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迎接“苏颂千年诞辰”  弘扬科技创新、勤奋、公廉的传统风范

迎接“苏颂千年诞辰”  弘扬科技创新、勤奋、公廉的传统风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8      阅读数:

迎接“苏颂千年诞辰”

 弘扬科技创新、勤奋、公廉的传统风范

 

钱永波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是我国北宋杰出的药学家、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械制造家,又是科技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和组织者,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1046年父葬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从此即在此定居,终年也安葬在这里。苏颂的科技创新、勤奋、公廉的风范,极具时代价值,值得继承发扬。 

一、苏颂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苏颂篇》载,苏颂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有医药、水运仪象台、苏颂星图,尤以水运仪象台闻名于世界。

(一)修订医书

苏颂仕途前期9年时间,主要是在馆阁校勘,其中约一半时间是医书编校。参加或主持编校的有3部医书:

(1)《补注神农本草》),又称《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在各家本草著录的983种药物的基础上,新增82种,新定17种,共达1082种。其中《序》《后序》都是苏颂手笔,收入《苏魏公文集》。

(2)《本草图经》。由苏颂负总责,各地派员到产地找人详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以及可作药用的虫鱼鸟兽和玉石等物,逐件画图,一一说明著花、结实、收采时月和所用功效。在此基础上,画成本草图,撰写图经。苏颂撰《本草图经序》,收入《苏魏公文集》。《本草图经》成书时,苏颂已知颍州,当有后期合作者。

(3)《备急千金要方》。苏颂参加校勘和定稿工作,撰有《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序》及其《后序》。这部医书后的署名,并未将苏颂列入,其中还有“新校”序、校定后序,这说明苏颂参加的是前期工作。

综上所述,这些医书是参与者的集体成果。但是,从苏颂所写序言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出他一贯办事办学的主导思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明代李时珍称赞苏颂等所校勘的医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在他的不朽名著《本草纲目》中大量引用了《本草图经》的条目。由此可见,苏颂等在中草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值得后人纪念。

(二)研制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苏颂从小就爱学天文学,父亲、叔叔都懂天文学,在天文学方面素有造诣。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苏颂改任刑部尚书,十一月奉诏“定夺新旧浑仪”,这一年他66岁。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苏颂升迁吏部尚书。他分析原有的新旧浑仪,除浑天仪、铜浑仪之外,还有浑天象,这次有必要研制一套综合这三器功能的水运仪器,使之既能观察天象,又能自动显示天象和时间。然而,汉朝“张衡之制,史失其传;开元旧器,唐世已亡”,即使是本朝太平兴国初期首创的太平浑仪,也是“机绳断坏,无复知法制者”。而且,这次又是将三种功能合为一体,研制的难度更大。于是,苏颂在确定了总体设想之后,呈送了《进仪象状》,报请哲宗审定。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十六日,哲宗“诏如所请”。

早在受命之初,苏颂即礼贤下士,发现和选拔研制人员,组建研究所。在苏颂主持下,经过全所创造性的艰巨努力,从原理探讨,到中小模型实验,最后到浇铸成铜仪,费时5年半,终于在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十四日,水运仪象台宣告建成。这座水运仪象台,把浑仪、浑象和壶漏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是一组多功能的大型天文观测和显示仪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卓越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苏颂篇》中说,整个仪器高约9米,宽约5米,而研究文章则说高12米(也有说10米的),长宽各7米,从下到上略有微收,是一座呈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而台顶、台中、台下的浑仪、浑象、壶漏则是铜铸,用铜2吨。

水运仪象台有上、中、下三层:

上层是观察天体的浑仪,以沈括熙宁浑仪为基础,依原制度捶垫高加厚,在浑仪中至三辰仪的近南极部位加装与赤道平天运环(齿轮),带动三辰仪随天运转,是后世转移钟的雏形。安放浑仪的顶层板房,其屋顶板在观测时可以摘除。

中层是演示天体的浑象(天球仪),安放在仪象台隔堂中层,半球沉入地柜里,另半球则露出柜顶平面,浑象赤道上装有拨牙(即以赤道为齿轮),传统系统的天轮与它相接,带动浑象(天球仪)与天穹同步旋转。

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的运动而报时的动力机械装置,位置在仪象台的下隔室,隔室中央部位设有直径约2.5米的枢轮,轮有72条木辐,挟36个水斗和勾形铁拨子。枢轮顶部和边上附有一组杠杆装置(擒控器)。枢轮东侧装设一组两级壶漏。使用时,壶水滴入水斗,斗满则轮转。因有擒控器的控制作用,使枢轮的变速运动改为等间歇运动,使整个仪器运转均匀,在枢轮下有退水壶,另用一套装置由打水人搬运水车,把水提回上面的浸水槽中,再由槽中流入下面的壶漏系统中去,因此,水可以循环使用。

仪象台南侧中下部设五层木阁为报时装置:

上面第一层为昼夜钟鼓轮,凸轮拨动3个木人,时初,左门木人摇铃;时正,右门木人打钟;每到整刻,中门木人击鼓。

第二层为昼夜时初正轮,轮缘有24个司辰木人,手执时辰牌,牌面写有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第三层为报刻时辰轮,轮缘有89个司辰木人,与二层相呼应,如二层是子初,三层为一刻、二刻、三刻,二层转到中门前报子正……这样,如同现代时钟指针面盘,配合一层的一刻击鼓、初时摇铃、正时敲钟的报时声响。

第四层为夜漏金钲轮,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分度并拉动木人在夜间按更、筹击钲报更。

最下面的第五层为夜漏司辰轮,38个司辰木人,随节气变化排列,可调节位置,司辰木人执牌,上书写日入。昏、一筹、二筹、三筹、四筹、二更、一筹……、五更……四筹;待旦,一刻……九刻,晓,日出,木人轮流出现门口,指示更、筹数。每层木阁中的木人等活动部件,都从机轮或其它传动机构与天柱相连,而天柱则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室的传动主轴,从而带动全仪。

五层木屋设钟、鼓、铃、钲4种打击乐器,4种活动手臂的木人,红、紫、绿3种不同颜色司辰木人,158个固定持牌木人。 

王振铎等学者根据苏颂《新仪象法要》等有关记述,认为苏颂、韩公廉等在研制水运仪象的同时,还研制了天象仪(或名假象仪),“大如天体,人居其中,有如笼象,因星凿窍,如星以备。激轮旋转之势,中星、昏、晓,因时皆见于窍中。”就像如今坐在天文馆天象厅里,观赏满天里斗,七曜运行。

水运仪象台于元祐七年(1094年)制成后,放置在汴京(今开封)西南的合台,直到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才与皇室成员及其它财物一道,“悉归于金”。这样算来,仪象台制成后在汴京使用和存放了34年。此后,在从宋的汴京到金的燕京运输过程中,一路颠簸,机枢齿轮多有损坏,运至燕京,已不能用。而且,因两地纬度不同,地势高低不同,连一般观测也难以进行,从望筒中窥极星,下移四度才能看见。直到后来在雷击和辽金战火中彻底毁坏。但是,水运仪象台的影响还在,以至金和南宋都曾经复制过水运仪象台,都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在科技史、科普和纪念性展示中,仍有多处研究复制水运仪象台者。我们看到的2009年版《苏颂研究论文新编》中就说到6家:1959年,中国科学院王振铎先生复制了第一个水运仪象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1970年代初,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复制了第二个水运仪象台,陈列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1988年陈晓、陈延杭复制了第三个水运仪象台,陈列在苏颂原籍福建同安苏颂科技馆。1993年,台湾台中自然博物馆复制了第四个水运仪象台,它与苏颂原来研制的一样大(前三个都是缩小了尺寸的)。1997年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复原的水运仪象台,陈列于日本长野诹湖科学馆。2009年前,北京的科技馆复制了第六个水运仪象台。

(三)首创“苏颂星图”

苏颂在完成水运仪象台后,随即编著《新仪象法要》,把研制成果记载下来。在《新仪象法要》中,苏颂为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机械设计图纸,共有总体图、部件图、零件图63幅,绘制机械零件150多种,并作了材料、试验、调试全过程的详细说明,为后人准确复原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新仪象法要》中,还绘有五幅星图,即浑象紫微垣星图、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北极图、浑象南极图,这是保存最早的纸绘全天星图,图上标有1461颗星,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制的1022颗星多了439颗星,还早了400多年。

尤其是首创圆横结合画法,解决了长期以来赤道与北天极周围绘制失真的问题。星图中的圆图,是我国古代传统表示方法,一般称为盖图,因古人将天球比喻为伞盖而得名,天体正圆,如两盖之相合;横图是以赤道为界的南北星图,赤道横络天腹,如两盖之交处,其北为内郭,如上覆盖,南为外郭,如下仰盖,两图相合,全体浑象,则星官阔狭之势与天吻合。《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苏颂篇》的作者伊世同教授,是研究历代星图景表承传变演关系、绘制中西对照星图方面卓有成效的专家,他认为用多种圆图与横图相配合的方法来描绘星象,以赤道为界展开南北天星图,这在我国刊印星图中是首见。因此,他把“苏颂星图”单列出来,作为苏颂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二、苏颂的崇高风范

其实,苏颂并不是专业从事科技工作的。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所以,苏颂既是官员,从地方官员,直至做到宰相,又从事科技研究工作,具有领导管理才能。

(一)珍爱人才,知人善任

这在组建水运仪象台研制队伍中最为突出。例如,苏颂在寻访研制人才中发现了擅长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吏部守当官韩公廉,“通《九章算术》,常以勾股法推考天度”,并看了他撰写的方案、造的木样,即奏请宣帝调来担当研制重任。他走出汴京,在郑州原武县发现主簿王沇之有机械制造方面的专长,即将他调到所里负责监造兼管收支工作。又在都督院发现监造军械很有经验且有管理才能的尹清,即选他统管全所组织工作。同时,苏颂全面考察了北宋专职天文历算的科研机构——翰林天文院和太史局的科研人员,从中选调了一批参加研制工作的制度官,以及从事测验晷影、漏刻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科技创新,勇于超越

苏颂并不是药物、天文、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专家,全靠他勤奋好学,忠于职守,勇于进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内一行,成一行。以研制水运仪象台为例:

水运仪象台以水运为动力,将浑仪、浑象和壶漏报时合为一体,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那时就是最先进的。

特别是擒纵器的研制,用一组水力驱动枢轮,经过一套杠杆控制系统,使之均匀向前传动,使钟表计时从模拟量上升到准确的数字量,提高了计时精度和可控制性,这和机械钟表的擒纵器原理一样。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苏颂的时钟是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认识到第一个擒纵器是中国人发明的,那恰好是欧洲人发明它以前六百年。”在欧洲,直到168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才利用时钟机械推动望远镜随天体旋转。

再就是将前人的浑仪单环拓展为双环。苏颂在《新仪象法要·黄道双环章》中说:“黄道双环今所创也。”附图也是画的双环。他具体分析了旧单环的弊端是“太阳体不全见”,而新双环的优点是“环中全见日体”。即以前用黄道单环来观测太阳,望筒只能以单环的一个侧面为基准,所以只能看到半个太阳,现在改用黄道双环,望筒可于双环中间沿环面移动,看到整个太阳。

还有水运仪象台的浑仪窥管(望筒),通过“天运环”等构件与水力推动的枢轮相联,使窥管与被窥测的天体同步运行,这是现代天文台的跟纵机械“转仪钟”的先导,它比罗伯特、胡克和方和斐早了七个半世纪。

还有水运仪象台顶部的活动屋板,观测时可以拆开,雨雪时可以闭合,它是世界上天文台圆顶自由启闭室的先导。

(三)公正不阿,勤奋清廉

苏颂不仅在科技创新上成就卓著,而且在人文品德上也很优秀。《宋史》列传苏颂篇在结语中评价:“颂有德量。”

以苏颂在“三舍人议案”中的表现为例: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神宗违反法定官员任命的规定,授李定为监察御使里行。李定原任州郡幕职,神宗和王安石正寻求对“青苗法”的支持,李是王安石的学生,早知皇上和王的意向,即乘机在御前附和,尽言青苗之便。神宗甚喜,欲任李知谏院,宰相曾公亮认为不妥,即改任监察御使里行。神宗的御批多次送到舍人院,先是命中书舍人、知制诰宋敏求起草诏书,宋以李为州郡幕职,而法定“须太常博士经两任通判方许举荐入台”,李不具备任职资格,拒不受命,神宗愤怒,将其撤职;又命中书舍人、知制诰苏颂起草诏书,苏一面为宋辩护,一面提出李刚由泾县主簿转秀州军事判官,骤升为监察御使里行,违背任官法,仍拒不撰诏;神宗再命工部郎中、中书舍人李大临拟诏,李也封还了神宗的御批,拒不起草。三舍人联合拒绝起草诏书后,神宗再次找苏颂面命,苏颂建议李定可先任一般京官,经过考验,再提为台官。神宗威胁说:“久违诏命,恐将得罪,卿宜思之。”苏颂回答说:“臣等所以喋喋有言,不避斧钺之诛者,非它也。但为爱惜朝廷法制,而尊守有司之职业耳。”于是,神宗决定将苏颂、李大临撤职,李定改任通进银台司。苏颂因忠于职守,捍卫法制,宾客盈门,人望亦重,天下高其节,苏东坡誉之为“三舍人之冠”。

三舍人议案过后,李定不仅任职御史台,而且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他对苏颂怀恨在心,两次打击报复。第一次是元丰元年(1078年)五月,苏颂知开封府,相国寺僧徒状告住持以寺院钱还祥符县令孙纯之债,司法官员未判孙纯有罪,反而杖责告发者无事生非。此时,有人告苏颂袒护孙纯。案件由御史台审理,李定等以苏颂与孙纯有远亲关系为借口,诬陷苏颂放纵孙纯。这年十一月,苏颂因此冤案,由开封尹贬知濠州。第二次是元丰二年(1079年)九月,李定等把神宗关切过的国子博士陈世儒夫妇案翻出重审,案情是陈母被奴婢害死,而其妻李氏却对奴婢说“博士持丧,将厚赏汝辈”,开封府法官认为陈妻杀母证据不足,神宗对苏颂说要严处,苏颂却说应由有司处理,于是李定罗织苏颂罪名,说陈妻是枢密副使吕公著的表妹,公著与苏颂往来密切,苏颂放纵李氏,于是将他逮捕,关进御史台监狱,与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的苏轼仅一墙之隔。苏颂写诗为苏轼鸣不平。狱吏诱苏颂诬告陈世儒参与谋杀,苏颂义正辞严回答:“使某诬人,死不可为!”尽管罗织苏颂种种罪名,最终不得不无罪释放。

再说“水运仪象台”这个名字,也是苏颂坚持下来的。当时,因太史局直长赵齐良奏:“宋以火德王天下,……乞更水名以避刑克火德之忌”,宣宗即“诏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研制机构也就更名为“详定元祐浑天仪象所”。这次,苏颂没有当面坚持,而是在专著中正名。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十三日,在《新仪象法要》定稿时,苏颂仍然使用了“水运仪象台”之名。

苏颂一生好学,奋发有为,清正廉洁。苏颂年轻时就喜欢读书,后来官居高位,仍然好学不止,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及图纬、天文、数学、医药等无所不通,为从事科技研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嘉定镇江志》载,他京口家中的藏书多达数万册,不少都是秘阁中未收藏的珍品。尽管如此,他还是从秘阁传抄书籍,自定每天抄录两千字,并认真校雠。他离官归乡长居京口时,他的好友就会前来向他借书阅读,丹徒尉叶梦得就是他的常客。

苏颂从23岁知江宁县,到76岁免去知扬州之职,长达半个多世纪,一直忠于职守,奋发有为,从不懈怠。在苏颂的历程中,“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诗作《石缝泉》,就是写他在杭州知州任上,首创管道自来水这件盛事。熙宁九年(1076),苏颂知杭州,了解到杭州曾大旱,井水污浊,不堪饮用,饥疫流行,死者殆半。而城郊凤凰山石缝泉“清纯而甘滑”,是很好的饮用水源。于是,他在派员做前期踏看后,又亲自查勘,并组织管道施工,引水入城。尽管“兹泉虽未大,其用已为益”,而且他相信“来哲倘不遗,庶几成远绩”。他在《石缝泉》诗末尾高兴地写道:“若非仕江乡,何由见奇迹。智者必乐水,君子以观德。”元丰四年(1081年),苏颂知沧州,由于黄河决口,造成水灾,最后经沧州流入界河,东折入海,造成巨大水灾。水仍暴涨,主要是入海口不畅。他亲自到灾区察看,发现沧州东北的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于是决定在这里兴办蓄水和引水入海工程,为治理黄河作出了贡献。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朝廷为修建陵墓,朝廷向诸郡紧急征调“不时难得之物”,苏颂正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毅然出面劝阻:“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他调查当地百姓有无,有的就按价收购,没有的由官府另想办法,从而使百姓免受侵扰。

苏颂倡导节俭廉政。他不仅曾多次上书呼吁,而且以身作则,奉公律己。他在京城建的西冈宅,很简陋,在他不做宰相时,二府诸公看后,以为不称相第。他答道:“曾高以来,忝侍朝廷,下逮子孙辈,已有官,而四方无尺椽寸土,今有此第已为过分。”他告老还乡,回到润州居住,仍宅第简陋,并亲营田亩,补贴家用。曾肇在其《赠司空墓志铭》中写道,苏颂“家贫,担石不充,无愠色。”“尤以礼法自持,虽贵,素养如寒士。筑第京口,仅蔽风雨。妣薨,来吊丧者,见其服用俭素,皆叹息而去。”

2020年12月,正是苏颂千年诞辰的日子,适时举办“纪念苏颂千年诞辰、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研讨会,是一件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有时代价值的工作。

 

(作者为中共镇江市委原书记、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