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现状调研报告

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现状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现状调研报告

 

何汉生 王克飞

 

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这一概念由镇江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2018年提出,意指位于镇江新区大港和丹阳市丹北片区,较为集中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土墩墓等商周时期遗存。

为进一步搞清楚遗址群的内涵,镇江博物馆于2018年向省文物局申请了“大港吴国遗址群调查勘探”项目,并获得了批准,随即进行了相关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项目起始于2018年3月,至今仍在进行。参加人员有镇江博物馆何汉生、王克飞、孙研、居法荣等。

调查遗址群的保存现状,对下一步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是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报告该方面内容。

一、遗址群的概念和意义

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概念是在孙家村遗址发掘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此进行考古工作是孙家村项目的延续和拓展。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市新区丁岗镇原孙家村西侧,西北距镇江市区约25公里,北距长江约10公里,东距丹阳市埤城镇约1.5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公里。镇江博物馆对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2015-2016年度的考古工作是为了配合泰州至镇江高速公路建设,2017年、2018年为国家文物局主动性发掘项目,共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650平方米,该项目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终评。通过发掘和勘探可以推断孙家村遗址是一个具有防御系统的,主要供人类从事铸铜手工业生产活动,亦或兼具少量居住功能的聚落。

因为主要功能的限制,在当时的孙家村周边应有更多的人类居住和活动,为了更好地揭示当时的社会结构、人地关系,从而我们将眼光投向周边更广阔的区域,经过考古调查,我们发现在这周边分布着大量的遗址和墓葬,而其时代为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晚期,与孙家村遗址相当,均与吴国始终年代一致。人文遗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这一区域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

这些遗址、墓葬位于长江和太平河区域,恰好处于一个两面山绕,另两面临水的三角形区域,安全性与稳定性兼顾,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生产、生活。这一区域有两条山脉,从雩山向东沿长江南岸由粮山、青龙山、北山、烟墩山至五峰山、圌山;向东南由龙王山、马迹山、正干山、水晶山至黄山。两条山脉间包夹的三角形区域是典型的丘陵地貌,至捆山河向东则属于冲积平原。在近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20座吴国贵族墓葬及台形遗址20多处(统计数量为已发掘和目前尚存的,不含被破坏未记载的)。结合环境、地理、地貌、遗址分布等,我们提出大港吴国遗址群的概念,试图从聚落群的视野下,来观察当时的社会结构。

大港吴国遗址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镇江是吴国的发源地和肇始之地。吴国是周人和江南的土著民族荆蛮人相结合而形成的诸侯国。商晚周初,中原周王室的太伯、仲雍奔到镇江一带。统治阶级一方面“以治周礼”,即在这片蛮夷之地用周王室的一套礼仪方法教化当地人民;另一方面,周王室南下的人们也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很快取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承认了他们的统治地位。奔吴的中原人和本地土著共同创造了吴国的辉煌,由中原的周人和吴国统治区域当时的土著荆蛮人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吴国独特的文化。对大港吴国遗址群进行调查,从而在聚落考古学的视野下,对这一区域的吴国文化遗存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遗址构成了聚落群的观点,为证实镇江是吴国的发源地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对于进一步研究镇江地域文明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遗址群的内涵及现状

遗址群主要包括吴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区、贵族墓葬区、低等级墓葬区、居住遗址等不同功能和类型的遗存。

1.  吴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宜侯夨簋在大港烟墩山出土,口径22.5,高15.7厘米。四耳,腹部饰螺旋纹,间以夔纹。圈足有四扉棱,饰夔纹。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宜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一带。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从而引起学界的关注,肖梦龙、张敏等学者认为沿江土墩墓自镇江大港至谏壁沿江一带长约10公里范围内的低山为吴国王陵区。土墩形制巨大,在墓址选择上各占据一个山头,背山面江,由东向西基本按西周至春秋的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均为一墩一墓,墓葬多有墓坑。经发掘而知,这里是吴国王陵区。烟墩山宜侯墓主为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二号墓为陪葬墓,墓主是“在宜王人”即南下周人。母子墩墓主吴伯为吴国第六代国君,周章之子熊遂。寿梦墓为青龙山大墓、余昧的墓葬位于北山顶。这些墓葬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农具、原始瓷容器、盛器和陶质容器、炊器等,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还出土有人祭、人殉。

经调查发现,这一类型的土墩墓共有14座。烟墩山宜侯墓,烟墩山二号墓,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墓,双墩1、2号墩、北山顶墓,青龙山大墓,粮山一、二号墓,王家山墓,四脚墩中的2座等12座土墩墓已经考古发掘。12座已经发掘的土墩墓中,原址已被履为平地,地貌改变,修建成码头、道路、工厂的有11座;发掘之后,原址得以保护的有1座,为烟墩山。烟墩山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环境整治、本体保护尚未进行,遗址现场仅树立文物保护碑和简介,未得到充分利用。现存的还有四脚墩中的1座、油库墩,共有2座,目前均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也未进行遗址利用。

2.  贵族墓葬区

在这一区域的东北部分布着数座大型土墩墓,多单独或两三个一组分布,墩形高大,多为一墩一墓。这些土墩墓的体量较之上述高等级贵族墓偏小,出土器物等级低于高等级墓,应属于等级略低的贵族墓群。他们的位置大多位于断山墩遗址的周边。其中,2013年发掘的马脊墩位于华山村南侧,底径35米,高5米。土墩中部偏西有墓葬1座,墓坑长8.6米,宽6.4米,深0.3米。马脊墩土墩墓共出土随葬品98件,包括大型印纹硬陶坛、瓿等5件、原始青瓷豆64件、不明器形的青铜器22件、铜车器5件、青铜农具1件。

这一类型的土墩墓经过发掘的有馒儿墩、马脊墩、大笆斗、小笆斗4座,已发掘的区域已被履为平地。尚存的有魏家墩、西前岗墩共2座,魏家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前岗墩为此次调查新发现,魏家墩在此前多次被盗,在镇江市文物局安装了监控设备后,才保证了文物安全,这2处土墩墓也未得到利用。

3.  低等级墓地

1处,为庄连山墓地。庄连山墓地已发掘的3座墓葬分布较集中,墓上没有发现封土,墓坑较小,随葬器物数量不多且基本是陶、瓷类普通器物,与大港至谏壁沿江一带的吴国贵族墓葬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差异。这一类型的墓葬在大港、谏壁地区是初次发现,对于研究大港一带的吴国墓葬有一定价值。

庄连山是背顶山向北伸出的一条支脉,由于施工取土已成为一处独立山体。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形图显示,山体原为大致南北向,顶部呈马鞍形,中部最高处有2处突出的土墩,为大港祝赵双墩,分别于1984年、2007年进行考古发掘。庄连山墓地位于双墩南侧约150米的另一处高地,海拔高约30米,其上种茶树。2014年10月,科莱恩化工有限公司在庄连山北侧取土平整场地,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山顶部有古代墓葬,经钻探显示为一处古代墓地,墓葬位于庄连山顶部,其上没有封土迹象,分布规律不明显。在西侧发掘了春秋时期竖穴土坑墓3座,盗洞2个,出土陶、瓷、铜质文物31件。

目前,已发掘区域东侧尚有近10座墓葬未发掘。整个墓地现为茶叶地,未进行建设活动。

4.  台形遗址

台形遗址是南方古人居住生活而形成的台地,周边大多有河流。遗址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面较平整,面积5000~30000平方米,高度一般4~8米,该区域内的台形遗址近20处。

断山墩遗址:位于平昌新城南。大致呈枕头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高达7米,是该区域最大的遗址(图七)。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西侧为现代小河,东、南及西南侧钻探发现有环壕,环绕着台地边缘,已湮灭于地下,口距地表深1.2~2.5米。环壕宽10~15米,深1.6~3.2米,内为青灰色或黄灰色淤土,十分纯净。为配合连镇高铁建设,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2017年在遗址南侧发现环壕。经勘探和发掘,证实了该遗址外围具备防御系统,也说明了遗址的重要性。

图五 断山墩遗址俯瞰

     图六断山墩遗址南侧环壕                               图七断山墩遗址环壕示意图

该区域台形遗址中,经过考古发掘磨盘墩、孙家村、东神墩、断山墩、月湖乌龟山、华山十六队遗址。

保存现状较好的有8处:断山墩、孙家村、南神墩、谢家神墩、葛西、谏壁濑元墩、乌龟山、埤城东巨。3处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断山墩、孙家村遗址已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神墩遗址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断山墩遗址建设成为遗址公园,2019年被省文物局公布为江苏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遗址本体得以保护的同时,利用工作得到各界认可。其他遗址保存较好,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保存状况一般的有4处,为神坟墩、草堂山、姚方冈、访仙庵墩。神坟墩上面现代坟较多,草堂山遗址东南侧早年被村庄建设破坏,姚方冈遗址早年被建成原大港中学的操场,访仙庵墩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却被承包该地块养鸭子的人私自挖了多条水沟,对遗址造成部分破坏。

保存状况较差的有2处:文昌阁、月湖乌龟山。文昌阁遗址由于公路建设,仅存小部,目前心湖中学拟将其整治成遗址保护区,成为该校乡土教育的一个载体。月湖乌龟山北侧大半被小学建设破坏,仅存南侧局部。

不存的有7处:磨盘墩、锣鼓墩、海船山、豆腐脑山、东神墩、蜘蛛墩、华山十六队遗址。 

三、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大港吴国遗址群中共有4种不同的遗存,其中吴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共14座,不存的有11座,尚存的3处;6座贵族墓葬中,不存的4处,尚存的2处;低等级墓1处,尚存;21处台形遗址中,尚存的14处,不存的7处。整个遗址群共有遗存42处,不存的22处,尚存20处。已经不存的遗存数量超过一半。消失不存的22处中,10年内消失的仅有少数,多为10年之前或更早时期消失。

尚存的20处遗存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烟墩山、油库墩、魏家墩、四脚墩、断山墩、孙家村、庵墩共6处。其余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存中,保护较好的数量多,也有少量保护状况堪忧,庵墩遗址即在近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遭到少许破坏。

文物得到利用的仅有断山墩1处。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在保护方面,大港吴国遗址群在早年遭破坏严重,近年来,随着文物工作得到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大港吴国遗址群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仅有少数遗存保护需进一步加强。在文物利用方面,程度不高,数量和质量均需要大力提升。

四、保护和利用对策建议

鉴于大港吴国遗址群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和利用方面亟需加强,我们在此提出相关建议。

1.将遗址群中的大部分遗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遗址群中的遗存价值进行认定、甄别、筛选,将保存较好、符合文物保护单位条件的尽快列入名单,加强保护。

2.与镇江新区、丹阳市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尽可能地将大部分遗存所在区域的地块提前规划为遗址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减少遗存消亡的可能。

3.加大研究力度,从整体上进行保护和研究。设立镇江吴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人力,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探讨整体保护和利用思路、方法。

4.加大利用力度,新建遗址公园、吴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阵地,使其成为吴文化展示中心、古代遗址保护和利用典范区域,发挥大港吴国遗址群这张金名片的社会效益。

 

(作者何汉生为镇江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员,王克飞为镇江博物馆考古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