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彰显园林意境 打造特色南山

彰显园林意境 打造特色南山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彰显园林意境 打造特色南山
周 润 生

  摘要:特色的园林需要特色的历史、特色的山水和特色的创作打造才能形成,而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园林意境”。南山风景名胜区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基础与条件,因此必将能打造成富有特色的风景名胜园。
  关键词:溯源  特征  意境  南山

  文明的演进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时代之于人类究竟还意味着什么――人口膨胀、城市扩大、竞争激烈、环境恶化……人们已经厌倦了周而复始的城市生活、不再迷恋那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他们向往青山秀水,他们企盼返璞归真――悠然南山正是万千市民梦寐以求的最佳去处,因为那儿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山水魅力:园林意境。
  所谓园林意境,即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我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我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而此时的南山正汇聚着一群六朝时期的精英。当时的文艺思想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特色的园林需要特色的历史、特色的山水和特色的创作打造才能形成,而这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便是下文所要探讨的“园林意境”。南山风景名胜区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基础与条件,因此就必将能打造出彰显园林意境、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园。
一、意境溯源藏南山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他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谈的意境。这一意境仿佛就是我们南山风景的真实写照。十五个世纪之前的镇江为何能赢得米芾亲笔题写“城市山林”之美称,其中的典故和灵魂正是缘于这南山的“山林意境”。南山,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古朴幽深、素雅明朗的自然品格吸引历代名流雅士前来游览、居住。于有意无意间,为南山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动人的佳话,留下传世的杰作、不朽的名篇。同时,他们也赋予了南山一种人文的精神和蕴涵,为南山平添了几多的仙气、几多的名声。南山招隐寺原山门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第一联为: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讲的是梁代萧统在此读书,他虽然人已去世,但他的英名却与山寺并存、长留;南朝戴颙朝廷几番招其出仕而不应,遂遁迹南山,研创琴曲,如今名山依旧,代有后人忆宗师。第二联为: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讲的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长期生活在这里,观察这里峰峦晴晦、晨昏变幻的神奇景象,创立“米氏山水画派”,开文人画之先河;在春色满园、莺歌燕舞的美好时刻,自然触景生情追忆前贤名人。无心功名、遁迹自然,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戴颙者不乏其人。他们的行为既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更是一种自我的超脱和释放。他们大都没有失去自我,或寄情于琴棋书画,或托志于诗歌文章,并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也使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昭明太子萧统自幼聪慧好学,并喜出游、爱山水。在他来南山筑台读书时,有人曾劝其以歌舞为乐,他却吟诗以答,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其钟爱南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南山有一座主题性公园名“文苑”,是今日镇江人为纪念刘勰而修建的,此一举,又足以显示了今日的镇江人对南山对文化的崇尚之风。再说钟爱镇江真山真水的米芾,他先后在镇江居住40余年,对南山情有独钟,故特为南山题写了“城市山林”四个大字,使得今日镇江有了“山林城市”之美誉。又使得南山成为这一美称的灵魂,成了镇江这座城市的一个典故。从编撰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到撰写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刘勰;从通书法、能雕塑,更善抚琴作曲的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艺术家戴颙,到宋徽宗时的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并于画史上留下“米派”的大书画家米芾……,他们都集诗、文、艺、园林诸方面高度文化修养于一身。他们为什么如此地痴迷南山、依恋南山、钟情南山呢?不正是因为南山深藏“园林意境”吗?这“意境”一藏便是一千五百多年并一直沿袭至今。
古代文人描述南山六朝文化的诗还有很多,唐代骆宾王、王昌龄、李正封、刘禹锡、张祜均有诗作。如李涉的《题招隐寺即戴颙旧宅》诗云:两崖古树千般色,一井寒泉数尺冰。欲问前朝戴居士,野烟秋草是邱陵。这是一种多美的“园林意境”啊!南山,自然天成的南山,人文底蕴厚重的南山。它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山水丛林的秀色,让你心旷神怡,更有哪玄妙的人生哲理令你去探究、令你去遐想,令你去升华。这便是“意境溯源藏南山”的魅力之所在。
二、意境特征数南山
  我国当代的造园大师陈从周教授说得好:“中国园林应该说是‘文人园’,其主导思想是人文思想,其表现特征就是诗情画意”。“文人园”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本质的艺术特色。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园林在其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同山水画、风景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尽管中国造园的起源很早,商周时代的“囿”即为帝王园林,颇为流行殿阁楼台、禽兽花木;但是对后世有着长远影响的“文人园”的最初创立,则是魏晋“正始之风”开始的清淡、遁世的风气流行的结果,也就是起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意境”指导思想作用的结果。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园林意境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南山的自然境域完全符合这一特征。鹤林寺看“千年杜鹃”、招隐山观“玉蕊琼枝”、增华阁闻“太子读书”、鹿跑泉品“听鹂整弦”……这些随着时序时间而演替变化并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当数南山最为突出。因为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使其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而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如夹山下的竹林寺,东晋时法安禅师始建,后历久重建,再建。同治时所建的竹林寺依山势逐级而建,东有观音山、松柏满峦;西有招隐山,泉水清音,古木参天,修竹万竿,尽显古寺历史久远的深邃意境。宋苏东坡有《游竹林寺》诗云:行歌白云岭,坐游修竹林。风轻花自落,日薄半山阴。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还有哪儿的“意境”能与这儿相媲美呢?
  其次,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是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如始建于东晋四年的鹤林寺,因“南朝刘宋武帝刘裕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而改名。此处山明水秀,风景迷人,历代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佳作。唐代诗人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是当时意境的写照: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唐代李涉游访此寺时,也在寺壁题写了一首流传甚广的名诗《题鹤林寺僧室》: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可见追求自然之理必须有诗画的情绪,意境的自然。即把园林的建造当做写诗作画一般,成为形象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由于园林是由有形的因素和无形的因素――即因名人曾在此活动而留下关于思想、道德及文学、艺术诸多方面的论述、传闻的合成,是有形和无形的有机交融。正因为历代隐居或住居或工作于南山的文人、诗人、艺人及画家等赋予南山以诗情画意的品性,从而将南山“园林意境”的特征推上了艺术的殿堂,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镇江人的一方异常稀缺的旅游“圣土”,仿佛是一块尚未完全雕琢的璞玉,她的品质和地位简直显得太珍贵太重要了,尤其是在人工旅游景点遍布祖国城乡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便更为难能可贵。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查遍全国乃至世界上的所有大中城市,象这方具有“园林意境”,并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城市山林”美称,且面积达15000亩的城市净土,再也无法找到第二处了。这是咱镇江的骄傲,更是咱镇江人的自豪。
当然,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一千五百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并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美誉的内在魅力。既然南山拥有“园林意境”特征的基础与条件,那么,如何将南山真正打造成具备“园林意境”特征的风景名胜园,就得靠我们不断地去创作创新了。
三、意境创作盼南山
  据有关资料显示,三山风景名胜区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山体总共占地面积仅为345亩,而南山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二十多座山体,其占地面积却多达15335亩。这是面积相比之差。若从“园林意境”上来看,三山风景名胜区已再无其发展和创作的余地了。如遇到节假日或是旅游旺季,其游人可谓人满为患,还谈何“意境”而言。尤其令人生厌的是公园内的游乐场所和满园吆喝的小商小贩、香商香贩,他们超标的噪音和交易的铜臭已将本就欠缺的“园林意境”横扫一空了。这已成为当今城市公园的一大通病,不仅仅是镇江,其他城市亦如此。可南山就不一样了,她那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山水资源,正在企盼着园林设计家们创作打造出能彰显“园林意境”的“悠然南山”来。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南山是个统称,主要由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诸山组成,每座山都有她悠远的故事、深藏的典故、丰厚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能紧扣住这一点并发扬光大,充分发掘其独特的“园林意境”,让这儿的“文化素养”得以充分的流露,那就是对南山“意境”资源的浪费从而造成极大的犯罪。这儿山峦起伏,青山连绵,绿树葱笼,自成野趣。尤其是这“野趣”特色,才是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难以保护和建设的景观。这儿以寺古、花奇、洞幽、鸟珍、景野、人杰而闻名于世。戴颙研曲招隐山、萧统偏书增华阁、米芾烟雨开画本、刘裕称帝改鹤林等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更为这儿的山、这儿的水、这儿的一草一木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为什么大音乐家、大文学家、大书画家甚至开国大皇帝都钟情于这儿?不正说明南山的“意境”特殊而深远吗。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自古就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这一特色和根源惟有企盼在南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实现和发掘。现根据南山的山、水、林、寺、典、禽的实际,采用“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设计:
  第一、“体物”之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这一点,我们名城研究会已经走在前面,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目前已形成了《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点调查报告》、《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地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和《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水资源与水环境专题研究报告》,这为精心打造具有园林意境的特色南山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因为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比美人;以苍松比将军、比坚贞。若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比如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他们多为怀才不遇、贬官谪居或坎坷不平的文人画家。他们造园如赋诗作画一样,主要抒发一种感情,表达一种意愿,倾诉一种理想,即要在园中“以景寓情,感物吟志”。譬如苏州的网师园,网师即渔夫,它暗含着归隐江潮的意思。顾名思义,这座园林是以水景为主体的,其它园林素材诸如树木花草、鸣禽游鱼、奇岩怪石以及堂榭亭轩等等,也都围绕着“渔隐”这个主题来安排构置。而南山的名人们,他们并非怀才不遇或是遭贬谪而隐居南山,恰恰相反是因为寄情于书画音乐、托志于诗歌文章、成就于宏伟大业才钟情于南山的。因此,南山的园林,就不能照搬“网师园”或是“退思园”的造法了。这是人文的不同。再比如山体和水体也是有差别的。这儿有大小山体20余座(南山规划中列21座),其中断层、褶曲、节理等地质构造景观,冷泉、湖泊等水景,洞穴、岩壁、岩缝、生化化石、奇特与象形天然石景等都是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儿水体虽然不多,但蓄水、引水、地下水资源仍有潜力。所有这些资源的调查与发现,都说明南山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都有别于镇江其他景区,也有别于号称“天堂”的苏州杭州。因此“园林意境”的打造也应该独树一帜。只有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能开始立意设计。南山的自然山体、水系、地貌不能再有丝毫的破坏了,如枣林水库西侧的九华山路旁,采石场遗留下的孤立石峰是否能予以保留,并由雕塑艺术家雕刻成能反映南山特征的石雕艺术品呢?这都需要我们去精心立意设计和创作。
第二,“因借”之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再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而要使园林意境更丰富,就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比如把园外的佳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不仅使景观更丰富,层次更深远,而且还能扩大空间感受,如无锡寄畅园借景于锡山和惠山。借景的手法很多,除外借外,还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如苏州拙政园的“倚虹亭”能看到北寺塔是远借;北京颐和园能通过一孔孔漏窗“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图画是邻借;那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倒影摇曳等,则都可以成为俯仰借景的题材。至于应时而借,更是花样繁多,如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一年之际的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叶如霜、冬雪冰挂,都是富有情趣的应时意境。当然,借景还可以进一步引伸为借声、借香等,如诵经声、塔铃声、钟鼓声,或风声、雨声、瀑声、涛声……乃至香火的气味等。因此,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根据这一“意境”要求,笔者以为,南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在建景点和未建景点工程都应慎之又慎,一定要遵循“园林意境”的设计原则,并根据南山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的实际进行创作设计,即使对已建景点,尤其是违背“园林意境”原则的景点设施,也应考虑予以整治甚至拆除,如“文苑”内的儿童游乐设施等就与纪念刘勰《文心雕龙》的主题意境极不协调,就更谈不上“因借”意境了。至于已经递交的《关于南山招隐景区三期工程设计调整方案的咨询意见》中所提出的具体建议,笔者认为仍须据情改进。南山是文人墨客钟情之地,自然应建成“文人园”。文人园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与画的物化,它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是可以身临其境的立体的画,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凝固的诗。因此,就不应在里面建宾馆饭店、楼堂馆所、烧烤炉灶、度假山庄等。已经建成的应计划搬迁(如湖南南岳衡山风景区明文规定,凡区域内的所有楼堂馆所,甚至包括中央机关和省机关的,统统都在搬迁之列),违章建筑应强行拆除,准备建的应杜绝审批。这一点,南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成立是明智之举并已经在发挥其监管功能。在建的九华山路将南山风景名胜区与南徐新城隔离开来,更有利于对南山的开发与保护,且管委会已开始行使权力,禁止在区内违建一砖一瓦,其举实属功在千秋。
  第三,“比兴”之过程。“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当然,“比”与“兴”有时很难绝对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园林建筑上的扁额、楹联、画栋、雕梁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比兴”意境。南山有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花、自然的木,甚至自然的禽、自然的兽、自然的洞、自然的寺,这都为我们精心打造富有“园林意境”的特色南山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我们能否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素材,借鉴鼓浪屿的经验:即在一个面积仅1.7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以才华和灵感设计出一幢幢极具个性的别墅建筑。如弘一法师的了闲别墅,林鹤年的怡园,黄奕住的花园,以及亦足山庄,悬崖公馆等,这一幢幢随势造型的奇巧建筑,正如琴岛上一个个音符,弹奏出海上花园和谐美妙的乐章。那我们的设想则是:在南山确当位置以六朝建筑风格建戴颙山庄、萧统故居、刘裕藏耜斋;以北宋建筑风格建米芾精舍、敦颐莲屋(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借住鹤林读书,著《爱莲说》)沈括梦溪园等。当然,南山园林的建筑风格与布置应与南山文人的气质特性相一致。比如皇家园林、官邸园林、富商园林总是使用对联、匾额、书画等形式,但在内容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北京故宫等皇家园林总是夸耀安邦定国、文治武功的政绩;佛道圣地常常以参惮悟道、出世归隐劝诫世人;富商园林尽管附庸风雅,但总掩饰不住踌躇满志的得意和一本万利的希求。而江南园林总是以聚友赏景,读书论画为题,追求的是吟风弄月的氛围,表现的是诗情画意的意趣。正如陈从周《园林谈丛》所言:“苏州园林如宋词,纤巧精致;扬州园林像唐诗,清秀富丽;颐和园则像是汉赋,恢宏广博”。而笔者以为南山则不同,南山园林应该像《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或是“米氏云山”,彰显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因此,南山园林的特色主题应该坚持四字原则,即“静、野、情、悠”,这才是南山“园林意境”真正的灵魂。正如陆游诗所云:“老觉人间万事非,但思茅屋映疏篱”,如今的现代化公寓和现代新园林,就绝没有这种“静、野、情、悠”的特色意境。
位于檀山路西的万科魅力新城,为什么其房价居然超过市区,这说明市民的环境意识已空前提高。因此,随着我市中心城区向南延伸,保护和建设好南山风景名胜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便是笔者撰写拙文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