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城市山林声景观建设的研究

城市山林声景观建设的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0-09      阅读数:
城市山林声景观建设的研究
李臻
      长久以来,人们在设计、建设城市景观时,大多奉行视觉至上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色彩构成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听觉对于景观品质的感知与体验,其结果就好比一部无声电影,无法给人以完整的认识、体验效果。所以,在建设美丽的城市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将声音也变成一道风景。镇江是一座典型的山林城市,有着丰富的声景观资源。如何利用声景观资源,将城市山林的美学意境完美呈现,是镇江旅游业突破性、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新课题。
声景观的概念、分类与研究价值
      1.声景观的概念
      声景观一词来源于landscape(景观)的类推,亦即将声音的元素引入到了景观的概念之中。我们常说的景观,是视觉的景观,而由sound(声)和scape(景)组成的景观是声音的风景。最早的soundscape 概念是由加拿大音乐教育家谢弗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起初是指“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环境中的音乐),即在一定的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我国声景观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soundscape 最早是在2000年由中科院引入,并将其译为“声景观”。
      2.声景观的分类
      比较常见的是根据声源进行分类,分别为自然声、人工声、活动声。其中自然声是指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植物声(风吹动植物所发出的声音)、水声、雷声、鸟啼声等;活动声是指人发出的声音,如人语声、歌唱声、脚步声、售卖声、诵经声、清扫声、划船声等;人工声是指电器和机械设备发出的声音,如导游讲解声、交通工具声、音响设备声、铃声等。
      除此之外,谢弗将旅游景区声景观分为前景音、背景音和信号音。前景音是指最能体现某一地域的属性和特色的声音;背景音主要指在某一地域内能听到的所有声音;信号音主要指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声音,如景区的广播提示声音。
      3.声景观研究的价值
      •有利于增强旅游吸引物的辨识度。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声景观往往蕴含丰富的人文意境,所以,利用独特的声景,同样可在同类旅游景区中彰显出“闻声而至”之特色。例如:江南一带古镇古街风格很有相似度,但一曲评弹便可突出小桥流水意境,从而颠覆游人视觉感知雷同的遗憾。声音信息不仅具有地方特征,往往还附着以时间特征,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例如西方音乐显著地被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文化信息;有轨电车的声音则是一些中国城市的特殊时代记忆。
      •有利于丰富中国园林的文化意境,理解传统文化中听觉美的魅力。我国对声景观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对其利用却由来已久,如“雨打芭蕉”“夜半钟声”“晨钟暮鼓”乃至“蛙声一片”等均属中国园林建设中声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作。具有异曲同工感知效果的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千古绝句,显示出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应有的文化魅力。
      •有利于增强旅游的体验性,打造旅游品牌。在历史形成的声景观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创造新的声景观,再配合其他元素,共同创造高水平的旅游体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如:《印象·刘三姐》通过对山歌的改编,再融合完美的视觉元素,开创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听着湖南地方花鼓戏《刘海砍樵》,使游客对张家界自然奇观的感受又增加了人文体验的深度;民谣《成都》的传播,使成都意外地获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声景往往在环境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诸如风声、雨声、树叶声、鸟叫声、流水声,还有歌声、钟声、器乐声。所以,在环境的建设、营造中,如果能够引入通过五官全方位感知环境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人们充分感受到优美环境带来的生活快乐和惬意。
城市山林声景观质量的调查与评价
      镇江是一所具有显著城市山林风格的城市,充满了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类声音,听鹂山房、“碑前放鞭炮,碑后响军号”及聆江阁等都是声景资源应用的杰作。为了系统地认识城市山林声景观的质量、内涵,乃至与视觉景观的耦合情况,笔者于2023 年10 月3 日-16 日对文苑竹林寺景区、招隐寺景区、南山北入口景区、南山西入口景区、北固山西侧绿地等具有代表性的“听觉的风景”进行了实地的调查。调查的方法为声漫步法。声漫步法是学界的一种以实践为主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调查团队仔细聆听环境声音,将团队各人感官感觉经汇总后进行分析,识别不同地点的声景观和声景观的要素构成,同时借助相关设备对声景观的质量、特色作出判断。由于此次调查是在“单枪匹马”状态下进行,且无相关设备的支撑,所以调查的结果和评价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调查结果
      在调查中,根据城市山林的景观特色,选用了声漫步法的部分指标。考虑到南山西入口与北入口景区范围较大,声景观差别可能也较大,因此分别设立了近入口处与景区腹地两个调查点。具体调查结果汇总于下表中:
镇江城市山林声景观调查情况汇总表

测试项目

 

测试景区

鸟鸣声

风声

水声

交通声

活动声

钟鼓声

 

与视觉景观耦合度

 

响度

 

持续度

 

响度

 

持续度

 

响度

 

持续度

 

响度

 

持续度

 

响度

 

持续度

 

响度

 

持续度

 

南山西入口景区近入口处

 

强中
弱 √无

 

持续时有
偶 有 √ 无

 

强中弱
无√

 

持续时 有 偶 有 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 √
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
弱 √ 无

 

持续时有
偶 有 √ 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 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南山西入口景区腹地

 

强 中 √
弱无

 

持 续 时 有 √
偶有无

 

强中
弱√ 无

 

持续 时有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 有 偶 有 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 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南山北入口景区近入口处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 有 偶 有 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 √ 中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 √ 中 弱 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南山北入口景区腹地

强中 √
弱无

持续 时有 √偶有无

强中
弱 √无

持续 时有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
弱 √ 无

持续 时有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 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文苑、竹林寺景区

强中 √
弱无

持续 时有 √偶有无

强中 √
弱无

持 续 时有√ 偶有

强 中 √
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
弱 √ 无

持续 时有 √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 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招隐寺景区

强 √ 中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 √
弱无

持续  时有 √ 偶有 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 有 偶 有 无 √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强中
弱 √ 无

持续 时有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 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北固山西侧绿地

强中 √
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
弱 √无

持续 时有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 有 偶 有 无 √

强中 √
弱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 √ 中 弱 无

持续 √ 时有 偶有无

强中弱
无 √

持续时有偶有无 √

协 调 基本协调轻度失调
基本不协调√

      •调查评价
      •招隐寺、文苑景区声景观整体质量优良,自然前景音(鸟鸣声、动水声)较明显。
      •噪音污染严重。在环境学中,噪音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应有的声音,是对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北固山西侧绿地、南山北入口景区在高强度的活动声、人工声的“震慑”下,一方面迫使大量鸟类逃离;另一方面覆盖了本该有的前景音,即使在南山西入口、北入口景区的腹地,也只见山青水绿而缺乏“闹猛”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从而使得景区整体声景观质量低下,特定的旅游群体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中看不中听。笔者调查的几处景区,视觉景观都有精心设计的痕迹,但同时,声景观的设计却被忽略。如北固山西侧绿地应有的湖水拍岸声;竹林寺景区应有的清风拂过竹林的瑟瑟之声;还有,除文苑景区的雕龙池外,城市山林诸景区虽有丰富的水景观,但均属静水景观。显然,城市山林的声景观与视觉景观耦合度不高,甚至尚未进入实际应用。
      •缺乏特色声景观。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自然条件无疑为城市山林特色声景观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竹林寺景区本应以余音绕梁的晨钟暮鼓来衬托出深山古刹的云里梵音、竹径通幽;而昭明太子读书台也应以书斋特有的琅琅书声来说明人物的学富五车和作品的历史厚重。上述景区的前景音、背景音的缺失,直接导致应有的标识作用完全处于一 种“静音”状态。由此大大压缩了游人的想象空间,使得声景观建设正在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人工声、活动声过于嘈杂。城市山林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景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男女老少门庭若市,欢笑、交流等各类人文声络绎不绝。这本是城市山林各类资源为民所用所应有的景象。但同时,由于疏于管理,各类高分贝的乐器声、演唱声、尖叫声、狗叫声各自为阵、此起彼伏,相互间无任何隔音处理,在“争奇斗艳”的同时,也造成视听混淆,声景观质量堪忧。
城市山林声景观质量的优化思路
      “看景不如听景”,声景观是对环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感知方式。所以,城市山林的声景观应是高质量、强调“天人合一”理念的、富有音韵美感的意境。在此,笔者提出几点改善城市山林声景观质量的拙见,以凸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角色作用,有效形成特色、完整的旅游声景观系统,最终使游人通过对城市山林声景观的赏析,更充分地体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
      •加强管理,努力降低噪音
      噪音主要来自人文声音,所以,降低噪音实际就是用负设计(去除、降低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要素)的方法,优化人文声音,提升人文声音的品质。一是要设立功能景区,或在景区内设立功能区,以引导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二是要控制噪音声源,如设置提醒、规劝性的告示牌; 以高密度的植物配置阻隔交通噪音,降低交通噪音的物理声级。三是以一些装置替代人文声音,如以电子导游替代宗教景区的导游讲解;以“乔装”在环境中的发声装置,适时播放应景应时音乐,减少市民音响设备的带入。
      •加强规划,培育地理声标
      声景观是自然和地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一种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即地理声标。例如江南水乡的蛙声虫鸣、戈壁大漠的风声、滨海城市的波涛声、黄土高原的信天游等等,无一不具有特定的、深刻的地方烙印。“未见其人先见其声”,作为城市山林,鸟声、水声、风声应该是这一方水土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前景音、背景音。由于动植物的生长时间比较漫长,局部声景观的建设、调整也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因此地理声标的形成需要悉心培育。当前可首先从丰富声景资源开始做起,如设立逗鸟区,呈现人鸟共语声景观;开辟和平鸽放养区(南山北入口、西入口景区均具备此条件),在“咕咕”声中使声景、视景的耦合相得益彰;加强对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吸引更多珍稀候鸟栖息安家;增加、建设动水景观,让静水响起来。南山的静水景观只需稍作改造便可动起来。
      •另辟蹊径,开辟静音景区
      “此处无声胜有声”。所谓“静音”,其实也是一种声景观,是城市山林声景观名片打造的一条特色之路。静音景区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无先例(在此文写作期间,笔者曾以“静音景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得论文0 篇),所以建议在城市山林中以“人文静音”为主题,辟出一块静音旅游区(招隐寺景区若能增挂静音景区牌,即为全国首例),甚至设计出静音旅游专项产品,以减少人文音对游人心灵的干扰。静音景区建设重点突出“幽”和“深”二字,让游人能够静心“品尝”城市山林特有的各类美妙音律,同时随心所欲地“想自己所想,思自己所思”,最终为游人提供一种平静安宁的旅游体验。静音旅游专项产品可包括冥想、徒步、瑜伽等项目,也可根据需求拓展创立静音餐厅、静音酒店、静音车厢、声景观博物馆等等。
      •加强设计,进行声景创造
      在城市山林声景观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研究、创新声景观的设计,融合其它元素创造高水平的旅游体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我市每年一度的旅游音乐节的举办,便是一种声景观创造的实践。城市山林的自然声、音乐、传说、宗教仪式等都是创新设计声景观的丰富的资源和灵感的源泉。
      在做好大尺度声景观创造性规划、建设的同时,也建议有条件的景区创新设计微观尺度的声景观小品。从园林设计学角度,自然界的万籁之声均可通过不同方式为造景所用,以构成园林风景中的“轻音乐”。例如:为了“风起松涛”而多种松柏,为了“雨打芭蕉”而广植芭蕉,为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多栽荷花等等,以此创造出自然声发出的环境。必要时,还可设计出一些仿声发声装置,以科技赋能声景观小品的创造。“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句古诗,恰好说明了声景创造的重要性。
      •成立课题组,研究声景观
      对于声景观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共识和定论,国内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因此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际运用的空间都比较广阔。建议我会组织人员成立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以更好地服务城市山林的文旅产业的发展。研究的具体方向可以涉及特色声景观的培育研究、静音文旅产品如何打造、静音产品需求的市场细分研究、城市山林声景观的时空差异及优化研究、声景观建设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声景观视角下的水景观设计研究、仿真声景观的设计研究、声景观与城市山林植被结构关系的研究、景区建设中的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的耦合研究等等。
(作者为镇江市旅游培训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