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深入研究名城保护工作 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深入研究名城保护工作 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8-30      阅读数:
深入研究名城保护工作
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发言
钱永波  王玉国

今天,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这是一项把江苏炎黄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务实举措。城市是经济、政治中心、又是文化载体,而历史文化名城更是突出代表。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国将一批有悠久历史或有特殊历史事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内容,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和发展的城市,审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原院士周干峙说过:“‘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是我国独创的。国外一般叫作‘古城’(Old City)、‘历史城市’(Historical City)等。我国这一提法,显然包含有历史的、文化的和高水平的三重含义,比较全面。”
我们理解,我国称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有深厚基础的。全球有五大古代文明发祥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爱琴海的克利特岛。但是,自古以来连绵不断、传承至今的,唯有中华文明。
在这中华文明中,与历史伴生的是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历经沦桑,而越发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像黄河、长江一样,不舍昼夜地奔腾,将无数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大海,不断舍弃泥沙,汇入新流,历经艰难险阻,无惧惊涛骇浪,直至冲出开阔的水面,继续浩浩荡荡向前!
二、以名城为载体研究历史文化,更有利于直接为名城保护及有机更新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
2000年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在1999年5月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于2001年5月正式成立了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并成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团体会员,至今已近20年。
我们体会,以名城为载体研究历史文化,最大的好处是:
(1)更有利于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直接为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服务,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2)更具有地方特色,从名城整体风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充分展现名城个性,从城市个性中体现中华文化的共性;
(3)更有利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写在纸上,有不少还可以“写在地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看得见,摸得着,帮助人们认识名城,热爱名城,自觉地建设名城、宣传名城,而不限于“纸上谈兵”。
我们体会,研究名城,就是要紧扣这座名城的个性,或者说特色,就能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使之更加接地气,有活力。例如,镇江的特色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表达:
就自然环境而言,镇江是山水城市,江河交汇,城市森林,江、河、山、林、城融为一体。
就城市形态而言,镇江是组团式城市,由城市中心区和东部大港地区、南部丹徒新城和西部高资地区组成。优势是城市与自然交融,组团之间城乡一体;不足之处是城市分散,建设运营成本增加。
就历史而言,镇江境内考古发现的句容放牛山、镇江南山莲花洞等古人类遗址距今已三、五十万年,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同为苏南古人类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公元前1005年,今镇江地区就是西周封宜侯之地;秦代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以后,丹徒又是江苏秦代建的十四个县之一(苏南秦代建县的还有江宁、丹阳、溧阳、吴县、昆山五县);今镇江市区的三国东吴京城—铁瓮城遗址地下保存基本完好,这在全国尚存古城墙中仍然算得上是早的(《中国名胜大观•胜迹篇》所列13处长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也只有三、四处);从西晋后期(公元281年)起,除少数时段外,这里均为郡、州、府、路、道、省、地、市治所,特别是南朝宋、齐、梁、陈的南徐州,隋唐时的润州,近代对外通商口岸,民国江苏省会,在历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茅山抗日根据地。
就文化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科教三星”(经国际组织通过命名的祖冲之星、沈括星、茅以升星,月亮背面还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文学双璧”(刘勰著《文心雕龙》,萧统主编《文选》),“书画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镇江诗词寄托山水,抒情言志,忧国忧民,也常为人们传颂。
综上所述,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以吴文化为基础的、东西南北融合、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开放型文化。
三、本着积极保护的精神,走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之路。
关于名城保护,我们是赞成积极保护的。我们理解,传统本身就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现代西方解释学认为:“传统是同时具有历史传承与后世创造性的文化现象”,这很有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内罗毕建议》所要求的,也是“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并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
我们的名城保护,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整个名城、名镇、名村,都要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和创新的关系,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发掘和用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空间有序,协调发展,建筑美,街景美,社区美,城乡美,使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美丽中国”的窗口。
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特别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句,是多么开阔的视野和胸境!历史是前进的,文化是活态的,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镇江名城研究会成立后,我们探索出一条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的办会路子,并相应设立秘书处、学术委员会、咨询服务部,建立了研究会的经常工作。学术研究是基础,应用研究是桥梁,咨询服务是归宿。目的是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为发展旅游经济服务,为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服务,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
学术研究是基本功,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不高屋建瓴、埋头苦干地进行学术研究,整个研究工作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在学术上,着重研究了山水城市、六朝都会、漕运咽喉、近代对外通商口岸、民国省会、抗日根据地等方面的内容,还组织了对米芾墓址等疑难问题的考证、探讨了区域文化的归属、参与了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和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学术研讨活动。建会以来,先后组织编撰出版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十册)、《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齐梁萧氏故里研究》、《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上下册)、《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八册)、《镇江三山文化丛书》(三册)等著作。其中《镇江研究丛书》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奖,《大辞典》、《齐梁萧氏故里研究》、《镇江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等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社科奖,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荣获全国先进社团称号。
应用研究是研究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曾经统计过,在第一届五年182篇论文中,属于应用研究的有34篇,占18.68%,其中有城市建设方面的,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有园林艺术方面的,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有旅游商业开发方面的。这类论文,大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是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的桥梁。
研究成果为咨询服务创造了条件,而咨询服务又可以深化研究,使研究成果落到实处。咨询服务的课题,由名城保护和建设单位委托,如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历史文化街区专项策划、文保单位修建和合理利用、新老景区建设或修建、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含广场和山体)文化内涵研究、市区周边道路重要节点文化景观策划等等。咨询服务的课题,除市领导人直接交办的以外,都是名城保护和建设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委托的,双方签订合同后,名城研究会组织课题组调研,拟写策划方案,再组织专家论证。名城研究会的咨询服务工作,大大降低了项目设计建设成本。名城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完成的咨询服务项目,如纪念刘勰《文心雕龙》的南山文苑,招隐景区萧统读书台组景、戴颙听鹂山房和鸟外亭、飞云阁的修建和新建,新区银山公园,韩国临时政府在镇江史料陈列馆,观音山隧道浮雕墙的论证修改,以及廉吏王仁堪纪念馆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与名城研究需要相适应,建设一支志同道合的人才队伍。
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课题组时只有20多人,名城研究会成立时100余人,如今已增加到170多人。参加研究会的人,都是热爱名城、各有专长的人。在研究会成立会上,我们代表大家表达的共同心志是:“长江之滨,集合着一群,热爱镇江的人们!”研究会的成员,有退下来的市领导人4人,已退和在职的县处级干部50人。就专业类别而言,有城乡规划、建设、园林、地质、地理、交通、水利、环保方面的,有政治、经济、宣传、文化、艺术、新闻媒体方面的,有历史、人文、旅游方面的,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2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7人。研究会人员来自各方,各有个性,我们坚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做到互相尊重,兼容并济,团结和谐。经过历届的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学习、研讨、合作、奉献”的良好会风,甚至可以说达到《周易•乾卦一》中所说的“见群龙无首,吉”的境地。
五、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取“开门红”。
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2月24日视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6月4日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活态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世界遗产》2017年第5期,10月刊)江苏十分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亲自督查推进,最近江苏又在南京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正值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江苏段占大运河总里程39%,全年通航的占比更高,经过地区有八个地级市,沿河居住人口占全省人口近一半。运河开得早的是春秋时期,镇江的徒阳运河是秦代开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在隋朝,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运河文化是开放交流的文化,完全可以与时代无缝对接。镇江是江南运河的口门,具有江河交汇、古今辉映的鲜明特色。江河交汇,是长江、运河在市区交汇,使运河直接通江达海;古今辉映,是镇江运河分为两段,一段是已不通航的主城区16.69公里的古运河,一段是谏壁口到丹阳与常州武进交界处42.74公里的现役航道,2017年通过货运量已过一亿吨。运河镇江段的国家文保单位就有八处,其中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镇江旅游热点之一。1992年以来,古运河风光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通航的运河,从谏壁河口到辛丰镇、丹阳城区段、练湖、陵口、吕城,同样是一路故事一路歌。仅运河著名诗词就有二十多首,包括李白的《丁都护歌》、乾隆皇帝弘历的《反丁都护歌》。现在从省到市都在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上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专方委员会参与其中,开展专题研究,与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一定能建设得更好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