龟》
 
                  殷 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答案是:商周。正是因为商周的甲骨文字流传至今,才证明了中华文明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因此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华文明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正确地划定了朝代。殷,也就是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山东迁到殷地之后的朝代,一般称作商殷,或殷商。商因迁殷而达到极盛,是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铁云藏龟》就是刘鹗对于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在甲骨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证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龟文破土 硕人存真
  早在1899 年以前,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农田中不断有甲骨被发现,当地农民把它称为龙骨卖给药店,甚至有人还以售龙骨为业。这类龙骨售法有零有整,零售者往往将甲骨锉为细粉,名曰刀尖药,可以治创伤。整批则售给药材店,一斤才值六文钱。有的还将文字刮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王发现上面刻的文字非同一般,于是派人到药铺询问其来历,并不惜出重金大量收购。一年之中即已收集到有字甲骨约1000余片,成绩显著。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懿荣和他的继室谢氏、长媳张氏一起投井殉难。因此,他对这批龟甲和兽骨的研究尚未开始就夭折了。王懿荣殉难后,王家为了还债,王懿荣的儿子王翰甫于1902年10月,将家藏甲骨的大部分转让给刘鹗,至此,加上之前自己的收藏,刘鹗收藏的甲骨已达5000多片。刘鹗从得到龟骨之后,便想方设法破释那些两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刀笔文字”,通过自己的钻研,在第二年石印《铁云藏龟》时已辨认了四十余字。刘鹗成就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拓本的专著,开创了甲骨学。
  刘鹗,(1857—1909 年),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号老残,笔名洪都百练生、蝶隐等。室名:五十瓦登斋、百瓦登斋、两百瓦登斋、抱残守缺斋、慎记书庄。原籍丹徒(江苏镇江),后移居淮安(江苏淮安)。据《刘鹗小传》一书介绍,4 岁时从二姐素琴识字,启蒙时即能诵《唐诗三百首》。刘鹗在青少年时,对治河、天文、历算、音律、数学、训诂、哲学、医学、测绘等无不研习,却不爱八股文,不愿走科举入仕之道。23 岁时开始研究算学、测量及绘图;24 岁时拜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学识博杂,成就斐然。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
  虽然说刘鹗是一位才华横溢,涉猎广泛的学者和改革家,但其一生最闪光的还是在甲骨文字研究方面的贡献。刘鹗到北京作候补知府后,在王懿荣处看到甲骨,深为惊奇,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开始研究甲骨文。王懿荣死难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 将王氏生前所藏的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在这之前,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刘鹗就已经开始搜集甲骨。后来他又从方药雨手中买到范维卿卖给他的300 多片甲骨。同时,刘鹗还曾通过古董商人赵执斋买到甲骨 3000 多片。此外,刘鹗又派他的第三个儿子刘大绅亲赴河南搜集到1000 多片。就这样,刘鹗先后通过种种方式,总共搜集到甲骨5000 片以上,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
  值得肯定的是,刘鹗收集甲骨的时代,并非甲骨已得到普遍重视的时代。刘鹗本人的财力也是有限的。早在开始收购王翰甫的碑帖、泉货的十月,他已是“连日债务丛集”、“翰甫之债本日(到)期,乃由子谷暂挪千金付之”。但他仍不遗余力地收购,使中国这批最早被人们辨识的甲骨得以保存。这是刘鹗对甲骨学的第一个贡献。
  而刘鹗对甲骨文字研究的最大贡献,不仅是他曾大量收藏龟骨,也不仅是他最早破释过几十个甲骨文字,还在于他积极向许多学者介绍甲骨文字,传播甲骨文字,引起了更多人对甲骨文研究的兴趣。此外,刘鹗又是第一个把甲骨文字介绍给外国学者,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于明治三十三年(1899 年8 月)首次到中国,在此之后,又九次到中国,与方若、刘铁云、罗振玉、王国维等成为厚交。他亲眼见到了刘铁云收藏龟板兽骨,知道了甲骨文字的存在。
  刘鹗死后,他多年搜集到的甲骨随之四散,约有1000片左右,先归其表兄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1917 年由王国维编成《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这批甲骨几经周折,解放后又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约有1300 多片,先归叶玉森收藏,叶氏选其中240 片于1925年编为《铁云藏龟拾遗》,甲骨实物也为上海博物馆所有。另有一部分约几十片,由美国人福开森买去,后来在1933 年由商承祚编为《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部分百余片归西泠印社吴振平,1939 年由李旦丘编为《铁云藏龟零拾》。一部分约2500 片左右,1926 年由商承祚等所购得,商氏曾选文辞少见和字之变异不同者,手拓六百多片,1933年编入《殷契佚存》中。其余甲骨一部分归中央大学,1941 年由李孝定编为《中央大学史学系所藏甲骨文字》。一部分归束世澂,1947 年让给暨南大学,解放后归复旦大学历史系所有。一部分归陈中凡,曾由董作宾编入《甲骨文外编》。以上三部分,又都在1945 年由胡厚宣先生编入《甲骨六录》一书。一部分归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 年也由胡先生结合自己的收藏而编入《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可见刘鹗收藏甲骨为后代研究甲骨文的功绩之大。
参详篆籀 溯古穷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刘鹗从所藏甲骨中,精选拓印1058片,以“抱残守缺斋”之名石印出版,共分6册,书名《铁云藏龟》。这是著录三千年前中国古文字甲骨文的第一部创世之作。选录拓本1058片编印而成,其中重出的有3片,伪刻4片,实收1051片,公布了许多重要甲骨资料。
  拓印是雕版印刷术的前身,即将一张浸湿的纸蒙在刻好的石碑上,用刷子轻轻敲打,这样在刻字的地方,纸就会凹陷下去;待纸干燥后,再用刷子在纸上涂好墨,然后把纸揭下来。这样,无字的地方是黑色,有字的地方没有涂上墨,是白色,一张拓片就成功了。但是将甲骨文做成拓片,比在石碑上做拓片要难得多。因为如刘鹗在《铁云藏龟》的序中所说,“龟版文字极浅细,又脆薄易碎,拓墨极难”,要将它们拓印出来,对于拓印工艺的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为更好的传播这些珍贵的文物,刘鹗花了半年的时间,将上千片甲骨一一拓印出来,其间所费的心血、精力和财力,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形容得出!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可作依据,《铁云藏龟》只能将甲骨按照片号排列,未加梳理,拓本的质量也没能尽善尽美,有些拓片还是模糊不清。但这毕竟是发前人所未发,创前人所未有,有这样的成就,已属难能可贵。1959年和1975年,台湾出版界人士严一萍两度将《铁云藏龟》进行重印、重编,使这些缺点得到了弥补。
  但《铁云藏龟》又不仅仅是一些龟甲文字的简单复制和无序排列,书中又包含着刘鹗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在该书的自序中,他首先记述了发现龟甲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集甲骨的过程,这是关于甲骨文问世过程的较早记述,是甲骨学史上的珍贵文献。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铁云藏龟》还记录了他为了拨开迷雾、寻觅甲骨文真相而进行的探索,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启了甲骨文研究的新纪元!
  1. 第一个断定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
  从《铁云藏龟自序》中,我们看到,刘鹗并非单纯地把甲骨上的线条当作一种不可知的符号,而是肯定“二千余年后转得睹殷人刀笔文字”,这是一种文字。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在前无古人借鉴的情况下提出这一论断,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相比之下,另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章太炎则对甲骨文字持反对态度,认为 “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何灵而能长久若是哉!”认为可见的甲骨都是商人假作的。这种观点直到晚年才有所改变,在他答复金祖同的第四封信中,态度就有了微妙的变化,说:“龟甲且勿论真伪。即是真物,所著占繇,不过晴雨弋获诸琐事,何足以补商史?”章太炎逝世于1936年,他的晚年也就是三十年代前后。相比之下刘鹗1903年就能认定甲骨文是真的,为“殷人刀笔文字”很了不起。
  2. 第一个对甲骨文字进行考释
  刘鹗在《序》中肯定“龟板虽皆残破,幸其卜之舞辞文本甚简,往往可得其概。”不能识文字,又如何敢断定其为“文字”?不能断句读,又怎敢称其为“卜之舔辞”呢?尽管他释的字可能有误,但他是去辨识文字,并力求理解其含意了。是中国对甲骨文字进行考释第一人。在《铁云藏龟》中,刘鹗对甲骨文的干支、数字等共40余个字作了考释,无误者有34个。虽然这些字多是数字和干支等较为简单的字,但在甲骨学草创之初,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这一成就可说已是来之不易。
  刘序所识甲骨文字有三种情况:
  (1)指出了片号,这一类可以复核原片,判定其正误。
  (2)未指出片号,但写出了甲骨文字形,如“中字”,这一类可以据字形判定其正误。
  (3)既未指出片号,又未写出字形,计有“车马龙虎犬豕豚复”8字,这一类无法确定所指何字,实际上不能判定其正误。
  下面将刘序所释的全部文字按以上3类分类列出,并指出其正误,1类中每字后标出在刘序中最先出现的片号。
  1. ①干支字:
  正确:甲43.4、乙22.3、丙59.2、丁36.1、戊42.1、己46.1、庚35.3、辛46.3、壬60.2、癸40.4、丑46.3、寅59.1、卯36.1、辰60.2、未40.4、酉22.3、戌35.3、亥46.1,共18字。
错误:申43.4(子)、子4.1(巳)、午42.1(寅)(括号中为正确字,下同),共3字。
  ②数字:十33.1、五33.1,共2字。
  ③其他字:
  正确:卜22.3、大22.3、日22.3、雨35.3、帝35.3、不35.3、我35.3、好127.1、子(子女之子)127.1、于127.1、母127.1、今23.2、祖3.3、牢33.1,共14字。
  错误:问22.3(贞)、角22.3(翌)、肜22.3(易)、哉35.3(争)、厌127.1()、归127.1(妇)、之127.1(有)、兄127.1(祝)、月23.2(夕)、虺67.3(旬)、父67.3(亡)、卜67.3(祸),共12字。
  2.正确:占,1字。
  错误:,1字。
  3.无法判断其正误,车、马、龙、虎、犬、豕、豚、复,共8字。
  综上所述,刘氏自序总共释读了59个甲骨文字,其中“车马龙虎犬豕豚复”8字无法判定正误,余下51字中,正确35字,错16字。正确的字中,干支字是18个。
剞劂流行 器公天下
  《铁云藏龟》的出版,使古文字学者从传统的青铜器、碑刻、钱币、陶器、泥封、玺印等器物上写刻的金石文字之外,又忽然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吴昌绶在《铁云藏龟序》中说:“昔之称古文字者,彝鼎之外,泉币印而已。至如潍县陈编修之陶器,海丰吴阁学之泥封,皆出自近五十年,其数并累至千百,所谓今人眼福突过前贤也。乃兹龟甲古文,又别辟一蹊径,薶蕴既久,地不爱宝,一旦披豁呈露,以供好古耆奇者之探索,文敏导其前马,先生备其大观。”对于这些甲骨文字的刊行赞不绝口。
  而且,甲骨拓本的问世,使甲骨文从收藏家书斋中的古董,变为可资学者研究的资料。使许多渴望精研中国上古历史,却无缘寓目甲骨的学者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甲骨资料,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甲骨学形成创造了条件。
  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他对甲骨学产生研究的兴趣就是直接来自于《铁云藏龟》,我国第一部甲骨学研究著作《契文举例》也是因此而产生。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是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
  《铁云藏龟》的拓印传世,同时为甲骨学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这一点,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相比较而言,在同一时代,对同一龟甲文字,王懿荣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村人得骨,均以售范,范亦仅售于王文敏公,他人无知者”。“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闻每字银四两)。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王懿荣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最先懂得了甲骨存在的价值,因此亦不惜财力加以收藏,这无疑是对甲骨学的贡献,但是他在收藏之后“秘其事”,却不利于甲骨学的传播。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龟板最后出”恐是有其根源的,一是王翰甫以为奇货可居,希望能卖得高价,二是或者王懿荣对龟板公诸于世有过什么嘱咐。无论如何,笔者以为,倘若这首批甲骨不是归于刘鹗,那么,我国甲骨文字的公诸于世可能会向后推移若干年。而刘鹗则竭尽财力收购了它们并在收购后的数日之内便加以考释,收购后半年就决定拓印,收购后的一年便将其公布于世。正因为如此,后人充分地肯定了刘鹗在这一方面的贡献。远者如罗振玉说“予之知有贞卜文字也,因亡友刘君铁云”,“殷墟遗宝由君得传于斯”,近者如严一萍说“知其所重而定为殷人之物者刘氏也,拓墨付印以广其传者亦刘氏也”。屈万里称之为“甲骨学的开山”,萧艾称《铁云藏龟》的问世“是甲骨文字的第一次著录成为专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孟世凯说“为研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甲骨学中作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可以肯定《铁云藏龟》的拓印行世,是刘鹗对甲骨学继收藏、考释之后在甲骨学的传播上作出的更大贡献。
  刘鹗去世90年后的1999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各方面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1999年5至7月,国家图书馆在馆内举办了《百年甲骨——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展览》,在此展览的《前言》中,对刘鹗和《铁云藏龟》作了如此的评价:“在甲骨文研究的百年发展史上,刘鹗是甲骨学的开山。至今中外学者提到甲骨学的创始,无不首先举出《铁云藏龟》这部书,因为它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拓本的专著。”可见后世人们对《铁云藏龟》的肯定。所以今天的我们更不能忘记为甲骨文存世、传播作出“开山”之举的乡贤刘鹗的《铁云藏龟》。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