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研究

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研究
 
                                  王根生
 
  【提 要】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中, 普遍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传统有关城市特色保护和塑造的研究存在认识单一,与实践活动联系不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镇江城市实际,借助GIS数据处理平台,通过复合型城市特色研究方法,对镇江主城空间形态进行城市设计研究,建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系统的引导与控制框架,以期为镇江建设更美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活与发展品质,提供规划管理依据与理论、技术支撑。
  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53.7%,城市经济与物质空间处于快速增长与变化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断蔓延。传统城市特色规划研究方法,多数停留在“形象”、“景观”的表面, 将城市特色的载体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象,体现在规划成果中,就变成耳熟能详的标志性节点、标志性建筑、景观轴线、绿地系统等专题规划。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过程, 难以将规划特色的要素与城市发展需求和活力提升建立综合的利益关联性,容易造成城市特色发展追求与城市拥有资源特色间的偏差,与其他城市攀比成为决策的依据,“更高的建筑”“更大的水面”“时尚的中心”常常成为规划实施措施, 最终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
  本次“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研究”, 基于中心城市区在内的250平方公里范围展开,通过复合型城市特色研究方法,首先从繁杂的城市发展影响要素中寻找量分比较分析因子,通过对相关因子信息的调研与分析,寻找镇江城市具有的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特色和具有特色发展竞争的潜力;从系统分析中,归纳出主要影响因子作为城市景观特色发展引导要素,利用引导要素的特性,建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系统的引导与控制框架,为高品质塑造“山水花园城市特色”,提供规划管理依据与理论、技术支撑。
       一、城市特色的内涵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如产品特色、饮食特色、地形地貌特色等。城市,不同于企业或者产业、产品,它是一个场所,从这方面出发,一个城市的特色也就是其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该城市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场所和非场所成果的综合表现。
  二、镇江城市特色研究维度与因子提取
  城市特色建设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各国都用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城市特色,通过选取国际上在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生活、活力等方面取得成就的23个特色城市作为案例,城市特色系统可测因子能够归纳为“历史与文化”“生态与环境”“功能与结构”“道路与交通”“景观与特色”五个维度,从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视角,审视国际城市特色主要集中展示在十个方面,分别为城市形态、山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地区、功能中心、开放空间、滨水景观、城市轮廓、特色路街、景观标志(见图2)。研究依据城市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城市要素类型进行城市特色因子的提取,共提取出包括历史建筑、中心布点、城市地标等在内的25个城市特色因子(见图3 )。利用25个城市特色因子,研究展开对镇江城市特色和城市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度量工作。
■  三、镇江主城空间特色发展潜力解析
  在镇江城市特色因子基础上建立规划研究模型,通过调查、规划咨询、部门走访方法,收集相关规划信息,将总体规划预想的城市变量以及现实出现的新的重大影响要素引入GIS数据库,进行城市特色塑造和升级的模拟设计,分析城市功能空间环境的文化性、生态性、功效性、可达性与标志性,形成因子分析的量化结果,作为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
    1. 历史与文化潜力分析
  通过对镇江历史与文化因子进行权重赋值GIS建模分析,呈“一区两脉四核”的空间结构(见图5):由金山、西津渡构成双核,并沿长江、运河两条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延展;以北固山、焦山、南山为核形成历史文化特色区;大市口形成现代文化特色区,代表镇江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以南徐新城行政中心、丁卯科技城双子楼、江苏大学为代表的新城市文化正在显现;历史文化特色区、现代文化特色区与沿江、沿河两条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相对聚集在图5红色区域内,即城市特色文化存载区。
  通过分析,镇江历史与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展示系统与明确主线,明显表现出“史重今弱”的文化特色格局。传统文化展示系统性不够完备,各特色区彼此较孤立,现代文化特色唯大市口一处发展成熟,而新城市文化特色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新城文化特色差异性还不够明显。今后应充分发掘近代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整合现状资源,构建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加强历史与文化要素和周边地区的联系,结合城市未来功能发展,注重新兴文化,统筹考虑城市总体文化特色
 
  2. 城市生态环境潜力分析
  通过将自然水体和自然山体按照规模等级、文化价值和景观效应分类并运用GI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自然山体价值分析(见图7)和自然水体价值分析(见图8)。
  根据GIS评价结果的分析,对镇江本底景观环境可以总结出:镇江主城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具有为区域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巨大潜力。总体而言,城市水系局部开发受到重视,山体环境价值利用不够,山与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弱,缺乏系统的进一步整合。水体的景观价值高于山体,主要原因是水与文化的结合较为紧密,山与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弱;山体环境价值利用不够,特别是汝山、横山等大型山体,目前尚未充分利用。通过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应加强山与文化的结合,梳理城市水网系统,确定重要山体,挖掘水系环境价值潜力,明确重点开发地段和开发用途,带动城市功能提升。
 
       3. 道路交通潜力分析
  根据现状城市交通要素资源和综合交通规划,将路网和站点与基础地块单元叠加,共同分析计算地块的交通区位价值。镇江现有交通网络可达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形态体系,缺少可达性高的集中区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道路网分布现状不均衡,主要道路在北部老城区集中,南徐新城、东部科技城以及谷阳新城、官塘新城路网不足;二是, 现状道路等级不明显,中心区道路网密度不够,缺少支路网系统,导致城市交通运行中的诸多问题。通过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重在完善次级干道和支路系统,打造城市环路,构建交通轴线,加强局部路网系统性,提高整体可达能力。
 
  4. 功能结构潜力分析
  通过将近期重点发展、功能与用地、城市中心等级、建筑高度潜力、容积率潜力等GIS功能与结构因子叠合,形成综合功能因子解析,镇江中心城区整体呈现核心城区(老城区及周边地区)高、新城低的分布格局。从城市土地利用功能价值上看,与苏南其他城相比,镇江中心城区有中心区,但缺少核心。核心城区的综合功能因子相对强度不高,新城区的中心功能没有形成,城市总体土地功能级差效应没有形成,地区功能中心发展未能充分彰显地区景观资源,缺少功能环境优势整合。通过主城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应重点整合现状发展资源,打造若干地区功能中心,城市重点功能发展区应注重结合山、水及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构建城市特色,引导城市形态有序发展。   
  5. 景观特色潜力分析
  通过对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能够切实感到的视角感受物,如建筑、自然景观、建筑群落、重要设施等标志性景观和规划标志性景观作为研究项目特色与景观因子分析,初步形成的结论是:历史景观集中在老城中心,其他景观沿线轴向分布,城市标志以传统景观为主,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城市景观;道路景观特色和景观环境尚需改善协调;已形成城市中心数量较少,中心体系系统性不强;城市山水景观未发挥优势,开敞空间数量、开敞度有待提高。通过主城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应重点考虑明确重要道路功能用途,彰显道路景观特色,依托现有传统标志景观,重点打造现代城市标志,构筑镇江特色的中心体系,发挥城市山水景观优势,展现多元融合的特色城市景观。
  四、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控制导则
  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积累形成的风貌与空间环境形态特征的集合,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地区的环境与特色是本次城市总体空间城市设计的目标。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系统控制,从功能系统、环境系统、景观系统、开发强度这四个维度对城市风貌进行整体控制,对构建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城市风貌提出具体的发展控制目标与控制措施。规划管理上分为面状、线性与点状要素管理运用于分区控制和次分区控制。
 
  1. 功能系统规划控制
  (1)管理分区与结构
  主城区总体分区为“一核四区”:南山绿核、主城中心区、南徐分区、谷阳分区、丁卯分区,结合镇江城市规划管理需求和城市道路、铁路与水系,进一步分为八个片区,每个分区自成体系、自成特色,在与周边地区发展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地区发展的功能与环境目标。管理分区特色、环境控制管理意向如下:
 
       镇江城市空间整体形态的控制主要由城市特色路径、城市特色街道、城市特色地区和城市标志节点四个要素控制构成,将城市重点地区和重要轴线等要素进行提取,形成镇江主城区“一核、二环、四轴、七中心、十地区”的空间形态结构,成为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最重要内容。
 
       (2)交通与活动
  在道路交通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对镇江主城区交通系统结构构建提出打造城市“三环、十字轴线”的总体框架(见图14),“三环”即城市快速交通环(蓝环)、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环(红环,即内环)与北部滨水活动环(橙环)。“十字轴”为南徐大道-丁卯桥路、解放路-官塘桥路构成十字快速交通。生活性道路主要包括中山路、解放路、长江路、黄山路、学府路等,规划控制中注重道路与功能的结合,城市重要大型公共设施沿线集聚,片区级公共设施接近道路布置,以标志性建筑和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商生活业气息,在满足车行要去的前提下,强调步行优先的原则,建设步行服务设施,提高步行环境质量。景观性道路主要包括解放路、南徐大道、中山路及其环路(橙环)、长江路、大西路等,沿线注重江、水、山、林以及历史建筑群的展现,处理好道路与重要标志性建筑的借对景关系,体现城市的山水自然风貌。
 
       (3)中心系统
  依托城市“三山两水”优势生态资源,按等级分为市级中心、特色中心和片区中心(见图15)。注重中心群功能与城市开发的协调性,与外部其他地区功能中心联合,带动城市多中心联动发展,形成西北、东部、东南、西南、南部五大中心集群。通过中心空间特色的控制,提升环境品质,塑造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2. 环境系统规划控制
  (1)特色意图区
  依据主城空间形态的发展需求,将十五处城市特色区分为传统文化特色区、现代文化特色区、生态环境特色区和产业文化特色区这四类风貌进行控制,每一个特色地区应在遵循显山露水、发展协调的前提下,突出类型风貌,形成明确的地区标志与特色。以特色地区为区域增长极,以城市干路网为骨架,构建城市历史与文化特色区发展系统,带动城市发展。
 
  (2)开放空间系统
  通过对城市水系的梳理和开放空间节点的分析,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主要以水系岸线为骨架,以南山、三山、禹山、横山、谷阳湖等景区为核心,形成网状的开放空间格局。同时在局部景观环境资源良好的地区设置广场节点,形成点(节点)、线(骨架)、面(核心)结合的空间组织秩序。结合自然水系廊道和主要道路,沿特色最为明显,节点最为密集的路径设置适宜慢行、游憩的步行廊道,加强重要核心之间的联系。
  (3)生态山水系统
  对镇江的山水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将其按性质进行归类划分,基于镇江文化、功能、生态、景观资源要素分析基础之上,形成独具镇江特色的“山、水、城”城市形态。针对城市发展的需要,界定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地区。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应用到城市发展活动中,通过对镇江山水环境资源的梳理分类,再结合镇江的主要景观道路,划分出城市最具开发价值的地区,将城市发展与环境系统相协调,在降低城市开发建设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将城市环境资源的功能效益最大化,以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3. 景观系统规划控制
  (1)景观与特色
  采取景观线性与节点标志景观控制方式,将历史、建筑等进行线性串联;以城市道路交通形成特色城市景观大道为主线,形成连续线性的景观序列,集中展现镇江山水花园城市的特色景观。
  景观路依赖于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串联了各大景区以及特色区,以展示城市环境特色与承载市民活动为目的,城市特色景观环境沿线展开。其中,景观路径的重要展示地段定义为景观展示段,景观展示段强调连续的建筑、山水风貌展示,形成一定的景观界面。特色街以城市街道为基础,与地区特色功能相结合,以产生特色鲜明的城市活动与展示为目的,强调市民的使用与活动,沿线设置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设施。景观带一方面基于城市水网,形成沿岸两侧的城市慢行系统,承载地区滨水活动;另一方面基于城市绿色廊道,控制廊道周边建设开发,形成生态环境与开放空间结合的公共活动条带空间。
  (2)标志与节点
  通过对城市各类型各等级的景观节点与标志进行梳理,建立城市景观节点和标志系统,注重节点和标志分布的均质性,保证每一地块景观节点和标志的特色化,重要道路轴线沿线景观节点和标志的多样性。城市景观标志性分为金融商贸型、城市生活型、历史文化型、行政管理型、城市科技型、城市门户型和文化展览型等七大类,并分别明确控制要求。
 
  4. 开发强度规划控制
  (1)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控制
  通过对城市整体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形成沿城市功能核心容积率高,向外圈层辐射容积率逐渐降低的用地开发,局部地区依照功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整体上做到满足功能,充分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
 
 (2)城市界面及天际线控制
  在临近山体、水体、重要功能区以及历史文化集中地地区,对用地功能的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界面和天际线的形态提出控制要求,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界面控制主要集中在:山体、水体和重要景观道路核心地段,如南山、金山湖、谷阳湖、凤栖湖、中山路解放路交汇处、长江路(润州路以西)、檀山路南徐中心段、经十二路科技城中心段、谷阳大道丹徒行政中心段、丁卯桥路丁卯中心段、四平山路官塘中心段等。天际线控制主要依据各视点观赏天际线的视野范围,视线聚集地区内建筑进行高度控制、优化,并对标志性建筑的选择和公共建筑的分布提出建议,改善现状天际线条件。
 
       通过创新的复合系统特色定义与GIS 数据处理平台研究分析的结合, 将城市变化的因子纳入模型, 系统地展示城市整体变化特征的方式, 有助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城市特色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 多维度因子分析表明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特色构建的基础, 其维度特色的彰显与利用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特色。让公共中心接近这些特色资源, 是城市系统特色建设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结合行政与规划分区, 将城市特色资源纳入分区管理, 是保护整体系统特色形成的关键。在镇江主城空间形态整体特色出色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以片区为基础开展深化研究,为镇江建设更美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活与发展品质,提供规划管理依据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镇江市规划局、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镇江山水花园城市特色风貌区城市设计研究.2013
  2. 仇保兴, 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研究.2012,(2).
  3. 何林泰, 结合自然山水形式的城市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 代丹, 以自然要素为先导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作者为镇江市规划局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