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四千四万”精神中的扬中红色基因传承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11-29 阅读数:
“四千四万”精神中的扬中红色基因传承
孟宪威
扬中是长江中仅次于上海崇明的第二大岛,也是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同时更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扬中人凭着“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成就了“供销员经济奇迹”,推动了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探寻扬中“四千四万”精神的肇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扬中这片红色热土上,燃起过土地革命的“江洲烽火”,搭建过抗日战争的“江心跳板”,上演过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图景,红色品质成为“四千四万” 精神的原始基因,代代传承,发展创新,成为扬中以至江苏强富美高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一、不屈不挠的抗争品质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内核
扬中从清末建县开始,封建势力就霸占了大量良田。至20 世纪20 年代初,仅占全县人口3% 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县30% 的土地。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扬中农民,从来没有停止过顽强的抗争,仅在1928 年至1933 年间,就发生过3 起规模较大的斗争运动。
反“清丈”斗争。1927 年秋,国民党政府县长茅乃封在原已繁杂的捐税上,又增加了田赋附加税。1928 年夏,茅乃封又以“清丈田亩”为名每亩征收清丈费大洋1 元2 角5 分,还与大地主杜三等人相互勾结,借“清丈”勒索乡民,引起全县农民的反抗。8 月的一天凌晨,锣声一响, 四面八方的农民迅速聚集,手持大刀、钉耙、铁叉、木棍涌进县城。3000 多农民将县政府围了个水泄不通。“废‘清丈’,减附加”的呼声此起彼伏,吓得反动官绅闭门不出。最终赶跑了茅乃封, 迫使国民党政府宣布暂停“清丈”。
德兴洲抗租斗争。德兴洲和尚圩的农民遭受着残酷的剥削,不仅田租苛重,而且交租时要过“三关”(筛子漏、风箱过、太阳晒),稍不如意还要受到一顿打骂。1929 年夏,暴雨连降,内涝成灾,“要求减租”成了农民的共同呼声,经过各村代表商议,决定开展抗租斗争。9 月的一天,收租人员蛮横地拒绝了农民们的减租要求,被聚集起来的300 多名男女老少痛打。第二天,一个连的军警从镇江赶到德兴洲,殴打镇压反抗农民,60 多人被逮捕关押。第三天,德兴洲农民再次鸣锣为号,集结了500 多人赶到县政府门前抗议。县政府担心事态扩大,难以收拾,不得不作出让步,释放了被捕农民。
江洲火案。为抵制国民党县政府不断加重田赋附加税的苛政,扬中人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写了许多请愿书送往县和省政府,均石沉大海,毫无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向当局磕头请愿决不会有什么结果,决定不减税就开展暴力斗争。11 月21 日,暴动开始,愤怒的人群焚毁了县政府诸要员的7 处房屋。从中午到黄昏,暴动范围波及扬中半个县,时间持续10 多个小时, 暴动的队伍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最后达到万人以上。天黑后,当队伍向县政府进发时,遭到当局镇压。次日,数千农民再次汇集,结果在前往县政府途中遭到反动武装的伏击,4 人中弹牺牲,暴动队伍被迫退散。之后,参加暴动的人员有13 人被捕入狱,42 人被通缉,暴动领导人先后避往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继续开展斗争。
以上抗争行动,是扬中人民具有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敢于斗争的品质成为“四千四万”精神的内核,表现为敢于改革的传承,“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敢于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对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二、百折不回的坚持品质是“四千四万”精神的灵魂
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中,扬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坚持对敌斗争,坚守着扬中这块“江心跳板”,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二打扬中。1938 年10 月6 日,根据陈毅尽早占领扬中,“把跳板架过长江去”的指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部分两路渡夹江进攻扬中。国民党保安第九旅第三团贾长富部撤避乡间, 同时联络江北敌军,阴谋偷袭我军。陈毅识破敌人诡计,急令管文蔚部撤出扬中,第一次攻打扬中失利。1939 年4 月9 日,经过精心筹划,新四军第二团和挺进纵队二打扬中,经一夜战斗, 全歼贾长富部,解放扬中全境,在扬中站稳了脚跟,为新四军向江北发展打开了通道。
坚守“江心跳板”。1940 年初,为了阻止新四军向北发展,同时确保长江水道的安全通畅, 日军纠集重兵对扬中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叶飞、管文蔚率新合编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向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留下少数兵力由挺进纵队参谋长张开荆指挥,在扬中坚持斗争。留守部队采取“避敌锋芒、隐蔽坚持、分散歼敌”的方针,与10 倍于己的强敌进行了巧妙的周旋和紧张的战斗。敌人或找不到我军踪影,或遭到我游击战的杀伤,搞得疲惫不堪,被迫1 个月不到就结束扫荡,主力退出扬中。此后,新四军留守部队与扬中县委相互配合,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巩固了扬中抗日阵地,全县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双双掀起高潮。
五返扬中。1945 年10 月,扬中我党政军人员随新四军北撤。后随形势变化,扬中县委奉命返回扬中开展对敌斗争。12 月14 日,扬中县委书记吴翼、县长施光前率县、区党政干部及战士40 余人返回扬中,次日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被迫撤回。12 月23 日,我部分人员再次进入扬中了解敌情,但在国民党严密搜捕下无法立足,一周后再度撤回。 1946 年3 月上旬,扬中县委干部黄万余等人率少量武装第三次返回扬中活动,不久被国民党军包围,黄万余牺牲,剩余人员在扬中无法立足,撤至江南沿江一带活动。1947 年1 月中旬,施光前派干部朱光尊、刘晓阳等再次进入扬中活动,由于叛徒出卖,朱光尊、刘晓阳不久后即遭敌包围牺牲,其余人员不得已再次撤离扬中。1949 年4 月21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扬中的战斗,22 日,扬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随军回到扬中,与坚守在扬中的地下党人员会合,扬中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历经挫折毫不气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扬中人民迎难而上,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品质成为“四千四万”精神的灵魂,表现为勇于坚持的传承,“走进千家万户寻商机”,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毅力和坚持换取理解与机遇,使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促进传统农业走向农村工业化。
三、无私忘我的奉献品质是“四千四万”精神的本底
革命战争年代,扬中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掩护和支持革命斗争,“送郎上战场,捐粮打东洋”的动人景象层出不穷。人民群众为了胜利,无私奉献出一切以至于自己宝贵的生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英勇献身的“贾奶奶”。家住扬中轮船乡的严桂珍,夫家姓贾,人称贾奶奶。抗战时期她就曾多次掩护并救助新四军战士和伤病员,是当地闻名遐迩的群众英雄,她家也一直是中共扬中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1945 年10 月新四军北撤后,形势日渐紧张,严桂珍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传递情报,护送党员干部过封锁线。1946 年7 月28 日,中共地下党员在她家召开支部会议,被国民党军包围。严桂珍冒死掩护,使同志们安全脱险,而她却被敌人抓去,3 天受刑13次,被打得死去活来,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敌人见得不到口供,便在7 月31 日下午将她残酷杀害。
倾其所有的“洪姐姐”。1948 年,解放军某部女指导员赵俊因怀孕不能随军战斗,化名赵文珍,隐蔽在扬中新坝丰乐桥江边一个素不相识的群众“洪姐姐”家中,受到洪姐姐全家的精心照料。洪姐姐一家人在自己吃糠咽粥,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倾其所有,拿出最好的东西留给“文珍妹”。在她们全家的精心照料下,赵俊平安生下一个胖儿子,并依乡亲们的意思,给孩子起了个带扬中特色的乳名“小江猪子”,以纪念亲如家人,无私奉献的洪姐姐一家和扬中人民。
“我送亲人过大江”英雄群像。1949 年4 月21 日,在规模宏大的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第20 军奉命攻占扬中。4 月22 日,后续部队陆续从扬中渡江,向南岸追击。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奋力摇橹送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动人场景,被新华社记者定格成《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战役中,还有许许多多扬中支前民工,如颜红英一般奋不顾身,摇着小木船帮助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他们凭借熟悉航线,经验丰富的特点,在枪林弹雨中千帆竞发,走“之” 字形对准南岸登陆点疾驶,把登陆部队送上滩头。扬中船工徐官福因在运送我军渡江作战中顽强战斗,表现突出而荣获“强渡功臣”的称号。颜红英、徐官福和扬中广大支前船工构成了一组气壮山河的英雄群像,永远矗立在中国革命史的长河中。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扬中人民舍弃小我、甘于奉献的品质成为“四千四万”精神的本底,表现为公于无私的传承,“历经千辛万苦谋发展”,以“为农民致富,为农村发展,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小康”为理念,发展的目的不仅为了个人致富,更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勤劳智慧的自强品质是“四千四万”精神的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扬中军民在与敌人不断进行反掠夺、反封锁斗争的同时,不等不靠,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粉碎日伪顽进攻和封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发展农业生产。扬中人民在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带领下,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开河筑坝,以发展农业生产。1941 年1 月,扬中出动万余劳力,开挖新港,并疏通老港6 华里,调整了水系, 改善了排灌条件,同时对所有港道筑堤修复,初步治理了旱灾水患,为农业增产创造了重要条件。1944 年冬,又修筑江堤,开垦荒地,围滩造田,发展生产。 至1945 年春,仅扬中第三区就新筑江堤近700 丈,围成新田300 余亩,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生产活动中,扬中军民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许多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第一线生产劳动,体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全新的革命风尚。
创办扬中被服厂。1945 年,扬中县警卫营上升为扬中县独立团,为解决增编人员的军需物资,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办了被服厂。当时由于敌伪封锁,原料采购十分困难,大家想尽办法,通过两个渠道解决 :一是在扬中和江阴购买老百姓家的家织土布 ;二是通过内线到上海、苏州、常州购买“龙头细布”。建厂之初缺乏技术工人,被服厂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 从扬中本地和常州聘请了一批裁缝和熟练服装工人。生产中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动足了脑筋, 如把被子的表里缝成筒状,四角结上带子,冬天塞进被絮当被子,夏天抽掉被絮,用竹竿撑起可以当蚊帐,做到一物两用。就这样,扬中被服厂从白手起家,两个月内突击生产了600 多套军被服,保证了部队供给。
创办江南烟草厂。1944 年春,为渡过敌伪封锁的经济难关,扬中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以商办名义开办香烟厂,以增加财政收入来源。设备采购是办厂的首要条件,大家先想办法从苏州买到一台每分钟生产350 支香烟的小型卷烟机,然后通过分散包装的方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运到扬中。后来又通过上海永安公司的内线关系,采购了烟丝机、滚筒机、炒烟丝机以及商标印刷版等,同样化整为零由民船运到扬中。1945 年6 月,香烟厂定名为“江南烟草厂”,生产“长江”牌香烟,商标图案为一只三桅帆船,7 月正式生产。江南烟草厂的创办与生产经营为缓解根据地的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被服厂、香烟厂的创立,都体现了扬中人民勤劳智慧的品质,从“说尽千言万语搞动员”到“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内在实质跨越数十年时空一脉相承。这种品质成为“四千四万”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善于经营的传承,发展“供销员经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
( 作者单位为镇江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