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鹤林寺的历史文化及鹤林景区建设的构思

鹤林寺的历史文化及鹤林景区建设的构思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鹤林寺的历史文化及鹤林景区建设的构思
王礼刚

【提 要】鹤林寺历史古远,历代的皇王卿相,文人墨士,多曾与鹤林寺有着相得益彰的典故和传说,遂使寺院胜迹佳话,传于千古而不朽。鹤林寺是镇江南郊最古老、寺院规模最大,古迹、典故最多的寺院。
寺院中相传的寄奴泉、米颠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八景,就是鹤林寺可数的古迹,相传着古城的寺庙文化、山林文化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鹤林寺  历史文化   景区建设   构思

    至顺镇江志记载:金、焦、甘露、鹤林、寿邱,皆古刹也。
    鹤林寺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寺名原叫竹林寺。一千多年来,鹤林寺几易其名。南朝宋永初年间,改名为鹤林寺。唐开元年间始为禅寺,时又名古竹院。宋朝绍兴年间,更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恢复鹤林寺名。鹤林寺以前规模宏大,从县城南门外起,一直到黄鹤山下,都是鹤林寺的地方。据说,鹤林寺晚间关山门,因为山门离寺院有三、四里路远,有骑马去关山门之说。
    鹤林寺几经兴废,第一次毁于唐末薛朗刘浩之乱,第二次毁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第三次毁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十二年鹤林寺得以修复。鹤林寺里有桐城文宗方苞的重建鹤林寺的碑记,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镇江水泥厂占据寺庙,碑记是否还在,不得而知。
    鹤林寺背后左右都是山,寺境清幽。门前是一片平畴,一湾流水。寺院的历史古远,历代的皇王卿相,文人墨士,多曾与鹤林寺有着相得益彰的典故和传说,遂使寺院胜迹佳话,传于千古而不朽。鹤林寺是镇江南郊最古老、寺院规模最大,古迹、典故最多的寺院。
    鹤林寺丰富的历史文化
    寺院中相传的寄奴泉、米颠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八景,就是鹤林寺可数的古迹,相传着古城的寺庙文化、山林文化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寄奴泉。寄奴泉是当年刘裕在黄鹤山下务农时,用于灌溉农田的一口井。传说泉里曾有过一只白色的乌龟,说白龟是龙种,与后来刘裕位登九五,身穿龙袍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说,在任何大旱之年,寄奴泉都没有干枯过。建国时,在寺院外的西北角上有一口普通的井,人们常指为是寄奴泉。人民公社时期,在寺后的磨笄山脚下的山地里有一口土井,农民用于灌溉农田,也有人指点是寄奴泉。
    刘裕,子德舆,小字寄奴,彭城人,寄籍镇江。石达开有诗赞曰:“醴泉芝草无根脉,刘裕当年田舍翁。”辛弃疾北固亭怀古词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在黄鹤山下和常人种田一样,结果却位登九五,做了南朝宋开国皇帝。民间有句古话:“秀才不怕蓝衫坏,好汉不怕出身低。”历史上刘邦、朱元璋出身都很低下,都成了开国皇帝。
    鹤林寺里有着刘裕许许多多的传奇典故。刘裕称帝后,他的道德品质始终为后人赞扬。他不仅孝顺父母,而且,他不改昔日勤俭之风。历史记载:帝微时躬耕于丹徒。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床头有土障,壁上掛葛灯笼麻蝇拂等物。文帝幸旧宫,见而色惭,近侍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先帝之至德乎?”。
米颠墓。米颠墓是鹤林寺八景之一。米元章,名芾,原籍太原,寄居襄阳,亦称米襄阳。米元章的字在宋代被列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米元章晚年终老镇江,死后葬于鹤林寺对面的田野里。
为什么把米芾墓称作“米颠”墓呢?传说米芾爱洁成癖,每天要用大量的水来洗涤,被周边的人称为”水淫“。米芾平时每每过求标新立异,爱御唐代冠服,行动总是异乎寻常。宋史中记载了米元章第一次见宋微宗时的故事:“米元章初见微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微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如此清狂自负、恃才傲物。苏东坡曾经对米芾说:“元章犇逸绝尘之气,超妙入神之字,清新绝俗之文,相知二十年,恨知公不尽!”米芾回答说:“更有知不尽处。”足见米芾言行异常怪癖。因此,人们称他为“米颠”。
    但是,米元章无心仕途,痴迷书画。传说有一天,米芾被鹤林寺云雾缭绕、变化万千的山景迷住了,他一会儿放眼远望,一会儿闭目沉思,如醉如痴,笔随心意,宣纸上竟出现了一幅千古流传的“鹤林烟云”图。米芾38岁时写的《苕溪诗帖》,千百年来,先后被宋高宗赵构、大书法家鲜于枢、明朝李东阳、清朝乾隆、末代皇帝溥仪所珍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米芾墓在鹤林寺对面,张王庙生产队的田野中。墓向朝鹤林寺,鹤林寺对面就是米芾墓的墓道。墓道至少有五米宽,中间被村民们踏出一条很清晰的小路,两边长满了杂草。墓前有座石牌坊,上书“宋米元章”四个大字,并有雕刻。米芾墓墓基很大,墓前有一块高大的墓碑,书写着“宋吏部员外郎米黻元章之墓”。墓前侧还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是记叙米芾的碑记。传说米芾自愿死后,英灵为鹤林寺的伽蓝神,永护名胜。果然在米芾刚死之后,鹤林寺里的伽蓝神忽然无故倒塌,寺内钟鼓梵乐皆自齐鸣起来,他的生前好友都以为他的英灵来偿宿愿于此了。于是,便在寺外右侧建了一座小伽蓝庙。伽蓝庙与米芾墓相距不远,遥遥相对。米芾墓是他的埋骨之所,伽蓝庙是他的英灵寄托之所。
清人余京有一首《谒米南宫墓》的诗:“山荒樵经十三松,米老孤坟此地逢。断陇牛羊青草卧,残碑风雨碧苔封。像楼破屋春浇酒,魂傍空门夜听钟。我欲揖君供片石,壶中无复九华峰。”据有关资料显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米芾墓得到过一次简单地维修。
    逢僧处。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的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逢僧处”典故就在这首诗上。大概是因为当天李涉在竹院里,与寺中僧人闲话过,“逢僧处”就列为鹤林寺八景之一了。“逢僧处”,又称为“古竹院”。“古竹院”在鹤林寺大殿左侧,大殿右侧“松关”。松关和竹院正好对称起来。古时,竹院内种植了许许多多的琪花瑶草,足资游客赏心悦目。宋时,有几个达官贵人,携带许多的歌童舞女到鹤林寺春游。有一位贵官自命风雅,高声朗读起李涉的这首诗来。和尚在一旁笑着说:“尊官可以偷得半日闲,但我们和尚却要忙三日了。”此官问何故,和尚告诉说:“我们第一天要为老爷们准备,第二天伺候一天,第三天要打扫整理。这不是你们老爷们半日闲,我们要忙三日了吗。”
    太傅松。据说鹤林寺曾经有十三棵古松,年代久远。到了明代,寺里有不争气的和尚,拟将这十三棵古松砍掉卖钱用。卖古松的事受到了寺里和人们的指责,也可能和尚又已经拿过买主的钱了,卖不卖和尚都犯难了。这件事被杨一清知道了,杨一清特地出钱把十三棵古松赎了回来。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汉族,明朝镇江丹徒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杨一清历侍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由此,后来十三棵古松就被人们称为“太傅松”了,又称“十三松”。 清人余京《谒米南宫墓》的诗,讲的“山荒樵经十三松”,就是此松。
    濂溪祠。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以爱莲著,就在鹤林寺门前开凿了一个大水池种植莲花。此池后来被称为“濂溪池”。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少年丧父,和母亲投奔舅舅郑向郑龙图。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周敦颐平日和鹤林寺和尚寿涯交流的比较多,关系很密切,他就在寺旁造屋读书。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由于自己酷爱白莲,便建造了“濂溪池”。后来苏东坡来游鹤林寺时,便在池旁栽了很多竹子,号为“东坡竹院”。
    杜鹃台。杜鹃台,鹤林寺八景之一,因鹤林杜鹃花而建。
    杜鹃花是天上仙花。相传在唐贞元年间,有番僧在天台,用钵盂盛杜鹃花的根,养之以药,携来鹤林寺种植,每年暮春开花。浙西节度使周宝和神仙殷七七是好朋友,周宝就对殷七七说:“鹤林寺杜鹃花是仙种,天下奇绝,听说神仙能使不在开花时候的花开花,现在重九节将到了,你可能使此花开花吗?”殷七七连忙说:“可以可以。于是在重九前二日,周宝和殷七七同往鹤林寺住下。夜里,周宝忽然听见有女子说话:“妾为上帝司此花,今为道者开之,然此花不久当归阆苑矣。”第二天早晨杜鹃花枝上已结满了花朵。而渐渐地花蕾开始破绽,到第三天正是重九之日,杜鹃花盛开,和春天一样鲜艳烂漫。
    杜鹃花,一名映山红,又名红踯躅。据说是古蜀国的一位帝王“杜宇”的精魂所化,又一说是杜宇的眼泪流在花上就变成了鲜红鲜红的杜鹃花了。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这样一段记载:“鹤林寺杜鹃花,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在江东弥山互野,殆与荆棘相似。而鹤林寺之花,至以为外国僧钵盂中所移,上帝命仙女司之,已逾百年,终归阆苑。”唐代人王建有这样一段宫词:“大仪前日缓方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棵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王建的宫词,极富神话的意味。
    “农历三月天,南山看杜鹃”。南山,杜鹃花开的多姿多彩、殷红似火、金光灿灿、晶蓝如宝、芬芳沁人,满山鲜艳、仪态万千……。
香花桥。香花桥,又叫升仙桥。传说是司杜鹃花的仙女,往返天上人间的一座桥。因为杜鹃花是仙花,天上仙女司完杜鹃花后,就从这座桥上返回天庭。这座桥就在靠近杜鹃花附近的寺外。
    香花桥又叫过“濂溪桥”。可能因为仙花杜鹃花回归阆苑,又可能因为杜鹃花毁于战乱,濂溪池扩大,莲花开到了香花桥下,而更名叫“濂溪桥”的吧。
    马祖塔。马祖塔,又叫马素塔,又叫玄素禅师塔。是玄素禅师圆寂后而建的坟塔。
    鹤林寺玄素禅师,又称元素禅师(668年-752年)。《至顺镇江志》记载:“元素,延陵马氏子。如意中受业,后参牛头融,旁出智威,遂悟真要。开元中,韦铣守润,请住鹤林。”元素禅师,讳法照,字道清,后人因他俗家之姓马氏而称之为“马素禅师”。
元素禅师伏形苦节,锐意修习。平时衲衣空床,足不出户,王侯致礼,不为所动,视世间名誉利禄如空花幻影,时人称之为“婴儿行菩萨”。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韦铣和鹤林寺法密和尚请他来鹤林寺住持。元素禅师住持鹤林寺讲经说法以后,寺中灵迹遂显。
     鹤林寺虽然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规模宏大,是当时的京口名刹,但是元素住持后才始为禅宗。《至顺镇江志》记载:鹤林寺“唐开元间始为禅寺,僧元素尝主焉。”因为元素是唐代禅宗大师,又是牛头宗第五世智威禅师法嗣,所以他就是鹤林寺禅宗开山祖师,人们就称他为“马祖”了。郡牧韦铣对他十分崇敬,四方学者,达官显贵,纷纷前往礼谒,一时僧俗二界人士,充塞寺院。
     元素佛学精深,又乐善好施,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寺里的和尚和寺外的信徒都很喜欢他。据传,鹤林寺还有一段“天降宝花”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元素禅师在鹤林寺中说法,来听的信徒数以千计。正说着,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美丽的彩霞,又有许多仙鹤,在上空盘旋飞舞。不一会儿,天空中纷纷地落下无数鲜艳的花朵,花朵落在禅师法座和听众身上及周边。有人问禅师这是什么花,他说这是佛界称之为的“天花”。《至顺镇江志》有这样的记载:“郡牧总卿赵公嘉其志,特书‘天雨宝华’四个大字。”后人传说“天雨宝华”就是指这段故事。又有一次元素禅师说法后,听众都散去了,但是,还有百余名穿白衣裳的听众仍站在左右不愿离开。元素禅师问他们为什么不走。这一百多人都说道:“我等仗师圣法,各脱缟衣去矣。”于是这一百多人都向禅师道谢,忽然变成一群白鹤,向天空飞去了。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十一日夜里,玄素无疾而化,世寿八十五。倾城悲恸,哀号震天,遂建“马祖塔”于鹤林寺后磨笄山上。自称是元素禅师再传弟子的李华,作《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塔曰:“大和宝航”。称元素“身长七尺,体无凡骨。”太和年中,僧俗二界崇尚其德操,朝廷又追谥元素禅师为“大津禅师”称号。明代邬佐卿在《鹤林寺怀古》诗中,有一首咏《马祖塔》的诗,诗云:“浮图旧迹半成尘,雨歇郊原墓草新。秋色满山千树月,只今谁是坐禅人。”
    关于鹤林景区建设的构思
    千年古寺鹤林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除上述的简叙,还有“黑漆光菩萨”舍命求雨等传说。黄鹤山脚下,曾经有过南宋韩世忠宅院(西园),以及杨一清的宅园(鸿鹄山庄)。特别是玄素禅师《简族第》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少,能得几时为弟兄。”千古以来,始终让人感到诚恳、真挚、和谐和动人。鹤林寺还曾经有过一方碑林,称为“古墨林”碑刻,鹤林寺这一次的衰落,许多著名碑刻被移至到焦山碑林。
    鹤林寺虽然败落了,但是,鹤林寺流传的千古文化有“根”有“脉”,她的影响余韵,仍然流畅在世人之中,给人以文化的享受和启迪。
从南山的地理位置看,鹤林寺是市区到南山的门户,凡从市区到南山,必先经过鹤林寺区域范围。鹤林寺流传的千古文化,不仅是寺庙文化、山林文化,归根结底,是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游南山,鹤林寺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给人对南山第一认识。由此建议对鹤林寺院进行恢复建设,同时,建设鹤林寺景区(即黄鹤山和磨笄山景区)。因为,鹤林寺区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必将重新规划,重新建设,鹤林寺景区区域很快就是市中心地带,但城市山林特色不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对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要求:“要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从中得到历史的经验、智力的支持、精神的提升和创新的激励。”“充分发挥悠久的文化特色,不断光大优秀的人文精神。”恢复鹤林寺建设,建设鹤林寺景区,应该是建设镇江旅游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之上策。
    1、恢复鹤林寺寺庙。据了解,鹤林寺建筑还有遗存。从鹤林寺遗存的大雄宝殿等建筑中,搬迁出里面的居民。根据鹤林寺历史规模的记载,对鹤林寺进行恢复性建设,建设后的鹤林寺还给佛教,复兴佛教文化。
    特别是寺庙里的传说、典故和景点要恢复。如修复杜鹃台(楼),移植杜鹃花于种植原地。升仙桥设碑刻介绍杜鹃花仙花的典故。恢复竹院,设立鹤林寺千年以来变迁的志碑。
    2、寺外一是建立刘裕史事馆。刘裕称帝后,在城南(县学山)刘裕微时的故宅,曾经改建为刘裕的丹徒宫,藏于刘裕躬耕时的耨耜之具等物。建筑刘裕史事馆,有助于南山的知名度在提升,有助于后人对地方史事的了解和研究,也有助于后人对勤俭美德的继承。
    二是在磨笄山半山腰处修建“马祖塔”。马祖塔原来就在半山腰。磨笄山脚下,曾经是鹤林寺和尚圆寂墓葬的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山脚下还有一个个和尚圆寂的圆坑。重新修建马祖塔,设立碑刻传记,不仅是在对鹤林寺千年禅宗的弘扬,而且,同时也增加了磨笄山的一处景点。
    三是建设一座米芾纪念馆。米芾和鹤林寺有着生与死的联系,米芾曾誓愿死后作了鹤林寺的伽蓝神,永护寺庙。米芾,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文豪,举世闻名,中外闻名,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经典文脉。米芾纪念馆馆藏必定十分丰富,将会引起世人的关注。米芾纪念馆的建设,更是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四是恢复鹤林寺碑刻。原鹤林寺碑碣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天雨宝华”、宋高宗宸翰碑七通、观音碑、金刚经碑、诗刻、寺(史)刻等等。这些不仅是鹤林寺寺志记载,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记载。人们能够通过碑刻,进一步深刻了解镇江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
3、在鹤林寺南面,即黄鹤山和磨笄山两山之间建立水景。鹤林寺曾经有过寄奴泉和濂溪池,水源皆来自于山溪。鹤林寺千古以来,以山成景,以水成景,彰显寺庙之灵气。近四、五十年来,鹤林寺周边被企业、单位所占。根据地理位置和蓄水条件分析,可以在黄鹤山和磨笄山两山之间构筑水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鹤林寺有山水相益,鹤林寺景区诗情画意必将盎然而生。千古以来,鹤林寺和皇王卿相,文人墨客的典故佳话,将会随着山脉水源,随着寺庙景点的建设恢复,必定会成为南来北往游客和市民们寻觅千古历史文化、古迹典故、旅游休闲和猎奇的景区。
参考文献
1. 至顺镇江志
2.  京口漫笔
3.  镇江要览
4.  丹徒县志摭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