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5-21      阅读数:
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邵国平
        【摘 要】 镇江拥有丰富的名镇名村、古村落资源,在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借鉴先进地区保护与利用名镇名村、古村落的成功经验,分析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以策应镇江“跑起来”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 名镇名村 古村落 保护 开发 研究
        镇江的名镇名村、古村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见证了镇江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对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城市化进程、资金不充足和保护、开发、利用理念与模式陈旧等方面因素影响,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完善、长远的规划,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都不够理想,有待提高的空间很大。
        一、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现状
        镇江拥有众多承载历史意蕴的古集镇、古村落,这里江南幽巷人醉,小桥流水缠绵,古巷白瓦清新,体现出江南的温婉与风情。
        (1)基本情况
        镇江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 个——丹徒区宝堰镇 ;国家级传统村落5 个,分别是丹阳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镇江新区姚桥镇儒里村、华山村,丹徒辛丰镇黄墟村 ;省级传统村落9 个,分别是丹阳访仙镇萧家村萧家巷、陵口镇留士村留墅、曲阿街道祈钦村夏墅、丹北镇长春村陆家,句容边城镇青山村青山、茅山风景区茅山村南镇街,扬中三茅街道友好村宽心社,丹徒辛丰镇黄墟村黄墟、高桥镇高桥村吴家圩。九里村、柳茹村、儒里村、华山村及新区丁岗镇葛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从发展历程看,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堰镇自西周泰伯、仲雍奔吴,其间历4000 年, 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唐末动荡及明清移民 ;先民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宝, 故此得名“宝堰”。华山村,从新石器时代崧泽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延续至商周时期文物均有发现,距今已6000 多年。
        从村落内涵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一经典唱段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在槐荫村 ;村民为纪念这段传奇爱情,把七仙女常走的石拱桥称为“七仙桥”,把天仙七姐妹沐浴的池塘称为“七仙池”,还在那棵老槐树下建了槐荫庙。
        从建筑形制看,再现着生动的生活画卷。宝堰镇拥有江苏西南地区最大、最完整的镇级民国商埠石街群,老街两侧古建筑源于南宋,现残存几十处江南徽派古宅。儒里村,拥有著名的省级文保单位“儒里古建筑群”,号称“江南第一古祠”的朱祠,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朱子祠” 之一。柳茹村,始建于宋代,古城堡式村庄,有“九圈十三井”之说 ;村中传统建筑占建筑总面积的25%,保存有以中巷古街为主轴向两侧发散的晚清至民国时期风貌的历史街巷。
        (2)工作情况
        近年来,镇江将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和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优先支持对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快推进保护建设, 编制了宝堰、华山、九里、葛村、柳茹、儒里等系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形成了一批传统资源丰富、承载乡愁记忆、具有传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名镇名村和古村落。
        一是深入调研摸底。委托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查阅史料、走访居民,形成《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对镇村空间格局、历史变迁、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等进行了挖掘评估。2017 至2018 年,市住建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文广新局再次摸底,梳理挖掘了40 多个具有传统肌理、空间形态的民俗乡村,逐批申报省级传统村落。
        二是科学规划设计。邀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省住建厅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单位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按照不同保护和控制要求划分出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域,确保传统村落和整体风貌的安全、完整和协调。同时,明确近期保护、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传统建筑、抗震消防、周边环境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重点建设和保护。
        三是做好配套保障。指导各地在实地调查和编制规划时,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完善传统村落档案。对村庄古建筑、古树、古井、古木、古街以及非遗类庙会、诗歌、传说等逐一建立电子档案。指导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 个传统村落列入2015 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每个村争取到300 万元支持资金。2014 年起,文广新局还从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专项补助经费,以此加大非遗传承力度。
        (3)趋势分析
        “物以稀为贵”,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古村落数量, 古村落资源正日益稀缺。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古村落,不但是旅游后备资源,而且是被低估的经济资源。通过文化旅游促进古村落保护,通过经济开发释放古村落资源价值,培育名镇名村、古村落内在“造血机制”,可以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政策支持上,中央对传统村落保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确定327 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并鼓励地方各级财政在中央补助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
        在市场潜能上,拥有巨大市场和多元旅游需求。预计2050 年,我国将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跨越,年人均出游达10 次以上。随着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新业态转型,传统村落,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因保留传统人文风貌和优良生态环境,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外加适于自驾一族参与性休闲体验的旅游目的地特性,受到城市文化阶层和都市青年青睐,将成为旅游快速发展的新“蓝海”。
        在生活方式上,逃离都市和回归自然日益兴盛。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远见的高知群体,选择从城市“逃离”至乡村,主动从“市民”变为“村民”,回归传统田园环境和乡村生活。安徽黟县碧山村诗人夫妇就是典型,他们“定居乡村”的同时,挖掘古村落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将资金、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植入古村落,自觉地开展乡村保护与文化传承行动,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虽然镇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但保护、开发、利用水平都不高,也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截至2019 年,江苏省内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苏州19 个,无锡、常州各4 个,南京、南通、泰州各3 个,扬州、盐城各2 个,昆山1 个、高邮1 个,镇江无一上榜。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 :
        (1)认识水平有待提升。江苏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反观镇江,除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称号外,国家级名镇无一入选。同时,省内中国传统村落仅33 个,占全国比例不足5%,镇江情况更为严重。一些地方没有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重视,重城市轻乡村、重新建轻传统,片面认为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投资大、见效慢,与拆迁相冲突,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彰显地域传统文化影响力方面不够平衡。例如,新区葛村完好保存着明代至民国古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古树名木等传统建筑62 处 ;解氏宗祠更是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堪称镇江最古老,江南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庞大的祠堂。但在2011 年发生了拆迁矛盾,矛盾焦点是与新区“两城五区十园”开发计划相冲突。
        (2)资金投入有待加大。历史建筑修缮、整治需要大量资金,业态培育又是漫长过程,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很大。2019 年,江苏省财政整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专项保护资金,即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已无专项资金配套 ;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中抽取,尚无专项配套。而社会资本投入存在逐利行为,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目前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社会资本投入监管机制。可以说,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因素。
        (3)保护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镇、村古建筑处于“老龄化、空巢化”和“自然损毁”状态,且古建筑房屋权属关系错综复杂,部分产权人不愿或无力修缮,而财政资金无法直接用于私房维修,导致多数传统建筑处于失修状态。同时,工匠、人才储备不足,尽管香山帮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但熟悉古建筑设计、修缮的能工巧匠和高水平专业团队不足。不同的历史建筑有不同的保护修缮要求,各地又有不同的做法和风格特点,且古建筑对木料、砖瓦、雕刻、彩绘等材料要求高,省内古建筑配件材料生产基地缺乏,材料供不应求,增加了修复成本,影响了修复进程。
        (4)运营业态有待改善。目前,对名镇名村、古村落的利用模式集中在旅游开发上,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外影响力有限,难以充分彰显地域乡村文化底蕴与特色。过度的商业利用,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村民原生态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苏州某村庄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由于游客过量涌入,破坏了村庄原有面貌。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包括传统村落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村落保护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实现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
        三、镇江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建议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古村落保护、开发,最好的方式就是“活态”保护,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做到在活态保护中开发利用,并在开发利用中进行活态保护。
        (1)坚持规划引领。镇江对省级名镇名村均逐一编制了保护规划,有的到2020 年,有的到2030 年。相关部门根据时间进度,及时做好修编工作 ;修编规划时,结合镇江城市山林、山水花园城市特点,处理好整体风貌与重点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一镇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万镇一貌”。继续开展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组群的调查甄选,做好建档挂牌工作,挖掘具有历史沿革、保持传统格局、留存公共记忆的名镇、村落和传统民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组群名录,力争实现镇江国家级名镇名村“零的突破”。
        (2)坚持科学保护。本着分类保护原则,按照保护类、保留类、重建类建筑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对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 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并强化历史环境修复,对构成名镇、村落历史风貌的牌坊、古井、山体、水系、石板路等要素进行相适应的修复。重视古法技艺工匠培育和技艺传承,培养镇江本地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和高水平工匠人才,建立传统建筑工匠数据库,并学习借鉴浙江、福建等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搭建平台,聘请专家指导把关保护、修复工作。
        (3)坚持多元开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田园乡村、文化遗产传承等主题,发展文化休闲、乡村旅游新业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比如,丹阳市九里村、柳茹村以列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为契机,结合庄湖、季子庙生态旅游产业,合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新区华山村依托圌山风景区和天沐温泉,形成乡村旅游新亮点等等,都值得借鉴推广。同时,从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地方戏剧等入手,依托传统节日、地方庙会等,开展群众性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特色文体活动,推进业态升级。比如,丹阳市九里村季子庙会、新区华山村华山庙会等,通过传承民间风俗文化,进一步挖掘、展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
        (4)坚持综合保障。目前,《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修订已列入五年立法调研项目,镇江也已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亟需针对名镇名村和古村落,制定立法调研计划,出台该领域相应法规、条例。整合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美丽乡村、农村环境等方面资金, 促进专业部门专项资金、优惠政策向名镇名村、古村落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在用地指标、性质转换、规划调整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引入市场机制,综合运用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公益资金投入和乡贤、爱心人士捐助,并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或以自有住宅入股,引入高水平运营团队,实现名镇名村、古村落保护、开发持续、长效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镇江地处吴文化发祥地,具有吴头楚尾的文化特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古建筑遗存。随着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全社会将更加重视名镇名村、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推动该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为镇江市地质矿产局原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