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纪念梦溪园重建开放 40 周年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5-08-15 阅读数:
纪念梦溪园重建开放 40 周年
霍义平
1985 年是沈括逝世八百九 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 科学家,同时进一步宣传镇江, 市委决定,以镇江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在镇江举行”纪念 沈括逝世八百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同时重建梦濮园。为此,专门组成了由市委副书记沙荣盛、吴明政和副市长李赐勋为正副主任的筹委会,并且明确分工:梦溪园重建和布展工作由文管 会办公室主任杨奎负责,会务工作由市科协副主席陈浩负责,学术交流研讨由市科委副主任 霍义平负责。
我们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文化局刘昆、杨奎和我首先来到中国科 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所原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孚王府内,但因维修暂移别处办公,研 究所所长席泽宗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席所长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史专家,是中国科 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他认真听取了纪念活动的计划后,表示大力支持这项活动,届时会派员出席并参与学术交流研讨。很久以后,我们才得知 李佩的三妹李佩珊就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她是生物化学专家、国际科学史联盟理事,是1948 年入党的老党员,曾主编《20 世纪科学技术简史》。错过了邀请她回故乡的机会, 实属一件憾事。
从科学史研究所出来后,我们一起到三里河南沙沟茅以升家里去。因之前曾经请茅老题 写过《镇江科技报》的题词,刊登过茅老的大作 ,有过多次书信往来,还在镇江陪同他老人家去二中看望师生,又曾一同驱车到五条街探视故居,因此上门拜访茅老仿佛是去见一位长辈, 倍感亲切。茅老在大客厅接见了我们,我们转达了市委、市政府请茅老担任纪念活动的名誉主 任,以及题写“古梦溪园”大门匾额的请求,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又说”为什么要写古梦溪园?梦溪园不是一直那里吗?"我们恍 然大悟,连忙说,是的,就请写“梦濮园”吧。不久,就收到了茅老题字,“梦溪园”三字为瘦金体,其骨架端秀劲挺,其气质平和简静。茅以升署名下方的一枚朱红印记尤为夺目。我们将此作为沈括纪念馆正门的标志。石工按茅老的字迹,精心刻成石额,将字迹漆成铜绿色,将印记染上朱红色,置于大门门梢,行人驻足,光彩照人。可惜的是,当年茅老因另有公务未能出席沈括纪念大会,但时隔两年,1 987 年国庆节他在两位女儿与外孙的陪同下,专程参观了梦溪园。

邀请茅老担任名誉主任
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根据市政府安 排,拟邀请他担任纪念活动顾问。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建国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被告 知于光远副院长因公外出,只 能 留下邀请函等相关文件,请 求转 达。 1985 年7 月10 日收到他的亲笔回信,他赞同这次纪念活动,并且询问:“人们读《梦溪笔谈》,但很少知道镇江的梦溪园, 不知现在梦溪园的遗址还可考否?”又说:“你们要我担任纪念活动顾问,我很高兴地接受,并表示感谢。”
在上 海 首先 拜 访 的 是1949 年以后研究沈括的 第一人胡道静先生。他家在上 海四平路 ,屋不 大 ,但 书香四溢,墙上 挂着周谷城写的“海隅文库”横幅。他早在1956 年就出版了《梦溪笔谈 校证》,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一版再版。历史学家顾颉刚称赞“校证”可与裴松之注《三国志》 娥美。法国《科学史评论》在1957 年认为“校证”“无 疑 是 汇集了最丰富的文献”。1959 年,北 京大学历史系评述建国第一个十年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别提名两部书:一部是顾颉刚 主持标点的《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梦溪笔谈校证》。在海外的胡适曾说:“此书作者造诣甚深,了 不起 。" S 本学 者 梅原 郁等 在将《梦溪 笔谈》译成H 文 时 ,曾 参 考了胡道静的“校证”,并称赞“胡道静氏为当今中国研究《梦溪笔谈》的第一人者”。成名以后,胡道静继续完成了《梦溪笔 谈补正》以及《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宁字说钩沉》等。十年牢狱之灾后,古稀的胡道静老骥奋 蹄 ,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又出版了《沈括诗词辑 存》等四部 沈括研究 专著。1981 年,国际科学史研究院经英国李约瑟、美国席文和日本宫下三郎三位博士联合提名,聘他为通 讯院士。他热情地在家中接待了我,愉快地接受了担任活动顾问的邀请,但抱歉地说,因肝病 不便参加会议,将会寄来祝词。此后第三年,他来电话说,他儿子胡学括结婚,他要求他们到梦 溪园参观,以此作为蜜月之旅的起始,希望我协助安排,并再三强调“不必破费”。
在上海拜访的第二位顾问是钱伟长教授,他是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1982 年邓小平批示 :钱伟长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1983 年1 月,70 岁的钱伟长到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 年,多校合并为新上海大学,钱伟长仍出任校长)上海工大没有严密的保安措施,我径直找到校长办 公室。钱校长正与别人谈话,秘书模样的工作人员与他耳语后,他示意我坐下。我悄悄打晕了 一下,办公室不大,里间是卧室,有冰箱,外间放置一大一小两张办公桌,靠墙有一排书橱。我心想,钱校长这是把办公室当家,不分昼夜处理校务了。那人走后,他面向我,我忙上前说明来意,他高兴地同意了。他要我把希望题写的题词在纸上放大些,写给他看看,于是我写上“学坛巨擘”四字,他看后点点头说,好的,就这样吧。从校长办公室出来,我为钱老的工作作风由衷敬佩。
在聘请名誉主任、专家顾问的同时,梦溪园的重建、布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梦溪园已经冷落为严氏祠堂,只在东河边巷口的砖额上刻有“梦溪严家巷“五 字,标志这里曾经有过一条名称梦溪的小河流过。后来严氏祠堂失火,仅剩下一间门楼和空院 子。动荡十年中,“严氏祠堂“石质匾额被涂上了石灰,门楼上的石雕也被凿得伤痕累累,搭满了简陋的房屋,涌进了众多居民。
修复后的梦溪园由两进青砖硬山顶平瓦房和一方庭院组成。前进为清代修建的平房,坐东朝西。踏进大门,正中是沈括正面画像,器宇轩昂,雍容大度,是他当年主持北宋中央财政机关三司时的形貌;两侧悬挂着萧娴先生书写的对联”一代司天监,千秋说梦溪”。左右为接待室兼陈列室,左边的小展厅里置放着按古梦溪园原貌制作的三维沙盘,同时陈列着两件珍贵的 文物,一是沈括摩崖题名拓本,那是他当年到雁荡山考察,发现了“流水侵蚀作用”,亲笔留下的印记;二是当年园中旧物“梦溪“古石碑,它呈长方形,赤褐色,上刻古朴苍劲的“梦溪”二字, 从上下款可以确定沈括建园并命名题字的年月应为宋神宗元丰八年 ( 1085 年)七月十五日,室四周挂有沈括的生平简介及大事年表。
出第一进后门便是一方小园,几座假山,一涨溪水,院内遍植花木,古井翠竹石径花墙,幽 静雅致,宋韵犹存,这里既是沈括的梦幻地,亦是中国第一部科学笔记的问世处。
第二进展厅便是沈括科学研究成就展览室,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室外两根立柱上挂有一副金色嵌名抱联:"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 理之学笔端谈论纵横”;另一副深色抱联写的是“数卷奇文物志无心匀翠墨;一钧初月南航北 驾为苍生” ,它们是对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走进展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1. 4 米沈括全身坐像,青衣便髻,神态安详从容,左手紧握陨石,右手覆于书卷之上,若有所思。坐像两侧陈列着比西欧早四百年的地磁偏角的记载。四周陈列着日本江启时代乐珍堂用中文发行 的《梦溪笔谈》复印件和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以及反映沈括一生科学成就的实物和图片等。
自从我们向一百多位国内研究《梦溪笔谈》和沈括的专家学者发出征集论文的专函,向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募征题词、书画以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陆陆续续收到了他们寄来的题 词、论文和书法绘画作品。其中有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院士的《沈括 历史上罕见 的全才》;著名教育家、我国自然科学史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基人之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袁运开教授的《沈括的物理学成就及其特点》;南京大学声学专家魏荣爵 院士的《沈括在古代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中国科技大学博导李志超教授的《沈括的天文研究<日食和星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导杜石然教授的《沈括生活的时代及其治学精神》;南京大学夏树芳、丁濮、季幼庭教授,扬州师范学院秦子卿教授以及本市学者王嚷、江慰庐、刘建国、戴志恭、王重迁、许林、沈炳彪等众多专家的论文。我们把这些论文全部打印成文(当时还尤电子打印设备),分发给与会代表。
募征题词专函寄出不久,最早收到的是钱三强院士寄来的题词,他写的是“通才硕学"; 钱伟长院士的题词是“学坛巨擘"0 我们原先计划把我国当代杰出科学 泰斗钱三强、钱伟长和钱学森三位院士的题词制成匾额,高悬于陈列室正厅三间额朸上方。但钱学森因故没有寄来 题词。在布置展厅时,我们把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题写的园名制成匾额悬于正 厅额朸中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题匾则分别放置在左右。应邀寄来题词的还有陆定一、赵朴 初、胡道静、顾廷龙和秦子卿等等。
11 月下旬,我们接到中科院高 能物理研究所的通知: 钱三强院士 因公务繁忙不能出席大会,改由其夫人何泽慧院士参加。我们早就熟知何泽慧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勹她能亲自出席 研讨会,我们喜出望外。12 月2 日下午 ,何泽慧院士只身一人,准时来到镇江 ,按照我们的安排,下榻在京口饭店五号楼,当晚她独自在客房内撰写第二天大会上的讲话稿。
中科院院士忖寸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曾经于1964 年发现一颗小行 星,后来国际组织按照他的提议把这颗星命名为沈括星。他与夫人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度重视,席所长亲自来到镇江,与我们进一步会商会议安排的细节。从12 月1 日开始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陆续来到镇江京口饭店 报到。
1 2 月3 13 上 午九时”纪 念沈括逝世八百九十周年大会”在镇江 影剧院召开,镇江市市长高德正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院士共同主持,并先后致词。紧接着何泽慧院士、张 钰哲院士和本市学者王骤教授分别作了精彩发言,胡道静先生专门寄来了祝词。下午,会议代 表在河滨饭店会堂继续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梦溪笔谈》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中 的重要地位。第二天集体参观了重建后的梦溪园。

这次大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是一个地级市与国家级的研究单位联合举办的会议,是继 1 984 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镇江文物精华展览》的一又次创举,影响较大,反映 很好,为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这次大会也是我市历史上少有的高规格的学术性会议, 参会的院士级专家多,论文质量高。如果说胡道静院士是梦溪笔谈研究第一人,那么这次大会 便是研究沈括及其著作的首次全国性大型会议,不仅鼓舞了镇江科技人员的士气,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继往开来的决心,也推动了国内对《梦溪笔谈》等古代科技的深入研究。
会后,镇江将梦溪园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所在巷道改名为梦溪园巷,在东门广场上塑造了 高大的沈括塑像,把广场改名为梦溪广场,将塑像脚下的道路改名为梦溪路。
弹指间,梦溪园已经重建40 年了,文中述及的不少学者均已作古,但是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研究薪火相承,从未中断。1995 年沈括逝世900 年之际,我市学者王骤教授出版了《梦溪笔谈全注》,全书65 万字,是作 者潜心十载、呕心沥血的学术奉献。考古专家刘建国研究员带领古城研究所完成了梦溪园遗址的勘探,摸清了梦溪园古代建筑的地下方位和分布以及梦溪的大致走向。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专门设立了《沈括研究所》,会聚了一批有志青年,积累了不少研究硕果。2002年经镇江市文管会王玉国研究员编著而成的《沈括研究文集》由香港文学报社出版。2024 年5 月镇江市“梦溪园·沈括主题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在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大 赛以“梦溪园+ 沈括“为主题,共收到各类作品93 件,作品创意构思丰富多彩 , 涌 现了一批具有独特视角、探索新颖的上乘作品,为今后城市更新提供了参考。
放眼全国,20 21 年1 月中国石油大学为纪念世界上最先科学命名“石油”的北 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校园里塑造了沈括塑像。2023 年位千杭州良渚的“梦溪苑”正 式开园,它占地面积约百亩,曾荣获国 际工业设计大会的 "TIA 生态设计奖”。当年,梦溪苑又作为现代名园的案例被正式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版块。经中国天文学会批准,将自2024 年起举办以“沈括”之名命名的年度系列会议。第一届“沈括“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已于2024 年1 月在武汉市顺利举行。2024 年9 月,杭州市历史学会沈括研究专委会、杭州市余杭区沈括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杭州市召开,标志着沈括文化的研究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新 的高潮。

中国石油大学校园里的沈括塑像

杭州良渚的梦溪苑
(作者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特约专 家,镇 江方志馆顾问 )
- 上一篇:推行全过程城市设计 塑造特色镇江、魅力镇江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