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江南传统村落九里、柳茹的文化振兴之路

江南传统村落九里、柳茹的文化振兴之路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江南传统村落九里、柳茹的文化振兴之路

 

殷显春

 

【内容提要】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引领着乡村振兴之路。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的九里、柳茹两个村,均为“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千百年来,九里、柳茹两个村经历了从兴起、发展、壮大,到衰落、贫困,再到重振、壮大、复兴的轨迹。保护古村落,就是守望乡村文化振兴之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九里、柳茹这两个古村走上了转型之路,以文化的振兴带动文物、非遗、生态等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发掘、彰显、提升,推动了旅游和经济,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成果。    

【关键词】 九里 柳茹 季子庙 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

        

一、九里村和柳茹村的兴起和历史变迁

1.九里村的兴起和衰落

九里村,因延陵季子庙所在而兴起,因距离古延陵镇九华里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九里是春秋“德圣”季札的封地,也是墓葬所在地,延陵季子庙因季子墓而建祠,因祠而有庙,历代香火鼎盛,吸引远近香客和文人雅士前来。由于九里地处香草河畔,水陆交通方便,九里逐渐成为繁华地带。到了隋唐时期,延陵季子庙已经成为名闻全国的名刹。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大毁全国淫祠,独季子庙与伍员庙等留存。季子庙内保存了一大批文物,其中以延陵季子碑最为珍贵。

由于延陵季子庙的兴盛,九里村应运而生。在明隆庆《丹阳县志》中,九里村是寿安乡20个村之一。九里村在明清时期繁华,清末太平天国战乱中遭受重创,人烟稀少,后大批的苏北人迁徙于此,规模不断壮大,后升格为镇。晚清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初期,九里作为集镇建制存在。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行宫集镇建成后,九里镇才恢复村级建制。

九里村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作为驰名中外的延陵季子庙景区所在地,季子“三让王位”“徐墓挂剑”的典故千古流传,使九里成为著名的“至德之乡”“诚信之乡”和旅游胜地。但由于历代战乱,延陵季子庙屡废屡建。抗日战争中,日寇将季子庙和附近的行宫庙等作为据点,危害地方。为了坚壁清野,新四军下令焚毁季子庙,不给日伪军藏身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季子神像和房屋被推倒。“文革”中,延陵季子碑碑亭被毁,从此,气势恢宏的延陵季子庙,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在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九里村经济落后,百姓大多贫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商业卖血和外出务工成为当地许多百姓谋生的重要手段。

2.柳茹村的兴起和衰落

柳茹村的起源,据民国版《贡氏宗谱》和《岳氏宗谱》等文献记载,始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后,岳飞的好友、秣陵关总镇使贡祖文冒死保护岳飞第三子岳霖,辞官隐居丹阳柳塘。此后贡祖文和后代一直定居在这里,开凿了沟渠,种植了大量柳树,在塘中养鱼。后来子孙繁衍众多,逐渐形成了柳茹村。柳茹村距今已有877年历史。

由于人口多和安全防御的需要,在漫长的年代中,柳茹村形成了以村中的大巷为中轴线的菱形村庄布局,村中有多条错落有致的支巷,各个道口都有拱形圈门,可以随时关闭,其中两个圈门上还建有7米高的更楼,村里原有古井13口,形成了“九圈十三井”的城堡式村庄格局。柳茹村布局根据村地形布设,四面均有大面积湖塘,村内和周围水系非常丰富,有柳茹大塘等4000亩水面。村子周边是平原。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村中古村格局保存基本完好,地形地貌依旧。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1949年后,由于对文化遗产不重视,柳茹村的许多古迹受到破坏。贡氏宗祠的第一、三进被拆除,圈门和更楼被拆除,古井栏所剩无几,但老街巷格局依旧。长期以来,在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柳茹村经济落后,是周边闻名的贫困村。

二、九里村和柳茹村的转型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纵观九里村和柳茹村这两个传统村落,对于历史文化的抢救和弘扬,也就是文化之路,分成三个阶段:(1)国家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对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广大干群自发对文物古迹和传统民俗的恢复、保护。(3)新时期在国家宏观战略下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做出的努力实践。

1.九里村和柳茹村的文物和非遗保护概况

改革开放后,文物重新受到重视和保护。1980年,“文革”中被毁的延陵季子碑碑亭按原样重建。1982年3月,延陵季子碑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贺甲战斗旧址暨烈士碑亭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保单位。2007年8月,季河桥和沸井分别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保单位。同年12月,季子庙内清代功德碑和无字碑也被公布为丹阳市第五批文保单位。2011年,季河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至此,九里村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省级3处、丹阳市级3处。另外,延陵季子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保护,确立了项目传承人。“九里季子庙会”为江苏省级非遗名录,“上茅山回九里”文化活动为镇江市级非遗名录。

同样,柳茹村的一批文物,也陆续得到保护和修缮。1991年7月,村中贡氏宗祠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王公祠、眭氏节孝坊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贡氏书院友于堂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柳茹村共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

2.近年来九里村和柳茹村干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而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振兴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9年5月,在九里村广大群众的呼声中,九里村村委会顺应民意,启动了延陵季子庙的恢复重建工程。当年即完成了用地拆迁,从民间募集了70多万元资金,启动了季子庙重建。与此同时,群众也把藏身猪舍、老宅、墙角的一批原季子庙内的石刻无偿捐献出来,有力地促进了文物保护。1999年8月1日,季子庙一期工程正式奠基。2000年12月23日,季子庙大殿建成。2004年,季子庙山门、大殿、廊坊、戏楼等主体建筑原貌基本恢复,景区初具规模。当时,季子庙成为丹阳地区首个旅游景点,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景区。2006年江苏季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带动了当地百姓发展旅游第三产业。如今,季子庙景区已名扬海内外,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十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九里村还特别注重对历史文献的征集和保护,村委会先后征集到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木刻本《吴氏宗谱》,后又征集到清代道光年间的木刻本和光绪年间的手抄本等两个版本《延陵九里庙志》。同时编印了《九里季子庙文集》《九里揽胜》等书籍,对外宣传了季子庙历史文化,也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柳茹村,群众对于文物古迹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王公祠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1997年,该村群众自愿集资将王公祠修葺一新。1999年,王公祠被公布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和2005年,柳茹村老年协会自发组织村民到城区参加拆迁,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运回大量老砖瓦、木料、石板等建筑材料。村中再次自发筹资,成功修复贡氏宗祠第一、三进,重新恢复了三进庭院建筑。随后在祠堂内进行贡氏历史文化和茅东地区抗日史图文展,全面介绍柳茹历史文化,尤其是贡氏始祖贡祖文“救孤”义举。同时展陈了抗战时期陈毅率领新四军在柳茹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贡氏宗祠由此被丹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丹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九里村和柳茹村近年来对品牌文化活动的精心推介

为了弘扬季子美德,打造诚信之乡,在九里村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多次举办季子文化旅游节,借助舞台宣传、民俗活动、商业贸易来弘扬季子文化、推介旅游,加大对外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快景区建设步伐。2018年4月,季子文化节期间还举办大型灯展,开幕当天景区爆满,日游客量达到三万多人次,给景区周边商户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丹阳吴氏宗亲会和外地赶来的吴氏后裔,也多次举办了祭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声势。

乡村文化振兴促使良好的乡风乡俗在乡村复苏,柳茹村高度重视弘扬古村历史文化,村民近年来自发恢复了农历正月二十庙会,并在延陵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多次举办贡氏文化艺术节活动,举行文艺表演,请剧团来演戏,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近两年的庙会中,主办方还与丹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艺术家们合作,举办面塑、乱针绣、手工毛笔、烙铁画、剪纸、天鹅绒、泥塑、二胡制作等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家门口享受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四、新时期九里村和柳茹村文化振兴的努力和成果

进入新时期,九里村和柳茹村在文化振兴上迎来了新的跨越,国家对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特色示范乡村建设等战略,给这两个村带来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发文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915个村,江苏有13个古村入选,其中镇江地区4个,九里村和柳茹村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存良好的古风貌榜上有名。

按照《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2015年,九里村和柳茹村获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坚持规划引领,彰显文化特色,切实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着力打造魅力乡村。2016年上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公布了2015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九里村、柳茹村两座村庄位列其中,获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2015年,经省政府批准,九里村被列入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柳茹村被列为省第八批历史文化名村。

2017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九里村上榜全国文明村。此前,九里村还荣获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最美乡村。

2014年12月,由省住建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编制的九里村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在对九里村村落格局、文物古迹及传统文化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保护思路。专家编制的九里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明确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目前核心保护区已按规划实施到位。季子庙景区目前建成面积20多亩,而总体规划是建成1000多亩的AAAA级景区,通过打造九里旅游度假区,以季子文化与井文化为核心,建设古吴商业街区、休闲风情街区,突出季子文化、吴姓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文化,发展旅游市场,将整个景区建设成为以季子文化为价值核心,以高品位的“休闲度假消费体验”为产品依托,集文化娱乐、商务休闲和分时度假为一体的创新型的绿色旅游景区。

文化的产业化振兴同样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发展“文化+”业态,九里景区推动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文体+旅游”“文体+商贸”“文化+产品”项目,输出文化活力,实现创新性转化,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在乡镇、在农村,编纂好江苏名镇名村志是服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在全省“修志编鉴、以志通古、以鉴谋今”目标指引下,目前《九里村志》编纂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为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权威的文献资料。

近年来,柳茹村也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文化的开发,继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后,目前正在争取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柳茹村村庄面积269.5公顷,村庄建筑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2017年,柳茹正式启动了古村落保护工程,修缮了古街巷的石板路、老宅,修复了“涵春楼”“聚秀楼”等更楼,修复了贡氏书院——友于堂,恢复了“九圈十三井”的格局,新增了2600多平方米的绿地,兴建了停车场。2018年,在江苏省最美乡村项目引领下,柳茹村又启动了水利水系修复,对西丈沟、林知沟等古道进行疏浚,贯通水系,恢复古村自然风貌。2019年,柳茹村又启动了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村试点工程,对古村环境进行综合提升改造,预计明年村里面貌会有新的巨变。

结语: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明滋养。古村落的核心是文化,是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村落活起来,就是要延续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乡村振兴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关键,才能真正激发出振兴的动力。九里村和柳茹村作为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历史遗产。近年来九里村和柳茹村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很多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但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还使人们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丹阳市文旅局文物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