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浏览《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感言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浏览《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感言
钱 永 波
这次出版的《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是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组织编撰的第二套丛书。上套丛书是全面、系统地写名城镇江,这套丛书则是文史研究的新成果,是整个名城研究的细化和深入。我们对这套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
这套书我没有具体参与。只是看过开始拟订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增加一册“通商口岸”,后来由于作者难以落实而作罢。名城研究会安排我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发言。我用一周时间,浏览了全套八册的大体内容,今天就谈谈浏览感言吧!
一、以名城研究会为平台,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组织出版确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的新成果,实践证明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上套丛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10册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一个总体构想,再组织编写人员创作;这套丛书—《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8册都是专题性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名城研究会可以更多地发挥作者的积极性。在8册中,有一册是一人编写的,有6册是两人编写的(其中一册是夫妇两人,一册是父女两人),只有一册是一人主编、10多人撰稿的。当然,名城研究会在这套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中仍起着关键作用,包括拟订计划,落实专题和作者,组织审稿,负责出版事宜等。总之,这是根据丛书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一次新的探索,今后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可以开拓因书制宜的多种方式。
二、从各册的内容看,这套书有利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人文荟翠、文化底蕴深厚而又开放兼容的地域特色;其中基础性研究部分,还为今后进一研究提供了便利。东汉后期,丹徒的京城—铁瓮城是三国东吴第一城,这是我们这座名城的重要特点。《三国名城镇江》共10章,绝大部分都是镇江的内容,包括名胜古迹、馆藏文物、民间传说等等;只有文献、戏剧等涉及到全国性的内容,可以说把镇江有关三国文化的内容都写到了,很实在。这本书完全用事实说明镇江是实实在在的三国名城。
江河交汇、城市山林是镇江的自然特色。《江河交汇润州城—北宋文人荟莘录》从江河交汇写到润州城,再写到北宋时期润州—镇江的名人。我赞赏书名中采用“润州”这一名称,因为这是改称镇江以前历史上沿用最长的州府地名,从隋朝到北宋后期,前后长达480年,其中北宋167年中就有153年称润州,后期改称镇江只有14年。这一册集中写北宋的名人,凸显了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的先进性,符合历史真实,其中沈括、苏颂、宗泽、米芾和柳永等更是全国以至世界级的名人,天上就有一颗小行皇被命名为沈括星。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人物时,既有173人的列表,又有重点人物的介绍,还有城区16位名人居住地址的示意图,直至对一些人丹阳郡、县籍贯的考辨,可见功夫之精细。《城市山林》这一册,原来有名城研究会为市区建社区山体文化公园咨询服务的基础,这次共写了26座山体,内容包括山名来历和变化、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名人名诗名文和历史故事传说等,使城市山林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次出版的一套书中,《晚清循吏王仁堪文献评注》、《京口书史》、《京口耆旧传校证》和《外国人笔下的镇江》这四册,还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晚清循吏王仁堪文献评注》汇集的文献资料丰富,为深入研究勤政廉政的王仁堪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仅《王仁堪传》就有三种,在履行公职的文书152页中镇江部分就占了124页,占比近三分之二,还有王仁堪交游、诗文等资料。全册结构严密,行文规范,是一本王仁堪文献评注的好书。《京口书史》的作者充分发挥长期从事图书管理和古籍研究的有利条件,系统梳理镇江的著述、藏书和刻书,重点展示了镇江典籍的精华,是新一轮研究镇江典籍和史志的良好开端。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镇江市志?著作卷》从先秦到民国就有1968种,《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中科技、文学、艺术著作有332种,史志类有87种。我们可以根据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咨询服务的需要和个人兴趣,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京口耆旧传校证》也很好,南宋时期的《京口耆旧传》记述的是镇江较早的史料,是为编撰《嘉定镇江志》收集整理的,并为《四库全书》收录。重建文宗阁时,我到市图书馆看过,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这次进行校证出版,是做了一件好事,使更多人能看到这本经过校证的书。《外国人笔下的镇江》第一次将宋代到民国时期33位外国人写镇江的36篇节录文稿合编成册,这些人分布在亚非欧美4大洲,日本、朝鲜、摩洛哥、意大利、英国、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挪威、美国这10个国家;还附录了从唐代到民国中期邻国39人写镇江的汉诗67首。这些诗文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镇江历史上的开放性,也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外国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镇江的真实写照。
《镇江方言别解》这一册别有情趣。《镇江市志》、《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都有方言的内容,《大辞典》方言部分仅“俗话”就有760句,并注明音、意;而《别解》则更深一层,寻找其缘由、典故、文化内涵,富有可读性。我选看了二十五句与我家乡一样的方言,其中有不少颇有文化品位。例如“板板六十四”句,是源于宋代铸钱的定例—每板必是64枚,不得随意增减,由此派生出“板板六十四”这句俗话,以比喻刻板,不灵活。这样解读方言,使人既学了方言,又增加了知识,更有韵味。
三、从应用角度看,这套书也为名城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料。例如,王仁堪是镇江历史上勤政廉政的好官,原来一泉就有王公祠,这就可以建议在一泉立碑纪念。据《镇江市志》记载:“王仁堪修(中泠泉)池周石栏,于池壁亲书‘天下第一泉’,并拓地2.7公顷,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抵挡江流冲击”。这次收录的王仁堪文献中,就有《王公祠》、《故镇江府知府王公祠堂记》。在一泉景区建碑亭纪念,可以由名城研究会帮助谋划,请镇江福建商会参加,我想有关部门和单位会赞同的。又如,在北固山景区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筹建铁瓮城遗址公园,应当合理运用《三国名城镇江》所提供的资料。
当然,同以前出版物一样,这次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例如,《外国人笔下的镇江》录有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中赞美金山的一小段话,只有2行46字,而实际上这一段对镇江的描述,从“由狼山到长江的第一个通商口岸镇江” 起,到“我在镇江上游数英里的一个岛上发现一处良好的猎鹿场”这一段为止,有整整1页多、720字。其实《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有上下两册,译者是王维周、王元化父子,不只是王维周。大家熟知的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赞扬镇江保卫战的一段话(庐山主编的《镇江乡土语文读本》中用了1000多字),书中也没有收入。我们学习近代史,都知道英国人很看重镇江,1842年中英镇江战役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曾先后三次向英香港总督提出,镇江是中国南北交通枢纽和长江下游战略要地,建议英政府再次占领镇江,这次也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材料。其它几册,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学术性不够、叙述散乱等。在页码的编排上,字号太小,查找不便。今后,我们应当总结发扬成功经验,努力提高编写和出版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作品。
最后,向为编写和出版这套丛书献出智慧和辛劳的筹划者、组织者、编撰者、审稿者、服务者和出版者表示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