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牌坊文化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镇江牌坊文化
马金松
【提 要】 本文从镇江牌坊的历史源流,形制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探研镇江牌坊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镇江牌坊 科举 保护 传承
牌坊,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明清之际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对人们思想文化上的控制更为严密和专制。牌坊是封建为表彰功勋、科举、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曾被广泛使用,甚至在海外成了中国人聚集地的标志。明清统治者在利用科举制度强化专制秩序的诸多措施中,镇江矗建的科举牌坊起到不可轻视的彰显作用。现代牌坊是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牌坊的起源
镇江牌坊早在唐时,都市城墙内由街道分隔开的方块生活区称里坊,是为街坊之前身。宋元至明清,随商品经济繁荣及城市人口增多,街坊由过去整齐方块变成形状及大小有别的居民聚居区。坊内有巷,俗称坊巷。如牌坊巷、斜桥街、疏儿巷、南门大街、千秋桥街(千秋桥,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昔日画舫云集,两岸酒肆林立,楼店栉比,笙歌达旦,十分繁华。50年代江苏镇江填河筑路,桥埋路下,桥址在今千秋桥街与第一楼街交界处。)等都曾有牌坊历史遗失痕迹。封建政府为表彰忠孝节义、强化封建伦理,于坊口或街巷口竖建牌坊,用木料或石料建成,名曰功德坊,或名节孝坊。“坊表之建,所以示旌劝”(明李尉《崇祯开沙志》卷1)。除表彰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外,明清时还建有彰显功名的科第牌坊。明人黄瑜在《双槐岁钞》中记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旨为此科庄园任亨泰建状元坊,“圣旨建坊自此始也”。陆容《菽园杂记》中则记:“开国初惟有孝行、节烈牌坊,宣德、正统间始有为进士、举人立者,亦惟初登者有之,仕至显宦则无矣。天顺以来,各处始有冢宰、司徒、都宪等名,然皆有司之意”。牌坊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本身就是构成社会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功能之后反映出社会文化背景更为其赋予了深厚的意义与价值。镇江城古代曾经立过无数的牌坊,但保存完整就十分珍贵。
宗教祭祀地名陵墓
用于宗教祭祀的牌坊主要是寺庙前的牌坊和陵墓神道牌坊。镇江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国时东吴崛起的龙兴之地。北固山牌坊旁有一块巨石,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清晰可辨。传说是刘备用剑所劈。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假意将妹妹许配给刘备,引诱他来招降,待入圈套,逼他交出战略要地荆州。刘凭仗诸葛亮的智谋,将计就计,弄假成真。孙和刘都斩石试剑,心照不宣,问卜成败祸福。刘祷祝成全亲事,安返荆州;孙祈求夺取荆州,扩张国势。他俩的宝剑都劈开了岩石。事后,刘既招亲返回荆州,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也一度攻占了荆州。南北朝的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辛弃疾《南乡子·望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留下千古绝唱。北固湾广场牌坊高大雄伟,正面“东吴胜境”,背面“长江锁钥”。公元420年镇江人刘裕,废晋城恭帝自立,建南朝宋,结束了门阀士族统治。
金山寺的大门口,迎面是一座三门四柱牌坊,一眼望千年,历史文化沉积;牌坊中间的匾额上书康熙皇帝御笔“江天禅寺”,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北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
三诏坊:东汉隐士焦光,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焦山牌坊:正面“焦山胜境”,背面“晋汉遗风”,一尊白玉大理石牌坊精工细雕。庄严国土的焦山,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战场之地。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率先在焦山炮台打响,一百多名炮台守军与英军进行了激烈战斗,顽强抵抗,全部阵亡。作为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古炮台是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实物见证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镇江抗英保卫战:“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这样的(镇江)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据金存启院士提供图片,1884年英国出版一本书《中国战争》书中详细地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对镇江进攻,其中附有几幅涉及镇江图,这些图中有一幅是镇江郊区牌坊群,可惜无存。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李竞成、林述庆率先发动焦山、象山等炮台兵变,并扩展行动于镇江城郊,在京岘山竖起抗清大旗,开拓了江苏的辛亥革命局面。抗战初期,镇江军民在焦山、象山炮台等构筑工事,与气势嚣张的日本侵略军展开阻击战斗,日军用三辆坦克进攻,镇江军民击毁二辆,打死打伤日军多名。日军气急败坏,疯狂地出动飞机、大炮对顽强抵抗的镇江军民盘旋轰炸,机枪肆意疯狂扫射,丧心病狂地侵占小岛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用油烧、枪挑等令人发指的手段,灭绝人性地屠杀镇江军民,惨绝人寰,十恶不赦!
“城市山林”石牌坊是镇江南山地方标志。进入南山牌坊后,招隐寺山前有一牌坊,石柱上有一幅对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说到两个人,一个是萧统,南山才有历史厚重;一个是戴颙,南山才有人文气息。南山风景区文苑园内二座陵墓牌坊,它是祭祀坟地的死者。一座是辛亥革命先驱者赵声牌坊,一座是名望家族陈氏牌坊。黄鹤山有米芾墓石坊,迎面刻有联语“怀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载宋朝郎署米家山”。坐落在十里长山南面的米芾文化公园前木结构牌坊,体现了镇江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宗泽墓道前石牌坊,在横匾额镌刻“民族之光”四个大字。正面刻着“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丁卯桥古运河牌坊,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表彰功绩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自宋至明清,中国完全进入科举社会。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万历丹徒县志》则记载,明前期丹徒籍永乐进士盛祥的进士牌坊建在镇江府城之登云坊,取名登贤坊。盛祥,字天瑞,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人,永乐十五年应天乡试中举,十六年联捷中进士。初授藩府奉祀,改任福建泉州府照磨,再迁湖南道州知州。在道州任上“以儒雅饰吏事,操介凛然”。因积劳成疾,卒于官舍,“百姓缟素哭拜”,将其附祀于寇准祠内。地方为盛祥建进士牌坊,应是科第牌坊在明前期就已出现的有力佐证。据明《万历丹徒县志》记载,建于镇江府城及丹徒县境的进士牌坊主要有:
登贤坊 登云坊 盛祥(永乐) 双凤坊 莲花亭 蒋敷(正统)蒋敌(景泰) 进士坊 小市街 宁珍(景泰) 世美坊 小围桥 胡信(天顺)
应奎进士二坊 虎踞门外 吴宣(天顺) 丹桂进士二坊 仓巷 吉惠(天顺)
凤鸣朝阳进士二坊 第一楼街 赵祥(成化) 进士坊 县治西 达毅(成化)
进士坊 谯楼街 杨纶(成化) 会元坊 府学东 费訚(成化)
登庸步天衢二坊 织染局南 丁玑(成化) 进士坊 城隍庙前 萧杲(弘治)
崇贤进士二坊 丹徒镇 许完(弘治) 解元坊二 清风桥 靳贵(弘治)
探花坊一 儒林街 靳贵(弘治) 绣衣坊 石■桥南 曹仿(弘治)
宾贤进士二坊 金银门外 唐鹏(正德) 亚元进士二坊 虎踞门外 吴淮(嘉靖)
费訚为明宪宗成化五年进士,是故在府学东所树之坊称会元坊。靳家巷口明孝宗弘治探花、历任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靳贵,故居牌坊是建于清风桥的牌坊,就称为解元坊,而建于儒林街的则称为探花坊。定居镇江的武宗朝大学士杨一清在府城黄佑街上有“都宪大总制太宰大学士柱国保傅六坊”,蔚为壮观。吴淮南直隶丹徒军籍,武宗正德十四年应天乡试中举第二。世宗嘉靖二年继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黄州知府,颇有治绩,卒后从祀名宦祠和乡贤祠。吴科举牌坊有亚元坊和进士坊,均在虎踞门外。除进士牌坊外,明代举人牌坊也为数众多。举人的功名牌坊规制要小于进士牌坊。明《万历丹徒县志》也列出举人牌坊近30处,除府城外在辛丰镇、丹徒镇、谏壁镇、吴家沙等地也有竖建。到明后期万历初时,大部举人牌坊和部分进士牌坊先后废圮。张家巷的清代康熙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兵部、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的张玉书牌坊;草巷口的清代乾隆进士、四川布政使、总督、成都将军戴三锡故居戴氏宗祠牌坊。明盛行竖建科举牌坊,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多,遍布城乡,是为科举社会等级制的物化。二是以明中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为多,又以天顺、成化、弘治三朝相对集中,反映出明王朝统治平稳和国力强盛。三是大多分布在镇江府城内,城市是明清封建统治的重心。因而个别丹阳籍、金坛籍进士也有立牌建坊于镇江府城内,如曹大章(金坛)、姜宝(丹阳)、夏儒(丹徒)均为嘉靖32年癸丑科进士,是为同年,曹大章还是此科会元和榜眼,地方为之共建进士牌坊于府城京口驿后河边,取名“大魁天下一榜元魁坊”。
表彰忠臣孝子节妇义士
在清帝眼中的镇江是江南特殊的区域,需鼓励“节孝”、标榜“文治”来掌控,这个建议与大清的国策不谋而合。在节孝牌坊之中有些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镇江城后,妇女节烈身亡得到清政府立坊旌表的碑石,其中有林则徐亲笔题书的。镇江境内为数不多的节孝牌坊,大路田桥有座“赵氏节孝坊”,牌坊共有四柱三面,中间一面上部刻着“旌表田明扬妻赵氏节孝之坊”,下部是一块刻“修田家桥记”的字碑,牌坊的另两面是“彤管扬辉”和“冰壶尤洁”,对赵氏的褒扬之词。儒里东场有座“王氏之坊”,是嘉庆二十四年的贞节牌坊,右上侧有:“丹徒县知县镇江知府江苏布史司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部嘉庆二十四年立”字样。丹阳延陵镇柳茹村的“眭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九年,坊柱门呈品字形,坊柱间青石上雕花纹图案,下镌官宦名人题字。横梁上雕有图案,青石板上左右边分别镌刻“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坊上额镌有“圣旨”,下方横额镌刻有“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另访仙镇访南村大园自然村戎氏宗祠前 “束氏节孝坊”,是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额镌刻“圣旨”,两旁石柱对联:“树之风声,千载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诏前龙光”,给予了这位束氏很高的荣耀。
在大市口立有节烈牌坊,牌坊巷为证。坐落在梳儿巷里的贞节牌坊,是表彰一位吴氏妇女的白石质地冲天式牌坊,有三道横石坊中夹两坊板。第二道和第三道石坊上有双龙戏珠浮雕。上额坊板阴刻楷书“两江总督部院、江苏巡抚部院、江苏提督学院、江苏布政使司于嘉庆二年十二月礼部汇题请首给帑建坊”等字样。下坊板阴刻楷书“旌表杨洪彭妻吴氏节孝之坊”。坊柱刻行书:“茹蘖饮冰奉两代五姑事葬祭都能尽礼,丸雄画荻历六旬四世子孙曾均作奇男”。落款为“嘉庆五年六月谷旦建”。可以说,每一处牌坊下,葬送生命。所以,吴氏的贞节牌坊在巷子过道的角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沦陷中,面对英国侵略者,副都统海龄的夫人在城陷时抱着孙子跳入火海。一位叫朱耿氏的妇女听闻城陷,“积薪自焚”,同死的有邻妇十数人。像这样宁死不受辱、以死保名节的妇女还有不少。《京口八旗志》中记载:“奇可唐妻,布尔哈沁氏,与娣妇……一门19人,皆汉姓朝、魏、柏、花姓男女9人,在汤园巷举火自焚。水陆寺巷百宅有数十妇女,不知姓名,同缢于竹园中。”战火平息后,旗营内水井多被妇女尸骸填满,城南的池塘中也遍布妇女尸体。事后,镇江城设三祠纪念,并为一些尽节的妇女刻碑文纪念。镇江妇女是很刚烈的,不少清军的妻或母以自焚等方式以身殉国,激励丈夫或儿子奋勇杀敌报效国家,表现了镇江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牌坊文化保护与传承
牌坊建筑手法实则代表了时代特征和地域的建筑雕刻水平,建筑格局或大气或温婉,石刻技艺巧夺天工,所塑形象栩栩如生,篆文立牌内涵深刻,所刻书法刚劲俊秀,彰显一种礼制建筑标杆意义,一座牌坊不仅是一部教科书,也是一座凝固了的一座艺术宝库;但有些地方的牌坊破损严重,存在保护意识薄弱或不尽人意地方。牌坊消亡的原因是1.年久失修,自然损失。2.主建筑废圯,牌楼不存。3.人为破坏。4.有碍交通发展。5.失去存在意义。6.战争兵焚火灾。例如现名万古路,原关帝庙前的牌坊上方“万古一人”而得名,因城建交通拆除。如在宝盖路节孝祠的那些牌坊碑,校园当阶条石用。如果说一座牌坊的消失,预示着一个故事消失。保护牌坊应该在今后文物古迹工作中,加强保护和管理,形成制度化。主要有几点思考:一建立牌坊(文物生态)保护组织机构,加强对牌坊保护工作的领导。二科学制定牌坊保护规划。三强化牌坊保护工作。不断修缮、挖掘和发扬牌坊背后的故事流传下去,发扬中国文化传统,美化环境,丰富空间层次,增添历史厚重感。牌坊的存在可以说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了,它是现代镇江对于古代历史一种保护和文化传承。而建造一座石牌坊时,需非常多的知识以及理论作支撑,也是镇江人智慧的一种沉积以及彰显。
结束语
牌坊建筑作为中国镇江东吴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仍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身世高贵却存于民间,当过往的荣耀与繁华都被历史淘尽,它愈加以亲和的姿态安静默立,见证镇江不息的人流和历史岁月。明清之际,道德牌坊成了管理社会重要手段。牌坊经历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体现着镇江传统民俗,另一方面也表达了镇江人对于仕途、家庭、前程、信仰的重视传统和良好心愿。
参考资料
严其林《明代的镇江科第牌坊》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馆员)
- 上一篇:镇江美食旅游开发研究
- 下一篇:焦山景观之松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