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编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五年总结

编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五年总结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编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五年总结
    钱永波
(2013年10月16 日)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12年来,除论文选编外,先后编著出版了4种书,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2004年9月出版)、《南朝萧氏故里研究》(2009年8月出版)、《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2010年6月出版)和《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2013年8月出版)。前3种书名都有“研究”二字,而《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是在过去研究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从正式启动到编审出版历时最长,参与的人员和单位最多,涵盖的范围最广,容量最大,也是镇江第一部历史文化辞典。因此,在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切实作一次总结,回顾走过来的艰难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编写、审改和出版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是富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开一次总结会,各部各方都有代表参加,也是为了记下我们这样的一群人为实现共同追求而结成的深情厚谊。
一、 艰巨的编审历程
        这部书的编著工程,从2007年9月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议定编写计划到2013年8月交付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包括酝酿准备在内,前后6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时间1年。2007年7月10日,在句容举行的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开始酝酿将多年来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所收集的史料汇编成书;同年9月21日,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工作计划、编委会成员名单、10个专题组的负责人、凡例初稿和参考范例,并确定由各组着手收集史料、拟写大纲、做好编写准备。
        第二阶段是编写阶段,从2008年9月到2011年7月,历时2年10个月。其中初稿完成于2010年10月,总体上看,这个稿子很不规范,而且30多位撰稿人写作风格差异较大,因而编委会提出统一要求,由撰写人自改一遍。
        第三阶段是审改阶段,从2011年8月到2012年10月,历时1年2个月。由于这部大辞典编纂工作的特殊性,这一阶段不仅要按照“凡例”规范文字、修正差错、处理好相互间的衔接,而且还要补充完善词目、更新陈旧资料、增写新定内容。好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1年6月换届后,有利于编委会相对集中精力做好这些工作。在讨论修改凡例的基础上,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1.对相关部类组织互审。如教、科、文、体原来是一个部,分为教育、科技、文体三个部后,原来参与编写的几位撰稿人承担了互审工作;负责 “城建部”编撰的同志承担了“名胜部”的审稿工作。
        2.对新单列部类内容单薄的组织增写。如“医卫部”请负责市《卫生志》编纂工作的同志撰写,艺术部请市文联及各相关专业协会参与增改。
        3.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更新和补写资料。这项工作涉及市文广新局、水利局、气象局、农委、城建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民防局、口岸和港口局、市人大农经委、江大、江科大、市高专、蚕研所、社科联、市文联、慈善总会、见义勇为基金会等29个部门和单位,编撰人员也从原来的30多人增加到80多人。
        4.由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部分编委对全书分工审改。主任除负责写前言、后记外,分工5个“部”和2篇附录的审改,副主任各负责4个“部”的审改,另请6位编委负责或参与7个“部”的审改。
        5.由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有关编委逐“部”对审改情况进行会审定稿。由于全书除主体16“部”外,还有凡例、序言、前言、附录、后记、插图、编写人员名单和参考文献等,全部审定完毕用了1个半月。
第四阶段是出版阶段,从2012年11月下半月到2013年9月中旬,历时9个月。江大出版社初审后,“大辞典”编委会及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采取编审与撰稿人直接商讨修改的办法,进行了最后的修改。比较集中的修改是出版社初审后的1次,此后个别商讨修改的有多次,直到付印前的最后一天。
        以上历程表明,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到2013年9月出版,编纂出版实际时间五年。其中2011年6月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换届以前,主要是组织编写工作;换届以后,则是集中精力进行编审和出版工作。组织编写用了2年10个月,主要是“大辞典”内涵广博,工程浩大,仅收集资料、拟写编写大纲就很费功夫。同时,也由于在此期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承担了省社科联立项的“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的课题,而且在2009年春节前我们刚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后不久,3月下旬又遇到了不能回避的“齐梁萧氏故里不在镇江在常州”的问题。为了正本清源,用可靠的史料和历史遗存证明齐梁萧氏故里在镇江丹阳,我们立即集中精力进行专题研究,于当年9月由江大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编著的《齐梁萧氏故里研究》,后来还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奖励。与此同时,我们在“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成果得到省社科联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又增改成书,于2010年6月由江大出版社出版了《民国江苏省会镇江研究》专著。好在“大辞典”的编写人员与上述两书的编写人员并不重叠,但是对领导精力来说,还是有影响的。
二、丰硕的编审成果
        全体编审人员五年中奉献的知识、智慧、技能和辛劳,已经成为共同的收获,凝结在《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中。全书分上、下两册,设自然、历史、人物、城建、名胜、教育、科技、文体、医卫、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民俗、友城16部,3328条词目,198万字,189幅图,涵盖面广,内容丰富,通古达今。上册卷首的镇江长江变迁、唐宋罗城、宋元城市聚落、清乾隆镇江府四县、清光绪丹徒县境、解放前夕镇江城市街道和最新的镇江市政区、城区等8种地图也有利于读者了解镇江的历史变迁。附录有两篇:“镇江市建置沿革和各辖市建置沿革况”,将全辖区的历史沿革系统化,洋洋万言,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与镇江口岸有外运业务关系的国家、地区和城市”,逐一记录了2005年镇江口岸与海外71个国家和地区的288个港口、12个国家的铁路系统、126个国家和地区的4541个城市的外运业务关系,资料弥足珍贵。中共镇江市委书记杨省世、镇江市市长朱晓明分别写了序言,对镇江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了概括,对这部辞书作了肯定,并就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挥“大辞典”作用提出了要求。这部书的“凡例”明确规定了编纂规范,“前言”、“后记”则如实记述了编纂缘由、过程和撰稿、审改和复看人,职责分明。
大辞典的主体是16个部,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9个方面:
        (一)在“自然”方面:与已有出版物相比,内容更为全面、充实。我们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第一册“千古江山”主要也是写镇江的山山水水,即自然条件。这是我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根基和亮丽特色,是镇江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地方,是不可复制的。这次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次的地域资料,及时采用了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于2012年上半年刚完成的全市、市区和辖市2009年末的实数,是最新的土地调查资料。这次的“自然部”,不仅有反映最新变化的山水资料,增加了气象和土壤方面的资料,而且有从西汉以来各个朝代代表性的人口资料,体现了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在生物方面,也充实了许多新内容,如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等。自然灾害的词目更为详尽,包括旱灾、水灾、地震、山体滑坡、江岸崩塌等,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抗灾情况。
        (二)在“历史”和“人物”方面:历史部分运用历史逻辑与思维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更能彰显历史进程的脉络。首先运用了古人类考古资料14条,其中旧石器时代3条(内有1条存疑),新石器时代11条。特别是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证实早在距今30万—50万年前,镇江大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在先秦遗址中,2007年7、8月间勘探试掘发现的丹阳葛城遗址已列为词目,经专家认定,这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末期使用的吴国城池,对于吴文化考古与吴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今年3月已公布为国家文保单位。从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到清中期、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7个时段中,通过所列190条词目,大体上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从六朝—隋唐至清中期—晚清(1861年后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条词目中,我们更可以看到新旧社会的翻天覆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以及实行改革开放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史志类所列87种方志、专志,为研究者提供了众多线索。历史人物部分,比过去也有突破,在时间上最早的已上推到春秋,在人物构成上注意增加了工交、商贸、金融等实业界人士,增写了不少人物和内容。
        (三)在“城建”和 “名胜”方面:城建部分分门别类,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内容丰富翔实。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历代城池、江河港渡、对外交通、道路桥梁和水、电、通讯、市内交通以至人民防空等公用设施的内容。在城市规划方面,有英租界规划、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对镇江城市建设的构想、民国省会建设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当代历次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区规划等30多项。在城市建筑方面,有传统建筑、近代建筑、民国建筑、当代建筑等内容,近几年复建的文宗阁、北固楼和新建的万达广场等也列入其中。还有历史街巷的内容,包括宋、元、明、清的坊巷和历史老街、里巷、特色地名等。名胜部的内容分为12类,也增写了不少新的内容,收入了不少新的成果。
        (四)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医卫”等社会事业方面:有许多新亮点。教育部分几经充实,北宋以来的教育事业,近代以来的教育单位,教育家,教学成果奖,有了一个清晰的眉目。科技部分,从科技成果到科技著作、科技事业、科学家、社会科学的240多条词目,是在科技主管部门和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提供资料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文体部分包括了文化事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映演场所、文保单位、民国时期的其它文化遗产、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以及体育等内容。医卫部则收入了医卫事业、机构、科技成果、医学家、名医等内容。这些社会事业,在全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五)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这两部分,都是首次全面汇集、整合,从而为今后拓展研究提供了线索。特别是文学部,从作家到别集、总集合集、诗文词曲、小说等等,林林总总,辞目数、字数均列16部之冠。艺术部所涉书法篆刻、戏曲、影视、音乐舞蹈、摄影等诸多门类,这次列入的内容,巳是现有资料的集中研究成果了。
        (六)在“军事”方面:这次也有新的进展。我们编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金戈铁马》时,《镇江市军事志》还未出版。这部志书, 2009年8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方军事史料。同时,编写的同志又查阅了《江苏省志•军事志》、《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等相关著作,从而充实了“军事机构”、“驻军”和“战事”方面的内容,镇江最早的军事活动也向前延伸到了西周时的“宜”。
        (七)在民族、宗教方面:“民族部”介绍了镇江少数民族的构成与演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时间2010年11月30日全市有少数民族47个族别、18493人,占总人口的5.94%,还列有回、蒙、满等主要少数民族的情况,以及民族教育、民族人物、民族习俗等词目。“宗教部”的内容,在过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实、考证、梳理,这次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所列165条词目,内害翔实,更为准确、完善和系统。
        (八)在“民俗”方面:“民俗”的内涵较广,按照全书的统一安排,民俗部主要集中在民俗、方言和特产名品的内容,其它内容则纳入相关部类。民俗类包括节庆、习俗、庙会、游艺等;方言类包括方言由来、构成、分界、音系、熟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等;特产名品类包括正则绣、竹编、镇江香醋、水晶肴蹄、锅盖面、蟹黄汤包、烹河豚、东乡羊肉、戏剧服装、丹阳眼镜等63种。
        (九)在“友城”方面:与1998牟11月出版的《镇江在江河交汇处升起》中的有关资料相比,友城从7座增加到12座,从亚洲、美洲扩展到欧洲、澳洲,还有友好交往城市5座、友好国际组织机构4个。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一个城市单独出版“历史文化辞典”的很少。全国性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册),185万字,1999年11月出版。上海市有2010年版《上海百科全书》,是在1999年版的基础上修订的,4000条目,270万字,1500幅图片。邢台市政协2012年4月出版了《邢台历史文化辞典》,6000词目,200名专家参与编写,230万字,1800多张图片。此外,还有《西藏历史文化辞典》,7万字;《台湾原居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由此看来,镇江是编辑出版“历史文化辞典”的少数城市之一。
三、宝贵的编审体会
        (一) 敢于适时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从1986年12月
国务院公布镇江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2008年9月我们正式启动大辞典编写工作,已有近22年;如果从1999年我们开始系统研究镇江历头文化算起,也己近15年。这个时候,编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的条件已基本具备:1.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2.有了一个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环保、园林、旅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历史、地理等专业合成的研究队伍;3.无论是研究、普及,还是应用,都需要有一种便于检阅的工具书,也就是《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当然,这是很艰巨的事。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势利导,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群策群力,就能办成。
        (二) 善于运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这个平台,由事及人,组
成能够承担这项任务的编审队伍。编纂《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涉及诸多学科、专业、方面,没有能够担此重任的组织是很难完成的,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就具有这方面的条件。市名城研究会会员有157人,其中有曾任市级领导职务的4人,曾任和或仍任市级机关部委办局负责人的41人;高校系以上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的教师28人;具有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文化、园林、旅游、环保、地质、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03人(其中高级职称的76人,中级职称的27人),占会员总数的65.6%。有了市名城研究会这个平台,有组织领导者,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团队(包括会外邀请的人员),换届后又能紧密衔接,共同努力,从而保证了辞书编纂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 市领导机关和各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参与,是完成这部辞书编审任务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部辞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在编写和审改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1993年《镇江市志》出版以来的大量新资料,按照自然条件的变化改写旧资料,以及校正不准确的材料,各有关方面负责人都及时请熟悉情况的同志为我们撰写或修改词目。这部辞书中的最新资料,都是相关部门和单位热情参与的结果。
        (四) 坚持和发扬好的学风,是编审好大辞典的关键所在。责任心是灵魂,资料收集是基础,准确、筒明、规范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在编审过程中,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意见的讨论,采纳各种好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的意见。同时,加强团结合作,做到文人相亲。
        (五) 编纂者与出版社的亲密合作,是提高辞书质量的可靠保障。我们双方都做到了为了“出好书”这个共同的目标,坦诚提出意见,不回避问题,在总的交换意见后,由编审与作者直接沟通,商量修改,以减少反复。在出版社编审印制的时间上,坚持质量第一,时间服从质量,原计划半年,实际用了10个月。我们很感谢江大出版社编审同志的真诚合作和辛勤工作。
       当然,这部书肯定会有不少不足、缺点、错误。已发现有少数词目漏标页码的,个别词段漏标撰写人的,还有些词目不够准确的,等等。今后,还会发现更多问题。我们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