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金山水陆法会研究

金山水陆法会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金山水陆法会研究

 

张大华

 

金山寺是水陆法会的发源地,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在金山寺启建水陆法会开始,经过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传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2006年,金山寺水陆法会被江苏省政府批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金山寺水陆法会音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陆法会,全称十方法界四圣六凡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法会。也叫水陆会、水陆斋、水陆道场、悲济会等。它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大型法会,分超度、消灾两部分,能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佛教史书记载,水陆法会的创立发起者是南朝梁武帝。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记载:“所谓水陆者,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祐律师宣文。”这是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佛教制定和举行水陆法会的最早文献记载。

相同的记载,还有南宋志磐所撰的《佛祖统纪》三十三卷。在这个记载中,虽然有许多神话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到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在唐宋时期传播、流行的情况。它的全文是:“水陆斋: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帝以问诸沙门,无知之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帝即遣迎大藏,积日披览,创立仪文,三年而后成。乃建道场,于夜分时亲捧仪文,悉停灯烛,而白佛曰:‘若此仪文协圣凡,愿拜起灯烛自明;或体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一礼,灯烛皆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天上雨华。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祐律师宣文。当时灵响,不能备录。周隋之际,此仪不行。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梦太山府君召往说法。后独坐方丈,见一异人前告之曰:‘向于泰山府君处窃睹尊容,闻世有水陆大斋,可以利益幽品,其文是梁武所集。今大觉寺吴僧义济得之,愿师往求,如法修设。’师寻诣大觉,果得其文。遂于月望修斋已毕,复见向异人与徒属十数,前致谢曰:‘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庄襄是秦始皇父,至唐咸亨九百四十年)。’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昔梁武金山设会,前代纣王之臣皆得脱免。弟子是时亦暂息苦,但经狱情未决,故未获脱。今蒙斋忏,弟子与此辈并列国君臣,皆承法力得生人间。’言讫而隐。自是英公常设此斋,流行天下。”在《佛祖统纪》中,记录梁武帝到金山寺设水陆法会和宋代金山寺举办水陆法会内容的,还有三十七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和五十一卷,这说明金山寺在宋代已经是公认的水陆法会祖庭。

到了元代,觉岸的《释氏稽古略》记载更加清晰,它说在水陆法会之前,梁武帝就已经使用经忏之法,来超度他当雍州刺史时死去的夫人。原文是:“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甲申天监三年(魏正始元年),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升重云殿,披露忏悔,亲制愿文,奉佛三宝,於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佛大像奉祀。乙酉(梁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金山水陆大斋初梁帝梦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作水陆大斋而救拔之。帝扣诸沙门,宝志公曰:寻经必有因缘。帝取佛经躬盲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於夜捧文停烛白佛曰:若此文理协圣轨,愿拜起时此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投地一礼,灯烛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于今镇江金山寺依仪修设,帝监地席,诏祐律师宣文。”这说明,梁武帝制定《梁皇宝忏》和水陆仪轨,起缘于超度他逝去的夫人郗氏。

从这三处最早记录水陆法会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陆法会的创始人是梁武帝,创始原因最初是为超度她死去的妻子,后来在这个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制定了水陆仪轨,目的是为了救拔水陆众生,创始地是镇江的金山寺,创始时间是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阴历二月十五,梁武帝本人亲自参加这次盛会,参与者还有当时著名高僧宝志、僧佑。

水陆法会虽在南朝创立,但在以后的南朝陈代和隋朝一度隐没,直到唐高宗咸亨年(公元670—674)才有僧人得到仪文重新修设。但真正广泛传播并再次得到朝廷重视是在两宋时期。

佛教史书记录的宋代水陆法会,主要有: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杨锷撰《水陆仪》三卷,传播于世。宋神宗元丰七、八年(1084—1085)间,佛印禅师住持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宋哲宗元祐三年,朝廷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应金山寺住持端新之请写了《重建水陆堂记》,记录了端新法师重建金山水陆堂的史实。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进士杨谔撰《金山水陆因缘引》,记载了梁武帝在金山寺设立水陆法会的史实。元祐八年(1093),苏轼作《水陆法像赞》十六篇,并到金山寺作水陆法会,用以悼念当年去世的爱妻王氏。到了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真州(今扬州仪征市)长芦寺僧人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盛行一时。

在北宋时期,朝廷已经十分重视水陆法会了,除在金山寺等著名道场设立水陆法会外,在宫廷中也设有水陆道场。这有苏轼所撰的仪文可以证实。这三篇仪文是《冬至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正旦于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内中福宁殿下寒节为神宗皇帝作水陆道场文》。这三篇仪文说明了北宋宫廷设立水陆道场的状况。

苏轼在《水陆法像赞序》中说:“唯我蜀人,颇存古法。观其像设,犹有典型,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抚四海于俯仰之间。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而大檀越张侯致礼,乐闻其事,共结胜缘,请法云寺法涌禅师善本,善择其徒,修营此会。”苏轼所说的“蜀人”,就是前文所说撰作三卷《水陆仪》的杨锷。苏轼在悼念亡妻王氏的水陆法会上,制作的十六幅画像,分上堂八位和下堂八位,这种图像的排列方法是源自杨锷之法。把图像与水陆法会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苏轼是发扬光大者,从此在水陆堂上配挂绘画成为一种定制,叫做水陆画。宋代以来,这种水陆法会专用的佛事人物画,制作精美、庄严,是中国绘事特有的形式,但各寺制作数量并不统一,少者几十幅,多者有二三百幅。配置水陆画是为了召请“尊神”,只有在做水陆法会时才能悬挂。法会以后,要将画幅取下收好。平时一般不会悬挂出来。

到了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南宋政治家魏国公史浩(1106—1194年)仰慕金山水陆法会的盛大,施给僧田百亩,并在他的家乡设立水陆道场。为使水陆法会规范化,他著有《水陆仪文》四卷刊行于世。宋孝宗闻讯,赐以“水陆无碍道场”寺额。这是水陆法会在南宋受到最高统治者肯定。尔后僧人志磬在史浩仪文基础上,充实完善,形成了新的《水陆仪文》六卷,绘像二十六幅,推动了水陆法会的流传。

经过宋代的发展,水陆法会的仪式已经稳定成型。这时的水陆法会仪轨,在梁武帝《梁皇宝忏》的基础上,吸收唐代密宗无遮大会中瑜珈焰口、咒语等内容,形成了稳定的规制。经过明清以后发展完善,它已经包涵了佛教所有法事活动,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功德最殊胜圆满的大型法会。现今通行于各寺院的水陆规范,是清代僧人仪润汇集历代文本而成的《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规会本》,内容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主要活动有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法会坛场布置,一般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其中以内坛为主。外坛有六个坛场,即大坛、华严坛、法华坛、楞严坛、诸经坛、净土坛。除大坛是24人外,其它坛都有四至八名法师持诵各坛经典。举行这些法事活动,最少得7昼夜,多者49昼夜。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最多者能够达到数万人,场面盛大、隆重、庄严。

到了元明清三代,水陆法会已经深受朝野的欢迎,各大丛林竞相设立,但朝野都以金山寺水陆法会为正宗,尤其是在战后和朝廷更迭时,常常会在金山寺设立水陆法会,以超度天下亡灵。其中最隆重频繁设立水陆法会的是元代,见诸于佛教史典籍和《金山志》的记载有四次:元大德四年(公元1301年),元成宗封金山寺住持慧文行端为正辩禅师,在金山寺设立水陆法会,七昼夜,参加僧众1500人。至大年初(1308年前后),元武宗命应深住持金山寺,并在至大二年(1309年)、延祐三年(1316年)、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三次命应深在金山寺设立水陆法会。应深因此在金山寺建立水陆阁,上供佛像万尊,以适应朝廷随时建立水陆法会需要。水陆堂建好后,皇帝亲自登上水陆堂,并赐金给佛像装金,为阁赐名“万佛阁”,并命虞集写《万佛阁记》。应深方丈也作〈水陆大会记〉刻石传世。

水陆法会虽是佛事活动,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绘画、音乐艺术元素和偈语赞词,一场水陆法会要使用的散曲套曲就有上百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以水陆法会音乐为例,它融合了南北朝以来各个朝代的音乐成份,尤其是起源于唐代瑜伽焰口中的大量音乐。经过明清以来的综合完善,现在水陆法会的乐器编制,除有笙、管、笛三大件外,还有云锣、鼓、铪子、木鱼、铛、铙、钹、箫、琵琶、弦子、胡琴等。在这些乐器伴奏下,把佛教的赞、偈、经文、咒语、手印动作结合起来,形成强弱对比和律动,唱出主法大士的慈悲心,营造出肃穆、悠远、庄重的殿堂气氛,以用佛菩萨的加持和愿力,救拔众生脱离苦海,表达佛教救度水陆众生的慈悲心。现在的水陆法会音乐是水陆法会不可脱离的载体,离开这些超凡脱俗的水陆音乐,现代的水陆法会仪式就无法进行。其中金山寺水陆法会音乐,还吸收了明代以来在江南盛行的佛教海潮音,唱腔清静庄严、沉稳宏亮、情境交融,具有净心化灵、向往太平的宗教价值。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把它定性为“梵音海潮,虚远淡净”。

金山寺作为是水陆法会的起源地,一千多年来传承有序、仪轨整肃、唱腔纯正、遵循古规,在中华佛教圈享有盛誉。改革开放以来除每年春秋两季在寺院举办水陆法会以外,还先后组团在北京、五台山、天津、广州、厦门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举行水陆法会,弘扬金山水陆文化。现在金山寺正在成立“水陆法会文化研究中心”和“水陆法会传习所”,筹建金山水陆数据库,期望通过与海内外交流,推动水陆文化光大发展,提高中国佛教的世界影响力。

 

注释:

 《释门正统》卷四,《卍续藏》第75册第1513页。《释门正统》,宋代宗鉴著,成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

 《佛祖统记》卷三十三,《大正藏》四十九卷第321页。《佛祖统记》,宋志磬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刊行。

   《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四十九卷第794—795页

 卢见曾编《金山志》卷九

 卢见曾编《金山志》卷三

 苏轼到金山寺作水陆法会是可以确定的,这有苏轼所作《醮上帝青词》和米芾《东坡居士作水陆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此寄之》为证,但来作法会的时间,专家们意见不一。江苏科技大学喻世华教授认为应在元丰八年,而苏轼研究会刘继增先生认为是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从海南回来时。

 《苏轼文集》第1280-1281页,中华书局,1986版

 《苏轼散文全集》第958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卢见曾编《金山志》卷三,《新修大正藏》第四九卷第436页

 

(作者为镇江市民族宗教局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