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杨一清运河诗考论

杨一清运河诗考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11-06      阅读数:
杨一清运河诗考论
王勇
      引言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云南安宁石淙渡(今属云南省昆明市)人。成化八年(1472 年)壬辰吴宽榜进士及第。后历官中书舍人,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巡抚陕西,总制陕西等处边务,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卒谥文襄。著有《杨一清集》《石淙诗稿》等。成化九年(1473 年),杨一清父杨景病故,因家贫不能返乡安葬,遂依其姊(其夫为镇江胡德延),葬父于镇江,此后,杨一清便占籍镇江。杨一清生平南来北往,常沿运河而行,并且退隐镇江时,曾寓居于镇江运河畔。据《乾隆镇江府志》卷十七《庙祠》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丙申,郡守王应麟在运河畔京口驿西建杨文襄公祠[1]。因此,杨一清生前逝后都与运河有着深厚的渊缘,在其诗歌中涉及运河主题的有许多,兹略作考述。
      一、运河行旅
      明嘉靖八年(1529 年),76 岁的杨一清请辞归镇江,得世宗允准,杨一清自京城南归时作诗《致仕出城途中口占》:“六十年来三致仕,四千里外七还乡。”注 :“予自中书谒告南归,历官中外,至是,凡七归镇江云。”[2]杨一清“七还乡”虽不能一一考实,然而,期间留下大量运河相关诗,还是非常珍贵的。
      正德三年(1508 年),杨一清曾自京师南行,乘舟沿北运河(潞河)行经天津时,写下《后登舟三首次前韵》。其一 :“潞河岂不宽,容我一叶舟。河亦岂不深,湍澜多急流。今夕较前夕,我心分戚休。……悠哉复悠哉,勿怀杞人忧。”[3]诗中写出运河水的湍急,心情的忧戚,最后诗人又能以诗酒自我排遣“悠哉复悠哉,勿怀杞人忧”。本次南行又有《直沽》诗 :“直沽重过日,风景异当年。旧署无兵备,新衙有海鲜。廛间(点校本误作“闲”,引者据嘉靖刻本校改)商贾市, 关问往来船。惟是沧波月,清光尚宛然。”[4]直沽是北运河(潞河)与南运河(卫河)交汇处(今天津狮子桥西),行旅沿京杭运河来往必经之地,杨一清生平亦多次行经直沽。杨一清经过天津武清蔡村码头时,写下《蔡村夜值风雨》七言长律。该诗写出雨中行舟的艰难险阻,“沙冲石走岸欲侧,林叶卷落纷纵横。孤舟舂撞不得定,梦里波撼沧江城”。诗人经历风雨的洗礼之后, 思想也得到了升华,“平生矢心不愧怍,末路岂更占阴晴。杜陵广厦念未了,唐介风波身已轻。
      苍天无言风雨歇,起看河汉疏星明”[5]。诗人怀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抱负,推崇“真御史”唐介那样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即使经历人生风雨也能旷达处之。后又有《阻风二绝》其二 :“船头飘叶扫成堆,把酒推篷日几回。犹胜蔡村村下泊,一灯风雨夜深来。”[6]风雨相伴,心态已趋平和。杨一清《沧州舟中和联句韵,答车一之提学》其一 :“碧树清流引兴长,壮游还此接春阳。”其二 :“一日相知抵万金,与君须契在川心。云开尚觉青天远,澜倒方惊砥柱深。何处钓舟横古渡,几宵风叶下高林。”[7]将与友朋的离情别绪寄寓在“川心”,诗中还写出运河古渡,风急浪高,钓舟无人自横、高林落叶纷纷之景,借景生情。
      杨一清沿运河南行经黄河交汇处时,写下《张秋》:“去岁秋风瓠子歌,坐看平陆涌鲸波。忧勤正为苍生尔,转漕其如国计何。尧运九年旋即泰,禹功千丈或重磨。欲将底绩询河伯,人力天时可胜么。”[8]这首诗让人联想到,汉元光三年(前132 年),黄河在东郡濮阳瓠子口决口,水入瓠子河,东南由钜野泽通于淮、泗,梁、楚十六郡被灾二十余年。至元封二年(前109 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后,亲临瓠子口筑塞的万人工地致祭,并作《瓠子歌》二首。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泛滥害民,影响漕运,诗人对是否能够将黄河治理好之事询问河伯。
      杨一清沿运河南行,遇到声势浩大的楼船行驶于运河之中,便主动移舟逊避,其《有所见》诗写道 :“沙头候吏听雄呼,两两楼船动百夫。便合停舟相逊避,料应多是执金吾。”[9]杨一清行经武城县时,想起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为武城宰时,县域大治,弦歌不辍的场景。《武城县》:“当日弦歌说武城,停舟犹听读书声。圣朝文教非前代,小邑宁教独擅名。”[10]借武城弦歌写出儒家教化在当时的衰微。
      在济宁任城古运河北岸,唐李白曾携家眷从湖北安陆寓居于此,并常在寓所附近贺兰氏酒楼豪饮,写下许多著名诗篇。唐懿宗咸通二年(861 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太白酒楼原已堙没于历史云烟中,宋、金、元、明时都曾重建、修葺。杨一清曾由镇江入京时沿运河行经任城,留下太白楼的诗篇,《济宁登太白楼》:“苔花深处几残碑,人道城阴是古祠。二老仪刑今在眼,百年风日总宜诗。江淮舟楫经行地,齐鲁山川眺望时。不待持杯心已醉,敢言痛饮是吾师。”[11]由景怀人,情由景生。这次南行,杨氏在游览任城味泉后,留下《味泉赋》。《味泉赋序》交待了味泉地理位置“任城之中,巨野之中”,得名的缘由“天下之至味”。诗人在赋中还写出泉水虚静自守的高洁品性“宁虚静兮自守,不随流兮注东”[12]。虚静自守的精神得以体现。
      杨一清运河行舟至徐州百步洪,作《嘲舟子》:“南归过洪当顺流,南风放颠逆我舟。水流虽顺风却逆,拍岸难施篙橹力。舟人机变仓卒生,扯篷逆走还横行。篷张离岸趁流急,一日犹可半日程。舟尾居前首顾后,颠倒(点校本误作“到”,引者据嘉靖刻本校改)无乃非人情。怒呼舟人顺我舟,风不我顺盍少留。”[13]杨一清南行本来是顺流,无奈遇上逆风,一日只能行半日的水程,舟船首尾颠倒,最终杨一清让舟人在此处稍作停留。
      成化二十一年(1458 年),杨一清蒙恩回云南省墓,九月八日行经夹沟驿,有《夜泊夹沟驿》诗 :“高树苍苍带暝烟,佳期刚在菊花前。荒城夜泊时闻角,浅水秋来不受船。别恨只凭诗当酒,归心真以日为年。京江西上黔南路,万里云山若个边。”[14]运河水浅,舟行滞涩,诗人夜泊荒城,归心似箭,望眼欲穿。
      杨一清《渡淮二首》其一 :“孤舟醒短梦,起听棹歌声。淮海天无际,鱼龙夜不惊。客怀散烦郁,独坐念平生。南风尚作恶,未敢计归程。”[15]舟行至运河与淮河交汇处时,南风仍然强劲,诗人于孤舟中夜听船夫棹歌。其二 :“船窗报夕霁,月映清淮流。风定舟帆稳,天空沙屿浮。烟霞自多态,凫雁亦知秋。足可供怡悦,从今罢远游。”[16]诗中写出秋空晴霁,水月交融,风定舟静,烟霞凫雁,怡悦之情自然流出。杨氏《中秋夜渡淮河》:“澄澄玉宇听无声,万里沧波一掌平。碧树远从天际落,画船直在镜中行。秋光九十惊过半,月色今宵恐太盈。却恨前身非博望,仙槎无路溯空明。”[17]此诗是杨一清从京城沿运河回镇江过淮河时所作,由中秋夜月联想到博望侯张骞穷河源时,曾乘仙槎入天宫的传说。传说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18]。
      杨一清《舟中感兴十首》其一 “:所以慰我情,赖此江上山。有口费吟哦,有足穷跻攀。”[19]此组诗盖是杨氏已经由运河转入长江时所作。其五有“长河四十闸,舟航日来往。两洪石崚嶒, 剑戟森相向。鱼龙狞欲斗,性命寄篙桨。摇摇荡风波,兀兀话畴曩。谁知至险巇,乃在人心上”[20]。写出运河行舟虽险,不及人心之险巇,反映出其人生遭际之困厄。
      二、运河寓居
      明成化九年(1473 年),杨一清父亲去世,杨一清“访姊于镇江丹徒县,奉遗命卜葬其地, 遂占籍焉。”[21]杨一清于成化八年登进士第,年仅十九岁。次年,杨一清父亲杨景便病逝了,因家贫,无力葬归乡里,于是依靠姐姐及其夫胡德延,葬父于镇江,杨一清自此寄寓镇江。因杨一清前妻段氏去世,杨一清在镇江续娶胡德延之妹为妻。据方志载,杨一清在镇江居所有多处。乾隆《镇江府志》卷十九《宫室·丹徒县》:“大学士杨一清第在黄祐街。正德庚辰闰八月,武宗南巡过京口临幸,宴于茂祉堂。御制诗十二章赐之。”[22]正德十五年(1520 年),武宗亲征朱宸濠时,渡江至镇江,曾五次幸临杨一清府第。又光绪《丹徒县志》卷七《宫室》:“明鸿鹤山庄,在黄鹤山下,杨文襄一清别墅。石淙精舍在丁卯桥杨文襄别墅。”[23]运河畔石淙精舍之建在正
德二年(1507 年)。《杨一清年谱》:“(正德二年)三月,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边务,因遭刘瑾忌恨,以疾上疏请还镇江 ;……在镇江旧南江门外三里许之丁卯桥,筑石淙精舍。”24 杨一清对于临运河而居感到非常适意,因丁卯桥为晚唐诗人许浑旧居地,杨一清对许浑诗才也甚为钦慕。杨一清在镇江寓居期间,经常有同寮、友朋造访,并留有唱和诗作。
      正德二年(1507 年),杨一清门人边宪(字汝成)自京师归,路过镇江访杨一清。《杨一清年谱》:“门人边汝成自京师归,来访并盘桓数日。”[25] 杨一清携边宪赴大岘山谒杨氏先垄,游焦山,并有诗纪念。杨一清《出西郊山行》:“石淙水清浅,一苇不可航。大岘山逶迤,累累青石岗。”[26] 此诗写出杨一清所居丁卯桥附近的运河水况,此次是诗人携弟子边宪拜谒杨一清父母墓茔。杨一清又有《汝成过丁卯桥石淙精舍有作次韵》:“往事空惊岁月忙,浪夸泉石有云庄。力微已谢千钧重,道大难窥一隙光。”[27] 诗中写出自己对宦海的厌倦之情。
      正德八年(1513 年),松江金献民受命掌管都察院院事。金献民赴任途中,经镇江访杨一清时,曾寓杨氏丁卯桥别墅。《金舜举自南秋卿召掌都察院事,过镇江别予,夜话丁卯庄。次日饯之金山,共得诗三道,通录为赠》其二 :“一灯清酌夜沉沉,话尽衷肠转不禁。异姓交亲吾与子,斯文道谊古今。”[28] 写出金献民(字舜举)在镇江拜访杨一清宅,故旧相逢夜话,情深意浓,表达难见异别之情,诗句最后以“云海望鸿音”作结,蕴藉绵长。
      嘉靖元年(1522 年),御史马录曾经在镇江拜谒杨一清。杨一清《马豸史过丁卯庄限韵有作,依韵二首谢之》:其二“绕院千千万万松,小溪流水亦朝宗。”描写了杨氏寓所临清流而绕青松,足见杨氏品格高标的追求。诗中还写道 :“贫有图书千卷在,清怜花竹四时供。山灵怕识冰霜面,翻遣三秋作九冬。”[29] 本诗写作时间,据本卷前诗《七月二十五日纪异》“嘉靖之元壬午岁”和《和马豸史君卿立秋日丹阳行台韵》“万方乐嘉靖”语推测,盖亦是嘉靖元年。马豸史,即御史马录(字君卿),古代因御史之冠为獬豸冠,故有此别称。后又有《和马豸史韵二首》其一 :“夜雨声微蕉叶尽,秋风日至稻花香。避谊早得忘言趣,留咏翻惭彼美庄。”注“(苏东)坡诗‘彼美石淙庄’,名暗合。”[30] 杨一清寓所名石淙精舍,杨一清很是享受隐逸其间的田园生活。
      嘉靖二年(1523 年),新任苏州知府胡缵宗(字孝思)自安庆赴任时,路过镇江,拜谒杨一清,宿于丁卯山庄。杨一清作《胡思孝自安庆移守苏州,六月朔过予待隐园,宿丁卯桥山庄, 话旧之余,漫有短述,通录为赠七首》其二有“衰年遇知己,肝胆一时倾”之语[31],组诗中杨一清还表达对胡氏政绩的肯定,以及皖人的不舍和吴人的期盼之情。杨诗题中胡缵宗的字“思孝”当是“孝思”误倒。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六胡缵宗《登天柱阁》题注诗人简介 :“缵宗字孝思,巩昌人。正德戊辰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32] 杨一清还有《孝思系舟丁卯桥柳阴下,予病不能往,奉柬一首,六月五日也》:“赤日烧空水不流,古桥深处柳阴稠。驱除大暑君能事,欲借清风数日留。”[33] 诗中体现杨一清对胡缵宗的挽留之意。
      镇江自古是隐逸乐游之地,米芾称其为城市山林。这在杨诗中有所体现。杨一清《后园池亭观物感怀杂诗二十首》其一 :“十亩芳园一径深,坐看城市有山林。敢言独乐非吾事,洛下先生是此心。”[34] 此诗盖受到江西诗派陈与义诗的影响,宋陈与义《无题》诗:“江南丞相浮云坏,洛下先生宰木春。”杨一清《后园池亭观物感怀杂诗二十首》诗详叙其后园诸景,幽雅闲适,乐在其中。即使杨一清不在镇江时,他依然怀念运河畔的幽居生活。杨一清《送何可闲都纪还镇江》诗有句 :“独怀丁卯桥头路,晚岁幽期听往还。”[35] 道人何可闲隐居深山半世,被朝廷任命为杨一清家乡镇江管理道教事务的都纪(从九品,不给俸禄),杨氏借诗表达对家乡生活的眷怀。
      结语
      杨一清生平宦游时多次经运河南来北往,其寓居镇江期间亦曾濒运河而居,在杨氏《石淙诗稿》里有杨一清运河诗若干首,反映了杨氏运河行旅、寓居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诗歌既有山水景观的描写、人文古迹的探寻,也有杨氏情感与理想的寄托。
      参考文献:
      [1]张九征等纂 :《乾隆镇江府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363 页。
      [2]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98 页。
      [3]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3 页。
      [4]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4 页。
      [5]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4 页。
      [6]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5 页。
      [7]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64 页。
      [8]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65 页。
      [9]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5 页。
      [10]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5 页。
      [11]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9 页。
      [12]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95 页。
      [13]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6 页。
      [14]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 页。
      [15]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9 页。
      [16]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9 页。
      [17]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65 页。
      [18]宗懔著,宋金龙校注 :《荆楚岁时记》,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50—151 页。
      [19]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6 页。
      [20]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27 页。
      [21]孙秋克 :《杨一清年谱》,载《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64 页。
      [22]清乾隆《镇江府志》卷十九《宫室》,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389 页。
      [23]清光绪《丹徒县志》卷七《宫室》,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158 页。
      [24]孙秋克 :《杨一清年谱》,载《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89—90 页。
      [25]孙秋克 :《杨一清年谱》,载《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91 页。
      [26]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11 页。
      [27]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112 页。
      [28]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19 页。
      [29]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31 页。
      [30]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31 页。
      [31]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36 页。
      [32]沈德潜 :《明诗别裁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141 页。
      [33]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236 页。
      [34]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65 页
      [35]杨一清 :《石淙诗稿》,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79 页。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