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王仁堪勤政廉洁精神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迪

王仁堪勤政廉洁精神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迪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王仁堪勤政廉洁精神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迪

王 勇

  【摘 要】 晚清循吏、状元王仁堪在任职京城时能够直言进谏,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进言献策,并能为体恤百姓艰辛而谏阻在国家危难之际修复颐和园等,在主考三省乡试时能够选拔出优秀卓异之士,其一心为国、慕士爱民的精神为有识之士所推重。尤其是王仁堪在任镇江知府期间,平教案、击匪徒、兴水利、抗旱、捕蝗、截漕赈灾、修善堂、办学舍、义塾等,可谓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并且多次捐廉捐俸,其勤政廉洁的精神,深得民心。究其精神根源与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先贤典范榜样的影响分不开。以王仁堪为代表的先贤名宦勤政廉洁的精神对当今党风廉政建设亦有一定启迪意义。
  【关键词】  循吏 状元 王仁堪 勤政 廉洁 党风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首先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接着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接着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时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②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和先贤的典型模范有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之处。尤其是中国历代名宦、循吏“一心为民”有口皆碑的政事治理实践及其勤政廉洁的精神对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兹以晚清循吏王仁堪的典型事例加以考论。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福建闽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先后充任翰林院修撰、山西学政、教习庶吉士,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副考官,会典馆总纂官、镇江知府、苏州知府等。所任各职皆能尽忠职守,王仁堪在京任职时曾直言弹劾崇厚与俄国擅订割地卖国条约《里瓦几亚条约》,最终经殿议后朝廷拒不批准此约,并将崇厚处以“斩监候③,挽回了领土损失;又曾奏请罢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为慈禧祝寿事宜、吁请饷援台湾、通筹台湾防务等,在出任三省乡试副考官时选拔出姚永概、江标、费念慈、赵椿年、梁启超、汪兆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任教习庶吉士时培养出后来的民国总统徐世昌等杰出人才。尤其是在镇江知府任上,王仁堪带领百姓抗旱赈灾,兴修水利,举办善堂,廉洁奉公,鞠躬尽瘁,任满考核全省第一,调苏州知府不到三月便积劳成疾,溘然病逝,年仅45岁。当王知府突然病逝的噩耗传来,大江南北为之哀惋,当时名士张謇、梁鼎芬等亲自前往苏州吊唁,镇江士民甚至出现“士废业,商罢市,野辍耕,无不唏嘘流涕,设位而祭”①的场面,镇江士绅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恳请朝廷将王仁堪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刘坤一对王仁堪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守镇江也,以恺悌之心行仁义之政。无急功、无近名。……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于民生休戚、风俗盛衰,靡不夙夜勤求。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②并将王仁堪与名垂青史的于定国、赵广汉、召信臣、富弼、文翁等名宦相媲美,朝廷破例恩允。《清史稿·循吏传》评价称:“自光绪初定制,官吏殁后三十年,始得请祀名宦。于是疆臣率徇众意,辄请宣付立传表章,旷典日致猥滥,仁堪为不愧云。”③纵观王仁堪的生平,其能成为《清史稿》入传的最后一位循吏,可谓当之无愧。
  一、王仁堪对勤政廉洁精神的践行
  由于王仁堪曾多次直言进谏,得罪当权贵戚,光绪十六年(1890)冬在京城任会典馆总纂官的王仁堪被外放为镇江知府,同僚相顾愕然,大为叹惋,王仁堪则丝毫不以为意,留下“圣明无弃材,中外不歧视”④的留别诸友诗,领凭后便于次年春慨然赴任。
  1.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自光绪十七年至十九年,王仁堪在任镇江知府两年多时间里,于平教案、击匪徒、兴修水利、抗旱赈灾、捕蝗、垦荒种树等方面善举不断,日夜操劳,多所贡献。“时长江上下会匪煽动,洋人梅生滋事,郡民惊扰。公亲出巡防,申旦不寐,民获安枕。”⑤王仁堪到任不久,镇江就发生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王仁堪一方面组织士绅百姓积极应对,一方面向上级申请赈灾漕粮,并带头倡捐,受其影响国内外人士纷纷募捐救灾。王仁堪“率邑人谨愿习劳者,度地高下,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积数十日,因劳得疾,犹强起视事不辍。入夏,果大旱,飞蝗蔽天,力疾督捕于野。病几殆,犹据床作捕蝗议,日召丹徒知县王芝兰于榻前相诰诫。驰书邻属,告以兜围之法。以灾状详请大府入告,得旨,截漕为赈。又激劝绅商捐赀相助。”⑥在王仁堪与当地士绅以及社会各界襄助下,最终全活20馀万百姓。此外,在整修善堂、兴办学校诸方面,王仁堪亦事必躬亲,不胜枚举。王仁堪的亲民爱民之举,甚至使百姓忘记其为郡守,与其同劳共食,相处融洽和谐。
  2. 诚实无欺,政务公开。王仁堪曾手书北宋名臣、状元王曾格言:“王沂公尝语人曰:‘昔杨文公有言“人之操履,无如诚实”,吾每钦服斯言,苟执之不渝,夷险可以一致。’按:此是立身居官第一要著。”⑦王仁堪一生奉行“诚实”二字,出仕之后,凡公牍文书等事项必如实加以详细记载,以备检阅。在《王苏州(仁堪)遗书》中收有奏议23篇,山西学政任内公牍5篇,镇江府任内公牍14篇,保甲章程16篇,丹阳教案始末6篇,镇属壬辰赈务67篇,收录的简牍10篇也多与政务相关,总数多达141件。其中对于镇江赈务文书公告记述尤详,凡事涉百姓、需公之于众者,一律周遍知悉。此外,在整治善堂时,还令属下赵征禾编有《丹徒(育婴、恤嫠)经费征信录》;在赈济灾荒时,编有《丹徒旱灾征信录》①,使诸事皆有据可查,款无虚费,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3. 任人唯贤,严格要求。王仁堪曾经在同治九年(1870)顺天乡试的硃卷中写道:“国家不患无才,患有才而不用其才,尤患有才而轻用其才。”②王仁堪在主考各地乡试时选拔出大量人才,在任镇江知府时,也能够做到知人善用,并严格要求,给镇江的百姓带来了福祉。丹阳县令查文清,丹徒县令王芝兰,地方乡绅韩弼元、柳恂、严作霖、鲍上传等贤才善士,在王仁堪任职镇江期间,皆是其得力助手,为地方治理做出了较大贡献。如在丹阳教案中,王仁堪与查文清多方设法保护无辜百姓。又如《丹徒开塘章程》记载:“现请严佑之、靳春阳、柳少云、于百川、侯俭堂、赵聘三诸善士,或司总局账目,或任分段查勘。所有司事车马、薪水,一切用费,各善士皆愿自备,不支公款。至赴乡勘工,应拈阄执段,以专责成。”③《丹徒旱灾征信录·查赈记》载:“分东西南北三乡为三路(镇邑北枕大江,故无北路),先查赈三日,府县率各绅及司事齐集城隍庙焚香拜祷,置三阄于神前,誓于神曰:凡我官绅协力拯饥,毋或干没以图自肥,有渝斯言,神明殛之。誓毕拈阄。于百川分东路司事、柳少云分西路司事、严佑之、吴少南分南路司事。”④严作霖(字佑之)曾经“三赈直隶、山东,再至山西、河南,前后募款数千万,经赈十余省,刻苦耐劳,三十年如一日。”王仁堪任职镇江期间,对严作霖委以重任,让其协助募捐赈灾。“徒邑土瘠贫,作霖兼筹教养,于恤嫠、义学、救生诸务,精心臂画,持久不衰,而自奉俭约,缊袍粗粝,有为常人所难堪者。”⑤严作霖卒后,两江总督周馥、江苏巡抚陆元鼎据绅士公呈,合词奏请恤赠,并宣付史馆立传。
  4. 清正廉洁,一泉可鉴。王仁堪为官之时,不但能够做到勤政爱民,还能做到清廉自守,甚至预支养廉银修葺破败不堪的府署,捐廉设义塾,出私钱建学舍,捐资赈灾等。王仁堪在镇江兴修水利时“顾念官款无可请,又不欲劝捐以扰民,乃驰书远道,乞诸亲旧,而自输俸钱以兴事。富商感愧,争相投纳,得钱三万馀缗。”⑥王仁堪任镇江知府后发现镇江西乡百余年来,较少读书之士,于是“捐廉设塾,延师教督之,颜曰榛思文社。后遂多入泮者。其他各区,分立义塾,教忠教孝,恳恳不倦。”⑦又镇江城里无学舍,诸生多散居城中,王仁堪“乃出私钱,益以赈馀之息,于府廨前卜地构屋数十椽,曰南泠学舍,为治经讲学之所,工未竣。七月,调苏州府,谆属代者终其事。”⑧王仁堪“捐廉”“出私钱”等义行,为当地士绅做出了表率。王仁堪在离任时,百姓依依不舍,“遮道泣留”⑨,士绅欲为其设宴饯行,被婉言谢绝,于是士绅百姓便以王仁堪曾亲自带人疏浚出的中泠泉水相送,以表达对他的景仰与爱慕。王仁堪在苏州病逝后,张謇前往吊唁时慨叹道:“身后公私并负七千馀金。公负七千金,督、抚代筹,私负则渺然无著。堂有老母,下有七子,归无一椽寸陇也。高科荣进,修志清名,其终如此耳,可胜慨哉!”①由于多次捐廉捐俸甚至为了公事举债,家庭负担沉重,然而,王仁堪为了百姓的利益、福祉至死不渝,因此,其能够在百余年来一直为镇江百姓所爱戴和景仰并非偶然。
  王仁堪曾在《瑞安师命饮即席恭赋》诗中写道“安得治蒲三载绩,少酬立雪廿年恩。”②诗中通过对孔子称赞子路治蒲地颇有政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为民谋福祉的政治理想。王仁堪通过对镇江的治理最终实现了“少酬师恩”的夙愿。王仁堪病逝后,其师黄体芳撰《挽王仁堪知府联》:“廉吏可为乎?只馀身后图书与两袖清风,分贻儿辈;老夫亦耄矣!剩有病中涕泪付长江流水,洒向君前。”③王仁堪的知交黄绍箕《挽王仁堪(可庄)联》写道:“望君是林胡两文忠一流人物,有才无命欲何如?”④在赞誉王仁堪有林则徐、胡林翼那样治国大才的同时,也对其英年早逝没有能够完全实现才华感到惋惜。
  二、王仁堪勤政廉洁精神形成的源泉
  王仁堪勤政廉洁精神的形成与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兹从家学师教的熏陶和传统名贤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1.家学师教的熏陶。王仁堪出身于仕宦之家,祖父王庆云熟谙儒家经典,32岁时即高中进士,后仕至贵州学政、陕西巡抚、山西、四川总督、工部尚书等,所宦皆有较好的声誉,对孙辈王仁堪等常寄予厚望,对其有言传身教之功。王庆云在任职各地时也为王仁堪作出了表率。如《王(庆云)文勤公年谱》记载道光十四年(1834),王庆云“奉命典试广西,殚心校阅,得士蒋琦龄、龙启瑞等如额,揭晓多桂林知名之士。”⑤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王庆云任贵州学政,贵州本为僻陋之地,士鲜专经。王庆云到任后,以经学取士,“令报名于案,临日背诵,问以疑义,其娴习而知讲解者,辄冠场。”当地士子闻风交相劝勉,始知尊崇实学。王庆云履职三年,厚民生,易风俗,“以振兴边庠为己任,校阅精详,激厉实学,于特出之士优加奖赏,贫乏者佽以公车路费,诲人不倦。三载如一日。卸任时,外郡士子,咸恋恩诲,至省送别者,无虚日。”⑥王庆云所任各职,皆能夙夜勤勉,在其日记、年谱中所载甚详。咸丰十年(1860),由于积劳成疾,王庆云寄居西安养病,“晴窗课孙(仁堪)辈,为之点读《仪礼评注》,删节抄本授之。”⑦王庆云关心国家安危,尤留心当世之务,曾取贺长龄所辑《经世文编》,遍加评骘,并撰著《荆花馆日记》(又名《王文勤公日记》)《荆花馆遗诗》《石延寿馆文集》《石渠馀记》等文献,遗泽后世。王庆云在任山西总督时多有惠政,其去世后,山西官绅百姓将其奉祀于名宦祠。王仁堪的父祖还为他延揽儒学修养深厚的名师加以教化,自6岁开始随贵州举人景星学习,先后师事江南举人吴福田、四川优贡陈谨箴、陕西进士王鸿飞、福建进士陈楷等,在名师的教化下,王仁堪的书法、春联、诗歌、史论以及儒家文化的修养等都取得极大的进步,这为他日后成状元、成循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名贤的影响。王仁堪受到唐代名相魏徵、北宋状元宰相王曾、文学家苏轼、南宋忠臣文天祥、清代名臣林则徐等影响颇大。王仁堪曾过录《魏郑公(徵)谏录》并加以评语,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如在读《对积德累仁》时,王仁堪按语称:“董仲舒曰: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盖自下享之谓之利,自上施之即谓之仁,自上建之谓之德,自下戴之即谓之功,仁德之外,本无所谓功利也。”①在论述君臣治国时功利与仁德孰轻孰重时,王仁堪更赞同施仁德,日后王仁堪治理地方时始终以“仁德”为根本正是其早期思想的体现。王仁堪与林则徐为同乡,林则徐之子林拱枢与王仁堪父亲王传璨既是福州同乡,又皆先后官于刑部,两家可谓世交。王仁堪对乡贤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颇为熟悉,曾作《林心北(即林拱枢)年丈约饮汇清园感赋》诗,诗中对林氏父子有口皆碑的政绩予以较高评价。这些名贤的事迹对王仁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仁堪在传统文化的薰陶下,在自己的仕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勤政廉洁的精神内涵。王仁堪曾作有《人镜赋》《辅人无苟赋》《所宝惟贤赋》《惜守阴赋》《志不在温饱赋》②等,这些赋作中即可见出王仁堪的操守情怀。这种思想在王仁堪出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所出的试题中亦有所展现。如四书题考到《孟子》:“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③考查应试者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阐释,这实际上也表达了王仁堪对富贵利禄的轻视,对德才、民生的重视,也希望在选拔人才时能够选拔出德才兼备之士。
总 结
  王仁堪勤政廉洁、视民事如家事、夙夜勤求的风范,最终赢得了民心。即使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活在镇江人民的心中。2016年,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组织出版《晚清循吏王仁堪文献评注》,并经多方努力于2017年建成王仁堪纪念馆,向后人展示王仁堪勤政廉洁的珍贵史料,镇江市委老领导钱永波同志在为王仁堪纪念馆题写的对联“为民爱民亲民伟绩丰功垂青史,廉政勤政实政高风亮节启后人”中高度概括了王仁堪一生的精神风貌,其影响所及,必将久远。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④在今天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如能对像王仁堪这样先贤勤政廉洁行为及其思想有所学习和借鉴,必然会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