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从“仁人安宅”匾说起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从“仁人安宅”匾说起
钱 凯
镇江东去,有座黄墟古镇,镇上有座很不寻常的西式楼房,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依旧巍然屹立。小楼称不上宏伟,却很精致;说不上豪华,但很实用。这是冷御秋先生解甲归田后,以戎马半生的积蓄建起的住宅。新居落成,村民送来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仁人安宅,落款是大缺村全村村民敬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参与群众性纪念冷老组织的驻镇江办事处工作时,曾走访当地不少耄耋老翁,他们回忆,类似以一个村全村村民名义给冷老送的匾还有若干块。当时的冷先生,已不是正规部队的高级军官,也不是地方官员了,一无职二无权,却为什么如此受到地方民众拥戴,获此殊荣呢? 已经成为“冷遹先生纪念馆”的小楼静静地伫立在黄墟的土地上,每天笑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之余,仿佛在无声地讲述它那早已长眠九泉的主人那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那无奇却感人的桩桩件件。
泽被乡梓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冷老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忽然听到院子外面传来一阵阵女人的哭声—邻居家又在打老婆了!“为什么男人打女人?”冷老放下筷子说:“女人经济不能独立啊!”他沉思了一会又说:“要让女人读书,学到堪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为家乡办教育,让年轻人都能读书,这是冷老早已着手办的事,此刻,他更重视的是为女子办学校。1926年10月,冷老与黄炎培、唐儒箴等人联名发起创办了“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邀请赞助人江恒原、杨卫玉、陆小波、胡建春、严惠宇、包俶青、葛敬中等组成学校董事会,冷老被公推为董事长。十年间购地造屋,聘请名师,颇具规模。学校先设蚕桑科、后增设师范科,共有7个班级。办学十多年,镇江女职的毕业生为各小学充实了师资,为各地提供了育蚕指导,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1929年,镇江县立师范学校打算迁往上党,经冷老多方做工作,学校改迁黄墟,并改名为镇江县黄墟乡村师范学校。冷老为学校的经费落实和教学力量的组织付出了许多心血。并帮助制定了“精业、强身、学圃、学农”的八字办学方针,强调“从劳力上劳心”。为了实现办学方针,学校与地方合办了一所农场,有百余亩土地,学生每月定期到农场生产实习,增加知识。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参加民众夜校和家庭妇女识字处的工作。学校的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为四年,并设有短期师资训练班。毕业生对全省分配,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抗战爆发时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束荣祖,丹徒姚桥束家村人,黄墟师范毕业后在镇江伯先路小学任教师。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时,激于爱国热情,一行四人奔赴延安,改名于丁,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兵种副政委。
1928年,冷老代表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厅合作,成立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区由冷老任主席,从六个方面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一、村政试验区所辖13个自然村,村民民主协商,选出村代表1至3人,组成村代表会。凡试验区大事,皆召开村代表会议,提出讨论,听取村代表意见,作出决定。村代表负责把大会决定内容,向村民传达,并动员村民配合。 二、建设1、试验区宽6华里,长9华里,首先测量绘制了五千分之一的平面地图,以备作出规划。2、发动村民修筑了从京沪铁路新丰车站到黄墟镇的新黄公路,全长十华里,路面宽、坡度小,可通汽车。3、兴修水利,经三年奋战,深挖旧塘50处,受益农田2500亩;开挖新塘4处,受益农田240亩;修筑水坝3道,受益农田800亩,总计受益农田为3540亩。 三、农事1、发展蚕桑事业 先后垦荒200多亩,植桑6万多株,每年春蚕收益2万2千多元,秋蚕收益1万多元。 2、改良猪种鸡种 引进良种猪,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猪不但瘦肉率高,而且饲养一年比本地猪重30%以上。引进良种公鸡,与农户的公鸡等价交换,以后每两年再更换一次,达到母鸡产蛋增加30-40%的效果。 3、买进草鱼苗1万尾,发给20名特约鱼塘代表负责放养,两年后,每尾重达1.5斤。 4、推行单人脚踏脱粒机、三匹马力柴油机,不但常年用于农业生产,防洪排涝时还支援了试验区附近的农村。 四、教育 试验区有县立师范学校一所,完全小学一所,私塾七所,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每年秋季开办民众夜校,时间4个月,每晚1-2小时,学习语文、算术,对于提高青壮年农民的文化知识很有益处。此外,还针对失学的家庭妇女家务多,难以出门读书的情况,成立了24个家庭妇女识字处,每天下午由县立师范应届毕业生上门任教,三个月一期,可识字500多个。共扫除成年文盲370多人。 五、医卫成立中医诊疗所,方便村民就地看病治疗,诊费和药费全部由试验区负担。成立民众医院,设中医、西医,村民看病,中医全部免费,西医酌收部分药费。 六、经济创办经济农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虽然只有百余亩,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对社员贷款,主要采取实物贷放,如要贷款买豆饼做肥料,信用社就直接贷给豆饼。冷御秋先生为家乡人民办的这些好事,实实在在,实用实惠,家家户户都能受益,男女老少都能受惠。 教子有方冷老回黄墟老家,大多是乘火车。火车站上有些农民推着独轮车,可以把下火车的客人送到家。每下火车,车夫便主动上来,冷老只把随身带的一点东西放车上,自己却从不坐车,一边信步向前,一边和车夫聊天,了解乡间民事。到了家,必留车夫吃顿饭,给一块钱,然后命一个子女把车夫礼送出门。
冷老这是以无声的行动在教育子女,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对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寒者,更要尊重、关爱。此类事甚多。
冷家是个大家庭,年长者做寿,子女婚嫁,大多要摆酒。乡亲们来祝贺,冷老热情接待,六碗八碟的酒席,让乡亲们全家都来,连吃三天,一律只收六角钱。反之,对于一些政客权贵、豪门富户,虽然送礼丰厚,冷老并不看重。冷老一生自奉俭朴,布衣、布衫、布鞋,四菜一汤,黄酒一两杯而已。
冷老在广东护法军政府担任总参议并代理内政部长时,甚为孙中山先生信任、器重。当地军阀见冷老一人在任,夫人尚在原籍,就悄悄送来两名美女给他做小妾,冷老不让进门,原车退回,不久又以照顾冷老生活起居为由,送来两名年轻女佣,冷老毫不犹疑,立即退回。
冷老不但给子女以身教,更重言教。一个寒冬的傍晚,小女儿从镇江放学回来,看到桌上摆了一桌菜,肚里正饿,就招呼两个侄儿一道吃起来了。正吃着,冷老走进来,看了一眼,又走了出去。等小女吃完,冷老问她,“菜的味道怎么样?你知道这桌菜的来历吗?这是一个求我谋事的人当掉了他老母亲的皮袄买来的!”说到这里冷老把托他谋事的那人找来,“天气这么冷,怎能让老人把皮袄脱下来?”并吩咐办事人员拿过当票,立即到当铺把皮袄赎出来。冷老关照那人,你明天先把皮袄送回家,然后到我这里来等候消息。冷老对子女的教育延及孙辈和亲友后代,而且细微之处都不放松。
有次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冷老看到十岁的侄孙用的是一双象牙筷,就问:“你为什么要比别人特殊?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用竹筷子?”侄孙满脸通红,立即去换了双竹筷子。有年冬天,漫天大雪连下几天,一位亲戚担心孩子上学滑到,想用冷老的专车送一下,冷老说:“别人家的孩子能走,冷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走?娇生惯养,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
有个孙辈和同学打架,脸上被抓破了。回家给冷老看见了,冷老问清情况,马上叫孙儿去向同学赔礼道歉,并说,从小就要宽厚待人,不准耍威风,更不能学那些仗势欺人的恶少。
有次有个15岁的亲友后人去给冷老拜年,身上穿了件绸面骆驼绒的长袍,冷老看见了,就在第二天请春酒的宴会上,对着一班在外学习、就业的青年进行训导,“年轻人不要比衣着享受,要立大志做学问,要勤奋学本领。”古镇上有口古井,八角形的石井栏上那道道绳痕寓示着它久远的历史。冷老儿时经常和二哥三哥一起到八角井汲水。二哥三哥年龄相近,抬水时经常争吵,冷老排行第四,比三哥小5岁,却深明大义,他说:兄弟不团结,外人欺!二哥三哥听了有道理,再没争吵过。冷老把这事讲给子孙听,告诉他们,兄弟不团结,外人欺;民众不团结,外敌入侵!
冷老经常告诫子孙,严禁在外以他的名义招摇。其后人的特殊待遇,往往是难事、苦事要先上。1926年他创办镇江女子职业中学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招收女生比较困难,他就动员女儿福慧带头报名,以示倡导。
1949年镇江刚解放时,冷老想把蚕种场献给政府,但当时政府还无力接收私人企业,一时又无人愿意为他去经营,他就动员媳妇暂时管理,直到1952年完整地献给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建设急需人才,冷老对儿子福群说:“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鼓励儿子报名参加支援大西北的经济建设。 在他的动员下,女儿福安、女婿赵俊欣在1950年从条件优裕的欧洲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抗美援朝初期,冷老的侄孙放弃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冷老闻之,当面称赞:“真是好孩子!”
1945年冷老访问延安归来,把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合影照片挂在墙上,放在玻璃台板下,告诉子女:那里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延安的社会是个理想的社会。他手抚带回来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毛毯说,“别看它粗一点,那里才是真正办事业的。”冷老对后代的严格教育,不是希望他们升官发财,而是希望他们有真才实学能为社会服务。 在冷老的教育下,子女都成了材。长子福田留学美国,终身从事农业科学中的原子能研究;次子福群毕业于复旦经济系,终身从事企业管理;四个女儿都在教育战线工作,他们在各自岗位勤勤恳恳地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19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王北苑,不但是黄墟乡师毕业生,而且长期和冷老相处,说出这样的评价: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辛亥革命以来,镇江大人物不能算少,能和冷先生比较的是很少、很少的。他说到冷先生对子女要求严格时讲,“有许多官僚的子女,不读书,不学习,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在社会上为非作歹;而冷先生的子女,个个勤奋学习,学成后,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有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等等,从来没有凭籍权势吃大锅饭的。我亲眼看到的大人物,不能算多,他们的子女能和冷先生的子女比吗?有,很少!”黄墟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冷家子女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生活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一到乡里,倍受欢迎。老人的话,实为乡亲们的心声。
1984年笔者亲眼所见,冷老的小女冷福芝教授返乡时,霏霏细雨中,从公社书记到农家老汉,从医院护士到拖拉机手,无不见之驻足,笑容满面,问短问长。可见那位老人所说“一到乡里,倍受欢迎”,确实如此。 傲雪凌霜冷御秋先生曾名菊,菊花敢与扫尽百花落叶的萧瑟秋风作抗争,故字为御秋。投笔从戎后,改名为语音相近的“遹”但字御秋终身不改,且以行世。 名如其人,字如其性。冷老既有菊花那样的朴实无华和广泛的亲和力,又具菊花那样敢与恶势力抗争的秉性。冷老少年时常受旗兵的欺侮和洋人的蔑视,痛恨清廷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常与小伙伴们共勉:“欲雪耻辱,惟有读书奋进!”
不久,为帮助大哥开小店,每天清晨挑担进货,途经五十三坡观音洞一带,见到许多沿街乞讨的可怜人,便对天起誓:他日得志,定要让所有贫苦人,个个有饭吃、有屋住!21岁考入安徽武备学堂后,与柏文蔚等过从甚密,抨击时弊。24岁毕业后,积极参与反清活动。27岁,革命组织岳王会准备利用太湖秋操之机发动反清起义,冷老被公推为起义总指挥。不幸走漏消息,冷老被捕入狱。酷刑拷问中,昏死三次,均坚贞不屈,坚不吐实。 武昌起义后,冷老任广西民军督编协帮统,在出师北伐的欢送会上,他登台演说,慷慨陈词,表达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冷老与陆小波、严惠宇联袂前往镇江南门外都天庙,焚香起誓,坚决抗日,对鼓舞镇江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三人因此被镇江人民尊称为“镇江三老”。
镇江沦陷后,冷老转赴西南大后方,为抗战奔走呼吁。1941年,针对后方政府的腐败,他毅然提出《整饬禁政,肃清烟毒,以利抗战建国案》。1944年,冷老在国民参政会上,支持中共代表林伯渠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团结抗日。
1945年7月1日至5日,冷老等六位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机场欢迎和全程热情接待。 7月14日,为支持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冷老等三人发表“关于不参加国民大会问题讨论的书面声明”。抗战胜利后,冷老回到镇江,以其声望,营救和保护了大批受国民党政治打击迫害的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1946年,国民党为扩大内战,四处抓壮丁,特在镇江设立一个师管区。师管区司令到职后,宴请地方官员和上层人士,请他们给予配合支持。冷老严词批评道:八年抗战,江苏人民受了多少灾难,还没缓过气来,这又打内仗要抓兵。农民为逃避兵役,多少人甚至自残肢体,惨况难以例举,怎能忍心再加重他们的痛苦呢? 1947年春天,冷老家正办喜酒,来了一支国民党军队,说是路经此地,特来道喜。冷老的管家吴顺康是中共地下党员,密报冷老,中共丹阳县委组织部长、特派员宦德胜遭敌追捕,正躲在黄墟。冷老不动声色,把国民党军队拖住,先请喝茶,后请喝酒,等他们醉醺醺地去抓人时,宦德胜同志和他的游击队早已转移远去。
被誉为黄墟的阿庆嫂的潘梅仙,有次为地下党送信,不幸被捕,酷刑之下,被打得死去活来。冷老知道后,立即派人把敌军官叫来,“梅仙就是这个村上的,我看着她长大的,才19岁,能有什么事?不准烧她家房子!赶快放人!”在冷老的声威面前,敌军官只好放人。
由于冷御秋先生有形和无形的保护,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地下斗争的130多位当地中共领导和武装人员经常活动在黄墟一带;一些外地的中共干部在黄墟一带的学校、药店取得合法身份,隐蔽工作;地下党的小型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吃住、安全都有保障;陈云阁同志有次被三连之众的敌人围堵追剿,靠黄墟民治联防队的掩护,冲出了敌人包围。中共地下组织也十分关注冷老的安危。1947年秋,军统特务向南京当局密报冷公通“匪”,准备暗杀计划。陈云阁指示当地党组织,通过吴顺康把这一情报告知冷老,使之加以戒备。1991年黄墟人民把黄墟中学改名冷遹中学,并自发捐款铸造冷遹铜像。冷御秋先生离开人世已五十多年了,但他的业绩英名长存,他的高风亮节仍将激励家乡人民,不断进取,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钱 凯
镇江东去,有座黄墟古镇,镇上有座很不寻常的西式楼房,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依旧巍然屹立。小楼称不上宏伟,却很精致;说不上豪华,但很实用。这是冷御秋先生解甲归田后,以戎马半生的积蓄建起的住宅。新居落成,村民送来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仁人安宅,落款是大缺村全村村民敬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参与群众性纪念冷老组织的驻镇江办事处工作时,曾走访当地不少耄耋老翁,他们回忆,类似以一个村全村村民名义给冷老送的匾还有若干块。当时的冷先生,已不是正规部队的高级军官,也不是地方官员了,一无职二无权,却为什么如此受到地方民众拥戴,获此殊荣呢? 已经成为“冷遹先生纪念馆”的小楼静静地伫立在黄墟的土地上,每天笑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之余,仿佛在无声地讲述它那早已长眠九泉的主人那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那无奇却感人的桩桩件件。
泽被乡梓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冷老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忽然听到院子外面传来一阵阵女人的哭声—邻居家又在打老婆了!“为什么男人打女人?”冷老放下筷子说:“女人经济不能独立啊!”他沉思了一会又说:“要让女人读书,学到堪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为家乡办教育,让年轻人都能读书,这是冷老早已着手办的事,此刻,他更重视的是为女子办学校。1926年10月,冷老与黄炎培、唐儒箴等人联名发起创办了“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邀请赞助人江恒原、杨卫玉、陆小波、胡建春、严惠宇、包俶青、葛敬中等组成学校董事会,冷老被公推为董事长。十年间购地造屋,聘请名师,颇具规模。学校先设蚕桑科、后增设师范科,共有7个班级。办学十多年,镇江女职的毕业生为各小学充实了师资,为各地提供了育蚕指导,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1929年,镇江县立师范学校打算迁往上党,经冷老多方做工作,学校改迁黄墟,并改名为镇江县黄墟乡村师范学校。冷老为学校的经费落实和教学力量的组织付出了许多心血。并帮助制定了“精业、强身、学圃、学农”的八字办学方针,强调“从劳力上劳心”。为了实现办学方针,学校与地方合办了一所农场,有百余亩土地,学生每月定期到农场生产实习,增加知识。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参加民众夜校和家庭妇女识字处的工作。学校的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为四年,并设有短期师资训练班。毕业生对全省分配,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抗战爆发时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束荣祖,丹徒姚桥束家村人,黄墟师范毕业后在镇江伯先路小学任教师。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时,激于爱国热情,一行四人奔赴延安,改名于丁,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兵种副政委。
1928年,冷老代表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厅合作,成立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区由冷老任主席,从六个方面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一、村政试验区所辖13个自然村,村民民主协商,选出村代表1至3人,组成村代表会。凡试验区大事,皆召开村代表会议,提出讨论,听取村代表意见,作出决定。村代表负责把大会决定内容,向村民传达,并动员村民配合。 二、建设1、试验区宽6华里,长9华里,首先测量绘制了五千分之一的平面地图,以备作出规划。2、发动村民修筑了从京沪铁路新丰车站到黄墟镇的新黄公路,全长十华里,路面宽、坡度小,可通汽车。3、兴修水利,经三年奋战,深挖旧塘50处,受益农田2500亩;开挖新塘4处,受益农田240亩;修筑水坝3道,受益农田800亩,总计受益农田为3540亩。 三、农事1、发展蚕桑事业 先后垦荒200多亩,植桑6万多株,每年春蚕收益2万2千多元,秋蚕收益1万多元。 2、改良猪种鸡种 引进良种猪,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猪不但瘦肉率高,而且饲养一年比本地猪重30%以上。引进良种公鸡,与农户的公鸡等价交换,以后每两年再更换一次,达到母鸡产蛋增加30-40%的效果。 3、买进草鱼苗1万尾,发给20名特约鱼塘代表负责放养,两年后,每尾重达1.5斤。 4、推行单人脚踏脱粒机、三匹马力柴油机,不但常年用于农业生产,防洪排涝时还支援了试验区附近的农村。 四、教育 试验区有县立师范学校一所,完全小学一所,私塾七所,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每年秋季开办民众夜校,时间4个月,每晚1-2小时,学习语文、算术,对于提高青壮年农民的文化知识很有益处。此外,还针对失学的家庭妇女家务多,难以出门读书的情况,成立了24个家庭妇女识字处,每天下午由县立师范应届毕业生上门任教,三个月一期,可识字500多个。共扫除成年文盲370多人。 五、医卫成立中医诊疗所,方便村民就地看病治疗,诊费和药费全部由试验区负担。成立民众医院,设中医、西医,村民看病,中医全部免费,西医酌收部分药费。 六、经济创办经济农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虽然只有百余亩,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对社员贷款,主要采取实物贷放,如要贷款买豆饼做肥料,信用社就直接贷给豆饼。冷御秋先生为家乡人民办的这些好事,实实在在,实用实惠,家家户户都能受益,男女老少都能受惠。 教子有方冷老回黄墟老家,大多是乘火车。火车站上有些农民推着独轮车,可以把下火车的客人送到家。每下火车,车夫便主动上来,冷老只把随身带的一点东西放车上,自己却从不坐车,一边信步向前,一边和车夫聊天,了解乡间民事。到了家,必留车夫吃顿饭,给一块钱,然后命一个子女把车夫礼送出门。
冷老这是以无声的行动在教育子女,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对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寒者,更要尊重、关爱。此类事甚多。
冷家是个大家庭,年长者做寿,子女婚嫁,大多要摆酒。乡亲们来祝贺,冷老热情接待,六碗八碟的酒席,让乡亲们全家都来,连吃三天,一律只收六角钱。反之,对于一些政客权贵、豪门富户,虽然送礼丰厚,冷老并不看重。冷老一生自奉俭朴,布衣、布衫、布鞋,四菜一汤,黄酒一两杯而已。
冷老在广东护法军政府担任总参议并代理内政部长时,甚为孙中山先生信任、器重。当地军阀见冷老一人在任,夫人尚在原籍,就悄悄送来两名美女给他做小妾,冷老不让进门,原车退回,不久又以照顾冷老生活起居为由,送来两名年轻女佣,冷老毫不犹疑,立即退回。
冷老不但给子女以身教,更重言教。一个寒冬的傍晚,小女儿从镇江放学回来,看到桌上摆了一桌菜,肚里正饿,就招呼两个侄儿一道吃起来了。正吃着,冷老走进来,看了一眼,又走了出去。等小女吃完,冷老问她,“菜的味道怎么样?你知道这桌菜的来历吗?这是一个求我谋事的人当掉了他老母亲的皮袄买来的!”说到这里冷老把托他谋事的那人找来,“天气这么冷,怎能让老人把皮袄脱下来?”并吩咐办事人员拿过当票,立即到当铺把皮袄赎出来。冷老关照那人,你明天先把皮袄送回家,然后到我这里来等候消息。冷老对子女的教育延及孙辈和亲友后代,而且细微之处都不放松。
有次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冷老看到十岁的侄孙用的是一双象牙筷,就问:“你为什么要比别人特殊?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用竹筷子?”侄孙满脸通红,立即去换了双竹筷子。有年冬天,漫天大雪连下几天,一位亲戚担心孩子上学滑到,想用冷老的专车送一下,冷老说:“别人家的孩子能走,冷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走?娇生惯养,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
有个孙辈和同学打架,脸上被抓破了。回家给冷老看见了,冷老问清情况,马上叫孙儿去向同学赔礼道歉,并说,从小就要宽厚待人,不准耍威风,更不能学那些仗势欺人的恶少。
有次有个15岁的亲友后人去给冷老拜年,身上穿了件绸面骆驼绒的长袍,冷老看见了,就在第二天请春酒的宴会上,对着一班在外学习、就业的青年进行训导,“年轻人不要比衣着享受,要立大志做学问,要勤奋学本领。”古镇上有口古井,八角形的石井栏上那道道绳痕寓示着它久远的历史。冷老儿时经常和二哥三哥一起到八角井汲水。二哥三哥年龄相近,抬水时经常争吵,冷老排行第四,比三哥小5岁,却深明大义,他说:兄弟不团结,外人欺!二哥三哥听了有道理,再没争吵过。冷老把这事讲给子孙听,告诉他们,兄弟不团结,外人欺;民众不团结,外敌入侵!
冷老经常告诫子孙,严禁在外以他的名义招摇。其后人的特殊待遇,往往是难事、苦事要先上。1926年他创办镇江女子职业中学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招收女生比较困难,他就动员女儿福慧带头报名,以示倡导。
1949年镇江刚解放时,冷老想把蚕种场献给政府,但当时政府还无力接收私人企业,一时又无人愿意为他去经营,他就动员媳妇暂时管理,直到1952年完整地献给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建设急需人才,冷老对儿子福群说:“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鼓励儿子报名参加支援大西北的经济建设。 在他的动员下,女儿福安、女婿赵俊欣在1950年从条件优裕的欧洲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抗美援朝初期,冷老的侄孙放弃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冷老闻之,当面称赞:“真是好孩子!”
1945年冷老访问延安归来,把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合影照片挂在墙上,放在玻璃台板下,告诉子女:那里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延安的社会是个理想的社会。他手抚带回来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毛毯说,“别看它粗一点,那里才是真正办事业的。”冷老对后代的严格教育,不是希望他们升官发财,而是希望他们有真才实学能为社会服务。 在冷老的教育下,子女都成了材。长子福田留学美国,终身从事农业科学中的原子能研究;次子福群毕业于复旦经济系,终身从事企业管理;四个女儿都在教育战线工作,他们在各自岗位勤勤恳恳地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19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王北苑,不但是黄墟乡师毕业生,而且长期和冷老相处,说出这样的评价: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辛亥革命以来,镇江大人物不能算少,能和冷先生比较的是很少、很少的。他说到冷先生对子女要求严格时讲,“有许多官僚的子女,不读书,不学习,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在社会上为非作歹;而冷先生的子女,个个勤奋学习,学成后,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有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等等,从来没有凭籍权势吃大锅饭的。我亲眼看到的大人物,不能算多,他们的子女能和冷先生的子女比吗?有,很少!”黄墟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冷家子女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生活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一到乡里,倍受欢迎。老人的话,实为乡亲们的心声。
1984年笔者亲眼所见,冷老的小女冷福芝教授返乡时,霏霏细雨中,从公社书记到农家老汉,从医院护士到拖拉机手,无不见之驻足,笑容满面,问短问长。可见那位老人所说“一到乡里,倍受欢迎”,确实如此。 傲雪凌霜冷御秋先生曾名菊,菊花敢与扫尽百花落叶的萧瑟秋风作抗争,故字为御秋。投笔从戎后,改名为语音相近的“遹”但字御秋终身不改,且以行世。 名如其人,字如其性。冷老既有菊花那样的朴实无华和广泛的亲和力,又具菊花那样敢与恶势力抗争的秉性。冷老少年时常受旗兵的欺侮和洋人的蔑视,痛恨清廷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常与小伙伴们共勉:“欲雪耻辱,惟有读书奋进!”
不久,为帮助大哥开小店,每天清晨挑担进货,途经五十三坡观音洞一带,见到许多沿街乞讨的可怜人,便对天起誓:他日得志,定要让所有贫苦人,个个有饭吃、有屋住!21岁考入安徽武备学堂后,与柏文蔚等过从甚密,抨击时弊。24岁毕业后,积极参与反清活动。27岁,革命组织岳王会准备利用太湖秋操之机发动反清起义,冷老被公推为起义总指挥。不幸走漏消息,冷老被捕入狱。酷刑拷问中,昏死三次,均坚贞不屈,坚不吐实。 武昌起义后,冷老任广西民军督编协帮统,在出师北伐的欢送会上,他登台演说,慷慨陈词,表达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冷老与陆小波、严惠宇联袂前往镇江南门外都天庙,焚香起誓,坚决抗日,对鼓舞镇江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三人因此被镇江人民尊称为“镇江三老”。
镇江沦陷后,冷老转赴西南大后方,为抗战奔走呼吁。1941年,针对后方政府的腐败,他毅然提出《整饬禁政,肃清烟毒,以利抗战建国案》。1944年,冷老在国民参政会上,支持中共代表林伯渠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团结抗日。
1945年7月1日至5日,冷老等六位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机场欢迎和全程热情接待。 7月14日,为支持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冷老等三人发表“关于不参加国民大会问题讨论的书面声明”。抗战胜利后,冷老回到镇江,以其声望,营救和保护了大批受国民党政治打击迫害的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1946年,国民党为扩大内战,四处抓壮丁,特在镇江设立一个师管区。师管区司令到职后,宴请地方官员和上层人士,请他们给予配合支持。冷老严词批评道:八年抗战,江苏人民受了多少灾难,还没缓过气来,这又打内仗要抓兵。农民为逃避兵役,多少人甚至自残肢体,惨况难以例举,怎能忍心再加重他们的痛苦呢? 1947年春天,冷老家正办喜酒,来了一支国民党军队,说是路经此地,特来道喜。冷老的管家吴顺康是中共地下党员,密报冷老,中共丹阳县委组织部长、特派员宦德胜遭敌追捕,正躲在黄墟。冷老不动声色,把国民党军队拖住,先请喝茶,后请喝酒,等他们醉醺醺地去抓人时,宦德胜同志和他的游击队早已转移远去。
被誉为黄墟的阿庆嫂的潘梅仙,有次为地下党送信,不幸被捕,酷刑之下,被打得死去活来。冷老知道后,立即派人把敌军官叫来,“梅仙就是这个村上的,我看着她长大的,才19岁,能有什么事?不准烧她家房子!赶快放人!”在冷老的声威面前,敌军官只好放人。
由于冷御秋先生有形和无形的保护,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地下斗争的130多位当地中共领导和武装人员经常活动在黄墟一带;一些外地的中共干部在黄墟一带的学校、药店取得合法身份,隐蔽工作;地下党的小型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吃住、安全都有保障;陈云阁同志有次被三连之众的敌人围堵追剿,靠黄墟民治联防队的掩护,冲出了敌人包围。中共地下组织也十分关注冷老的安危。1947年秋,军统特务向南京当局密报冷公通“匪”,准备暗杀计划。陈云阁指示当地党组织,通过吴顺康把这一情报告知冷老,使之加以戒备。1991年黄墟人民把黄墟中学改名冷遹中学,并自发捐款铸造冷遹铜像。冷御秋先生离开人世已五十多年了,但他的业绩英名长存,他的高风亮节仍将激励家乡人民,不断进取,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上一篇:弘扬收藏文化 共襄镇江盛藏
- 下一篇:京口驿?古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