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三位一体 :梦溪园的深度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位一体 :梦溪园的深度保护和开发利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三位一体:梦溪园的深度保护和开发利用
陆为中
      摘要 :梦溪园沈括故居作为镇江市内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既是沈括的终老之地,也是《梦溪笔谈》的诞生地,园林、名人、巨著三者交集,不可分割。本文通过梳理沈括在镇江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考证《梦溪笔谈》的版本源流,回顾近年来政府在梦溪园保护利用工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基于“三位一体”的视角从保护意识、人才队伍、推广模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对该处景观的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沈括 梦溪园 梦溪笔谈 保护和利用
      梦溪园沈括故居位于镇江市梦溪园巷21号,占地面积近2 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晚年的居所,他在梦溪园居住8 年,撰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沈括“科学巨匠”形象的孕育、催生之地,梦溪园见证了他的成功,他也为梦溪园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沈括生平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八年(1063 年),沈括中进士。后进入中央政府任职,为王安石变法运动的中坚人物。他励志变革,历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等要职,改制浑仪、景表、玉壶浮漏等仪器, 编《奉元历》,治理汴河,对水利、赋役、行政区划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熙宁七年(1074 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讲修边备,改革旧政数十事,次年出使辽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后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对茶法、盐法、货币等一系列国计民生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元丰三年(1080 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市)经略安抚使,积极防御西夏的入侵,后因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失陷事连累谪徙随州(今湖北随州),后移秀州(今浙江嘉兴)。元祐三年(1088 年),58 岁的沈括离开政治舞台,来到镇江定居,绍圣二年(1095 年)病卒,终年65 岁。
      梦溪园与《梦溪笔谈》
      沈括晚年的居所梦溪园,位于润州城东朱方门外(现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21 号)。沈括在《自志》中说,他三十多岁时曾梦见一处有山、有水、有花、有木的处所,景色非常优美。他在梦中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打算在此居住。而自那以后,这个地方经常在沈括梦里出现,熟悉得如同亲身游览过这个地方一样。此后十多年,当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沈括亦于熙宁十年(1077 年)七月被宋神宗贬谪为集贤学士,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当时有一位叫无外的道人对沈括讲了京口的山川之胜。刚好京口有人要出售园圃,沈括便花30 万贯钱买下,但当时并未见过这个园圃。直到后来经过京口,见到以前买下的园圃时才猛然发觉,这里的场景与梦中所游之地一模一样。沈括于是在此筑室,以待将来居住。
      按沈括自己的说法,梦溪之名来源于梦境。王骧先生认为“梦境说”不过是为他不返归杭州故乡找个说法。这是因为在当时守旧派得势、变法派受压的复杂政治形势下,托为梦境可避免无谓的猜疑。
      沈括逝世后归葬钱塘,其子孙仍居京口,但梦溪园已转属他人。南宋嘉定年间镇江知府赵善湘曾勉励沈氏子孙恢复园貌,官府也出资修整,并在荷池中建立沈括祠堂,每年春秋祭祀, 梦溪园一时成为民众游赏的乐园。但好景不长,梦溪园再次易归伍姓,祠宇竟废,俄转属李姓。明初又转属京江严氏后裔严泰壹所有。到了清代,梦溪园演变成严、陈两氏宗祠,两家后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修,后逐步发展成为本地风景名胜。清人周镐对京口美景进行归纳后绘有“京江二十四景”图册,并一一题咏,其中对梦溪园的题咏如下 :“梦溪秋泛水天蓝,摘取云花纵笔谈。万物存中探就里,大音岂止绕江南。”对当时梦溪园的建筑与周边有一定的描绘。民国学者赵醉侯也在他的《醉侯诗集》中有文“梦溪石额赞”中提到“吾镇山水甲江南,梦溪为山水回环著名之胜迹......”明确指出梦溪园在镇江乃至于江南地区有“胜迹”的美誉。但到了1958 年以后,陈氏宗祠毁圮,其地陆续建起了楼房宿舍。严氏宗祠部分房屋也被工厂所占。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居住了八年,期间他把平日的所见所闻,编写成文字,汇集成为一本综合性著作《梦溪笔谈》。他在《自序》中记载说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悟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的内容按条目分共609 条,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地质、生物、化学、农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科学知识,价值巨大。它不但是沈括平生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观察和记录了古代和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沈括所处时代最新科技水平的总结。沈括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卓越的科学创见,展示了超凡的科学见识。比如,他发现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现象,比西方1492 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观测到此现象时要早400 余年 ;他提出的流水侵蚀作用的自然成因说比英国人郝登的同样见解早700 多年;他曾创造出一种为国防所需的立体地图, 比瑞士十八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约早700 年;他把化石解释为生物的遗迹之说,比意大利的达·芬奇早约400 年;他对“隙积术”和“会圆术”的研究,开了数学界对此领域研究的先河, 西方数学对此的研究在沈括之后约600 年;他推断我国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等河流的泥沙沉积而成的,这是对华北大平原的最早科学解释;他是在我国古代科学著作中第一个使用“石油” 这一名词的作家;他发明的“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 多年。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佚。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 内容比今本要多。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 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该元大德刊本流传有序 :元代曾藏于元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得到,并赠送给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近现代著名藏书家陈澄中(1894-1978)收入囊中。陈澄中于解放前后移居香港,1965 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的一批珍贵善本出让,时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最终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1976 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为了让大众使用方便,2003 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出版简体版的《梦溪笔谈》。
      关于《梦溪笔谈》校订注释本等,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不断有高质量版本出现,如 :明弘治徐瑶刊本,明1631 年(崇祯四年)嘉定马元调本,清1805 年(嘉庆十年)海虞张学鹏学津讨原本,清光绪番禺陶氏爱庐刊本,近代王国维、叶景葵也有手校本。通行的《梦溪笔谈》正、补、续三编本首出《稗海》。今有 :《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6 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 ;《梦溪笔谈》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 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上海出版公司1956 年版;《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 年版;《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 年版 ;1956 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考据精详。1957 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胡道静的《新校正梦溪笔谈》,很便于阅读。
      此外,《梦溪笔谈》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早在19 世纪,它就因为其活字印刷术的记载而闻名于世。20 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都有人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并有全部或部分章节的各国译本向社会公众介绍。日本早在19 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 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版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梦溪园的保护和利用成果
      1.修缮扩建,对外开放
      1985 年,为配合“纪念沈括逝世890 周年纪念活动”的举行,镇江市政府修缮了沈括故居(梦溪园)的部分遗址,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开辟了沈括纪念室,内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展览,门前的街道亦改名为梦溪园巷。2010 年,为进一步提升对沈括的宣传力度,更好地利用这张城市名片,镇江市文物局又启动了梦溪园周边环境整治与局部修复工程。该工程共整治面积1218 平方米,新扩大面积578 平方米,保留了原有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新增房屋数间,新建半廊、四角亭和办公用房等。工程的实施使梦溪园沈括故居面积狭小、建筑破损严重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该工程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工程结束后,梦溪园沈括故居重新对外开放,推出《梦溪园沈括纪念展》。该展览采用人物生平与科技专题相结合的方式, 借助文字、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科学巨人沈括一生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成就。
      为实施梦溪园二期工程,2013 年镇江市政府对梦溪园周边进行了征收。2014 年至2016年镇江博物馆对梦溪园扩建范围及其周边地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方案设计工作经过多轮完善现已基本定型。根据修复方案,二期修复工程将再现梦溪园原貌,届时建筑面积将达到3600 平方米。未来梦溪园的复建,将会成为我市宋代文人园林的代表和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政府对梦溪园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们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
情,更因呈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彰显镇江的文化魅力,传递独特的文化基因。
      2.打造品牌 服务社会
      多年来,梦溪园贯彻“文化惠民”方针,在深入挖掘名人故居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丰富展示手段,打造了“梦溪读书会”“梦溪传统节”“梦溪文化体验场”“流动博物馆”四大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梦溪读书会”以“弘扬镇江人文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 如对《梦溪笔谈》的考证 :定期邀请有关高校老师、文史专家、知名人士等开讲授课 ;“梦溪传统节”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剪纸、泥塑、扎彩灯、画扇面等方式烘托出传统节日的氛围 ;“梦溪文化体验场”以体验为核心,推出“梦溪园里读“笔谈””“线装书制作体验”“见字如面——体验古人的书信时光”“方寸天地——古代印章篆刻体验”“古代书法艺术赏析与体验”等项目 ;“流动博物馆”将镇江的历史、镇江的文化、镇江的名人以流动展板的形式呈现,向市民讲述镇江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厚重的家乡文化、生态环境、民俗风情。
      3.探索新路 加强交流
      近年来梦溪园沈括故居采取与同一类型的名人故居抱团取暖主动出击的方式,使得其在近年中不断扩展传播宽度,不仅在镇江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逐渐将梦溪园沈括故居的展览带到全国,使得梦溪园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2018 年,原创展览《听风听雨 吾爱吾庐——镇江名人故居图文展》推出以后,相继在北京鲁迅纪念馆、郭沫若故居、北京物资学院、常州吕思勉故居进行展出,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我们不仅把展览带出去,还引进来,如“穿越时空的对话名人故居的过去与未来”展览、“常州三杰生平事迹展览”等,不仅为故居 增加了展览内容,同时也从多方面扩展了梦溪园文化的多样性,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4.学术研究 做出成绩
      加强对沈括本身的研究,不仅是深化宋史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需要,也是因为沈括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对《梦溪笔谈》的版本流传进行考辨,大力助推文史研究与发展。
      梦溪园多年来来通过沈括研究,在各类刊物上不断发表文章,出版《沈括研究论文集》,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沈括生平事迹图文展”,加大对沈括和梦溪园的再次宣传。
      梦溪园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虽然近年来镇江市在梦溪园的保护、利用方面投入不少人力、物力,使得梦溪园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招牌”还不够响亮,作为镇江的文化名片,吸引力还不够。如何让梦溪园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充分展现,让名人故居文化真正活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1.全面提升保护意识。梦溪园除了作为风景名胜之外,也是沈括“科学巨匠”形象的孕育之地,寄托了我们对沈括的深切敬仰和对科学的无限崇尚之情,可以说是镇江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和人文旅游资源。政府决策者应该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梦溪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梦溪园改扩建工程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文物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将梦溪园保护利用开发纳入重点工作加以关注。
      2.大力挖掘梦溪园的潜力,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善于钻研的沈括研究人才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应争取建立“镇江市沈括研究会”,由镇江市人民政府牵头,邀请高校教师与地方文史专家共同参与,在给予研究人员必要的政策、资金保障的前提下,集众家之所长, 建立一套完整的沈括研究体系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沈括祖籍地杭州的联谊,共同开展沈括研究和梦溪园的保护工作。如此,梦溪园才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迸发蓬勃强劲的发展活力。
      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推广新模式。梦溪园宣传推广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在园内通过文献资料、沈括生平事迹、文物陈列等方式宣传城市名人文化资源,翔实展现其生平经历、成长事迹和伟大人格。利用新媒体技术增添吸引力,利用 VCR 技术,打造立体三维空间,从视觉艺术形式呈现沈括的日常生活,融合梦溪园与镇江城市历史文化,留下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推动梦溪园纪录片或者 VCR 等视频形式,如街头采访市民、游客对梦溪园的看法与评价,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新浪博客这种自媒体手段,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广泛的推介宣传,拓展梦溪园资源宣传的时空界限。
      4.结合多方力量,促进沈括与《梦溪笔谈》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融合社会资源,定期举办沈括与《梦溪笔谈》学术研讨会和梦溪主题年活动,搭建文化沟通平台,打造充满活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定期邀请学界专家在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空间作沈括生平或《梦溪笔谈》解读的公益讲座,向市民宣传梦溪园,激发市民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与关注。积极组织志愿者宣传梦溪园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情况,使梦溪文化资源在人们心中真正“落地生根”,同时要加强对梦溪园沈括故居本体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为镇江博物馆故居管理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