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基于SWOT模式的镇江传统文化与“五大发展”理念解析

基于SWOT模式的镇江传统文化与“五大发展”理念解析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基于SWOT模式的镇江传统文化与“五大发展”理念解析

                                        张永刚
 
  【摘 要】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渊源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古为今用,助力“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新常态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对镇江传统文化的SWOT分析,厘清了镇江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依据“五大发展”理念的SWOT对策,明确了镇江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文化先行”“生态立市”发展战略。
  【关键词】 镇江 传统文化 五大发展理念 SWOT模式
 
  SWOT( 态势)分析法,创始人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海因茨•韦里克教授。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措施。下面运用 SWOT理论,对镇江传统文化和“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对位分析和对策性思考。
  一、“文化自信”与“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者相互融通,互相促进,形成有效的体系。创新发展是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发展的艺术,绿色发展是发展的模式,开放发展是发展的助力,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更是具体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谋篇布局的五条主线,将全面引领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实践。”[1]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把“三个自信”发展、丰富成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主,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镇江传统文化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文化积淀厚重
  镇江古称“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愈3000年。自然禀赋,钟灵毓秀,吴头楚尾,襟山带水。往古及今,“京口江山,为天下冠”,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之美誉,更兼人文荟萃,辉耀千秋,墨客骚人,灿若星河,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代末年,“筑城立国”[2],为吴国之始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坐镇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镜”“内外固以砖”筑铁瓮城,堪称“千古衙城”。[3]南朝至于唐宋,宗教、史学、文学、天文、数学成就显著,形成了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2.1.2 文化种类繁多
  镇江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文化因子。由于地缘的关系,镇江处于诸多文化圈的中心地带,东接维扬文化,西邻金陵文化,北临楚汉文化,南向吴越文化,各类文化交相汇聚,兼收并蓄,形成了镇江共享开放的文化精神,并逐渐滋生出镇江本土的京口文化。“京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次为晋室南渡后的六朝文化(与金陵文化相接近);唐末至南宋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京口文化;鸦片战争开埠后的第三次大融合,风气大开于一时;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京口文化逐渐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4]镇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由此形成多元共生的模式,很难以一种文化予以定谳。
  2.1.3 文化特色明显
  城市文化的品牌效应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特色文化,它是为城市代言的外在表征和彰显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镇江文化特色的关键词可概括为“生态”,既包括自然山水的生态,也包括人事观念的生态。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已经在镇江本土文化的历史性演变中积淀为特质。镇江历来以“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生态著称。镇江文化的“生态”还体现为以“大爱为名”的人事生态。从许仙和白娘子、董永和七仙女等神话传说中的男女之爱,到历史上梁红玉击鼓抗金、焦山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之爱,再到西津渡的慈善之爱。世界最早的水上救助组织,就是位于镇江西津渡的救生会。镇江文化的生态还体现为观念上的宗教生态。镇江拥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始创于南朝梁天监元年的宝华山隆昌寺是国内唯一的律宗道场,佛教会长赵朴初题书为“律宗第一名山”。茅山被《道藏》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2.2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文化定位不明确
  镇江文化属于多元共生模式的文化形态,由于镇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外来文化的不断浸染,使镇江文化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标识,虽然近来有镇江本地的学者提出“京口文化”的概念,但因由镇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以此来代言镇江文化,难免有以偏概全之憾。文化定位虽然具有区域性特质,但文化的传承是源与流的关系,因此,定位一种文化形态难度很大。目前,镇江本土文化缺少这样一个定位,包括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确定,还没有形成特有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标识,这是制约镇江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2.2.2文化知名度不高
  镇江的文化种类很多,山水文化、爱情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但是由于缺少明确的定位,因此,镇江文化的知名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不够和利用率不高,也是文化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镇江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23个省级非遗项目,可以说为数众多,镇江历代典籍,名胜遗存著名者不可胜数,如此众多的文化资源,其传承和弘扬,以及实现现代化转型确实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2.3.1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镇江市的城市地位是要发挥产业基础较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创意生活休闲中心,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规划充分考虑了镇江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的优势,着力打造镇江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这为镇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对镇江来说,示范区建设,文化先行,只有打造属于镇江的文化高地,才能真正为镇江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2.3.2“强富美高”新江苏
  “十三五”时期,“建设新江苏”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这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在国家和江苏省明确的双重战略规划下,镇江的发展目标是明晰的。镇江打造“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直接体现了“环境美”的诉求,也给镇江叫响“城市山林”生态文化品牌带来了机遇。
  2.4威胁分析(Threats)
  2.4.1文化竞争力不够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中,镇江的文化资源虽然深厚,但较之苏州、南京稍有不足;文化开发与创意产业较之无锡、常州相形见拙。因此,镇江未来的发展必须在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寻求错位发展,以开辟新的路径。镇江的文化特色在于“生态”,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题写的“城市山林”应古为今用,成为美丽镇江、绿色镇江的目标追求。
  2.4.2文化品牌没有形成
  “十二五”期间,镇江通过实施文化建设工程,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着力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三国文化与齐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品牌、以三山一渡为核心的山水文化品牌、整合儒释道资源的宗教文化品牌、以茶圣陆羽茶文化为核心的创意文化品牌、以镇江三怪为核心的餐饮文化品牌。可以说,镇江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做强文化品牌,做大文化产业,将会使镇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镇江“五大发展”理念的SWOT对策
  3.1增长型战略(SO)
  3.1.1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全面改革、全面部署、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3.1.2山水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
  依凭自然禀赋、文化底蕴,镇江着力构建“城市山林”山水文化品牌,城市风格以“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吸引人气和资源,以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把镇江打造成生态标杆城市。目前,镇江明确规划到2017年,初步形成“一区、一网、三带、十载体、多节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框架,即“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两廊两片生态网架,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三大生态产业带,镇江国家经济开发区等十大载体,美丽宜居小镇等多节点”。到2020年,建设空间控制在30%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以上,建成生态宜居与经济发达协调融合、山水花园与现代都市相映生辉的“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
  3.2转向型战略(WO)
  3.2.1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起着带动作用。创新发展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形成于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创新发展理念的驱动可以汇聚为基地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五位一体”的综合动力。
  3.2.2 科技文化与创新发展理念
  镇江自古就有科技创新的文化传统,从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和《大明历》到唐代苏颂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新仪象法要》,宋代沈括有“11世纪科学坐标”之誉的《梦溪笔谈》,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2003年以来,为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镇江掀起了“镇江精神”大讨论,最后确定了“创业创新、开放文明、务实诚信”的新时期镇江精神,既体现了对镇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引领下,镇江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千企创新”工程,推动智慧镇江建设。十二五期间,镇江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3%,科技进步贡献率65%,高层次人才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初步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3.2.3开放发展理念
  开放发展理念化生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得起检验的发展模式。开放发展的核心是互利共赢,其内涵是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互利发展。在全球能源日益枯竭,面临能源危机的情况下,倡导绿色发展,构建和平、和谐、绿色的利益共同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3.2.4多元文化模式与开放发展理念
  “开放文明”既是新时期镇江城市精神的特质,也是镇江传统文化的体现。镇江兼收并蓄,多元共生的文化模式,蕴藏着开放的特质。对镇江而言,大力弘扬开放发展理念,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格局。要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镇江推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双创工程。要抓住当前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把文化建设作为品牌,着力打造,以增强文化的软实力,来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以文化输出,来赢得对外开放的先机。
  3.3多元型战略(ST)
  3.3.1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对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起着重要的平衡和推动作用。坚持协调发展,必须要牢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统筹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要坚持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文化协调等等,以协调来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3.3.2生态文化与协调发展理念
  要想实现加快发展、超越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镇江生态文化的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共镇江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赋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使一切发展和建设都坚守生态底线,让镇江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2012年,镇江市被批准为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经过三年的努力,镇江全市7个辖区,有4个实现碳排放负增长。2014年12月13日,习总书记称赞“镇江低碳工作做得不错,有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2015年11月30日,镇江作为全国低碳城市代表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
  3.4防御型战略(WT)
  3.4.1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思想,坚持共享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5]
  3.4.2文化市场管理与共享发展理念
  镇江前任市委书记杨省世在中国共镇江市委六界八次全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主体,也是生态化成果的共享主体。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强市”,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和完善保障措施,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对文化市场进行规划管理,要有相关举措,保障“普惠民生”,既要全员参与,全员行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又要共享生态文明、改革发展的红利,形成发展合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氛围。
  四、结语
  通过SWOT分析,镇江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生态文化特色鲜明,但由于多元共生的文化模式及文化发掘的力度不够,导致文化定位不明确,知名度不高,文化竞争力不够,文化品牌没有形成。与此同时,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国家级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省级战略引领下,镇江传统文化迎来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发展契机。迎合“五大发展”理念,镇江要树立“文化先行”“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增长型战略,以创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为转向型战略,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多元型战略,以共享发展理念为防御型战略,努力促进生态宜居与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鄢一龙等著:《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5页。
  [3] 俞希鲁编纂:《至顺镇江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4] 裴伟:《也谈京口文化》,《镇江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
     [5]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

(作者为镇江高专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