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江花月夜》赏月地镇江古诗考证
沈三山 沈晓昆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地点有不少猜测,其中李金坤自2005 年起发文,持镇江焦山说,2022年他再次发文强化此说。基于他的论证,本文从新的角度,提供新的诗文证据,增加客观判断的逻辑细节。这不仅仅是为了支持镇江说,更是为了尝试一种不同的但普适的语言证明方法。本文分四个主要部分:一、从词汇分析重读原作;二“、海门”在镇江古诗中的语篇定义;三“、江潭” 是判断赏月实地(以下简称“赏月地”)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地点 ;四“、海门”是赏月文化的一个强力磁场。
一、从词汇分析重读原作
春江花月夜初唐·张若虚
春江/ 潮水/ 连海平,海上/ 明月/ 共潮生。
滟滟/ 随波/ 千万里,何处/ 春江/ 无月明!
江流/ 宛转/ 绕芳甸,月照/ 花林/ 皆似霰。
空里/ 流霜/ 不觉飞,汀上/ 白沙/ 看不见。
江天/ 一色/ 无纤尘,皎皎/ 空中/ 孤月轮。
江畔/ 何人/ 初见月,江月/ 何年/ 初照人?
人生/ 代代/ 无穷已,江月/ 年年/ 望相似。
不知/ 江月/ 待何人,但见/ 长江/ 送流水。
白云/ 一片/ 去悠悠,青枫/ 浦上/ 不胜愁。
谁家/ 今夜/ 扁舟子,何处/ 相思/ 明月楼?
可怜/ 楼上/ 月徘徊,应照/ 离人/ 妆镜台。
玉户/ 帘中/ 卷不去,捣衣/ 砧上/ 拂还来。
此时/ 相望/ 不相闻,愿逐/ 月华/ 流照君。
鸿雁/ 长飞/ 光不度,鱼龙/ 潜跃/ 水成文。
昨夜/ 闲潭/ 梦落花,可怜/ 春半/ 不还家。
江水/ 流春/ 去欲尽,江潭/ 落月/ 复西斜。
斜月/ 沈沈/ 藏海雾,碣石/ 潇湘/ 无限路。
不知/ 乘月/ 几人归,落月/ 摇情/ 满江树。
全诗252 字,36 句,18 联,九解(4 句或2 联古称一解),每解一韵,转九韵成篇。每句三个音步(以斜杠表示),每个音步以两字或三字词语构成,全篇如此。
全诗具有叙事脉络,从月升到月落,既有“今夜、昨夜”等时间表示,亦有多个空间地点。叙事脉络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此诗作于实地真景。
因有些字重复使用,全诗实用汉字146 字。其中“,月”15 见(“见”即字频,古称)“,江”12 见,“不”九见“,人”六见“,上、何、流”分别5 见“,春、水、无、照、相”4 见“,海、明、见、年、去、落”3 见,有27 字2 见,余100 字1 见。
从心理词库、语篇学的词汇和主题视角来看,以原作高频字词确定其主题是更为客观的方法“,月”和“江”的见数说明虽然原作作于江海之处,但“江”和“月”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提示了诗作的场景所在是江而不是海。全诗字词犹以实指字词为甚,围绕江月构成有机的语义网络,或有定义关系,或有从属关系,比如“潮“”流“”鱼”等,体现了诗人创作时心理词库的激活状态。如果原作确有赏月地,其基本字词作为有机的整体,作为特定的语义网络,定然会被面对同样的江景月色的当地后来的诗人反复使用(。见Aitchison,1987)在发现任何直接文字记载之前,原作的语言使用便是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任何赏月地的判断都要以此为据,且整体把握, 镇江焦山说亦不例外。
二“、海门”在镇江古诗中的语篇定义
说赏月地在镇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江有“海门(”671 见),有一片江潮海浪汇合的水域,而这片水域非常贴合原作首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描述的场景。李金坤为此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予以证明,本文不再赘述,但有三点需要补充。
(一“)海门”位置在镇江古诗中的出处,如下 :
(1《)搜韵网》在唐·元稹《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一诗有注,海门 :指长江入海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长江中有海门山《。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二五《镇江府》“:焦山在郡城东九里大江中,与金山并峙……山之余支东出分峙于鲸波弥淼中,曰海门山。”
(2)明·盛恩(生卒年不详)在《京口三山赋》中有曰 “:环四隅而为廓,望孤屿而作标。尔其胜概,则海门、松寥,两山分峙。”
(3)清·王士禄(1626—1673)在《同如石古樵登海门山二首》的诗序中曰“一名松寥夷山,即孟浩然诗所云“夷山对海滨”者也(。一作“夷山近海滨”,见其诗《扬子津望京口》。)
(4)清·查慎行(1650—1727)在《苏轼补注》中华书局版二三三页中曰 “:山之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上有焦山寺”。
(5)清·鲍皋(1708—1765)在其《海门泛舟诗》序言中有曰“:甲子三月朔,酒会于焦山精舍。薄暮微醉,同雪江丈马研国释啸江笠矶自扬波亭放舟,缘山西北游松寥两小山,并跻绝顶,东瞰海门,西眺金陵,中流落日,天水四空,云霞万顷,鸟飞不停,帆影徐灭。曛黑,沿碧桃湾、青玉坞缓棹旋归,周览翠微,瞬息三岛,平生佳胜,于兹为极。松寥古总名海门山。”
(二“)海门”在镇江古诗中有具体的语篇定义
归纳起来有江和海两个方位的关联,海门之内有金山,北固山和焦山拱卫的水域 ;海门之外更为浩瀚滉漾,有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和扶桑之地。统计如下 :
海门之内,以各景点古诗中出现海门的见数为统计 :
海门之外,以全部所收镇江古诗中的见数为统计 :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苏轼的这首长句是在实地场景中的叙事之作,其中“江潭”的位置明明白白位于金山和焦山之间,金山之东,焦山以西。自明至清,镇江古诗中共有80 多人叠此诗韵,且多为实地访游之作。由于和《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的位置妥妥契合,赏月地在焦山之说显得更为合情合理。
镇江古诗中还有一些地理词语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江潭”这个地理实指词语,比如“江口”和“潭口”。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一诗中第一句“北固临江口”,宋·秦观在《金山晚眺》一诗中的“西津江口月初弦”,更有清·厉鹗《晓霁出江口望五州山》一诗的诗题以及清·张应昌《登润州江口银山是日渡扬子江》的诗题都表明了“江口”的位置位于长江镇江段东头上游金山周边,与西头下游的焦山海门对应。张玉书《海门歌》一诗中,不仅同时出现“海门”和“江门”,还提到了“潭口”。清·缪沅《跋瘗鹤铭卷尾》一诗中一句“欲下龙潭捜古碣”中的龙潭和所论“江潭”同指。所有这些词语都对应了现代镇江人常说的长江镇江段的内江(即现在江海之门和焦山水闸之间的水域)。由于是内江,由于上游金山附近江口的弯曲和下游焦山海门的扼守,江潭这片水域受外江潮水的影响相对比较少,更易平静。难怪明·谢缙有《重送二首·其二》诗曰 “:云开京口山如画,风定江心镜自磨。”有张若虚和苏轼笔下的江潭这泓碧水,镇江城市山林便有了尽收美景的妆镜,尤其是在风平浪静的夜晚观赏江月之皎皎,波光之滟滟,海雾之沉沉。
四“、海门”是赏月文化的一个强力磁场
京口乡风重拜月(清·陈鹏年《十五夜月下作歌》),此言不虚,因为古代镇江常有丰富的赏月活动,且因这些活动,镇江主要的景点甚至有了专门赏月的亭台。
在镇江古诗中“,月”字竟有3000 多见数,以赏月为主题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看月(40见)、待月(29 见)、坐月(25 见、)对月(19 见)、玩月(14 见)、望月(9 见)、得月(7 见)、赏月(4 见)。因此,长江镇江段的三山景区有着丰富的赏月活动和语言文化。最著名的赏月活动之一便是清朝扬州文人组团来到镇江(见马曰管、马曰璐、厉鹗、方 、杭世骏、陈章、闵华、陆钟辉、楼锜焦山赏月诗),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张若虚在镇江赏月的可能(参见李金坤,2022)。
在镇江赏月,不同于在一马平川之地赏月,不同于犄角旮旯之处赏月,更有京口三山的海拔高度尽收江海之阔来提升赏月的品质和讶愕。乾隆皇帝在京口写了一首《江月》,诗中有曰 :
“水月亦常见,江月见乃初。”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游历镇江和扬州之后则写道 “:最是销魂难别处,扬州风月润州山。(”《江南杂诗四首·选一》)常识告诉我们,更上层楼,四望皆通的登高对于审美,对于哲思,对于诗兴是何等的必不可少。
正因为赏月活动的高度频繁,三山景区有了这样那样的赏月建筑,比如月波台,海月亭、不波亭。此外,镇江著名的景点几乎都是赏月的绝妙之处,比如妙高台、月华山、松寥阁等等。真不知道,在这些赏月亭台,还会有多少诗人流连,涌现出多少赏月的佳作?
五、结语 :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海门”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地点,而是复合了人文地理的地名(见唐晓峰,2010),恰恰是其人文的含义,和“春江潮水连海平”有了可能的诠释关系,加之张若虚和苏轼的“江潭”可能同指,增加了《春江花月夜》其赏月地在镇江焦山的可能性。京口历代的赏月活动和亭台虽是辅证,但也说明“社会具有语言性(”参见Searle,2010),反之亦然,人工的赏月亭台往往可以明证曾经频繁的赏月吟咏活动。
在本文定稿之际,想起了为数不多也写过《春江花月夜》的张子容,他在《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写道 “:张幕连江树,开筵接海潮。”这场景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又想起清·徐珂在其《北固山游记选》告诉我们,多景楼的前身有“梳妆台”之称。想想初唐紧接着三国的时空距离,不禁想问 “:梳妆台”会不会是《春江花月夜》中的“妆镜台”的源出或者传说?尽管今日之镇江不复古代之京口,但西津渡救生会的历史地图告诉我们,长江镇江段的水域曾经有40 里之宽,芳甸汀洲常常潜伏在内江和外江周边,时隐时现,苏轼笔下祈春蚕的沙户就住在这里。
只能说,在镇江三山赏月,这乡风,很有可能始于张若虚。
参考书目 :
Aitchison, J. 1987,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Searle, John R. 2010. Mak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金坤,200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作地蠡测,中国韵文学刊,Vol.19,No.4。
202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于镇江焦山之再考,语文学刊,Vol.42,No.4.唐晓峰,2010,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 :中华书局。
(作者沈三山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退休教师,沈晓昆为镇江市科技局原农业处处长)
- 上一篇:中国古代“经济特区”——南徐
- 下一篇:月下相思纯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