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浅析习总书记引用的镇江古诗文

浅析习总书记引用的镇江古诗文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10-08      阅读数:
浅析习总书记引用的镇江古诗文

张大华

  镇江是一座浸润在古诗文里的文化名城。在镇江诞生的古诗文不仅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还经常被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引用,成为中化文化的一张名片。毛泽东主席一生都钟爱《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辛弃疾、陈亮留在北固山的宋词名篇,为大家所熟知。党的十八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诞生在镇江的古诗文,信手拈来,精准传神,为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的典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4年9月14日,在访问马尔代夫之际,习总书记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的“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文章中,引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表达当前中马关系处于新的上升期,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现状,表示中马两国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巩固中马传统友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出自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全文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王湾途经镇江时所作。当诗人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恋乡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全诗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洒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写得恢弘阔大,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风正一帆悬”则把波平浪静、大江东流、平野开阔的景致直观、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开阔,风正一帆似挂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诗中的两个警句。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17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2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说:“未来属于年青人,拥有一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全文是: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839年4月,龚自珍辞官南归,7月抵达故乡杭州,9月又北上迎接家眷,12月把家眷接还杭州。这次南北往返历时8个月,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共写了315诗,命名为“己亥杂诗”,主要记述途中所见所闻和对往事的回顾,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本诗是组诗的第125首,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诗篇。诗人自说是为道士撰青词所作,实为借题发挥。当时他正赶上每年一度的镇江“都天庙会”。这是在镇江延续二百多年、影响中国东南、华南广大地区的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在一个月的庙会期间,经贸旅游人数超过本地常住人口,贸易额相当于清朝廷年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左右,其规模和影响力不亚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广交会”。龚自珍在看到祭祷玉皇、风神、雷神活动后,不禁浮想联翩,由民间的向天神乞福,进而联想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殷切期待“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打破桎梏,改革陈旧制度,让勇于革新的人才涌现出来。全诗联想巧妙,构思新颖,感情强烈,意蕴高远,表达了要求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也全文引用了这首诗。
  1841年8月12日,正在担任教席的龚自珍酒后猝死在丹阳云阳书院。

“偷得浮生半日闲”

  2013年3月19日,习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同家人在一起。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室》。全文是: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是李涉在游览鹤林寺时所作,是他流落江南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强”登南山时,与寺僧谈禅悟道,悟出了淡薄名利、憧憬未来的道理,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全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成为后世人们从工作繁忙、心情郁闷中解脱出来的著名警句。鹤林寺是一座自然与历史文化交融的古老寺院,在中国佛教史和镇江文化史上地位重要,唐代时规模宏大,“出了寺门到城门”。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栽种杜鹃花的地方,是花仙子神话的传承地,而且有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刘裕、苏轼、周敦颐、米芾相关的历史记载和景点。“逢僧处”也是这里从唐代以来有影响的景点之一。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说:“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第61条。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分三十六门一千多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及风尚习俗等许多方面;保存了不少东晋、南朝习用的词汇和口语,给后世创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成语,如“一往情深”、“拾人牙慧”、“难兄难弟”、“咄咄怪事”等等。《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后世戏曲、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如元代关汉卿的《玉镜台》《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都取材于《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是出身在镇江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侄子,他从小受到刘裕的赏识,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参与朝政。他崇尚儒学,结交文士,远近必至,这为他会同门生集体编纂《世说新语》打下了良好基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3年3月27日习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主旨讲话,他在讲话中说:“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句,出自葛洪《 抱朴子外篇· 博喻卷第三十八》。
  葛洪是句容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炼丹家、医学家、道教思想家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葛洪的祖父、父亲都做过三国时东吴的官。吴被西晋灭亡后,他的父亲到邵陵(今湖南邵阳市)任太守,葛洪大约在东吴灭亡后七年出生,幼时随父到湖南,13岁父亡后返归句容故里,16岁就已熟读经史子集百部著作,成为儒学名士。葛洪自称:“性钝口讷,形象丑怪”“冠履垢被,衣或褴褛,而或不耻”,以至“邦人咸称人为抱朴之士”,于是自号为抱朴子。葛洪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在医学、天文、军事兵法方面也有许多创见,写成了大量著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抱朴子》7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抱朴子》。《抱朴子》是葛洪精心编撰的一部集儒学与道学、科学与文学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分《外篇》50卷、《内篇》20卷,鲁迅将《抱朴子》列为中国文学的12部入门书之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谈到文艺和时代的联系时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大意是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刘宋这一千多年间的文学概貌,评论了二百多位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精辟见解,因而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标志着文学理论这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时序》篇是专门讲文学和社会时代关系的。原文是:“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是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淡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用现代语言习惯来理解《时序》,就是:唐虞时代歌谣的质朴无华、心乐声泰,是当时社会“政阜民暇”的写照;战国时期文章恣肆奇诡,是适应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纵横雄辩之风;汉代辞赋争奇斗艳,是当时社会上层“润色鸿业”的政治要求的体现;汉末建安诸子,作品往往“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当时社会动荡,“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反映;晋以来文学内容空泛乏味,“篇体清淡”,与当时社会清玄风气的流行极有关系。从文学史上的这些生动的例证出发,刘勰总结出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作者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是齐梁时人,他出身并成长于镇江。刘勰(xié协)早年失父,家贫不娶妻,便奋发好学。约二十岁时,托身佛门,到南京定林寺帮助著名僧人僧佑整理佛经。大约在三十三、四岁时写成《文心雕龙》。梁武帝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奉朝请,其后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太末(今浙江衢县)令、南康王萧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官位都不高。后来梁武帝命刘勰在定林寺编辑佛经。编成佛经后,出家为僧,不久便去世了。

(作者为镇江市民族宗教局调研员)