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南朝石刻保护与乡村振兴 ——以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例

南朝石刻保护与乡村振兴 ——以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南朝石刻保护与乡村振兴

——以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例

 

杨再年

 

公元3~6世纪间,三国孙吴以建业为都,两晋的东晋及以后的南北朝中的南朝宋、齐、梁、陈均都于此,并改称建康。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习惯将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称为六朝。

六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时期,自孙吴一代奠定六朝的立国方针与疆域基础,西晋的统一并没有打断南方地区独立发展的步伐。“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出来了,使隋唐封建经济得到比西汉增加一倍的来源;文化事业发展起来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提高一层的凭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四册)国外学者把包括六朝文化在内的汉晋文化与罗马文化并列为世界古代文明的两大中心。这说明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六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世界历史意义。

镇江,六朝时称京口,东汉末年,孙权曾徙居于此,称为京城;东晋时成为南下侨民聚集之区,“北府兵”的大本营;南朝则立南徐州,成为首都建康辖地扬州之外的第二大州。在异彩纷呈的镇江历史文化底蕴中,六朝文化是最富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在诸多重要文化遗产中,六朝陵墓石刻堪称艺术奇葩,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具有永世价值。而今,散布乡村田野丘岗的六朝陵墓石刻的保护,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关联。就此,笔者以原地遗存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例,撰文探讨,给力南朝石刻的保护和乡村振兴,以期获取双赢。

一、六朝陵墓石刻实为南朝陵墓石刻

有关六朝陵墓石刻的记载,零星散见于唐代以前的史籍文献,但过于简略。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许嵩《建康实录》则记载了已知六朝陵墓石刻的位置,但不全面。而系统的专门的六朝陵墓调查,清代同治年间已见端倪。其时,金石学家莫友芝所撰《金石笔识》记有8处六朝陵墓,其后,宣统三年(1911年),又有张璜撰《梁代陵墓考》,共记有六朝陵墓14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朱希祖、朱偰偕滕固等对六朝陵墓进行更为广泛的调查考察,计访得28处,被编成《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8年8月1日由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体制最为完备的关于六朝陵墓遗存的调查和研究资料。继之,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偰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丹阳域内的六朝陵墓,为著者所亲身目睹有十处,并有图文入载,这为丹阳六朝陵墓的调查、保护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原址存有神道石刻的六朝陵墓,全国仅见于南京、丹阳和句容三地,共计31处,全都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遗存,除陵口外,所有这些六朝陵墓都是南朝陵墓,其陵墓神道石刻,实际上都是南朝陵墓石刻,因此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南京、丹阳两地域的六朝陵墓石刻,分别统称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同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域内计发现有12座南朝(齐梁)陵墓,连同陵区入口标志陵口石刻,尚存的南朝陵墓石刻有石兽、建筑石础、石柱和龟趺四种共11处26件,以石兽居多。

二、与时俱进,南朝陵墓石刻创出保护新路径

西晋末年,淮阴令萧整率一支兰陵萧氏族人,自兰陵(今山东峄城东)迁徙江左,定居武进县东城里(今丹阳东郊东城村一带),其第5世孙萧道成建立南齐王朝,第6世孙萧衍取南齐立萧梁王朝,历史上,从丹阳地域走出了齐梁两朝十多位皇帝,于是,今丹阳有南朝齐梁帝王故里之称。南朝齐梁皇帝死后,大都叶落归根归葬故里,聚族而葬。南齐诸陵以经山为圆心,环绕排列,而萧梁陵群则相反,被小丘岗环卫。

南朝时期,一改魏晋时期“不树不封”的薄葬制度,恢复实行汉代葬俗,陵墓设神道,置石刻。全国仅见于丹阳的南朝齐梁两代帝王陵墓,神道一般成对设置石兽、石柱和石碑(个别陵墓增设一对石置建筑物),这些石刻继承了汉代圆雕、浮雕和线雕混合的手法,成品表现出由粗简古朴向精湛秀美发展的转变,取得了石刻艺术的空前成就,成为我国南方可与北方石造像相媲美的石刻代表作,闻名遐迩,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除丹阳胡桥赵家湾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和吴家村南朝佚名陵,两陵石刻今已不存外,保存至今的丹阳南朝诸陵石刻,其地点位置没有经过扰动,与陵寝位置的关系也没有变化,且周边地理环境还基本上保持着南朝时期的原貌。这是历代有效保护的结果。

起先,为保护先祖陵区,南朝齐梁统治者用“茔户守之”,对供事勤劳的园陵职司,往往“赐位一阶,并加颁赉。”这还影响到后世。唐朝时,太宗为保护南朝齐梁陵寝,于贞观十一年(637年)诏令“百步内禁樵采。”皇家、朝廷的重视,南朝陵寝得到有效保护,神道石刻自然无恙。

只是在宋代,情况有了变化。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大诗人陆游经过丹阳,“过陵口,见大石兽偃仆道旁,已残缺”,至梁武帝修陵,见神道石兽“其一被藤蔓所缠,若絷缚者,然陵已不可识矣”。虽如此,但南朝陵墓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工作步入持续发展的轨道。700多年过去的现代,国家的重视,陆游所见偃仆道旁,已残缺的陵口大石兽又雄踞在与大运河交汇的萧梁河两岸,陵不可识,若絷缚的陵墓石兽也被扶正修复,重放异彩。一些沉下水塘,湮埋土中的南朝陵墓石刻重见天日,并被逐一扶正入座保护。按照文物“四有”的要求,对现存原址的南朝陵墓石刻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标志石碑,落实专(兼)职保护人员并建立图文档案。

随着公众关注度的不断增强,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工作备受重视。近几年丹阳立足实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出一条更为有效保护南朝石刻的文保之路。为防止人为破坏,丹阳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江苏有线丹阳公司联手,对域内所有南朝陵墓石刻,逐个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并接入丹阳公安实战平台、镇江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控。监控设备利用视频智能分析系统进行实时动态视频分析,即使在夜晚无环境光的情况下,对非法入侵等异常情况都能自动报警,并及时上传至各相关文保人员及聘请的经专业培训上岗、持有APP终端服务器的文保员,以便他们对危及石刻安全的突发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相应安保措施,使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近年,丹阳拓展“保护文物全民参与”新工作模式,旨在让丹阳广大民众都能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由此,践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得到更多民众的关注。

2020年1月,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与江苏有线丹阳公司合作,又对市域文保监控系统进行软件的升级改造,创造性地将包括南朝陵墓石刻在内的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清影像接入丹阳市高清数字机顶盒。市民在家通过遥控数字电视便能观看南朝陵墓石刻的实时监控,加之继续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巡查机制,全民参与保护,使南朝陵墓石刻的安全保护网织得更牢织得更密。与时俱进的保护模式,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成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

三、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对乡村振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就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经系统梳理挖掘其文化底蕴,彰显其在文化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展示这中华瑰宝的独特魅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坚定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有效保护,使其利用价值大增,社会效益愈加显著,所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质得以张扬,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力的精神支撑。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无论从造型,还是纹饰方面都反映出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观念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拓,赋予时代风采,这是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

我们从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作梁文帝建陵石刻群得到有益的启示。建陵石刻群现存有石兽、石质建筑物基础、石柱即陵墓华表、石龟趺四对八件。其陵墓华表的原始形态,可追溯到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树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的“诽谤之木”。紧贴华表柱身上端的矩形文字石额,上下有绳辫纹,似为“诽谤之木”捆绑供写谏言用木牌之绳索的艺术移位表现形式。华表柱身上下均有榫头,华表顶盖、柱础均有与其相合的卯眼,这样的榫卯结构,将柱础柱身和顶盖紧密结成华表整体。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物证实,约在公元前5000~前3300年,我们先人的榫卯结合的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历代传承,陵墓华表原料虽改用石材,但这种传统建筑文化仍沿用未艾。

陵墓华表千数百年不倒,巍然矗立于旷野陵所,其秘密的揭晓,闪耀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原来是陵墓华表底座下有着平面有20多平方米、厚1.25米的夯土地基。夯土地基共分10~23公分厚度不一的八层,采用方形夯、圆形夯和平夯综合手段将地坑回填生土逐层夯实夯平。每层夯面都经焙烧形成硬面,以如此简单实用的方法完成了皇家华表地基构筑工程。

丹阳南朝陵墓的神道石兽有头有双角、单角和无角之分,其名称多种说法并存,鉴于这三种造型之有翼石兽各有雄雌,结合文献、考古资料,大都称双角兽为天禄、单角兽称麒麟,无角兽称辟邪。这些人世间并不存在的兽物在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下,神奇的曲线流畅而自然,造就石兽活泼的体型、多姿的形态。南齐帝陵石兽灵动俊秀,萧梁帝陵石兽豪迈疏朗。这些被赋予艺术生命的陵墓石兽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从总体看,它们身上富有的南方优雅情调大大多于北方的粗犷雄风。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表现出中华民族有创造人间奇迹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实践,表现出中华民族在传承优秀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人们从中得到教化、启迪,坚定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这正是走乡村振兴之路必备的。

(二)突出乡村振兴根本,努力发展旅游产业

产业发展是这次乡村振兴的根本,在确保南朝陵墓石刻安全的基础上,兴建南朝帝陵史迹公园景区,发展旅游产业应是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抉择。作为区别于南京六朝都市文化的南朝齐梁帝皇故里文化别具个性,充满魅力。南朝(齐梁)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华国粹,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虽然现在景区尚未形成,但前来参观的国人络绎不绝,外宾纷至沓来,这些仅见于丹阳的南朝齐梁帝陵石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利用发展前景。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接触,发展旅游业是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南朝陵墓石刻有所依托和保护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依法拒绝、打压污染环境的产业项目,保护乡村良好的生态面貌成为常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将在良好环境下保护的南朝陵墓石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也为发展旅游产业营造了良好氛围。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所在的两片帝陵相对集中的皇陵区,一在丹阳东北部水晶山周围,一在丹阳东郊三城巷附近。水晶山仙塘湾鹤仙坳发掘过的南齐修安陵墓穴至今尚存,出土文物俱在南京博物院收藏,其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还是我国20世纪100考古大项之一。这里周围山丘连绵,仙塘泉水长流不息,可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用现代手段再现南齐陵墓风貌,可成为这片皇陵区的旅游亮点。南朝帝陵神道石刻遗存最多的梁文帝建陵,存有全国唯一的一对南朝帝陵华表,运用镜面对称艺术手法表现一正书一反书的矩形石额分别置于华表柱身的上端,相对互为镜中形象,如此建陵华表是所有南朝陵墓石刻中仅见的孤例,是三城巷附近皇陵区的参观热点。营造丹阳南朝齐梁史迹公园,科学规划设计诸如访古、研学和休闲多种类型的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乡风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提高乡村农民的综合素质,愈来愈多的乡村农民自觉担负起守护、传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乡村人文环境质量随之提升。这势必推动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并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有效保护有所依托和保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下,乡村振兴所制定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共同富裕的总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系丹阳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六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