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淡墨探花 艺术通才

淡墨探花 艺术通才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淡墨探花 艺术通才
——王文治的诗联书画、音律词曲艺术

蒋光年

  前几年在上海福州路一家书店购得《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一书,书中共两张书签,都出自清代镇江名流之手,一张是“淡墨探花”王文治的“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另一张是“江上外史”笪重光的“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封底一副联墨作品也是笪江上的“明净致清福;慷慨有奇思。”集中还有清代名相镇江人张玉书所书“紫凤苍龙,神奇入画;清风白日,幽雅成图”的联作。
  名城镇江得江山之助,自古人才辈出,而王文治则是位精通诗联书画、音律词曲的艺术通才,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论书绝句三十首》等传世。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雍正八年(1730)十一月十六日生于镇江府丹徒县辛丰镇东石村。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文治以一甲第三名及第,高中探花,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王文治乞病罢归故里,卜居梦溪河畔、寿丘山麓,构柿叶山房,自此无意仕进,优游林下,日夕吟咏为乐。《梦楼诗集》中有诗题:“余家梦溪之上,拟于溪上建楼,故先以为号。”诗句则有“我家家住梦溪头,头白归来始有楼。”其诗题小注道:“余家与沈存中(沈括)梦溪相近,自号梦楼。”王文治择居梦溪,想必也与沈括这一名人及梦溪园这一胜迹有关吧,又因当年的王文治解归故里后无正常经济来源,只能“一枝斑管且医贫,也似昌黎谀墓文”,故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才开始正式筑成“梦楼”。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乡贤前辈笪重光入手,后学董其昌、张即之。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有潇疏秀逸之神韵,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难怪当时竟有“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王文治不仅精通书法,对绘画也有研究,是清代著名的京江画派的领袖人物。他本身懂画、会画,擅长画墨菊、牡丹等花卉作品,尤精于画梅,韵致清逸,笔意劲秀,跋语清趣脱俗,是个多面手。
  王文治不仅是位著名的书画家,还精于诗文联语。其诗宗唐、宋,自成一家,与袁枚、蒋士铨、赵翼并称清乾隆诗坛“袁王蒋赵”四大家。李调元《雨村诗话》论及四家:“平心而论,词曲袁、赵俱不及蒋,诗蒋不及袁、赵,而诗词俱兼者,断必推丹徒王梦楼先生。”方于谷《仿王渔洋论诗绝句四十首》评说:“落手烟云泼不休,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丘一壑皆生趣,仅数京江王梦楼。”袁枚《寄怀王梦楼太守》:“才子中年多学道,仙人家法爱吹笙。骚坛旗帜张多少,我觉王维是正声。”
  王文治诗学王维,多禅意画境,诗风清新淡雅。他与袁枚性情相投,风格亦相近。他们都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性情、真感情和表现个性为主,感情所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风趣;诗歌作品宜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
  王文治凭借“探花”功名和在书法上的声誉,不仅成为京江画派的领袖,而且对京江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王文治曾抄刻被誉为“京口三诗人”之首的余京的《江干诗集》,撰写“京口五诗人”传。王文治除与年长自己66岁的余京外,与京江诗坛的主要诗家都有交往,京江画派的张崟、顾鹤庆等画家皆工书善诗,且都与之交往颇深,他的弟子门生更是遍布京口及其周边地区。
  王文治《梦楼诗集》自序:“余年未弱冠即习为诗,然未敢以示人。”他为密友许宝善作《许穆堂先生诗集序》云:“予为童子时,即学为诗,或年馀而一变,其后或十数年而一变,皆私自淬砺,不敢示人,故至今知余诗者绝少。穆堂非至予家展读之,恐至今仍弗知也。”王文治对自己的诗作一向不肯轻意示人,他的诗学主张温柔敦厚,标榜性灵,注重学养和游历。王文治的诗歌中游历登临咏怀之作成就最高,其《海天游草》颇得盛誉。王昶《长夏怀人绝句》有“曾向东赢揽胜还,探花及第缀仙班。成唯识论虽通解,仍恐因缘在海山。”朱士龙《怀国朝京口诗人》之六写王文治:“格调矜严迥出尘,辋川诗骨本清真。海天游草尤超绝,字挟风涛笔有神。”
  王文治对家乡镇江风物吟咏甚多,他的《登无余阁望焦山》云:“秋水秋天远不分,谁将螺髻压靴纹。临风几度凭栏望,疑是横江一片云。”我主编的《镇江诗词一百首》封底即为王文治七十岁时自书的《北固访月波诗屋》一诗。他的《梦楼诗集》中题画诗有516首,可谓量大质优。如:“诗人腕底有春风,千朵花枝顷刻红。惹得庭前双蛱蝶,寻香故故绕帘栊。”“见山楼上见焦山,云里青螺白玉盘。自是爱山君有癖,将山携到洛阳看。”“梅花落后杏花红,轻暖轻寒二月中。谁洗琉璃铺万顷,一帆如燕剪东风。”
  王文治是楹联大家,其联语流露的性情和感情十分真切,其创作内容主要为胜迹联和题赠联,其流传表现形式主要为联墨合璧作品,且大多为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文字为创作内容的集稧联。王文治老家镇江辛丰东石村王氏宗祠堂柱上有他书写的楹联:“洐祖宗一脉心传,进而尽忠,退而尽孝;教子孙两行正务,秀者勤读,朴者勤耕。”此联不仅对仗工稳,内容也切事切题。王文治此类佳联,不胜枚举。
  “槐为王氏传家树;杏是唐人及第花。”王文治的这副宅第春联,对仗雅切工丽,流韵远逸,充分表现了作者引以为豪的喜悦心情,以及潇洒高远的非凡抱负。宋王祐在庭院中曾亲手植槐树三棵,说吾家当有位至三公者。其后,子王旦于真宗时官至宰相,“三槐”遂为王姓堂名。又唐京城长安有杏园,园在曲江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所谓“唐人及地花”即指杏花,“及第”指科举应试中选。王文治为殿试一甲第三名,也即“探花”。   
  “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交老更亲。”人间难得悠闲的岁月,昔日好友之间的友情到老更加深厚。年老时朋友日渐零落了,所以知交故友一旦相会,就显得特别亲切。联语写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值得回味。“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有好友来访,有奇书可读,乃人生之乐。把明月当作推心置腹的朋友,想象丰富,比喻恰当。结识好朋友,读奇书,都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此联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率直的真情。
  王文治对王羲之《兰亭集序》情有独钟,留有大量“集稧联”。如:“林荫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清和”指天气清朗和暖,“兰言”指情投意合之言,“曲畅”指使周尽而畅达。此联意境皆由《兰亭集序》而来,充分表现出文人墨客清高超逸的雅集之乐。
  王文治少年时即颇喜音律,词曲音乐几乎伴随了他一生。他还组建了一支家庭戏班,不仅在家表演,还经常随他外出。当年过镇江,访探花,赏家伎,几乎成了江南一带一道风景。无名氏《随园诗话批语》:“乾隆辛亥,余省亲福建,见梦楼于京口。留饭听戏,三日而别。其演戏用家乐约三十人,外有女子四人。所演《西楼记》《长生殿》俱精。而梦楼僧帽儒衣朱履,兴复不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二十一首咏王文治云:“弹丝吹竹谱宫商,刻意推敲格调苍。不许神通破禅律,遗山心早厌苏黄。”袁枚仿元好问论诗来褒奖王文治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及其格调之苍凉和禅律之高妙。
  王文治还曾以乐器之不同,比喻诗人诗文之特色与风韵。如:“余尝以音乐论诗,蒋心馀、朱子颖如大鼓洪钟,沉雄畅远;袁子才如琵琶,妙能移人,兰雪才似蒋而稍逊其横,情似袁而不尽其妍,气似朱而不及其纵,以哀艳之思,发清壮之响,穿云裂石,往而复回,其铁笛呼?”
  王文治在词曲方面的贡献还在于他为友人参订刊刻词曲方面的书籍,一为冰丝馆重刻《还魂记》,一为叶怀庭的《纳书楹曲谱》和《纳书楹玉茗堂四梦曲谱》。王文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重游杭州,适逢乾隆将南巡,杭人慕其熟谙曲律,特重金聘其撰制迎銮乐府九折,以为銮驾幸杭时迎贺之献。赵翼《西湖杂诗》之七咏梦楼在杭制新曲教梨园:“手翻乐府教梨园,可是填词老稼轩。唱到曲中断肠句,眼波偷看客消魂。”

参考资料

  王平著《探花风雅梦楼诗——王文治研究》

 (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镇江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