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延陵季子美德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借鉴和思考

延陵季子美德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借鉴和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9-01-05      阅读数:
延陵季子美德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借鉴和思考

殷显春

  【摘 要】 季札(前576-前484年),被人尊称为“延陵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古代贤人,德才兼备,以三让王位和“徐墓挂剑”等事迹广为人知,其美德千百年来著称于世。本文试图通过对季子美德的阐述,剖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分析其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对当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季札 季子 美德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借鉴

  一、季札其人和美德
  季札(前576-484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古代贤人。馀祭元年(前547年)封于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一带),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又称“延州来季子。”
  季札在中国历史上占据较高的地位,《史记》《左传》等史书均有记载。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以“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高度评价季札,称季札为“延陵君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地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汉书》作者班固称谓季札为春秋第二贤人。后人尊称季札为“至德第三人”,我们可以说季札是江南的人文始祖、儒家先驱。海内外吴姓大多自称是延陵季子的后代,所以季札又是延陵吴氏的始祖。
  季札在江南地区备受推崇,今江苏丹阳、常州、江阴等地,都尊季札为地方历史上的第一名人。清代嘉庆年间编写的《延陵九里庙志》中,有“延陵四贤”的记载,即季札、董永、包咸、韦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季札。
  延陵季子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广为推崇,至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季子美德,对于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季札之所以备受推崇,在于他的一生有很多美德,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作为上层贵族,没有不学无术,骄奢淫逸,而是善于学习,博学多才,有贤能。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作为王公贵族,季札没有一点娇气,更没有不学无术,骄奢淫逸,而是善于学习。他博物阅览,具有政治、外交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不仅志趣高洁,而且待人宽厚,守信用、讲谦让。于是,季札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不仅如此,季札还精通音乐,对各国的乐舞都能提出精当评语,是一位音乐方面的大行家。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成语“叹为观止”正是源于此。
  2. 作为王室成员,淡泊名利,三让王位,高风亮节实属罕见。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寿梦因其贤能,便想传位给他,但季子有远祖泰伯遗风,三让王位而不受。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过耳。”季札对于至高无上的国王权力宝座,始终采取舍弃态度,体现了礼让的最高境界。
  与季札让国之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生活的同时代父子争位手足相残的血淋淋的现象层出不穷。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先后有36个国君被弑,52个国家灭亡,诸侯逃奔失去社稷者不胜枚举。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上的大动荡时期,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尔虞我诈的阴谋黑暗,更衬出了季札的可贵,衬托出他“让国”精神的可贵。
  3. 远离权利中心,甘于平凡,退隐僻远乡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季札秉承泰伯遗风,认为当国君不是自己应有之节,所以他不顾父王的遗愿,兄弟的苦心和吴人的拥戴,先后三让王位,抛弃了家室财产,躬耕于鲜为人知的边区僻地,以达到“以让全志”的目的。季札是先逃耕后封邑,其躬耕地在吴楚边界地区,即今丹阳延陵附近,包括今常州和江阴的部分地区。
  4. 作为外交家,讲究诚信,以“徐墓挂剑”典故闻名天下。
  “徐墓挂剑”一事是季札一生事迹中,被后人传为美谈的典故,成为道德典范。季札初次出使徐国时,徐王看中了他的佩剑,季札本想赠送,但因公事在身,便私下打算回国途中相赠,可是当他返回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病故,于是季札便将佩剑悬于徐君墓前,以了夙愿。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认真时,他说,心里已经答应送给他,怎能因他去世就失信呢?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季札挂剑”的故事。季札的“心许不欺”的品格成为中华诚信美德的典范。季札以自己的言行,为春秋外交树立了一个“立德立言立功”的榜样。
  二、季札美德千百年来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季子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南朝宋武帝刘裕作《御制延陵王赞》:“帷王延陵,全义让国。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明代朱元璋封季札为“延陵季子之神”。清康熙为季札题字:让德光前。
  1. 因季子兴起季子庙,成为季子美德的载体,推动了地方繁荣。
  季札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特意兴建季子庙来祭祀。位于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的季子庙,是为了纪念春秋名人季札而建的祠庙建筑群,是江南少有的名刹。季子庙内有块著名的季子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陵九里庙志》载:“延陵季子庙在延陵镇西北九里,即吴季札祠也。”并转引南朝刘宋朝山谦之《丹阳记》云,“庙有三,南庙在延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东汉会稽守第五伦谓宜简于一,惟存南庙,而二庙被毁,其后人悉更复之”。可以推知延陵季子庙在东汉前就已存在。
  季子庙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来此祭祀的香客如云,香火常年不衰。九里随之以庙兴镇,成为丹阳境内的古集镇之一,为丹阳西南部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1999年8月,九里延陵季子庙得到恢复重建,成为丹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并促使九里村被评为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千百年来,季子庙成为季子美德的载体,闻名海内外。
  同样,因为季子和季子庙,也促使延陵走向繁荣。《元和郡县志》云:“延陵县东至润州一百里,因季子以立名。”《汉书·地理志》云:“季札所居在毗陵,然今县北有季子祠,或当时采地所及,故名延陵。”丹阳之延陵古县从建置,历经唐、五代、至北宋熙宁五年,长达791年。
  2.季子品格对历代统治者和官员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延陵季子的高风亮节,历代官员,无不对季子和季子庙崇尚有加。南朝梁代延陵令王僧恕谒季子庙亲自撰写《谒季子庙碑铭》,刻碑供人凭吊季子遗风。
  唐朝开元年间,鉴于季子庙相传孔子所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风化字迹模糊,唐玄宗命著名书法家殷仲容根据拓本重新临摹,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润州刺史萧定重修季子庙并重摹十字碑,其撰写的《改修延陵季子庙记》,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张从申书写后刊刻碑后。
  北宋元祐戊辰年(1088年),地方大旱,润州刺史杨杰向朝廷请命,宋哲宗获准封季札为嘉贤大帝,敕建嘉贤庙。南宋宁宗又敕封季札为昭德侯。就这样,未登上王位的季札,在他死后近千年被追封为帝王、王侯,并被民间封为神。季子庙附近也建起了供奉嘉贤大帝的行宫庙,这便是“行宫”地名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的丹阳知县尹良任(1544年-1620年)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县令,他修建了大运河上一座重要的石拱桥——萃秀桥,丹阳老百姓称其为“尹公桥”,沿用至今。
  尹良任久闻延陵季子名声,在丹阳一上任就去丹阳延陵季子庙。殷仲堪第43代孙殷文燉在《重修谱序》中说:“侯承公意,下车即谒季子祠,观仲堪公断碣,命伯庠生政鼎而新之,附诗文于其后。”尹良任为此撰写了《谒季札吴公仲堪殷公碑铭》,赞美季子和殷仲堪“二公虽死犹生也,至今不犹相与共乐于九原哉。”“文山巍巍,练水汤汤,季子殷公,万世流芳。”
  尹良任后升任监察御史,离丹阳时,城乡人民夹道相送,并建生祠(尹公祠)于尹公桥侧。应当说,尹良任的为官之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季子之风的熏陶。
  3.季子高风对家族文化的巨大影响。
  (1)对丹阳殷氏家族产生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季子美德尤其是让位高风受到大众青睐,尤其是成为古代官员的楷模。其中,受其影响最早的是东汉谏议大夫殷封。
  据唐代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载:“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公元167年左右)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于曲阿。”
  所谓避免“党锢之祸”,是朝廷内部官僚士大夫、太学生与宦官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那么,殷封弃官携家眷南渡曲阿(今丹阳),到底是在何处呢?1917年的《云阳吕庄殷氏宗谱》中,乾隆年间的丹徒秀才吴振甲乙记载:“东汉桓、灵时有曰封公出为冀州刺史,慕季札公风,避党锢,弃官挈家栖吴郡之曲阿季札公祠。”殷封之所以来丹阳,就是因为久仰季子让位高风,躬耕延陵,所以,他也要效仿季子,选择当年季子隐居的地方,今天的丹阳延陵地区。从此,殷封成为江南殷氏的始迁祖,殷氏广泛分布于江南,成为望族。
  另一位很具代表性的官员,就是殷封的后裔、东晋荆州刺史殷仲堪(?-399年)。殷仲堪是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他在任晋陵太守(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时,曾专门到当时的延陵县拜谒延陵季子庙,留下了一篇著名的碑文《谒季子庙碑》,对于研究季子生平和季子庙历史,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中,殷仲堪对季子高风做了高度评价:“仁和阳春之德,志邈秋云之高,凝雪不足拟其洁,南金无以喻其贞。”“君桎梏人役,臭腐英华,超然高谢,避耕原野。轻千乘于鸿毛,易大业于脱屣。” “譬犹乘太虚而升昆仑,游青霄而佩日月。英风澡俗,遗德在民。”
  殷仲堪拜谒季子庙后,有感而发,写下这篇著名的碑文,“俾彼后生,濯君高风”。
  1917年的《云阳吕庄殷氏宗谱》中,乾隆年间的内阁中书改选谷阳知县欧阳荔记载:“有晋陵太守仲堪公,以至孝闻,举世爱慕之,厥子简之公,天性纯孝,痛父陷于桓玄之手,玄死啖其肉,而护父丧归,葬于九里祠后。先是仲堪公慕季札清风,谒祠铭碑,其后遗命葬于祠后,简之公遂与其弟旷之公居墓侧而家焉。此殷氏聚族于吕庄之权舆也。”可见,受季子高风影响,殷仲堪不但仰慕季子,还把自己葬在季子祠后,可见其心中的崇高地位。
  殷仲堪后裔在延陵地区繁衍成为望族,如今已经传了60世。 
  (2)对丹阳姜氏家族产生深远影响
  到了明代崇祯年间,丹阳另一位名官员姜志礼(1554-1642年),羡慕季子遗风,嘱咐后人将自己的墓地建在季子庙侧的“三圈桥”。从此,姜志礼后裔一直葬在延陵九里,形成一个大家族墓。
  姜志礼原是丹阳东乡滕村(现属皇塘镇蒋墅地区)人,他的老家距离丹阳南乡九里有几十里的路程,为何选择将墓地葬在季子庙侧?显然,这是受季子高风影响。姜志礼是一位清官,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官至福建泉州知府、大理院评事、山东参政、尚书卿等职。姜志礼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同宦官魏忠贤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明史》也为他列传。姜志礼晚年卸职归里后,曾发起重修季子庙。其后代中,后来又出了许多名人,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姜朝俊、姜朝勋等,都是进士。自从姜志礼葬在九里后,他的子孙后代们也选择葬在了他的附近,从而形成了姜氏家族墓葬群。
  三、季子美德和季子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延陵季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季子美德对于党内政治生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深入骨髓和血脉里的东西,从根本上支配和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同时,文化能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更容易入脑入心。党内政治文化犹如流动的空气,既时时刻刻影响全党同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又从根本上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因此,党内政治生活在源头和过程上都对政治生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延陵季子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三让王位”“徐墓挂剑”等脍炙人口的典故,处处闪现着谦和、礼让、诚信的光芒,我们党内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如果都能汲取季子的传统美德,那么必然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对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季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思想,对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季子作为春秋一个诸侯王国的公子,一直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为此他刻苦读书,积累了渊博的知识,终于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子“三让王位”的义举,并不是单纯的消极避世,而是从统治秩序的稳定出发,从大局作出的综合考虑,其本质是关心社稷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与当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都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
  3. 季子的仁爱、民本、诚信思想,对于党员修身立命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季子首先是一位仁者,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仁爱,他躬耕延陵乡村,体现了与民同乐思想,他出使徐国表示出的诚信高风亮节,更是传为美谈。季子的以上美德,对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他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他还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他引用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来强调干部修身。而延陵季子文化中,季子美德正闪耀着这种光芒。
  结语: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中持续创新,没有根脉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季札是中国历史上 “诚信的典范”“修身的楷模”,已成为丹阳等地的 “文化名片”,季子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今天,季子谦让、诚信的美德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是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延陵季子文化研究文集》 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编 凤凰出版社出版
  2. 《清光绪丹阳县志》 邹文学 张昌龄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3. 《季札与季子庙》丁松亭等 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 《延陵季子史料集》沈建钢 谢达茂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5. 《云阳吕庄殷氏族谱》 清远堂 1917年版
  6. 《延陵九里庙志》清嘉庆木刻本、光绪手抄

(作者为丹阳日报社教育事业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