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红色文化 >> 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

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4-15      阅读数:

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

——解析柳肇珍烈士精神内涵

      柳肇珍,又名柳石华,女,祖籍江苏镇江,生于上海。1937 年11 月参加革命。1938 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扬中县工委、县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员、支队直属队党总支书记。1941 年2 月22 日,300 多名日伪军分3 路包围第二支队司政机关驻地—宜兴县和桥西施荡。突围时,柳肇珍身受重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1 岁。
      一、红色家书显精神
      1. 烈士生前家书的概况与陈展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柳肇珍和一些同学从浒墅关流亡至无锡,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敌后援会,无锡沦陷,她加入中共江苏省外县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随团到溧阳,辗转江西,1937 年到南昌,在上饶、玉山、弋阳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年11 月赴皖南云岭东南局训练班学习,后调苏南敌后工作直至牺牲。
      柳肇珍自离开上海从军后,曾断断续续的给母亲、家中弟弟写信,在信中用隐语告诉她的一些情况,让家中老母和亲人们放心。信中提到“店里”,指的是党组织活动场所 ;“老板”指的是陈毅司令员,店里的人都是和她一起参加革命、追求信仰的革命同志们。镇江市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里在2002 年建馆之际,有幸收集到了柳肇珍烈士亲笔所写的信函中的十九封,全部陈列在一楼抗日战争时期展厅中,供后人参观。这十九封红色家书语言简单而朴实,字里行间始终体现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色彩,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心态,饱含真情却凝聚着高尚的情操与精神内涵。即便岁月将其尘封了80 载,现在读来,仍让人感到弥足珍贵与敬佩。
      2. 解析红色家书中烈士精神内涵
       笔者近日重新阅读了柳肇珍烈士的十九封家书,结合她一生从事革命工作的轨迹,仔细品读家书中的话语,从中挖掘柳肇珍烈士的部分精神内核。
      其一,要求进步,追求精神富足,拥有崇高理想与信念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就读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的柳肇珍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宣传抗日救亡,至此她开始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那年她仅有17 岁。由此可见,她思想上要求进步,不甘于平庸,拥有着崇高的追求与志向。在1938 年10 月22 日她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我在的店是一个大店,店里老板师兄师弟很多,店规很严,同事中间却合得非常好,像自己亲兄亲弟一样。除了每天管理店务外,还每天补习功课,研究学问。大家的志气都很高,努力求上进。生活上虽苦,但精神上很快乐。”另一封信中,同样写给母亲,里面也写道 :
“珍儿在外面很好,一个离了家的孩子倒也是顶起劲的,她并没有因为和亲人分开而难过,大概是有了群了吧!周围的人爱护她想爱护小妹妹一样,珍儿在外面生活比在家里更好,更有益。”
      新四军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常常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甚至连生命也时刻面临着威胁,然
而追求革命信仰的征途上,精神上却是富足的。柳肇珍在给家中弟弟的信中写道 :“青年需要更活跃,不要落人后。关于我,你们可以放心,珍姐不比你们,已经20 岁,是一个大人了,会很好照顾自己,努力求上进,艰苦的生活下去,只有在艰苦中才能锻炼出人来。”她不光是在以姐姐的身份去教导弟弟,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从中表达了她追求革命思想的坚定,实现人生理想的快乐。
      其二,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始终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
柳肇珍虽出身在繁华的十里洋场,却没有一丝城市姑娘的娇气。她勤勉工作,总是认为年轻时吃点苦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并在磨练中不断地锤炼自己。1939 年10 月3 日她从扬中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也很上进,知道努力,特别能吃苦,一天时常穿了草鞋走七八十里路,还要夜行军。假使你们能看到我时,会这样叫:‘蛮像样的女战士啊!’”1940 年4 月8 日她写道:“珍儿在外面生活的很好,身体很健康,心境很愉快,虽然很艰苦,但我们却感觉的甜。”她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遭遇日军“扫荡”时,她一夜跟着大家跑了几十里也没有掉队 ;担任扬中县委宣传部部长时,她边学边做,筹办轮训班,培训干部,深入群众,动员青年参军,为苏南敌后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做出贡献。
      更加宝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革命热情,遇到险要任务时,她不怕牺牲,勇于挑起重担。
1940 年6 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接到了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摸清日军巡江的规律、了解清楚镇江城内日伪军的部署。任务重,危险性大,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此时,柳肇珍毛遂自荐,她说 :“我是女的,又是本地人,容易混进城去,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一定会取得情报。”“我是共产党员,为党、为民族,杀头、坐牢,我什么都不怕!”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其三,关爱长辈,牵挂家人,封封信中表达浓浓思念
      1937 年在给母亲的信中,柳肇珍写道 :“由于张先生接连两次到上海,加强了我对上海的怀念来,看了瑞弟他们的照片,觉得他们和我在家时还是一样的形象,因此我想到妈和绪弟一定也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我自己一定也仍和四年前差不多。”1939 年10 月3 日柳肇珍从扬中油坊寄信给母亲 :“今天收到瑞弟的信,使我快活得什么似的。想不到两年的瑞弟进步得这么快,口气老得比我还老,懂事里又流露着天真,字句也写得真漂亮。不愧是妈妈的心疼儿。”透过柳肇珍烈士的家书,我们看到了一位女儿对母亲、对家人的牵挂与依恋,看到弟弟的进步和成长,她由衷地高兴与欣慰。几乎每封信的落款处,除了标明暂时部队落脚的地址外, 还不忘向年迈的外祖父、外祖母问安。烈士对长辈的尊重、对家人的关爱,跃然纸上。
      柳肇珍是外孙女、是女儿、是姐姐,她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们有情、也有爱,即便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割舍不下这浓浓的亲情,却始终阻止不了作为一名革命者追求真理的脚步,以及为革命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决心。这一封封家中,让人读来、想来,震撼而感动。革命者的精神内核是牺牲时的壮烈,也有忍痛抛开家人的不舍,把每一封家书都当成遗信时的坦荡。
      其四,鼓励亲人,要努力进取,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柳肇珍在她短暂的革命生涯里,颇为感动的是,她不光自己投身革命事业,还不断地鼓励
家中弟弟,也要努力进取,将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1940 年4 月8 日,她在给母亲信中提及弟弟 :“弟弟呢?初中毕业是继续升学还是参加职业,如果妈和绪哥愿意的话,也可以让他到我这里来,我热烈的欢迎他们,这对他们的前途是好的。”同年,从上饶回南昌,她给弟弟写信中叮嘱道 :“自己多看一些书,努力做日记和作文章,一天天的大了,要培养自己的爱好。”在柳肇珍的召唤下,后来家中弟弟也先后参加了革命。镇江烈士陵园烈士红色档案中记录了很多英烈举家参加革命、最后相继牺牲的事迹,如镇江地区的“杨门三烈”,大姐杨瑞年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后,召唤小弟前来投身革命,后姐姐在上饶集中营被屠杀牺牲,弟弟在赤石暴动中牺牲 ;再如句容地区的“巫门三烈”,大哥巫全仁、老二巫恒通和弟弟巫恒达均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先后殉国。
      参加革命就有牺牲。然而在柳肇珍、杨瑞年、巫恒通等英烈的心中,比宝贵的生命还要重要的是什么?我想那就是革命信仰。他们追求真理的心是坚定的,他们始终坚信参加革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使命与责任,所以他们鼓励着家人也共赴这千秋伟业,燃烧年轻生命的光和热,创造下一代人的光辉未来。
      二、高光时刻显精神
柳肇珍个头不高,有点圆胖,长得就很有亲和力,战友们都称她“小皮球”。通过解读她写的家书,她的形象在笔者内心里更加的饱满和生动起来,她的高尚品质与追求让人敬佩。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反复挖掘和研读柳肇珍烈士的更多事迹史料,在她一生的高光时刻也同样体现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其一,真诚善良,亲民爱民作表率
      部队住在茅山圩时,柳肇珍看到育才小学的课桌课凳坏了不少,她便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给学校作修补之用。当时,师生很感动,他们说 :“兵荒马乱,百姓遭殃,办学校也难,课桌凳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只有新四军才不打扰学校,才这样关心教育!”柳肇珍热心而善良,她的行为感动着育才小学的师生,同时,她的行为也代表着整个新四军群体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为我军赢得了赞誉。
      另一事例是部队转移至句容横山岗时,柳肇珍发现房东家孩子因急性肺炎发高烧,就立即连夜赶往两里外的和庄,请来了张军医诊治,小孩最终转危为安。房东两口子感激不已说 :
“我们孩子命大啊,遇到柳同志、张军医这样的好人,长大了可要记住救命恩人啊!”当时的形势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危险是随处都有的,但是柳肇珍为了救房东家的孩子不顾个人安危连夜赶路请张军医,就足以让人敬佩,她将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将百姓的孩子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种精神境界怎能不让人动容!
      其二,从不以首长夫人自居,保持普通一兵本色
      1940 年10 月,柳肇珍与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罗忠毅结为夫妇,调至扬中县新四军第二支部政治部组织科工作。成为“首长爱人”后,她仍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穿补丁衣服,行军不仅自己背背包,还常常帮体弱的女同志背。当时,组织科长王直为让她有时间帮罗司令抄写文稿,处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尽量少分配点工作给她做。但柳肇珍很不开心,她积极要求分配更多工作,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找工作做。“从不以首长夫人自居,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笔者认为这是柳肇珍烈士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为革命者,她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劳苦大众,为了追求和平与实现理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的内心是
极其纯净的,她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很高,她没有认为自己嫁给司令员后就高人一等,就可以指派别人,而是一如既往、勤勉工作,待人真诚,永葆普通一员的本色。
      其三,壮烈牺牲,永远把党和人民放心上
      1940 年2 月22 日,300 多名日伪军分3 路包围第二支队机关驻地——宜兴县和桥西施荡。突围时,组织科长嘱咐柳肇珍带领文工团、供给部的女同志乘船突围。船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向东南方向行驶,刚到三叉河口,遇敌集中火力射击,柳肇珍为掩护其他女同志,不幸胸部中了数弹,鲜血直流,但她非常顽强,忍痛拿起手里的枪向敌人还击。战友们替她包扎伤口,她却说 :“你们不要管我,我不行了.....”她从身上掏出一个鲜血浸湿了的小包嘱咐交给首长,终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战斗后,组织科长打开带血的小包,里面放着的是柳肇珍的党证、党员登记册,还有一些钱,这是她最后一次党费。牺牲时,柳肇珍才22 岁,与罗忠毅也才结婚半年,她的才华刚刚显露,她的为人也才刚刚展现出特有的人格魅力与风采,却就这样用血包着一颗火热的心,把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在与罗忠毅结婚一月后,柳肇珍曾写信给母亲 :“妈,别生气珍儿,原谅珍儿,在事先双方都曾慎重考虑,现在事实证明我们都没有看错人,我们很相投,为珍儿的得良偶而高兴吧!毅和我在地位上是很不相称的,他比我高得多,但我们结合并不是在于地位上,而是在于意愿的和性格上的相投,相互尊重,相互敬爱,因为我们完全是站在平等地位。”1940 年11 月28 日,也就是柳肇珍牺牲后的半年,罗忠毅也在溧阳塘马战斗中壮烈牺牲,这对在血与火洗礼和锤炼中的抗日伉俪又在泉下相聚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像柳肇珍这样的英烈们,他们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他们始终斗志昂扬,保持着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将老百姓永远装在心上,他们能够克服一切艰难与困苦执着地去追求革命信仰,并且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奉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

参考资料
1.《信仰的力量》;
2.《水西英烈》
3.《忠魂谱》
4.《忆我的大姐柳肇珍烈士》——柳肇瑞
(作者为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