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镇江古代州立学校始建时间探述

镇江古代州立学校始建时间探述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镇江古代州立学校始建时间探述
乔长富
      题目所说的州立学校,是指我国古代由“州”级行政机构所设立的供生员读书以谋仕的学校。兴建州立学校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镇江古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镇江古代兴建州立学校,南宋卢宪所撰《嘉定镇江志》所录南宋张扶所撰《重修学记》说 :“镇江有学,始于太平兴国五年冬,柳开自常移润,八年秋乃发旧创新,告迁夫子之庙。”对于此文所说,其后有关著述都认为它是指镇江创建州立学校,是从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润州知州柳开创建州学开始。例如,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一就说“镇江有学,经始于太平兴国八年”。(但该书卷十一又说“盖州县有学,自庆历间始”。)《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九引杨棨《京口山水志》也持其说。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之下,今人的有关著述也多把太平兴国八年柳开兴建润州州学说成是镇江古代州立学校教育的开始,并且把柳开说成是镇江古代学校教育的开创者。个人以为,诸如此类说法,不但不符合张扶文章的本意,更不符合镇江古代州学发展的历史事实。2023 年是柳开在润州开始兴建州学1040 年,这里说点个人浅见,希望有助于弄清相关历史的真实情况,兼纪念柳开在润州兴建州学的不朽功绩。
      其一,从我国古代州县学校兴建的实际看,我国古代州县学校的兴建,与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有关。《新唐书·选举志》说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又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所载,“唐诸州皆立学校。学生上州六十人,中州五十人,下州四十人。每年十一月,诸州送毕业生员往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润州在唐代属于“望”州(《新唐书·地理志》),其级别高于上州, 当然也会建有“州学”。
      其二,从唐代进士及第的实际看,据《至顺镇江志·科举》所录唐代前期润州科举考试及第的进士的籍贯,马怀素、申堂构为丹徒人,陶翰为润州人,丁仙芝、蔡希寂、张晕(翚?)为曲阿(丹阳)人。其中,马怀素是唐高宗调露二年(680 年)进士及第(参《登科记考》)。这些情况显示,早在初唐和盛唐,润州当已建有州学,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进士及第。
      其三,从唐代帝王的诏敕看,据《登科记考》所录,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五月壬申,“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百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唐高宗总章三年(670 年)五月丙戌诏曰 :“诸州县孔子庙及学馆,有破坏并先来未造者……宜令所司,速事营造。”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年)七月壬子诏曰:“天下举人……皆须补国子学生及州县学生,然后听举。”又据《唐会要·学校》所录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年)九月敕 :“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皆行束脩之礼,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绢二匹。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匹。皆有酒酺。……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五月敕 :“……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
      从以上所录诏敕可见,自唐高祖开始,唐代就已开试设置“郡县”即州县学,州县学有学馆和生员,生员的学习内容和考核都有一定要求。由此看来,唐代润州开始建有州学,当不会晚于盛唐,很有可能始于初唐。
      其四,从唐人的记载看,虽然笔者尚未找到唐人建立润州州学的具体记载,但还是看到唐代关于润州“兴建”“儒学”的记载,这就是唐代贾餗在宝历二年(826 年)所作《大唐宝历崇元圣祖碑铭并序》所说李德裕为润州刺史时“兴建儒学”的记载。文章说 :“公以济代全才,合乎修明,树风南藩(指润州),显于庙庭,俗变风移,遂至于道。”(《全唐文》卷七三一)文中所说“公”是指李德裕。李德裕一生曾三次任润州刺史,第一次是长庆二年(822 年)到大和三年(829 年)。此文作于李德裕第一次为润州刺史时。文章所说宝历二年的“前岁”是指宝历元年。这年正月七日,唐敬宗颁布《南郊赦文》称 :“天下州县,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明加训诱,名登科第,即免征徭。”(《全唐文》卷六十八)由此看来,李德裕之所以在润州“兴建儒学”,当是遵照唐敬宗诏书的要求。而如果把唐敬宗“诏书”所说之“儒学”与李德裕“兴建”之“儒学”对照,可以看出,唐敬宗“诏书”所指显然是学习儒家学问的生员,李德裕所“兴建”的则是生员学习儒学学问的学校和校舍。显然,这种学校与“州学”同属于州立学校。由此看来,唐敬宗的诏书和贾餗的文章也显示,润州在唐代当建有州立学校,而不会到北宋柳开时才开始建立州立学校。
      至于唐代润州的“儒学”之所以为贾餗所记载,当由于它是遵照诏敕而建立,建设原因比较特殊,加上建成后又与“甘露降瑞”之事巧合。至于其他比较一般的州立学校,未能有这种遭遇,因而难以看到相关的具体记载。但这种情况并不表明这些“普通”的州立学校当时并不存在。事实上,唐朝廷的有关诏书、唐代润州众多进士及第的实际,以及润州从中唐开始成为“望州”的事实,这种种情况都在显示唐代润州当已建有州学,只是前人未见述及,或者前人虽述及但后人尚未发现,有待挖掘而已。
      李德裕初次为润州刺史就在润州“兴建儒学”的事实,又从侧面显示,唐代润州在李德裕为润州刺史之前,当已建有州学。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据《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李德裕初次为润州剌史时,在安定社会秩序、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而“绩最天下”(贾餗《大唐宝历崇元圣祖碑铭并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润州到李德裕为润州刺史时还没有建立州学,李德裕当不会不有所作为。再说,从上文所录贾餗称赞李德裕“兴建儒学”,也从侧面显示李德裕为润州刺史以前,润州当已建有州学,否则贾餗文章不会只说他“兴建儒学”,而不说他兴建州学。
      说到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对于“儒学”一词作为“学校”义项的解释,《辞海》解释为 :“元、明、清在府、厅、州、县设立学校,供生员读书,称儒学。”《辞源》也持此说。今天看来,儒学作为学校的名称,早在唐代已是州县学校中的一种专门学习儒家学问的学校的通称。唐代“儒学”与元明清“儒学”,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此看来,《辞海》《辞源》只说到元明清的“儒学”,却未说及唐代的“儒学”,显然不够完备,需要补正。
      了解到上述情况,今天我们再来看张扶《重修学记》所说,就会有新的理解。这就是 :前人所谓“学”,事实上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学校,如“州学”“县学”之“学”,就是指州立学校、县立学校。例如上文所举“州县学”“学生在学”之类的“学”就是此意。另一层是指学馆,即校舍。例如上文所说李德裕“兴建儒学”之“学”,就是指儒生学习的学馆,即校舍。这种情况,不但见于唐人文章,而且见于宋人文章。例如南宋范成大所撰《吴郡志》卷四《学校》说 :“吴学始于范文正公,后更八政始成。”所录张伯玉《六经阁记》说 :“吴郡州学,始由高平范公(指范仲淹)经构之。”把这两段话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所谓“吴学”之“学”是指校舍,而不是指学校。同样的道理,再来看张扶《重修学记》可以看到,所谓“镇江有学”的“学”,从题目“重修学记” 看,它当是指学校的校舍,即“学馆”,也不是指学校本身。再从“发旧创新”看,它又显示早在柳开为润州知州以前,润州当已有“旧”的州立学校,柳开只是在“旧”的州立学校的基础之上, 兴建州立学校的新的校舍而已。所以这些话并不意味着润州在柳开为润知州以前就没有州立学校。由此看来,张扶《重修学记》的文义本来是清楚的,并无错误,只是由于行文过于简洁, 未能明确“学”的含义,因而引发误解,以致元代俞希鲁说出“镇江有学,经始于太平兴国八年”,后人进而由此认为柳开是镇江古代州立学校教育的开创者,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可谓越说越远离历史的真实情况。今天,有必要弄清历史真实情况,以纠正错误说法。
      其五,北宋柳开虽然如上文所说并非古代润州州立学校的教育的开创者,但他确实是北宋润州州立学校教育以至北宋州立学校教育的开创者。他对赓续古代润州州立学校的文脉, 开启润州以至北宋州立学校发展的道路确实是功不可没。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唐末五代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天下学废”。欧阳修《晏元献公神道碑铭》说 :晏殊在应天府“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他把晏殊天圣五年(1027 年)兴办学校,视为开创北宋的州县学校。但是今天看来,早在太平兴国八年,柳开就在润州兴办学校,其时间比晏殊要早四十多年。由此可见,柳开在润州兴办学校,实际上才是北宋州县学校的开创者之一。因此,柳开在润州兴办学校,其意义不但在润州,而是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意义。
      再从润州本身说,唐代润州的州立学校教育在五代时处于废止状态,即使到了北宋初年, 早在柳开为润州知州以前,润州就曾有三任知州,但他们对于兴建润州的州立学校,都未见有什么作为。直到柳开任润州知州后,到任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发旧创新”,在旧的州立学校校舍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校舍,创建新的学校,从而成为润州州学自唐末废弃以来,北宋首位兴建润州州学的知州。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对北宋州立学校教育以至文化教育的发展确实是功不可没。而且,自从柳开在润州兴建州学以后,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朝廷就下诏“许润州立学”(《宋史全文》卷七下),表明柳开所创建的润州州学已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它的地位有所提升。这种提升,看来与柳开在润州兴建州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关。不过,尽管如此, 柳开也还只算是宋代润州州立学校教育的建设者和振兴者,并不是镇江古代学校教育的开创者。因此,今天如果把柳开推崇为镇江古代学校教育的开创者,是不符事实,并不妥当的。
      自从柳开在润州兴建州立学校以后,到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范仲淹为润州知州时,对于润州的州立学校又“新而广之”。《至顺镇江志·儒学》载 :“宝元初,文正范公仲淹守润,兴学宫,请赐以闲田,具经史传疏、诸子书,聘江南处士李觏使讲说,以教养其州子弟。率五日一视学,躬教以文。间设饮食,延劳奖进之。士翕然兴于学,民相劝趋于善。邦之人士深德之,立祠于学。”由此可见,北宋润州的州立学校到范仲淹为润州知州时,无论在教学设置、教材使用、教师聘任,还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看来,范仲淹对于北宋润州州立学校以至润州文化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贡献,功不可没。然而范仲淹虽然也“躬教以文”,但他的所作所为,毕竟都是从润州知州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本人并不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的人士,因此,有的著述把他称为教育家,值得商榷。
      最后,抄录《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十六所载清人刘台拱(代作)嘉庆二年(1797 年)所作《重修府学记》有关段落如下 :“润之庙学(引者按 :指州县学),宋以来始颇见图经,太平兴国中,太守柳开所建在旧东夹城朱方门内。宝元初,范文正公知州事,实增修之。今其故址堙废不可考。明初府学在定波门内。景泰三年(1452 年)移建丹徒县治东,距今三百四十有五年矣。屡经修葺,近复圮坏。”由此可见柳开以后到清代乾隆年间镇江“庙学”即府学(州学)的校址变动情况,可供参考。至于具体详细记载,由于原文篇幅较长,不予抄录。
      主要参考文献 :
      2.1 南宋. 卢宪.《嘉定镇江志》.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2.2 元.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2.3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2.4 清. 徐松撰. 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年版.
(作者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