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保护建设特色鲜明的镇江运河文化带

保护建设特色鲜明的镇江运河文化带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保护建设特色鲜明的镇江运河文化带

查伟强

  【摘 要】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最显著特色是江河交汇、古今辉映。江河交汇,是长江、运河在市区交汇,使运河直接通江达海;古今辉映,是镇江运河分为两段:一段是已不通航的主城区16.69公里古运河,它是主城区的生态带、风光带、历史文化带;一段是已升格为三级航道的谏壁口到丹阳与常州武进交界处42.74公里的现役航道,年通过货运量已达亿吨。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已列为世界历史遗产,镇江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镇江是江南运河的首要河段,更应以这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关键词】 江河交汇 古今辉映 最繁荣的江南运河的通江口门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是在京杭大运河基础上,将隋唐时开凿的今河南、安徽境内的洛阳段,通济渠和永济渠、汴河部分河段,以及淮河口也列入其中。无论是中国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镇江都是江南运河北段穿越丘陵入江的口门,江河交汇,古今辉映,是它的特有风采。
  现在,镇江段大运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不通航的古运河,从主城区的京口闸经丹徒口到谏壁河口全长16.69公里,是主城区的生态带、风光带、历史文化带;二是仍通航的运河,长42.74公里,从镇江谏壁口到丹阳与常州武进交界处,已从四级航道升格为三级航道,通航船舶也从500吨级提升到1000吨级,而且常年通航,年通过船舶货物量已达亿吨。
  但是,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历史遗产,有江苏6段河道、22个遗产点,却没有镇江的,这给镇江很大压力。我们查阅《中国大运河》一书。这部书由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题写书名,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中国文物学会承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是申遗期间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沿线35个城市,其中有8页介绍镇江,配图16幅,图文并茂,充分肯定了镇江段的重要地位。我们又在网上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了2017年6月11日发表的《中国大运河河道段及遗产点名录(网络收集版)》,在“河道段”中有“镇江城区运河故道”,在“遗产点”中有“镇江西津渡古街”。这一名录,与大运河镇江段的实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相差甚远。现在通航的运河也是历史留存的,秦代就开凿“徒阳运河”,只是河口因长江涨滩从原来的丹徒口东移到谏壁口;至于遗产点,在镇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大运河镇江段、江河交汇处、宋元粮仓遗址、新河街一条街、西津渡古街、英国领事馆旧址、虎踞桥、南朝陵墓石刻等。
  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2月24日视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6月4日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活态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世界遗产》2017年第5期,10月刊)现在,江苏、镇江都在加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流动不息的河水,同时又是绵延不断的文脉。我们要以此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使之成为著名的文化带、经济带、生态带。
  京杭大运河全线1794公里,通航里程为山东济宁以南的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887公里。江南运河323.6公里(平望至杭州有东、中、西三线,以东线计),就是全年通航的河段,镇江处于江河交汇处的关键位置。现就大运河镇江段的特色写几点看法。
  一、江河交汇
  镇江地处江南,临江近海,长江、运河在这里交汇。江河交汇,是镇江大运河的鲜明特色,也是镇江最重要的地理坐标。位于江河交汇处的有两个城市:南岸的镇江,北岸的扬州。两者的区别是镇江在城区交汇,扬州是在市属乡镇交汇。
  根据史料认定的大运河镇江段五口通江口门,按照开辟的年代,依次为丹徒口、大京口、越河口(今谏壁口)、小京口、甘露港。从唐宋开始,镇江曾发展为江南运河五口通江的港口城市。丹徒口,是秦代从徒儿浦西移开辟的入江口门,隋以前主要从这里入江;1980年谏壁船闸建成后,通航渐趋停止。大京口,是秦以后为避长江风险,将运河入江口门西移至京口,与隔江相望瓜洲对接,唐以后一直是主要入江口;到民国22年(1933),口门外早已被江滩淤平,当时镇江是江苏省会,口门内城区河段被填筑为中华路。越河口,是集辛丰、黄墟等丘陵山区来水的古越河入江口门,因河道弯转曲折,仅是丹徒口分流卸空后的船舶;1958年冬拓浚谏壁节制闸入江口门时,越河口旧址已挖废,如今谏壁口已成为江南运河的直接通江口门,可通过千吨级货船。小京口,是北宋天圣七年(1029)为分流大京口船舶而新辟的口门;民国23年(1934)旧闸址堙没,直到镇江解放时口门仍无闸控制,1957年重建节制闸,最大通过船舶仅60吨,20世纪70年代已无航运功能。甘露港,与开辟小京口一样,也是北宋天圣年间为分流大京口船舶而新开的口门,该港同样于20世纪30年代淤废。如今,大运河镇江段通江口有三处:古运河的小京口、丹徒口,现行航道的谏壁口。另外,据唐《元和郡县志》、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在北固山东测有润浦,是徒阳运河离城最近的入江口门,唐以后逐渐废涸。
镇江运河原有五处运口示意图:

(《京杭运河志(苏南段)》,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3月)
  由于镇江滨江近海,江河交汇,形成“十字黄金水道”,从而使镇江航运四通八达,镇江港的腹地不仅有运河沿线,而且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两岸,又可以江海河联运。这样,镇江港的货运量就大大增加,使镇江港成为千年老港、百年商埠,如今仍然是全国重要的枢纽港之一。
  2006年6月,“镇江江河交汇处”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江河交汇处应列入其中,使之成为壮丽景观。京口闸内设有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史料陈列馆,在新河街一条街保护和建设中,建议专门设馆。
  二、历史篇章
  江南运河镇江段始于何时,并无明确记载。但是,秦以前这里已有通江河道,这是有迹可寻的。田余庆先生在为《运河访古》写的“前言”中说:“江南运河的南段和中段水源充足,土层厚,地势平坦,开河较易。江南运河的关键部分是北段,即今丹阳至镇江一段,这段运河作者推测也是吴王夫差时初开,或者吴王就山间自然河道,部分地修治利用。吴王过江争霸中原,很注意利用水路。他既然能开通邗沟于江淮之间,又能从海上攻齐,也当有可能于自己的后方尽量利用水道以通长江,从而构成这段运河的雏形。《越绝书》所谓‘吴古故水道,……入大江,奏广陵’,当是反映这一事实。”其实,镇江史志早有记载。例如《京口山水志》载:“徒儿浦,在城东二十里。”《艺文类聚·京口记》载:“县城东南大路过长岗五里得屠儿浦者,昔诸屠儿居此小浦因以为名也。”叶廷珪《海录》:“徒儿浦在丹徒,秦始皇将徒人过此得名。”(清·杨棨编撰于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对此,《中国大运河》明确写道:“秦以前,丹徒水道就已存在,其溯江口即‘徒儿浦’,是北通长江、南通云阳的‘直道’,也是大运河镇江段最早的入江口。”
  江南运河自春秋开始,经历代开发,到秦始皇三十七年(210)修开丹徒水道,又称徒阳水道,将通江口西移,开通了丹徒口,缩短了与江北邗沟的距离,修开了丹徒、云阳水道,与太湖水系衔接,成为中国早期航运干线中的重要河段,镇江水路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南齐书·地理志》就有“丹徒水道,入通吴会”的记载。
  六朝时期,东吴、南齐先后对丹徒水道进行大规模疏浚,南齐还将入江口向西延伸到蒜山东侧,即大京口。
  隋大业六年(610)十二月,隋炀帝敕开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800里,按照“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的要求予以扩浚。江南运河建成后,航运事业加快发展,进一步确立了京口的重要水运枢纽地位。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刺史齐浣在瓜州开凿伊娄河时,为缩短航程,将江南运河的入江口从丹徒移至京口,自此江南运河变得兴旺发达起来。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润州新河,其入江口称小京口,还建成了甘露港,都是为了分流大京口船只,避免拥塞。
  大运河镇江段的历史是艰难曲折、传承发展的过程。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沿线地势起伏,水文地质复杂,从隋代至民国末年的1300多年间,历代对镇江段运河全线(包括分段)曾先后进行过228次的整治和疏浚,约平均6年1次。(《古河新篇》,镇江市航道管理处编,2000年10月)
  江河水位落差,势必要有埭闸蓄水摆平,以利于船只平安进出江河,故在京口出入江口的地方,其埭闸演变频繁是很自然的。从公元317年的丁卯埭到公元734年的京口埭;从公元990年的京口闸到公元1099年京口多级澳闸、1218年的京口澳闸到重修大京口闸,1577年始建小京口闸到1662年重建小京口闸,1817年重修京口闸、新河小京口闸,前后反复重建达24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口门已无闸控制。
  大运河镇江段水工技术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晋立丁卯埭(317)创运河有堰闸之端;晋永兴二年(305)开辟练湖,调节运河水量,赖以通漕的“水柜”。更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元符三年(1100)和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先后两次改扩建了集航运、引潮、蓄水、供水、锚地、避风、码头、仓储为一体的京口多级澳闸,这一水运枢纽被誉为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杰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大运河》“镇江”篇)
  大运河作为漕河而全线通航,故有“国家大计,莫过于漕”、“民以食为天,食以漕为本”之说。镇江段列为漕运主通道,由于其连接着入江主口门而显得更为特殊。尽管镇江段的疏浚有多艰难、多反复,断断续续、时浚时淤,甚至季节性通航,但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更没有放弃过。实践证明其是最佳线型、最佳选择、最佳航线,镇江段做出了漕运主通道的特殊贡献。据《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第三册)载:“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陕西到长安是一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 “北宋时,年定漕米在800万石,通过镇江北运的漕粮为400万石,并设立了转般仓便利漕粮的中转。南宋时,经镇江中转临安(今杭州)的漕粮占各路漕粮总数的68%,又建立了大军仓济运。镇江成为粮食仓储、转运中心和南北货物集散中心。” (《中国大运河》“镇江”篇)元代漕运取海道后,仍部分采用河漕,江南漕船仍集中于镇江。“明代,镇江是全国33个大都市之一。”(《广义政治经济学》修订版第一卷,许涤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康乾盛世,水运更加繁忙,查慎行诗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就是当时镇江物资交流和漕运的写照。元、明、清时期,镇江港不仅是漕粮集转的枢纽,同时也是日趋发达的商品贸易的主要集运港口。
  到了近代,镇江又成为被迫开放的商埠。1842年7月,英军侵入镇江,爆发了举世闻名的镇江保卫战。1858年6月,清政府先后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镇江被列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1861年5月10日,镇江正式对外开埠。特别是转口贸易发展很快。镇江海关1903年报告:“有11个国家的轮船来往镇江贸易。”当时长江航线上,“通商各国船只之多,固以上海为巨擘,其次当以镇江为最。”(《镇江交通史》,张立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1904年镇江口岸征税总额达到120万1902海关两,这一年南京是21万0601海关两,上海1032万3434海关两,苏州7万8700海关两。(《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通商口岸与镇江贸易》,[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随着20世纪初期沪宁铁路、津浦铁路通车,海运发展,加上战乱等,镇江水运日趋衰退。据1930年5月刊印的《江苏省会建设》记载:“近查丹徒、谏壁两口,船只勉可畅行。……大口门虽在市区中心,连年淤塞,已积不可通。至于河道,则上至越河口下迄小口门,亦渐就淤浅。忆十余年前,尚或有一二轮船,行经西城之下,近则片帆小舟,亦欲进不得。”但是,镇江地处十字黄金水道的优势未变,通江达海的运河航运,一定会复兴。
  综上所述,镇江运河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例如原来古运河沿岸有宋元粮仓、京口驿和照壁,有千秋桥、绿水桥、清风桥(范公桥)、虎踞桥、丁卯桥,有万岁楼、喜雨楼、望海楼(连沧观),有梦溪园、乐志园、藏春坞、丁卯别墅、石淙精舍,有李白的《丁都护歌》、乾隆皇帝弘历的《反李白·丁都护歌》等20多首运河诗词等等。1992年以来,镇江坚持不懈地规划建设古运河风光带,疏浚河道,护坡修路,因段制宜,绿化美化,新建春江潮广场,改建京口闸、平政桥,在京口闸室内设立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史料陈列馆,保护建设西津渡古街,维修英美领事馆、赛珍珠故居,修建僧伽塔,立龚自珍诗碑,建设宝塔山公图、科教三星广场,以及丁卯揽古等,并着手规划设计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新河街一条街的保护建设。我们相信,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紧扣特色,生态优先,确保水质,沿袭文脉,古为今用,为民造福,镇江运河风光带、文化带一定会建设得更美、更好、人民更喜爱!
  三、现代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2月至1958年6月重建京口闸,最大可通航60吨级船舶,全年最大通过能力35万吨。从1958年11月至1976年4月,不到二十年间,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人工拓浚,包括丹阳城区段重新开挖新河段约10公里,对9个大急湾进行裁切,前后投入15.16万民工,开挖土方2547.11万立方米。
  鉴于镇江先后开辟的五个入江口门,已先后被淤平或严重淤堵,再加上镇江段运河地处丘陵岗地,岸高坡陡,岸坡坍塌,粉砂肆虐,航道淤浅严重,整治难度极大。交通部在对苏南运河入江口段的规划,曾选择三条线路进行比较:第一条线路是避开从镇江京口闸至谏壁段16.7公里的老运河,改由谏壁选择运河入江新口门;第二条线路把苏南运河的入江口改由武进荫沙进口,经新孟河进入运河;第三条线路把苏南运河的入江口门改由江阴入口,经锡澄运河至无锡进入运河。经多次查勘论证比较,为尊重苏南运河的历史,适应镇江、常州以及无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缩短大江南北两段京杭运河航经长江的衔接里程,以策航行安全,特别是结合苏南太湖西部地区拟从长江引水灌溉和直接排洪出江水利建设规划的需要,最终选择了从镇江谏壁进口至丹武交界处的荷园里,全长42.74公里的镇江段运河,作为苏南运河的直接入江河段。1958年,交通部在苏南运河通江口的规划中,确定谏壁为通江运口。正是有了这样的规划,才有了谏壁节制闸,谏壁抽水站和谏壁船闸的工程建设项目,分别由水利和交通部门于1959年、1978年和1980年相继建成“一站两闸”工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继而又于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建成谏壁二线大型船闸。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谏壁口及其航道图
  谏壁船闸工程原本是1958年京杭运河整治工程的配套项目,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基建项目而缓建。1975年经江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复建。1976年2月至1980年11月,在谏壁口建谏壁船闸,新开2.494公里的江口段引河与河道连接,1981年元旦正式开闸通航。90年代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按四级航道标准整治后,一线船闸不适应船舶通过量的需要,又于1999年6月至2001年底建设二线船闸。2002年起,谏壁船闸开始双闸并行。
谏壁船闸年度运行情况表

  一线船闸年设计通过能力2100万吨
  二线船闸年设计通过能力2333万吨
  列表显示:谏壁船闸2016年日均过闸货物量高达224800吨,即每小时过闸货物达9316吨,这是多么巨大的能量。最新数据:2017年过闸货物总量达到10149.7万吨,平均每小时过闸货物已达11100吨。
  谏壁口的江河交汇处,现今是苏南运河进入长江的主口门,谏壁船闸则是江南运河第一闸。谏壁船闸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六圩口的施桥船闸隔江相望,有利于缩短过江的航行里程,节约燃料消耗,降低运输成本,更有利于低碳、绿色发展水上运输,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非常显著。
  特别是1990年2月15日至1992年4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整治丹阳陵口段航道工程的顺利完工,为镇江段全线按四级航道标准整治奠定了基础。陵口段是流沙河段,全长17公里,大部分处于细沙土质土层,地下水位高,粉质土饱和便成流沙,挑浚难度大,往往边挖边涨边塌,历史上屡治屡塞,成了苏南运河最浅最窄的卡脖子河段。这次通过小型试验,取得实践经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系列降水措施,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1992年4月12日,交通部下达通知,同意江苏省“八五”期间按四级航道标准整治苏南运河。
  经过前后长达22年的艰苦奋斗(1976-1997),1997年10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在镇江市沿江公路南举行“苏南运河四级航道通航典礼”,标志着苏南运河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巨大成功。
  十年后,2007年6月,苏南运河镇江段的丹阳陵口段又作为“四改三”先导段开工建设,至2014年12月,艰苦奋斗8年,镇江段“四改三”工程全线交工通航。京杭大运河镇江段以现代运河“水上高速”的崭新面貌展现在江南大地上,堪称是镇江段运河的一大奇迹。
“四改三”整治工程主要指标列表: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不仅在水运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农业灌溉,抗洪排涝,沿线城镇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现在通航的镇江段运河,虽然通江口门由原越河口改建为谏壁口,但是航道线型未变,历史文化遗产仍然值得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应当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例如谏壁河口段(包括闸站),丹徒辛丰镇,丹阳城区段、练湖、陵口和吕城等,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在确保通航的同时,也应当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防止污染,提高水质,绿化美化,传承文脉,展现现代化运河的新貌!

(作者为镇江市交通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