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5G 智能时代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5G 智能时代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5G 智能时代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朱 珠
      摘要:自古以来,大运河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 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5G 智能时代,借力先进的智能技术传播镇江大运河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有利于传承大运河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大众文化自信,讲好镇江大运河故事,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研究围绕智能时代提出四点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镇江大运河文化 文化传播 5G 智能时代
      引言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空间跨度大、遗产类别多,自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贯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东西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干道,不仅是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的关键点。
      在5G 智能时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它使南北方经济贸易打通,逐渐打破了分散独立的经济状态,而且促进了风格各异的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从个人层面来看,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这些都是人们以大运河为根据,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观念。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讲好镇江大运河故事,开发特色运河旅游,有望打造出镇江特有的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和文旅融合发展。
      [5]5G 智能时代的特点
      5G 是俗称与简写,全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等优势, 虽然在民用方面,5G 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普及,但是在“5G +”相关产业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具体特点如下 :
      •传播速度快,画质增强
      5G 的网络速度至少是4G 的十倍,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使用网络的速率至少具备1GB/s。5G 延时也是达到了很低的一个状态,人类眨眼的时间为100 毫秒,而5G 时延已经到达毫秒级别,4G 时延是其十倍,由此可见5G 大大提升了网络效率,在加载视频、网络抢票、网购抢好物等方面都比普通4G 用户抢先一步,说明5G 技术运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交互体验感。5G 时代下网络连接容量大,若是60 个客户在同一个地方使用网络,也能在清晰度高的前提下保持较高速率。在传播速度方面,5G 智能时代可以实现万物高速互联,拥有绝对领先的优势。
      •“5G +VR、AI”创新融合发展,更身临其境
      5G +VR、AI 已经在多个领域有多尝试,并且持续发力,连连收获好评。比如,观看晚会的全息影像、通过VR 设备云游祖国大好河山、AI 智能情境体验……随着5G 智能时代下多个新兴技术成功联手,打造更加身临其境的用户体验,也为大运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5G、VR、AI 这些新智能时代的技术赋能,让体验感持续增强,感觉更加身临其境。5G 智能时代下各类新技术有机融合在多个应用场景中,丰富了人们生活体验。如果在大运河文化传播中加入这些技术,必然会焕然一新,一改往日枯燥、说教之态,激发出人们主动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兴趣。
      •终端多元化,不拘泥于单一设备
      随着5G 逐渐普及,最终应用场景无限制后,其终端将从个人通信向行业用户拓展和细分。未来5G 终端的形式将不再拘泥于手机,无论是智能家居、穿戴设备、工业控制等物联网设备也会搭载5G,这样5G 的终端更加多元化,各设备之间也可以达到信息互通。5G 智能时代能为每一位用户提供虚拟体验场景、超高清视频,共有云增强现实的良好交汇平台,注重客户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未来互联网的终端数将呈爆发性增长,推动终端不断向便携性、智能化、多元化领域发展,同样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6]5G 技术与大运河文化传播的融合关系
      传统文化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灵魂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文化看似受到了一定冲击,但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机遇。即使世代在运河边住着的人们,多数已经在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忘了大运河文化本身的精华与内核。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好以5G 技术领衔的众多智能技术,对大运河文化传播来说则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关键一笔。
      •运河文化是内容,智能技术是手段
      通过5G 等智能技术将大运河文化故事讲好、讲活、讲精彩,传递出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 以大文化本身内容为引领,这样才能在融合中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文化与技术二者应分清主次与表里,不可本末倒置,只有权衡好二者的度,大运河文化才会深入到大众心中。
      •运河文化是基础,智能技术是创新
大运河文化本身是根本,也是基础,根植于大运河文化精华内核所进行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采取先进的5G 智能技术手段对运河文化进行整理、互动、交融,不仅可以直观领略古老大运河文化的魅力,更能及时了解大运河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运用等,促进运河文化现代化传播方式的发掘与创新。
      •运河文化是参天大树,智能技术是养分
      大运河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得天独厚,源远流长,对经济动脉的联系、生态屏障、文化交流、旅游发展都至关重要。因为关注度降低,大运河传播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需要智能技术给它浇灌养分,把5G 智能技术与运河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实现运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及弘扬传承,重新焕发光彩。
      [7]镇江大运河文化内容
      •军事漕运文化
      镇江的漕运文化历史悠久。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镇江便成为江南入江通道主口,长江和运河均在江南交汇,镇江的漕运地位愈发提升。明清时期镇江的漕粮数额达历代最高峰,镇江漕运发展迎来了高潮。在道光年间,林则徐多次来到镇江旨在改善漕运,去除弊病,由此反映了镇江作为东南漕运咽喉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非遗文化
      从古至今,依托大运河这一流域,人们在此开展生产、生活行为,逐渐衍生出与运河文化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其次,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形成或传承、发展的表演艺术是镇江非遗的一个重要大类,比如古琴艺术(梅庵琴派)、扬剧、灯彩(秦淮灯彩)等,曾亮相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物质文化展 ;另外,大运河镇江沿岸也衍生出一些人类口述遗产,众所周知的有白蛇传说、董永传说等故事。
      •语言及饮食文化
      镇江大运河是贯穿南北的重要节点。在语言习惯方面, 由于古时北方大量移民移居镇江,吴语和中原官话在镇江均有存在。在饮食文化方面,镇江饮食风格相对折中,通常南北方人都能适应镇江的饮食。在主食方面,镇江以米饭为主,但镇江的面食也是闻名的,锅盖面则是镇江的特色,比苏南其他地区更容易接受面食。
      [8]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
      •当前传播路径
      (1)举办“大运河文化月”系列活动
      大运河文化月活动包括文化创意设计展、镇江大运河文化论坛、“运河人家”短纪录片大赛颁奖晚会、镇江民俗文化周、“行走运河”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等。通过大运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建设,对镇江大运河文化有一定的推广。
      (2)借助主流媒体进行传播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依赖性降低,但其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撼动力,是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镇江积极借助央广网、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官方平台进行大运河文化传播。
      (3)尝试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短视频在当下已渐普及,笔者以“镇江古运河”“镇江大运河”为关键词在抖音上搜索发现,截至2022 年5 月相关话题热度达5000 余次,这其中包含了UGC(用户原创内容)以及PGC( 专业生产内容)。但由于内容的单一,并没有真正发挥好大运河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其次,镇江大运河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较低,传播效果不佳,这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创新,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运河文化传播体系。
      (4)开设讲座及课程进行人际传播
      镇江市河长制办公室举办过专题讲座。但大运河文化传播的真正受众群体都是相关工作人员,这类讲座效果甚微,讲座形式较为单一、枯燥。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与驻镇高校有着深入广泛的联系,开设全校或院系运河文化公选课或培训课程等,利用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传播渠道迅速有效地传播大运河文化。
      •存在弊端
      (1)互动频率低,反馈慢。文化月、讲座亦或是主流媒体传播,这些传播方式作为一种单向性的传播,未充分考虑到受众愿意接受的程度,即在说服和沟通情感方面有所缺失,这样人们接受大运河文化的活动也变成被动行为。相比5G 智能时代下新媒体传播及高新技术传播,传统传播方式比较间接,不够人性化,传播内容者和接收内容者的地位不够平等,无法真正了解受众所接收的程度,也无法了解到传播的效率。
      (2)内容、方式枯燥单一。目前镇江既没有统一的大运河文化场馆建设,也没有大运河镇江段的中英文网站,能在网络获取的信息是很零碎的。而这些信息若不是主动搜索,大众是不会去了解到运河文化的。在碎片化信息中,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大运河的传统历史,大运河文化讲座以及关于大运河开展的各项官方会议及学术研究活动。宣传内容要具备创新性,生动有趣,才会让更多受众自觉主动加入于此,了解镇江大运河文化。
      (3)智能平台利用率低。虽然目前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方式中,已经利用到微信、抖音等智能时代下新媒体平台,但利用效率是极低的。镇江大运河的抖音号“访古问道大运河”粉丝数是1.6w,作品数585 条,而获赞数仅仅是1.4w,实际一条视频最少的点赞数是3 人,这说明没有充分运用抖音平台,在内容和方式上缺乏营销推广。
      微信平台也具有同样问题,一条推送的阅读量在30 ~400 不等,而获赞数少的只有1 ~3。宣传内容包括运河研究、长江资讯、文旅之声、运河资讯、运河艺术、运河荐书、运河艺术、运河城市等十余模块,分类较为杂乱、重合,趣味性不足,所以微信平台传播效率同样较低。如果利用新媒体平台只重视是否有这一行为,而不把受众接收程度作为主要考察点,这样的大运河文化传播是徒劳无功的。
      [9]5G 智能时代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具体路径
      •整合互联网资源,形成运河文化传播体系
      建议在“镇江大运河”公众号下方细分几大模块,除了原有的运河研究、运河资讯栏目等, 还应辅以运河体验、运河故事等能和受众产生互动体验的模块。建立镇江统一的运河文化传播平台,构建全媒体格局。综合运用图文、视频、5G 直播、H5 等多样报道手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运河文化传播体系。
      •短视频平台借力5G 技术,弘扬运河文化IP
      在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播中可以利用5G 技术,有效、快速地在短视频平台构建大运河文化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手段和载体,将更加生动形象的大运河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推送给5G 用户。此外,建议在短视频平台中发起互动话题,激励受众对大运河IP 进行二次创作。大众可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形成自主定制的文化IP 衍生品。
      •通过VR、AR 技术,实现互动体验
      使用VR、AR 技术传播镇江大运河文化,将二维空间中以视频、图片甚至是文字形式存在的大运河文化遗址或事件,虚拟成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画面,能够使人们亲身感受到历朝历代镇江大运河的经济、政治、生活氛围,具有广泛传播意义。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们能够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维度感受镇江大运河文化的真实内涵,开设漕运场景、非遗场景、生活场景等大运河文化虚拟世界。
      •凭借影视节目、大型会展活动、户外晚会、直播带动运河文化传播
      打造基于5G 技术的“镇江大运河夜游直播平台”“镇江大运河节庆晚会”“大运河文化节”等,吸引摄制组选择在镇江大运河一带拍摄节目,通过影视节目和大型会展活动、户外活动、直播等,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引流,将镇江市大运河文化通过智能时代下的新媒体平台直接传播给广大受众。培育一批云展览、云演艺、云剧场,生动呈现千年运河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蝶, 田德新. 大运河文化传播状况研究[J]. 商业文化,2022(08):125-126.
      1.张苗, 刘凯华. 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研究[J]. 黄河之声,2021(24):145-147.
      2.解学芳, 陈思函.5G+AI 技术群驱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及其机理研究[J]. 东南学术,2021(04):146-157.
      3.郑珊霞, 刘晓宏. 基于融媒体的运河文化“微传播”路径研究——以扬州运河文化为例[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02):10-13.
      4.李茂叶. 大运河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以江苏段运河文化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20(10):57-60.DOI:10.16017/j.cnki.xwahz.2020.10.017.
      5.徐可, 邵刘旖, 戴天娇, 刘思琪.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镇江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7):121-123.
      6.吴承忠.5G 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4):51-60.
      7.李睿文. 信息图形化、动漫化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传播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60-61.
      8.辛晨, 田志民, 聂佳梅, 崔炳德. 新媒体技术在沧州运河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 今传媒,2022,30(04):15-17.
      9.刘利敏. 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短视频传播研究[D]. 西安工程大学,2021,89-90.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