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保护传承建设好名城任重道远

保护传承建设好名城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保护传承建设好名城任重道远
                       ——纪念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

                                      杨 奎

  1986年镇江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其申报的艰辛历程,记忆犹新(详情见2016年7月15日镇江日报周刊第10页)。名城公布后如何保护和建设好名城,又面临新的课题。特别在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化城市,如何做到协调和谐发展是很不容易的。纵观我市名城公布30年来,总的说两者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历史传统文化方面: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维修保护。地下考古取得重大成果。“白蛇传”“董永、七仙女”等民间故事,及梅庵古琴艺术、扬州评话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西津渡、京畿路、伯先路、大西路、新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按老街原貌修缮,特别是西津渡古街和小码头,按照原貌整修一新,并扩大面积,增加不少新的景点,以古色古香风貌迎客,它已成为镇江旅游的一张名片。金山、焦山、北固山和南山风景区,周围污染的工矿企业都先后搬迁出景区,还镇江的真山真水真面貌。焦山重建万佛塔,北固山翻建“多景楼”,金山寺周围新建“金山湖”“白娘子爱情文化园”等新景点。南山从招隐寺至八公洞,大面积进行新的规划,全面整修历史文物遗址,并设计建设了供群众健身的绿道,供游客观赏的花卉广场绿地,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并被省里指定为绿地健身示范基地。一批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农村古镇古村落,如大港、埤城、儒里、坊仙、槐荫村等得到保护或开放。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和茅山道院等宗教场所均进行了装修和扩建,吸引了大量教徒和游客,为发展镇江大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名人故居和墓葬如:沈括梦溪园故居、赛珍珠故居、冷遹故居,米芾墓、宗泽墓、赵伯先墓等一大批故居遗址也都进行了修缮或修复,并建立机构,加以管理。大运河镇江段全面整治,镇江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推陈出新。镇江“三怪”,以镇江香醋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经创新,提高了品位,远销国内外,提高了镇江名城的知名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在保护名城中也有失误的方面,除“文革”中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外,在名城公布前后即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有的领导,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在指导思想上,名城意识淡薄,缺少法制观念,在城建中大拆大建,不少传统文化、文保单位、风景胜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明代建筑张玉书故居,唐代诗人许浑故居地丁卯桥,全省少见的基督教会医院、拖板桥小学绸花大门楼(原瓦木工会旧址)等许多古迹先后拆除被毁了,实在是不应该,应吸取教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自信地说,镇江在名城公布30年来,由于历届市领导的重视,市名城研究会建言献策,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努力,镇江在保护和建设名城、在处理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建设现代化文明中,两者之间基本上是协调的,做到共建共赢,是卓有成效的。我接触了一些干部和群众,他们也都是认可的。通过思考与实践,为进一步做好名城的保护和建设,我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四种意识”。
  第一,强化名城意识。
作为一个城市被冠以名城的荣誉,全市干部和群众必须要增强名城意识。特别是市里的领导干部尤其要有名城意识。因为市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抓经济又是硬任务,如在旧城改造和城乡建设中,名城意识不强,就会造成破坏历史传统文化的失误,媒体都曾报导全国许多典型事例,我市亦有不少教训,一旦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后果严重,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我这里举一个非常重要而受教育的一个例子。解放初期,首都北京在城市建设中,靠北海公园边上有一个叫“团城”,是皇家宫殿式明清建筑,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文化价值。按当时城建规划需要,“团城”非拆除不可,但古建筑专家梁思成不同意,后来周总理得知后,为保护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作出指示,大意是“团城”必须保护,不能拆,建设中交通可改道。把“团城”保下来了,为全国保护名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因此名城的保护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正确处理好完全可以做到协调发展,相互共赢。市委书记夏锦文同志今年七月十九日在京口区调研推进城市工作的讲话中说:“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往往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旧城改造任务较重,但不少区域都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要注意把历史文化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保留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体现城市个性和品味,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夏书记有很强的名城意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增强名城意识,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镇江这座三千年的历史古城,在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富有活力。
  第二,强化法治意识。
  要保护和建设好名城,必须加强法制意识,依法办事。过去所以造成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的现象,除了思想上没有保护名城的观念外,有些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执法,或有法不依。事实上,国务院于1982年就公布了“文物保护法”,后来又陆续制定和公布了有关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些法规条例。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对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也有明确要求。问题是看我们在工作中执行得如何?应该肯定的是,近十多年来,我认为有几件事,市领导在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方面做的是好的。首先是:三国“铁翁城”的保护方案争论了好几年了,问题在万古一人巷大道拓宽,直线延伸与梦溪路相接,势必要破坏“铁翁城”遗址,如果避开“铁翁城”遗址马路须改道,要花一大笔钱。最后市领导听取了专家意见,下决心保护国宝“铁翁城”,马路改道,至今尚未实施。这是市领导依法办事的最好的实际行动,值得赞扬。第二,镇江博物馆出土的文物藏品有几万件,其中不少是国家级精品。过去几十年来都是利用原英国领事馆馆址陈列对外展出,严重影响了英国领事馆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和恢复原貌展出。2002年市领导下决心,从市财政中拨款五千万元为博物馆新建了56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新展厅,解决了常年收藏文物的展出。办了一件好事实事。接着博物馆精心策划筹备,收集资料,整修英国领事馆旧址,按100多年前的原领事馆的原貌原样,配有人物雕塑、实物、图片、照片等于2012年3月对外开放,现已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三,长时期来,在地下文物考古方面,文化与城建部门存在矛盾,相互埋怨扯皮,不少地下文物(如古墓葬、古遗址等),在城建中被工人随意损坏,最后有法不依,不了了之。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提出了以法治国,依法办事。因此,近几年来市里也明确要求在城乡建设中凡涉及地下文物遗址,工人在施工中必须细心,以免损坏文物古迹,同时规定凡在建设施工前必须与文物考古部门取得联系,有的必须在施工前先考古再施工。这些都是依法办事的例证。近年来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保护修缮管理暂行条例》《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镇江香醋商标管理法》等法规文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我深信只要树立法制意识,依法办事,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一定能搞得更好。
  第三,强化研究意识。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组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传统文化,除保护好、传承利用好,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不光是为应用,更是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研究从理念上升华到新的高度,更好地为新的时代服务,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即2001年5月,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正式成立,在老领导钱永波会长和现任会长李壮云的领导下,研究会已经历15个春秋,会员发展至200余人,凝聚了全市一大批热爱名城热爱研究历史传统文化的学者、专家和爱好者,潜心研究撰写各类文章1600余篇,每年召开年会和学术交流会,出版论文集。15年间,研究会还出版了有较高质量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和《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等重要专著,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各界好评。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不仅在论述上用笔墨将镇江传统文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服务于现实,为市领导在保护和建设名城、传承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文明积极建言献策。多年来,全市旧城改造和城乡建设中不少重大工程,特别是涉及到有关历史和文化方面如何评价和处理,怎样建设才符合镇江名城的特色和做到融合,研究会起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我认为作为冠以名城的城市,不光要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传统文化,还要热心、认真、坚持地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更好地把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名城才有生命力。
  第四,强化共赢意识。
  历史总是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进步的,这是永恒的发展规律。在名城建设中,如何做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这是一门新的学问,没有先例可循。但从国外来看,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许多城市既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又建成先进的现代化名城,成为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偏面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不利用、不与现代生活共建。另一种是,在城建中,偏面强调生态建设、交通畅通,改善设施,造成乱拆乱建,破坏历史文化遗址和风景区。这两种倾向都必须得到纠正。
  我市名城发布后,特别近10多年来,不少文保单位经抢救维修,得到很好利用。如“五卅”演讲厅经常有文娱团体演出或展出,传统民居“五柳堂”设置梅庵古琴艺术馆,唐老一正斋膏药店,其后辈仍实行广泛宣传,研制膏药经营......等,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中就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城建部门在城建过程中,特别在旧城改造中,也重视注意保护镇江的真山真水和风景名胜古迹。如金山寺周围新建金山湖,并建体现“水漫金山”民间故事传统的景点。昔日尘土飞扬的苏北路,如今建成宽阔的长江路,犹如“上海的外滩”风光无限。更值得一提的是,把传统人文历史与当今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共建共赢。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增华阁”,以知名度,与我市中小学生开展阅读写作活动结合起来,定期举办作文大赛活动,在社会上反映很好。南朝伟 大文学理论家刘勰,晚年定居镇江,写成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我市也用其知名度,应用于各种文化场合,如“文心讲座”“文心影院”“文心广场”等。我市还有许多知名的历史文物古迹,由于战乱和天灾人祸遭到毁掉。参照全国不少地方的做法,如湖北省武汉市复建“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杭州西湖边复建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名塔“雷峰塔”、西安市(古时称长安)修复“唐城墙”等的做法,也在我市名城公布后,先后复建了不少历史文化古迹,如建于东晋时的名楼“芙蓉楼”,原址在旧城中的月华山,于1992年移址于金山塔影湖畔西侧,与金山寺遥相辉映,景色引人。金山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复建开放,使江天禅寺更显雄伟。清乾隆时所建全国七大“皇家藏书楼”七阁之一的“文宗阁”,于2011年10月在金山寺内原址复建开放,这一举措,不但为镇江各界人士,特别是文人学者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和梦想,而且从此也使镇江人民乘机掀起藏书读书的新风尚,使镇江有幸成为书香城市的美名。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晚年定居镇江,卒在长山下,近几年来镇江人民怀念这位古代文化伟人,在建设现代文明中,化巨资修复米芾墓,新建米芾广场和米芾书法公园,为镇江名城增添了光彩,现已成为镇江著名的旅游胜境之一。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文物一旦被毁,按原貌复建的载体单位,不能算文物,不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可以古为今用,作为风景点,供群众观赏,列为旅游项目。以上所述事例,说明历史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建设现代文明相结合,做到共建共赢发展,使名城镇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具有魅力和活力。

(作者为镇江市文管办原主任、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