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在名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名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在名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雷志强
                              2014年3月9日
 



                           
  今天,名城研究会召开年会和学术研讨会,这已成为镇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名城研究会汇聚了我市各方面卓有成就的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视野开阔、领域前沿、态度严谨、氛围民主,为镇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以来,在学术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行镇江首部历史文化辞典,出版文宗阁与藏书文化征文成果,考研省历史文化名镇宝堰,策划地质博物馆、白蛇传文化展示馆,推进古运河保护性整治,研究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开放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这些都展示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建设,扩大了城市影响。
  当前,镇江正在全力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城市国际化、乡村田园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着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彰显生态、文化、宜居的品质和特色。去年,全市城乡建设的力度空前,市区城建的投资量、拆迁量、融资量都创下历史之最,创成中国人居环境奖。今年,全市将完成城建投资990亿元,其中市区690亿元,实施项目198项、243个,年内重点竣工项目30个。镇江建设城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双赢,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城市建设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进程中,维护历史传承,保护城市文脉,这已经成为共识。经济、文化、生态、宜居,都是城市建设中需要综合考量的重要因素。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指明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负面清单”,就是要控制城市粗放、摊大饼式的扩张,防止千城一面,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城市发展的现实把握,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是世界上城建GDP产生量最庞大的国家,几乎每一座城市都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拆迁、建设过程。建国前,毛主席在西柏坡就说过,我们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建国后,我国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过程中,曲折地经历了大三线建设和知青上山下乡的逆城市化建设。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经济时代才来临。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推动型的,不是市场驱动型的。国内的建筑特别是砖墙建筑,使用时间基本上不会超过两百年。欧洲建筑比如意大利的教堂,都有着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历史,而且保存完好。法国的地下管廊建设,初具规模就建了23年,耗资170亿法郎。我国城市建设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城市群,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就镇江而言,地上建筑缺少科学规划,地下管网缺失,房屋抗震标准不够,质量普遍不高,有不少只能算是“建筑垃圾”,导致拆迁改造任务繁重。房屋开裂现象时有发生,百姓上访不断,令人忧心如焚。这要归结于我们对城市和城市化的认识没有到位。我们要寻找城市建设的规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确定负面清单,重新规划蓝图,保留必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脉,同时兼顾经济、生态、宜居等功能。在实践中,要对“保护、民生、发展”进行综合考量,取得最佳效果。
  一是维护城市环境的整体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从单个文物点的保护,拓展到所在周边原始环境的整体保护。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统筹规划,对老城区实施连片改造,尤其是历史街区要重点实施有机更新,最大限度地保留整体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环境。我市在棚户区拆迁和旧城改造中,始终坚持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今年倾力而为,对铁瓮城片区启动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核心是“搬迁居民、有机更新、保留遗产”。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的相融性。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是让历史建筑破败下去,或让原居民全部搬迁出去,最关键的还是传承和利用,让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共生、与现代生活相融。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建,而是要通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改造,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彰显城市文化,推动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市民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续的保护和利用。
  三是注重城市开发的立体性。对老城要实行连片改造和有机更新,形成点、线、面的立体化保护格局。点上,要对单体文物实施外延式开发。我市现有普查登录单体文物3983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5处,数量虽然比较多,但体量大、影响大的却不多。要围绕核心内涵,不断拓展外延,多做一些大手笔的作品出来。线上,要对特色街区实施系列化开发。除了点上的开发外,线上的连缀更有魅力,更具内涵,更富特色。比如,以西津渡为龙头,以大西路老字号一条街为主干,以江河交汇的运河口文化为依托,以铁瓮城三国文化为基点,打造贯穿主城东西的文化十里长街。
  二、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的关系
  城市建设的空间视野要实行横向、纵向拓展,既要立足苏南、全省,也要向辖市、镇村延伸,打造独具特色的城镇空间形态,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要义所在。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历史的遗存,也是发展中的城市,不仅要保护,更要发展。因此,必须以新的规划理念、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使名城的保护和新的发展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一方面,要加快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镇江中心城区的首位度还不高,人气不足,从2010至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看,镇江市区年均净增不到6千人,大市年均净增2万人;产业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对人才、资金、技术等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要坚持“多规合一”(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统一),加快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迅速提高人口集聚度、产业集中度。镇江的中心城区,在“一体两翼”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快推进“一核四区”建设(南山绿核,主城中心区、丁卯分区、南徐分区、谷阳分区)。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建立以镇江主城为中心,丹阳、句容、扬中为组团的“一中心、三组团”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在镇村改造整治过程中,注重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在保护好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实施高品位开发利用。目前,我市有6955个自然村,单体自然村的人口规模非常小,村庄布局非常凌乱,村容村貌还是比较原始、落后,必须有序推进整治,加快推动人口集聚。
  三、正确处理旧城改造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现在,人民群众对旧城改造的呼声不断高涨,普遍要求加快老城区的拆迁,尽快保护历史遗存,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城市面貌。旧城改造的前景固然美好,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有序组织,逐步实施。
  一要立足长远,有序推进。将镇江建成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届两届政府的任务。既不能盲目冒进,追求快速度,更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固确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山水花园城市目标,分年度实施,按步骤推进。
  二要量力而行,逐步开发。无论是拆迁,还是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现在采取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靠招商引进资本和平台融资贷款。招商引资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平台融资的压力更是越来越大,中央已经开始重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城市负债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不能因为负债而停滞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要把风险控制好。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把良好的愿望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压缩政府性投资量,加大项目市场化融资力度,逐步推进开发建设。
  三要注重质量,精心建设。当前,城市建设正呈现出“四精”趋势:精品化、精致化、精细化、精英化。城市的建筑,承载着发展历史,凝固着传统文化。要确立“百年建筑”的理念,增强规划的预控能力,在古建筑保护、新建筑建设上,我们不能盲目决策、粗制滥造,必须精准把握历史文脉,坚持精益求精,努力打造精品建筑、精品建筑群,做到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的关系
  良好的城市治理,对历史文化保护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促进。可以让好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让新的时代文明得到弘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治理体系问题。治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结构问题,社会结构中有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股力量,三者是三足鼎立、相互和谐、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目前最缺的是社会组织自治。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着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依据不充分等问题,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问题破解乏术,物业管理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的管养工作全都集中到政府,小区公共设施缺少自我管养。正确的治理结构,应该是把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三方力量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一切依赖政府,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打天下。
  目前,群众自我治理意识不强,特别是社区治理,突出体现在市民自治意识、主体作用不强,要大力弘扬新的市民精神、公民意识。历史上的镇江,既有南朝“清议”、“任诞”之风盛行的文化,也有“务实”、“开放”的优良传统,孙权派船下东洋,刘裕统帅纪律严明的北府兵,等等。我们要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注入到新的市民精神当中去,用优秀的历史文化、用新的时代文化,对传统的保守观念、不良意识进行洗筋伐髓,引导思想脱胎换骨,倡导时代文明新风。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学习先进城市文化,弘扬互助、自主、创业、创新的新市民精神,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五、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的关系
  无论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管理,还是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必须坚持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构建适宜人居的生态人文环境。城市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提升,因为生态保护是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杨书记提出“生态立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活动与生态保护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人本化的生态理念;朱市长倡导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这是人本化的生态愿景。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金山湖和市区古运河等“一湖九河”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对谏壁、西南两大片区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城市山体、废弃矿山、湿地公园进行治理,加快提升生态建设水平。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再造镇江的生态优势,展现镇江的城市魅力,塑造镇江的生态文化,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名城研究会比较注重对镇江历史的研究,钻研很精深,考据很严谨。研究历史,目的是存史、资政、育人,关键是要古为今用,既要体现在发掘历史、再现历史上,还要体现在探索发展规律、研究未来方向上。所以,名城研究会的工作,不应局限于“三考”(考古、考据、考证),把研究对象固定在具体的历史上,而要通过对历史的纵向研究、国际化的横向比较,通过对历史动态演变和现存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深刻把握,探索出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寻找出镇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新的路径,为镇江城市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为文化发展拓展新的视野,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把丰富的历史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领域,实现更大的作为。市政府将会认真听取吸纳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并为研究会的工作提供多方面的便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