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0-09      阅读数: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潘俊
      冷遹(1882-1959 年),字御秋,江苏镇江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除了政治活动家的贡献外,冷遹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职业教育先行者。在中华职教社,他是与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齐名的“四老”之一,兴办职业学校,培养人才,造福桑梓,为近代中国职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办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办学实践
      (一)职教思想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期。从1916 年-1925 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担任中华职教社早期负责人之一和兴办实业。2016 年夏,从事中华职教社成立前的准备工作。2017 年5 月,当选中华职教社理事。他虽不是中华职教社48 名发起人之一,但确是公认的创始人之一。2019 年10 月后, 与黄炎培共同主持中华职教社日常工作。受著名实业家张謇影响,1921 年冷遹集股创办了江北盐垦公司,后在家乡首创“永安蚕种场”。这一时期他的身份从军事革命者转身为职教工作者,参加中华职教社日常工作,兴办实业,初步形成“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的职教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期。从1926 年-1937 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兴办学校、成立“农村改进试验区”。1926 年创办镇江女子职业中学。1929 年,将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至黄墟镇,改称县黄墟乡村师范学校。同年,创办黄墟园艺学校。1933 年,创办镇江农村护士学校。后陆续创办京江中学、建东中学、丁卯乡村实验学校,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冷遹还开创中国农业股份企业自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1932 年,经大丰盐垦公司董事会同意,开办南通农学院农科附属农垦培训班。1929 年建立“三益改良蚕种制造场”,作为蚕种生产基地,更是镇江女子职业中学等校的学生实践基地。1928 年春成立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区在村政、农事、教育、卫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乡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仅教育方面,增设小学7 所、民众夜校3 所、家庭职业教育处10 处、成年妇女职业补习所1 所、民众教育馆1 所,黄墟试验区工作备受舆论称赞。这一时期冷遹是中华职教社的中坚,深耕农村职业教育,将兴办教育的成功实践运用到乡村改进试验之中,其“富教合一”“做学合一”等职教思想日趋成熟并成功付诸实践。
      职业教育思想的完善期。从1938 年至1949 年,这一时期主要将职业教育和抗战救国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平民主运动之中。抗战爆发后,冷遹清醒地意识到:国难日益深重,列强环伺,职业教育何能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冷遹与中华职教社其他人士登上政治舞台,顺应时代潮流,直至新中国成立。
      (二)参与创办的主要学校
      •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
      1926 年,冷遹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江恒源等人创办以蚕桑科为主的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冷遹任董事长,黄炎培、唐儒箴等为校董,主要设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蚕桑科、家事师范科,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女子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在冷遹的关怀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又得到了新生。1952 年改公办苏南蚕桑学校、镇江农业学校。1954 年更名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镇江黄墟乡村师范学校
      1929 年,经冷遹等人士提议,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至黄墟,改称镇江县黄墟乡村师范学校,以“精业、强身、学圃、学农”为办学方针。学生每月定期到农场生产实习,并经常作社会调查,参加民众夜校和家庭识字处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毕业生任教于长江沿岸区域一带,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
      •民众夜校与妇女识字班
      1929 年起,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每年在秋冬季开办一期民众夜校,先后开办三期。1929 年起,师范学校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根据学生住址的分布情况,选择适当地址,借用公共场所或民房,成立了24 个家庭妇女识字处,先后开办三期,扫除文盲370 多人。
      •黄墟园艺学校
      1929 年前后,合作创办黄墟园艺学校,该校实行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设有农作物和果园试验基地,在引进国际优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园艺栽培技术、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等方面颇有建树。
      •镇江农村护士学校
      1933 年,冷遹为了能在镇江的各个乡镇普及医药工作,在镇江弘仁医院附设了镇江农村护士学校,学制三年半,毕业后回到各乡为当地农民防病治病。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配合地方卫生机构开展卫生防疫及宣传工作,深入基层为群众接种牛痘、打预防针等,在抗日战争中为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通农垦训练班
      1932 年,冷遹与彭百川等知名人士在南京共同发起组织“中华乡村教育社”。同年夏秋之间,支持大丰盐垦公司创办“南通农学院农科附属农垦训练班”,办学颇具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实施研究、教学、推广一体化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植棉技术实用新型人才,此举真正开创了中国农业股份企业自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43 年9 月在重庆创办,黄炎培为副董事长,冷遹、杨卫玉、江恒源等为校董。1946 年抗战胜利后迁到上海,设有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会计、银行等科。1952 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各科分别并入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等高校。
      除此外,为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冷遹还参与成立镇江县丁卯乡村试验学校、私立京江中学、建东中学。在办学过程中,除加强知识传授外,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劳动习惯养成。丁卯乡村试验学校管理权曾委托中华职教社代为执行。
      二、主要职业教育思想
      (一)“知行合一”的立人思想
      实业救国、教育强国是他致力职业教育的最初动因,是他“革命救国”之路受堵后的自我选择。他重视蚕桑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甘心当时我国的蚕桑产业落后于日本; 抗战时期在武汉,他通过中华职教社,与其他爱国人士一道开展难民和失学青年的救济和入学工作,有力支持抗战事业;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都积极支持学生追求民主自由,与反动势力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原江苏省副省长管文蔚曾评价:“冷御秋先生是民主革命时代反帝反封建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冷遹认为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养成习惯、训练道德和培养价值观念。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校风严谨,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忠于职守;还要求衣着朴素,统一服装,包括在实训基地都统一工作服,剪短发,规定布鞋由学生自己做,强调“从劳力上劳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受到社会好评。
      (二)“富教合一”的教育理念
      中华职教社早期领导人江恒源等人在农村改进中提出“富教合一”理论,其内涵主要指“一方面传授农民致富方法,一方面让人获得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冷遹一直秉持这一理论,并称其为“富教合一主义”。当然,他对“富教合一”有自己的理解,在《农村工作一得》(1946 年4 月17 日冷遹在中建农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中对自己的认识做了较为完整的解读,他强调“改造生活的第一大事是造产,也就是造富; 改造人便是第二大事,来纯化生活的观念、思想与习惯。”“要积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农民工作是改造农民生活的工作,也是改造人的工作。”这是冷遹对“富教合一”最直白最朴素的诠释。
      冷遹坚持的“富教合一”,就是在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的过程中教会农民致富的本领和技能,这是完全面向平民的职业教育。在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冷遹指导乡亲们3 年内垦荒约250 多亩,指导农民栽桑、饲养蚕种、植树,还从外地引进金针菜、除虫菊等经济作物和良种牲畜、家禽、水产,免费指导并提供给农民种植、养殖,使农民年收入增长30% 以上。冷遹从事职业培训,以帮助农民致富为目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致富需要的本领和职业技能。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冷遹创办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习得的技能谋生致富,因此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多动手、多实践,这在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经济特色。蚕桑业是镇江特色产业,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设立“蚕桑科”,并作为重点专业,培养蚕桑产业紧缺人才;后来又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会计、师范等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高。其次,建设真实的实训场所。开辟了百余亩的蚕种制造场,供学生实习;学校还建有附属小学、幼稚园,供师范生实习。最后,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完整的生产过程, 实训内容包括蚕桑生产栽桑、采桑、养蚕、缫丝等全部环节,教学过程完全按蚕桑生产的时序安排, 闲时进课堂, 忙时进桑园、蚕房或缫丝车间, 学校还聘请有经验的蚕农到校指导学生,因此,学生的技能非常过硬, 毕业后大都成为蚕桑业的骨干力量。
      (四)“立足乡村”的家乡情怀
      冷遹对家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创办农村改进试验区,就是为了探寻一条改进农村、造福乡里的革新之路。他创办的职业学校大都面向镇江农村,专业均为农村发展所急需,招收的学生大都为农家子弟,毕业生也大都服务农村。冷遹还创办了民众夜校、家庭职业教育处、成年妇女职业补习所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机构,既有学历教育,也有职业培训,培训内容均为生产需要;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培育的优良蚕种向蚕农低价销售,免费推广先进技术,受到蚕农的欢迎;护士学校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卫生宣传和防疫。民众夜校编印《村民信条》,供学员朗读,里面的条文包含:“人人要读书,个个要识字”“修好水坝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等,话语朴素但简单易懂,容易被农民接受。凡上种种,无不体现冷遹对土地、对家乡、对农村事业深厚的情感。
      三、冷遹职教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作为新时代职教人,我们要大力弘扬冷遹矢志报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技能和高水平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格外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理念、内容、过程均要体现思政化。首先,要将技术技能传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结合起来。其次,要开足开齐思政课程,夯实思政课堂主阵地,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挖掘、梳理思政元素,突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成就、相关人物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最后,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第一、第二课堂, 融合线下、线上教学,涵盖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途径。
      (二)坚持面向市场、服务产业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不能脱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围绕企业需求办学,要以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企业的满意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评价标准;成立技术服务中心,面向行业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产品研发;要有“发展一个专业,振兴一个产业”的志向,将专业牢牢粘贴在地方产业上,服务一方经济。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市域或县域产教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区域产教联合体;还要以相同专业类型学校、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共同牵头,打造全省性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长。要完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加快专业转型升级步伐,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区域内同质化严重的专业。
      (三)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要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引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引导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和培养基地中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推进企业学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等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实施股权式的融资,着力破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根本性障碍。要像冷遹聘请师傅指导学生一样,全面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学徒制内涵,通过探索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目标。
      (四)坚持乡村振兴、职教助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承载着重大使命。
      首先要坚持为农村培养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普通家庭,但这些学生辍学率高,毕业后回乡率低。职业教育要赋能乡村振兴,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技能型人才是关键,要致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是根本。其次要面向农村提供技术服务。成立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围绕地方农业特色开展生产技术培训、产品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包括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深加工、电商销售平台建设、乡土菜研发等,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村大地上书写“科教融汇”大文章。最后要顺应农村产业发展态势。在广大农村,已呈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围绕乡村产业转型,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方式上顺应这样的变化,打造涉农产业学院,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苏建轩. 民建先驱冷御秋( 下)[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58-61.
[2]傅玉芳,步杰荣,吴陆保. 冷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镇江高专学报,2017(10):15-18,72.
[3]冯鸣仪. 与时俱进的爱国民主人士冷遹[J]. 钟山风雨,2001(10):40-45.
[4]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丹徒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冷遹先生纪念文集[M]// 江苏文史资料( 第27 集). 南京: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5]潘俊. 民国时期的镇江女子职业教育[J]. 江苏教育研究,2017(4):32-35.
[6]史娜. 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深化产教融合初探[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91-92.
(作者为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