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成立2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成立2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壮云
在市名城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以座谈会形式,回顾研究会发展历程,总结名城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很有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对名城研究工作的检验、推动和促进。
一、坚守初衷,把名城保护建设作为己任
1999年5月,市人大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课题组,2001年5月,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我觉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这个会名起得非常好,“历史文化”是研究的内容,“名城”是载体和平台。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为名城保护建设服务的。这20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突出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内容,扩大成果深化,为镇江名城保护建设服务,为镇江经济发展服务。老会长钱永波同志曾说,“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或者说是我们共同的志愿!”这就是我们建会的目的和初衷。20年来,我们坚守初衷,把分散的、零碎的社会力量,整合成了一支热爱名城、各有所长、团结合作的队伍,成为名城保护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由建会初期的20多人、10年后146人、发展到现在176人,有各学科、各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高中级职称占80%以上。20年来,我们牢记宗旨,坚持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优良学风,系统地研究和挖掘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史料,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宣传、发扬、传承、转化,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社会各届一致好评,为名城镇江的经济建设,为名城的保护、规划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说明成立名城研究会决策是正确的,它的初衷得到了充分体现。20年来,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画到底,把使命感、责任心和保护观统一上升为研究会共同意志,在持续扎实有效的研究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20年来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学术研究工作亮点纷呈。编印21册论文集,内容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成为名城保护建设的智库。自2013年省《炎黄文化》创刊以来,连续刊登我市研究论文50余篇。举办的《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建设研讨会、“东吴文化暨全国第20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文宗阁·《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等,为中外学术界深入开展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镇江的知名度、美誉度。出版发行的《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齐梁萧氏故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镇江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镇江名城保护建设史上的宝贵财富。出版的《镇江三山丛书》等各类专著,从不同角度,传播镇江故事,扩大了名城镇江的影响。目前,研究会牵头编撰的《镇江通史》,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它的完成,是镇江历史的官方名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镇江、宣传镇江,加深镇江印象。
二是应用性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性研究开辟了名城保护建设的新途径,使研究成果直接“物化”在城市建设中,成为城市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我们完成的90多项应用性研究项目,其中50%以上实现成果转化。如在老会长钱永波、昌万海指导关心下,完成的《大港新区“银山公园”策划方案》《铁瓮城遗址保护利用方案》《花山湾古城公园历史文化研究》《古运河风光带第二期工程文化艺术策划方案》《镇江市古人类科普园研究方案》等,研究成果得到及时转化。由范然同志领衔完成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课题研究》《新河街历史文化亮点》研究,由方开鸿老局长领衔的“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用文化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报告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中。由市政协原副主席尢敦立任组长的《城市进出口公路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研究》,特别是2015年,受市交通部门的委托,对 “宁镇快速通道镇江段历史文化及景观方案和道路线型及道路节点设计策划”项目,研究会成立专题项目组,尢主席任组长,经过一年半时间,完成了项目任务,委托方非常满意,上报了省交通厅,今年,省政府已批准同意宁镇快通道开工建设,总投资约60多亿元,是最典型的研究成果被实施。还有,2016年承担完成的《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方案》,省交通厅也已同意实施。2013—2015年,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的《镇江2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为全市实施推进市区山体绿化、美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和建设性意见,大部分山体的植被修复,增设了休闲设施,成为市民游园或公共绿地,通过对黄鹤山、磨笄山历史文化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修复鹤林大殿、杜鹃楼、苏公竹院等建议,转化为城市山林新的看点;围绕北固山景区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承担的“北固楼”等部分景点的楹联匾额创作、撰写的重建“北固楼”、“多景楼”碑记等,全部被采用。完成的《镇江观音山隧道敞开段装饰浮雕设计方案》,经修改完善、实施竣工后,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完成的《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分管市长批示“报告很有价值,将完善镇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规划,列入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对老街区、老建筑等保护利用提出的具体建议,被列入当年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完成的镇江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王仁堪纪念馆、《镇江方志馆展陈大纲》布展,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和服务现实的作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对我会“坚持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是取得了荣誉及社会各界良好的评价。《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先后获得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还获得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优秀成果中,我会4部图书、6篇论文和调研报告、3篇咨询报告参评,获得了13个奖项的好成绩。由钱永波会长主持编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为优秀成果奖。在镇江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2016年编印的《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获得了市政府社科一等奖,2016年编制的《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方案》获得了二等奖。2013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
20年办会,成果丰硕,回眸历程,体会颇深。我们之所以取得好的成绩,体会有5点:一是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流程;二是有一支热爱镇江名城、无私奉献的专家研究团队;三是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解决了办公用房、经费等后顾之忧;四是有研究会成员单位:城建、交通、园林、水利、港口及其市政府投资公司的大力支持;四是有“双轮驱动”工作机制,坚持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双管齐下,相互推动、促进,取得双丰收;五是研究成果得到转化,古为今用,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得到委托方认可并及时采纳应用。
三、对研究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把“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镇江城市定位和发展愿景,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这里,我提三点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会员作用。2011年6月26日换届大会上,钱老书记对三届研究会工作,提出要“发挥名城研究会的群体优势”,尽管我们在组织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会员结构老化、弱化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会员结构,及时吸收热爱名城保护、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中青年入会,以保持研究会充满活力,实现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研究会要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学术讲座、考察学习等活动,充分发挥会员作用。要尽快建立一支由学术委员会、咨询服务部指导下、以专家为骨干、会员广泛参与的精干力量,改变在项目课题研究中,“点将少、老面孔多”的问题。
二、加强应用性研究,牢固树立项目服务理念。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对本次全会提出的山水花园名城建设、精美镇江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工程、项目,有重点地开展好前期调研;二要主动沟通、上门服务,与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开展意向交流、积极寻求合作项目;三要努力做好跟踪服务。过去,我们在许多项目实施中,通过现场调研,跟踪服务,提出建议,使项目实施更加完善,得到了委托方的肯定,我想,对这几年已完成的项目,也应如此,通过开展跟踪服务,体现我们对项目的关爱,加深与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四要保证质量,塑造精品工程。研究会的生命,在于我们提交的每个课题的质量,而质量又来自于我们的责任心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全心全意珍惜和维护好名城研究会这块金字招牌,对每一项课题研究,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增强责任意识,而且,更要提升会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使我们每个项目课题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发展。
三、突出重点,全力以赴统筹协调《镇江通史》编撰工作,确保如期、优质完成。这也是本届和下届的重点工作。一是要搞好服务,及时提供编辑组所需的镇江历史文化资料;二是要保证编写经费及时到位,提供优质的会务工作;三是按照签订协议,定期检查著书进度,确保按协议规定期完成,同时,按要求,组织专家对《镇江通史》编辑质量的审核。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衷心地祝愿研究会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四届各位会长的带领下,通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研究工作会越来越好,研究会的明天会更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