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中山东路地下桥、河、城遗迹的考古与利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中山东路地下桥、河、城遗迹的考古与利用
刘建国
【提 要】 我市中山东路在建地下商业街,沿线有古代市河及嘉泰桥、穿城运河及嘉定桥以及唐代东夹城等重要遗迹,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笔者呼吁应在商业街建设中,正视并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中山东路 桥、河、城遗迹 考古 利用
近期,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工程正在施工建设,而根据史料及考古线索显示,从大市口至梦溪路的数百米间地下,就有古代市河及嘉泰桥、穿城运河及嘉定桥以及唐代东夹城等重要遗迹。而这些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究竟是做建设的牺牲品呢,还是在建设中得到保护和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中山东路地下考古遗迹
(一)嘉泰桥与古代市河
嘉泰桥 桥址在今中山东路原剪子巷口。宋嘉泰年间(1201-1204)修造,故名。而是桥又因位于中市,亦称中市桥,俗名针子桥。清末、民国湮没地下。1984年,在中山东路开挖下水道工程时重现该桥遗迹,桥为石拱结构,桥面距现今地面约2米深,之后遗迹仍被保存于地下。
嘉泰桥下之水是古代镇江三条市河之一:此河源自招隐山北麓珍珠泉,下山后穿越罗城至道人桥,再左折北向,经皇佑桥、染皂桥(观音桥)、嘉泰桥,向北经张公桥(汤家桥)、柏家桥再折转向西,又经怀德桥、斜桥、大围桥,流入漕渠。而市河历史悠久,逾越千年,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清末,已多处淤塞,尤其是经过道(光)咸(丰)战火之后,“毁屋颓垣,积壅更甚,河与各桥俱仅存其名矣。”
(二)嘉定桥与唐宋运河
嘉定桥 在千秋桥之南(今中山路五条街口)。旧名利民桥,宋淳熙间(1174-1189)“郡守钱良臣重建,甃以砖,覆以亭,邑人呼为钱公桥。嘉定初(1208),郡人复甃以石,易名嘉定桥。清康熙初(1662)邑人高拱斗重修,俗称网巾桥。”民国年间修筑中山路,拆除桥面,桥体湮没地下。1999年,在中山东路五条街菜场工地考古发现宋代嘉定桥东侧引桥遗迹。所揭示的遗迹为桥之东北一角,分上下两层:下层砖结构,为淳熙间所造;上层加砌石墙及夯土,为嘉定初重修。
嘉定桥下流淌的是唐宋穿城运河的水,东南自南水门入城,西北从京口闸出江。此河段的历史甚至能够追溯到六朝,这从北侧相邻的千秋桥可以得到佐证:“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以千秋名。”至于,从桥上经过的道路又是铁瓮城南面的东西向干道,故此桥的始筑年代应是更为久远。
及至明初,穿城运河变身为“关河”,原因是明初建镇江府城,范围在唐宋罗城之内,面积缩小只有近二分之一。故府城的北垣和南垣,两头跨越原先的穿城运河,并分别设置水门,称北水关和南水关,两关之间的河道仍是沿用唐宋穿城运河旧道,但其主要功能转变为城区市民服务,即“贯城之内外,民间薪米所需,悉籍此以资转运,”而且名称亦改称关河。此河道及桥梁遗迹在民国年间逐渐被掩埋于地下。
(三)唐代东夹城西垣
唐太和中(827—835),“浙江西道观察使王璠筑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有奇。”“高三丈一尺。”夹城分东、西二城,位于铁瓮城两翼及南侧,故称夹城。中唐时建东、西夹城,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分布在铁瓮城东、西、南三面众多衙署的安全。
东夹城,位于子城(铁瓮城)东侧及南侧,其格局大致与六朝京口城旧址重合。“设南、西二门,南门称建德门(后改朱方门),西门称清风门。”而在近些年的城市考古中,曾多次发现东夹城遗迹:
1998年,在市区城隍庙街西、文昌宫巷南侧一建筑工地,考古发现唐代东夹城西垣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城垣呈南北走向,大致与城隍庙街平行,形制亦与东垣遗迹相似。
1999年,在中山东路铺设高压电缆工程沟内(位于城隍庙街口),考古揭示出东夹城西垣下的砖砌涵洞遗迹。涵洞底部以两层枕木横竖铺垫,枕木两端砌砖墙,墙上起圈两重。涵洞内宽及高各2米,可以4人并排行走,其规模之宏大,尽显唐代润州城市建设的气魄。
2003年,在中山东路与城隍庙街相交处一建筑工地上,考古发现清风门瓮城遗迹。瓮城平面呈“门”字形,围于主城门西侧,此次在工地范围内所见到的只是瓮城西垣(南、北垣及瓮城门都在工地基坑外缘),其残存的夯土高处达2米上下,夯土内外两侧皆砌有包砖墙,砖墙宽近1米,整个城垣宽约10米。另在工地基坑东壁,还见到主城门墩台砖墙一角。此处即东夹城西垣一线,城垣循此向南,越涵洞(1999年考古遗迹),再穿过今中山东路下方,左折上乌凤岭(俗称金妈妈山),过朱方门(门址在东门坡顶),一直向东延伸。
二、打造镇江地下文化窗口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下设施建设,理应在全面施工前依法实施考古勘探,对于所发现的重要遗迹须进行完整、科学的发掘,然后制定保护及利用规划,在建设中予以统一实施。
但遗憾的是,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未能严格、认真依法办理,因而也就发生了嘉定桥遗迹被破坏的一幕:2014年8月14日的《京江晚报》上,发表了一幅新闻照片,题为“中山路地下商业街施工现场有座古桥被挖坏……文物部门通过调查核实,确认是宋代嘉定桥遗址。”
其实,遭到破坏的还不仅是嘉定桥一处,据了解包括宋代嘉泰桥、唐代夹城及涵洞等重要遗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抉择:
一是“一条道走到黑”,一心只要商业街,不管文化遗产的死活,宁愿背上千年的骂名。
二是痛下决心,改弦更张,重新修改建设方案,力求将几处重要遗迹予以保护和展示,让地下商业街同时成为展现历史文化的窗口。
窃以为,走后一条路才是正道,免得给个人以及这座城市留下太大的遗憾。若是如此,笔者则建议:
1. 在地下商业街内,分别建(1)嘉泰桥、(2)嘉定桥及(3)唐代夹城三处文化节点。
2. (1)处展示市河的河床剖面以及宋代嘉泰桥遗迹。
3. (2)处展示六朝、唐宋运河和明清关河的河床剖面以及嘉定桥遗迹。
4. (3)处展示唐代东夹城西垣(夯土及两侧包砖墙)以及大型砖砌涵洞遗迹。
5. 在所展示的河床及城垣背面2、3米处,可以挖断造混凝土隔水墙,以解决渗水问题。
6. 在三处节点的遗迹旁边,当是陈列相关文物、图片、模型等,可以使观众了解遗迹的历史及文化价值,进而增进人们对名城镇江的认知和热爱。
(作者为镇江市博物馆研究员)
刘建国
【提 要】 我市中山东路在建地下商业街,沿线有古代市河及嘉泰桥、穿城运河及嘉定桥以及唐代东夹城等重要遗迹,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笔者呼吁应在商业街建设中,正视并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中山东路 桥、河、城遗迹 考古 利用
近期,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工程正在施工建设,而根据史料及考古线索显示,从大市口至梦溪路的数百米间地下,就有古代市河及嘉泰桥、穿城运河及嘉定桥以及唐代东夹城等重要遗迹。而这些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究竟是做建设的牺牲品呢,还是在建设中得到保护和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中山东路地下考古遗迹
(一)嘉泰桥与古代市河
嘉泰桥 桥址在今中山东路原剪子巷口。宋嘉泰年间(1201-1204)修造,故名。而是桥又因位于中市,亦称中市桥,俗名针子桥。清末、民国湮没地下。1984年,在中山东路开挖下水道工程时重现该桥遗迹,桥为石拱结构,桥面距现今地面约2米深,之后遗迹仍被保存于地下。
嘉泰桥下之水是古代镇江三条市河之一:此河源自招隐山北麓珍珠泉,下山后穿越罗城至道人桥,再左折北向,经皇佑桥、染皂桥(观音桥)、嘉泰桥,向北经张公桥(汤家桥)、柏家桥再折转向西,又经怀德桥、斜桥、大围桥,流入漕渠。而市河历史悠久,逾越千年,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清末,已多处淤塞,尤其是经过道(光)咸(丰)战火之后,“毁屋颓垣,积壅更甚,河与各桥俱仅存其名矣。”
(二)嘉定桥与唐宋运河
嘉定桥 在千秋桥之南(今中山路五条街口)。旧名利民桥,宋淳熙间(1174-1189)“郡守钱良臣重建,甃以砖,覆以亭,邑人呼为钱公桥。嘉定初(1208),郡人复甃以石,易名嘉定桥。清康熙初(1662)邑人高拱斗重修,俗称网巾桥。”民国年间修筑中山路,拆除桥面,桥体湮没地下。1999年,在中山东路五条街菜场工地考古发现宋代嘉定桥东侧引桥遗迹。所揭示的遗迹为桥之东北一角,分上下两层:下层砖结构,为淳熙间所造;上层加砌石墙及夯土,为嘉定初重修。
嘉定桥下流淌的是唐宋穿城运河的水,东南自南水门入城,西北从京口闸出江。此河段的历史甚至能够追溯到六朝,这从北侧相邻的千秋桥可以得到佐证:“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以千秋名。”至于,从桥上经过的道路又是铁瓮城南面的东西向干道,故此桥的始筑年代应是更为久远。
及至明初,穿城运河变身为“关河”,原因是明初建镇江府城,范围在唐宋罗城之内,面积缩小只有近二分之一。故府城的北垣和南垣,两头跨越原先的穿城运河,并分别设置水门,称北水关和南水关,两关之间的河道仍是沿用唐宋穿城运河旧道,但其主要功能转变为城区市民服务,即“贯城之内外,民间薪米所需,悉籍此以资转运,”而且名称亦改称关河。此河道及桥梁遗迹在民国年间逐渐被掩埋于地下。
(三)唐代东夹城西垣
唐太和中(827—835),“浙江西道观察使王璠筑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有奇。”“高三丈一尺。”夹城分东、西二城,位于铁瓮城两翼及南侧,故称夹城。中唐时建东、西夹城,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分布在铁瓮城东、西、南三面众多衙署的安全。
东夹城,位于子城(铁瓮城)东侧及南侧,其格局大致与六朝京口城旧址重合。“设南、西二门,南门称建德门(后改朱方门),西门称清风门。”而在近些年的城市考古中,曾多次发现东夹城遗迹:
1998年,在市区城隍庙街西、文昌宫巷南侧一建筑工地,考古发现唐代东夹城西垣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城垣呈南北走向,大致与城隍庙街平行,形制亦与东垣遗迹相似。
1999年,在中山东路铺设高压电缆工程沟内(位于城隍庙街口),考古揭示出东夹城西垣下的砖砌涵洞遗迹。涵洞底部以两层枕木横竖铺垫,枕木两端砌砖墙,墙上起圈两重。涵洞内宽及高各2米,可以4人并排行走,其规模之宏大,尽显唐代润州城市建设的气魄。
2003年,在中山东路与城隍庙街相交处一建筑工地上,考古发现清风门瓮城遗迹。瓮城平面呈“门”字形,围于主城门西侧,此次在工地范围内所见到的只是瓮城西垣(南、北垣及瓮城门都在工地基坑外缘),其残存的夯土高处达2米上下,夯土内外两侧皆砌有包砖墙,砖墙宽近1米,整个城垣宽约10米。另在工地基坑东壁,还见到主城门墩台砖墙一角。此处即东夹城西垣一线,城垣循此向南,越涵洞(1999年考古遗迹),再穿过今中山东路下方,左折上乌凤岭(俗称金妈妈山),过朱方门(门址在东门坡顶),一直向东延伸。
二、打造镇江地下文化窗口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下设施建设,理应在全面施工前依法实施考古勘探,对于所发现的重要遗迹须进行完整、科学的发掘,然后制定保护及利用规划,在建设中予以统一实施。
但遗憾的是,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未能严格、认真依法办理,因而也就发生了嘉定桥遗迹被破坏的一幕:2014年8月14日的《京江晚报》上,发表了一幅新闻照片,题为“中山路地下商业街施工现场有座古桥被挖坏……文物部门通过调查核实,确认是宋代嘉定桥遗址。”
其实,遭到破坏的还不仅是嘉定桥一处,据了解包括宋代嘉泰桥、唐代夹城及涵洞等重要遗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抉择:
一是“一条道走到黑”,一心只要商业街,不管文化遗产的死活,宁愿背上千年的骂名。
二是痛下决心,改弦更张,重新修改建设方案,力求将几处重要遗迹予以保护和展示,让地下商业街同时成为展现历史文化的窗口。
窃以为,走后一条路才是正道,免得给个人以及这座城市留下太大的遗憾。若是如此,笔者则建议:
1. 在地下商业街内,分别建(1)嘉泰桥、(2)嘉定桥及(3)唐代夹城三处文化节点。
2. (1)处展示市河的河床剖面以及宋代嘉泰桥遗迹。
3. (2)处展示六朝、唐宋运河和明清关河的河床剖面以及嘉定桥遗迹。
4. (3)处展示唐代东夹城西垣(夯土及两侧包砖墙)以及大型砖砌涵洞遗迹。
5. 在所展示的河床及城垣背面2、3米处,可以挖断造混凝土隔水墙,以解决渗水问题。
6. 在三处节点的遗迹旁边,当是陈列相关文物、图片、模型等,可以使观众了解遗迹的历史及文化价值,进而增进人们对名城镇江的认知和热爱。
(作者为镇江市博物馆研究员)
- 上一篇:圌山——夨簋铭文之谜
- 下一篇:留住并展现利用好名城镇江特有的重要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